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不懂事的宝宝把你气得牙痒痒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小孩子在懂得道理之前总是让人萌得心痒啊!可是有时候不听话又让人恨得牙痒痒→_→
很多事情完全道理说不通啊!咋办!


举个例子。
譬如他喜欢穿着高跟鞋在地板上“哒哒哒”的,不穿自己的鞋。
很危险有木有!会扭到脚有木有!
怎么破?讲道理无效,恐吓无效,还以为你跟他玩儿呢-_-#

这样该怎么教育呢?
打骂和过分严厉会不会伤害到他幼小的心灵啊(☆_☆)

道理到底是如何习得的? 在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在理解力吸收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怎么讲道理啊?


什么是懂道理?什么是教育?这个语气本身就是以我们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和评价孩子的行为。如果我说其实孩子很早就已经懂得『道理』了,有他/她本身的一套准则和标准,这算不算?一定要听成人的话的孩子才是应该的吗?


打骂和过分严厉会不会伤害到他幼小的心灵?

你觉得会吗?肯定会啊。

对于语言能力还正在发育中,表达能力还不成熟的一两岁孩子来说,揍一顿,骂一顿就知道了,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有个词叫基本归因错误。其实这个逻辑错误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事情过度的归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我们斥责孩子仿佛他性格上有各种缺点,而却不愿意去深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过程本身有偏差,这是逃避行为。


当我们制止孩子争夺玩具却不果,试图表示理解孩子却不得法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当下的判断,个人的性格,潜意识的理解,以及过往对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都影响了父母面对这种事情的处理方式。


按照新加坡教育专家@陈禾老师的看法就是:『非揍不可是建立在家长自我中心的主观意识下,在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陷于情绪失控,发泄一下,还给自己找到正当的依据,但这样即使心安理得又如何?在孩子来说,不论被揍的结果是愤恨还是内疚,都是弱化他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养的意义就失去了。

严肃批评,甚至打骂,除了让孩子感到恐惧以外,'到底什么不能做'却并没有传递到。孩子即使挨揍,也无法理解到底什么不能做。揍孩子只能让孩子恐惧,并随之剥夺了孩子思考的能力。用疼痛控制孩子的话,教给孩子的不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能做,而是因为会挨揍所以不能做。同时,因为打骂这个行为,强化给孩子的认识是,打人也是可以的,并不会真正了解到对方的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外面粗暴对待别的小孩的小朋友,往往家里的教养方式都有这样的信号:『对方做了坏事,揍一顿就好了』。

好吧,那也许就会说,我就轻轻拍拍手,打打屁股可以吗?可是你能确保你的情绪不升级吗?虽然想着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但忍不住想要动手的时候还是有的吧?每个人都有跟自己内心的恶魔斗争的时候吧?在重复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习惯这种程度的痛苦,很可能不打重一点就起不到震慑作用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情绪会有逐渐升级的危险不是吗。再者,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很可能就会向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采取同样的行为。

打骂孩子,对家长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但是,一两岁的孩子仅靠说教真是太难了。更何况他们处在反抗期?

那该如何教育?

的确孩子情绪爆发起来很难收拾。孩子表达能力有限,能走出情绪的圈子需要花的时间比我们多很多,而其认知能力的有限又会影响了我们和他讲道理的'共识',即他究竟懂我们说的是什么吗?在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在理解力吸收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怎么讲道理?

两个基本点:一是亲子关系,二是讲道理的艺术。

一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我们研究术的文章比较多,真正走心的内容比较少。任何谈话的基础是信任。旁观者看个案,研究的是某一句话说的妥当不妥当,这很好,也是合情合理的探讨,但自己人看个案,却需要意识到,如果亲子关系够和谐,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会觉得可信。

二是讲道理的艺术。

如果亲子关系和谐,即便不引导情绪作为铺垫(即共情),直接纠正认知即讲道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却不是什么认知(道理)都能让孩子平静下来,这个同样也是一门艺术。

预防重于一切,言传身教先行

看的例子少,比如举一个,孩子玩着别人的玩具到时间要还给人家了,一种做法可以是(从孩子第一次借别人玩具开始):

  • '你想玩?(是)因为是哥哥的,我们最后要还给人家,我们去问问哥哥能不能再玩两遍好吗?'(当然是哥哥身边的保姆说好啊好啊?)

  • (几分钟后)'你还想玩?(是)但这次玩最后一遍,因为是哥哥的,要还给人家,我们要说话算数'或者'哥哥没有它会伤心的'

  • (几分钟后)'你还想玩?(是)妈妈知道你还想玩,你很喜欢它,可是这东西是哥哥的,我们约定了要把东西还给哥哥对吧,不然哥哥会伤心。要不我们明天再过来和哥哥借好吗?'

  • 然后会引导他主动把玩具还给对方,去说谢谢和再见。全程十五二十分钟就肯定有的。


所以基本上从处理一个事情到最后完整解决,我们得比我们想象中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这需要整个环境的配合和耐心地等待孩子缓解了情绪,做出了最后一步:主动归还玩具,并愉快说谢谢和再见。

大体这样子从小开始引导的话(基本上从开始会玩别人的玩具起每一次都是这样子),孩子闹别扭的情况是很少的。(一开始孩子还小的话是家长示范,称之为:榜样)

而万一出现了执拗不肯归还玩具的情况,即便直接谈话到:'你还想玩?但这个要还给哥哥了,他现在就得回家了,你看阿姨已经在收拾东西了,我们明天再来和哥哥借吧。'

其实对孩子来说,这句简短的话他已经可以很熟悉地理解到以前的意思,所以就可以很统一地将宝宝的认知和大人的认知统一起来。即达到两人无缺的沟通。

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其实是想反映一个观念是,预防重于一切

解决孩子的执