粉丝提问:
最近暑假,补了很多网课,也提前学了新学期的课本。但是开学后,感觉又跟不上了,为什么呢?
学长答疑:
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了。
狭义的学习,可以分成两个维度:输入和输出。
输入,就是你听别人讲课,或者自己看课本、看教辅书。
甚至是做题、看答案,了解知识的运用规律、了解做题套路,这也叫做输入。
大部分学生,在输入这部分,不会有太大差距。因为上课、写作业,至少占了90%的时间。
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那么拉开差距的,就在输出这部分。
有的学生去上课,他的确是认真听了,也有记录笔记了。
但是他所记录的,只是老师上课提到过的重点。或者是把老师的只言片语,照抄下来。
至于上课所说的知识点,到底可以抽象成,什么意思,能用到什么地方,和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他是不知道的。
他以为他输出了笔记,其实最终输出的成果,趋近于0。
有的学生上完课了,就开始刷题。
他认为,刷题总算输出了吧?
毕竟输出了我的做题步骤,也把做错的地方,整理成了错题本。
当时刷题的确很爽,感觉自己全部套路都用熟了。
过了三个月,他再回头做这些题,发现自己的套路都忘光了。
然后他回头再看自己的错题本。
因为当时错题本照抄答案步骤,自己看得非常吃力。比起新做一道题目,速度快不了多少。
于是他就抛弃了自己当时的错题本,又开始疯狂刷题。
刷完之后,又做出一模一样的错题本,不断陷在这个死循环内。
所以,做题多,并不意味着输出多。如果做题记录的东西,仍然是铁板一块的,这种输出,也是没意义的。
上述的两个例子,都是输出的常见误区:
1.以为记录了,就是输出
这其实是完全抛弃了,知识的抽象过程。
要把知识真正运用起来,不是说,我听了课,看了书。把书上的知识,往题目上堆砌,就完事的了。
这种运用,是机械的、形式主义的。
认真听课、认真记录,只是把知识传递(输入)这部分做好了。但是这些知识,仍然是别人的,你并没有去内化(输出)。
2.以为做题了,就是输出
做题不等于输出。
如果你刷了很多的题目,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很多解题技巧了。
但是给你一道做过的题目,仍然看不出,解题步骤,到底可以分为哪几个关键步骤。碰到一道新题,你只能靠着自己的灵感,去碰运气,试试能不能解出来。
这就说明了,套路的使用前提,知识点和运用之间的联系,你是很欠缺的。
真正的学神,解题的时候不是碰运气的。而是能庖丁解牛一样,把做题的步骤分拆得一清二楚,哪个地方是用什么刀具,都能迎刃有余。
学长在这里,给出有效输出的定义:
真正有效的输出,是对表层知识的二次加工。
二次加工要满足这3个标准:
a把表层知识抽象出来
b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c建立知识和运用之间的联系
因此,有效输出,不等于知识本身,也不等于做题步骤本身。
真正的输出,必须经过抽象、联系、使用前提这么3步。
这种输出,才能让你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刀见血,看得出知识到底是什么,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
之所以,很多同学,看见真学神和自己做几乎同样的事情。
但是好像还不如自己努力。
看着学神,不怎么刷题,也不怎么背书,也能成绩很好。
其实就是别人的输出效率,是自己的好几倍。
学长经常对我带的学生说。等学神到了高考、考研前两个月,就不是捧着书来学的了。
而是捧着自己平时输出积累的,武功秘籍。进一步理解概念,厘清运用边界。
至于想要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武功秘籍,就是靠着平时的有效输出。
只有跨过这一步,才能从学霸,真正成为学神。
有效输出的大方向,其实就是上述的3点。
按照惯例,公众号只放1%干货,99%干货留到付费课程。
这周五9月3日,和下周五9月10日,学长将会开讲:
【学科输出方法篇】减少99%无用功,形成学神的武功秘籍!
用两节课的时间,说清楚:
学习时要具体输出什么?
在不同阶段,分别输出什么效率最高?
如何把输出的内容,内化成自己专属的武功秘籍?
因为这节课,太过干货。有些付费解案粉丝,强烈要求来上课。
这样吧,学长一视同仁。
给本篇文章三连:点赞、在看、收藏,的同学。学长将在本周五傍晚19:00,抽出一个免费名额,让你来免费听这节课,的2/3...
毕竟让你全听的话,对付费课程的粉丝,就太不公平了。不过2/3,已经足够你横着走了...
上次输入方法,有两个幸运粉丝,成功白嫖了2/3,这次也是抽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