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大部分家长都踩坑的孩子的音乐启蒙

前言


自从前天发了DrBing最美音睡前音乐福利,并且推荐了家长用古典音乐进行爱乐启蒙以后,我的家长群里关于音乐的讨论就开始热烈起来。也许家里宝贝还在婴儿床里爬爬的家长不了解,实际上当孩子到了6,7岁,大部分的家庭,家长和孩子都会被“音乐”这个主题困扰。


怎么个困扰法?就是学琴,考级。有一次我们英华兰有个小组想要编排一个英语合唱,发现小组里面30个女孩子,27个在学琴。这些6-11岁的孩子中大部分,每天需要练琴一小时以上。并且有20个正在考级的过程中(没有考级的也是因为入门没多久,估计没多久也会加入考级大军)


DrBing把这个叫做【中国式音乐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孩子练琴考级练琴考级,考完以后,任务完成。从此再不碰琴。最记得一个我们模范生周悦和妈妈的经典对话:”妈妈考上八级以后可以让我实现一个心愿吗?““什么心愿?” “把琴砸了。”


记得DrBing小的时候下午4,5点经常听到大院有琴声,然后就是孩子哭声:哦,那谁家孩子弹琴不好在挨打呢。印象很深刻。


中国非要搞得千军万马做朗朗的架势。最后还不是只有一个朗朗?李云迪要不是上电视节目+和王力宏有“绯闻”,否则都没多少人认识。


就为了做十四亿人中的一个朗朗,不知道打哭了多少孩子。



图右男名为赵胤胤,自称继朗朗,李云迪后国内第三大钢琴师(还因此美名成为2008奥运火炬手,我不是嘲笑胤胤,而是中国人实际上真的不爱乐啊~),但要说出名,大家还是叫他“陈数的老公”。 08年他还没有嫁给陈数的时候,我们广州一批记者艺术家朋友玩的挺好。他爱说一个关于他小时候拿火柴烧琴不成被爸爸吊打三小时的段子。此外还有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叫丽兹卡尔顿的酒店的酒吧聊天。忽然间赵胤胤站起来对着大堂中间弹钢琴那个南亚人模样的钢琴师叫了一下。那人抬起头,面露喜色。


Pause的时候那个钢琴师走了过来,赵胤胤跟我们介绍:这个是我在纽约茱莉亚特的学弟 学弟 学弟 学弟 学弟(在我心里的回声)


接着我都不想说了,觉得说了都是泪:茱莉亚特那是什么学校啊?音乐界的哈佛啊。


别说做朗朗了,为了挤进一个茱莉亚特,不知道打哭了多少孩子。


为什么会产生【考级】那么奇怪的一样东西:考级在中国儿童音乐培养的的普遍化是音乐教育商业花的结果:和打游戏一样为了让玩家继续打下去,不断花钱,就整了这么一个体系。没有这个体系,说放弃很容易,有了以后,就出不来了,一旦说要停止或者暂停,就立马好像之前投进去的银子打了水漂一样。


欧洲的考级哪里有这么普遍。一般都是家里爱乐的,家长教一下,等家长无法教了,请个老师,孩子展现出巨大的艺术天赋后,就送去艺术特长的高中,之后进入音乐高校,从师某个名家,最后参加比赛,成功就一炮二红,失败了就去某个乐团拿着政府补贴做一个快乐的乐团手,或者教教孩子。就这么简单的。这照片是我的朋友马赛罗教授(天体物理学家,业余中提琴手)的儿子近来在柏林的本科典礼(左一)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做个乐团手了,因为中提琴不像钢琴和小提琴,是个配角乐器,一辈子红不起来。但这对父子就是认了,这就是终极的爱乐者。





备注:我从未参与考级,至今保持了兴趣并且可以胜任在国外针对德国人和华人的表演。



推荐一篇文章:《法国孩子怎么学音乐》

音乐也是启蒙,学习,鉴赏、参与 三步走!

通过启蒙大家都得到最基础的根基,有兴趣有天分再往里深入走。不是我的菜?继续选择自己生命真正热爱的东西吧。这才是兴趣教育的本质。


睡前磨耳朵专用皮吉猪抱枕还剩50只啦



之前有说过,睡前磨耳朵最好需要有一个软软的大大的抱枕,让宝宝搂在怀里产生足足的安全感,推荐英华兰家的皮吉猪抱枕,大大软软绒绒的搂着安全感爆棚,可拆洗,还根据3-6岁儿童身体曲线设计成可充当飞机枕和背靠。是三岁英语小麦霸kissy等众多英华兰魔法宝贝的最爱。这是Kissy妈咪近来发我的照片。快两年了天天搂着睡都还看着那么新,可见对kissy的珍贵。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进入微店。还剩50只,孩子会喜欢的。



(本次团购不带MP4和预装音频)




法国孩子怎么学音乐:


法国,四到六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入公立的音乐学校接受音乐启蒙教育,一些地区的音乐学院也下设少儿音乐学校。这类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区的儿童提供免费的音乐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入学报名时,学校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情况(以税单为准)收取少量注册费,孩子即可顺利入学。
章作者在2009 年 9月应邀赴巴黎一所公立音乐学院访学一年,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在学习之余旁听了该学院为儿童开设的大部分音乐课。这些课程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音乐学院的各个专业,比如:戏剧、芭蕾、钢琴、声乐、弦乐、管乐、室内乐、爵士、打击乐、合唱指挥、乐队排练、古钢琴、艺术歌曲伴奏等等。
于法国儿童是如何学习音乐的,需要从最具特色的“儿童音乐启蒙课”、“音乐能力培养课”和“孩子们的音乐会”三方面介绍法国儿童教育的基本情况。
音乐启蒙课
“音乐启蒙课”,是一门为幼儿在正式学习音乐之前奠定音乐基础,并测试孩子音乐潜能的课程。法国文化部提倡四至六岁儿童先上音乐启蒙课,七岁再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开始正式学习。这一举措十分符合法国“金字塔”式的教育理念,即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给予他们平等的基础教育,提供开发潜能的良好环境。天赋出众的优秀者可以成功晋级,但程度越深,获得文凭的门槛也就越高。

音乐启蒙课的上课地点在一间有着宽大落地窗的教室里:明亮的光线、光洁的地板,四面墙壁上刷着浅粉浅紫的颜色,落地窗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不时传来喜鹊的叫声,环境十分温馨。

每个周三上午我准时去听课,时间久了和那里的三位老师成为了好朋友。舞蹈老师是一位相貌英俊的高个子先生,他的律动课非常有感染力而且创意十足;另一位美丽的金发老师负责教孩子们唱儿歌、认识乐器和熟悉音乐知识,她有着清丽的嗓音,弹得一手好吉他。还有一位热情聪明的老先生,第一次见面便记住了我的中文名字,他是钢琴伴奏兼鼓手,有着非凡的即兴演奏能力。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这位先生出于对东方艺术的热爱,曾在印度跟随民间音乐家潜心学习了七年塔布拉鼓(Tabla),现任法国国家乐团鼓手,曾到过中国上海参与电影音乐的录制和创作。这位老师如此丰富而又特殊的经历令我十分惊讶。在与更多的教师接触中我渐渐得知,儿童课程的教师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着出色成绩,而且多才多艺。除了教学,演出、讲学、公开课等文化活动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教师在学校任职的同时,还兼任着一些乐团或其他团体的演出任务。


音乐启蒙课总体上分为舞蹈和歌唱两部分,每节课三十到四十分钟。舞蹈课近似于奥尔夫教学法,训练孩子们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踩着音乐的节奏前进、后退、小跑、停止,随着音乐的变化摆队形,模仿花开、花谢;表现“阳光、雨落、雷电、天晴”,最后是做奔跑和双人搭桥的游戏。那些令人称奇的即兴音乐有着许多的美丽瞬间,尤其是钢琴的和声色彩和丰富的织体,把幸福、忧伤、温暖、惊讶、急速、倦意、欢欣等各种情绪都表现得极富生命力。很难想象这是在随堂命题下即兴演奏出来的。没有乐谱,只有一架钢琴和一套架子鼓。

在随后的唱歌课上,金发老师弹着吉他,带领着孩子们边走边唱,我想那些动听的旋律大概是法国歌谣,因为乐声中分明有着法国文化特有的浪漫与幽默,还有一些感伤。在熟悉了一段旋律之后,老师把歌词一变,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孩子们显然对自编歌词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孩子们唱累了,就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老师讲音乐故事。我注意到,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坐轮椅的孩子(法国的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上课),他看上去精神不错,一直非常投入地唱,全神贯注地听,没有丝毫卑怯。很多类似的情景总是令我感动。


从音乐启蒙这门课的教学意义来看,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训练孩子的听觉、律动与集体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孩子们将来进一步学习乐器也会发挥莫大的作用。相比起国内的琴童,从识谱、节奏、手型、指法……最后才是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音乐能力培养课
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视唱练耳”,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该课程的发展与内容的不断更新,更名为“音乐能力培养”,包含听、写、读、唱、实践与理论五个部分。法国的视唱练耳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受到政府音乐主管部门的重视。从师资、教材到教学、教法,无不体现着它的优质与优越,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法国各所音乐学院,这门课程伴随着学生从入学启蒙到最高专业文凭获得的整个过程,可见其系统性、权威性与重要性。

学院规定,年满七岁的儿童可以选择演奏、演唱、戏剧、舞蹈等任何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上音乐能力培养课。由于这门课程有着严格的级别设置,每个级别都有明确详细的考核要求,中途入学的学生需要先通过音乐水平测试,然后根据其测试成绩分班。

音乐能力培养课对师资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全面深厚的音乐素养,还需精通两门以上乐器,会即兴演奏、会创作,还要懂得教学法。从儿童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版面设计非常有趣味性:生动的漫画、彩色的音符、幽默的图解文字,令人爱不释手 ;内容也十分丰富,比如视唱曲中不仅有法国民歌,也有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歌曲。如 :美国黑人音乐、印度音乐、西班牙音乐……其中,我发现竟然还有一首中国民歌。

每个幼儿老师都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且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在一次训练节奏的课堂上,老师在节奏中编入儿歌,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彩色的小球,领着他们边唱边拍球。随着难度的增加,孩子们顽皮的天性和音乐能力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孩子比较腼腆、节奏打不准 ;有的孩子比较调皮,故意把球扔得很高 ;有的孩子总是接不准球,有些沮丧……面对这些情况,老师是怎么做的呢?这位年轻的先生总是用很风趣的语言引导腼腆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它;对调皮的孩子表现得很宽容,只要不影响节奏的正确性就放过他;对那个沮丧的孩子呢,帮助她找原因,并鼓励她 :“你可以做到的!”

我经常想,抛开音乐能力培养课的意义与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看,它最可贵的理念在于:给予所有学习音乐的孩子,一视同仁的爱和鼓励,不能因为有些孩子在音乐天赋上的差异,就拒绝给他们学习音乐的机会,拒绝给他们提供音乐启发和想象的空间。爱要均等,给予要毫无保留。当然,教学形式和理念上的自由,决不意味着对音乐的漠视和对错误的姑息,相反,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音乐的完整和严格,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来。
孩子们的音乐会


音乐学院各门专业的老师一般会定期组织小朋友参加小型音乐会(audition)。这类音乐会与“concert”(音乐会)的区别是,它的规模比较小,一般在音乐教室、小型音乐厅或教堂举行。学校提前在市政厅和学校张贴海报,海报的设计或简洁或绚丽,配上插图和文字,彰显了法国人的幽默感和艺术品位。

我经常去听各种小型音乐会,除了戏剧和舞蹈外,尤其对“即兴演奏”专场和“现当代作品”音乐会感兴趣。过去认为只有达到一定技术级别,经过专业训练才能具备即兴演奏能力,而几场孩子们的即兴演奏音乐会却令我改变了这种看法。在一次小提琴专场儿童音乐会上,参加演奏的都是 12 岁以下儿童,他们用不同的组合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和即兴能力。比如 :钢琴与小提琴(小提琴手是一位七岁的华裔小朋友,一边演奏一边即兴加唱词);圆号、小提琴和中提琴(四个孩子即兴演奏《火车交响曲》);四把小提琴的家庭组合(年轻的妈妈和三个女儿一起表演)等等。在演奏之前,每个孩子先向听众介绍自己将要表演的内容,解释自己创作的想法,在听众期待的掌声中从容地拉开琴弓,落落大方,真诚自然。虽然孩子们的演奏手法稚嫩,却非常有想象和创作的勇气,而这正是国内的儿童所缺乏的。他们大方的音乐表达、声音的质感与层次、演奏者的想法与品位,这些远比炫技式的演奏可贵得多。在参加了许多次这样的音乐会后,我慢慢感受到:音乐会不是炫技扬名的喧闹舞台,它的功能是为了分享、交流与体验艺术,它是孩子成长的宝贵经历,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其他。

我想,虽然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各有不同,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相同的。教育是让孩子们感动的过程,是让孩子们在享受着温暖和爱的氛围中成长的过程。儿童音乐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计,当然也就是我们肩上光荣而沉甸甸的责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儿童音乐教育之一瞥,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迪,有所借鉴。


说说你的看法或者以后可能的看法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国“钢琴女神”金·芭比即将来南京 | 钢琴音乐会福利
美国3分钟钢琴启蒙课,有何值得我们借鉴?
留美钢琴演奏博士郑之葳:巧用心理学轻松搞定琴童
想学乐器?怎么选,如何学?一篇说清楚!
【问答音乐】怎样让孩子爱上音乐?
书单:关于幼儿音乐启蒙的绘本推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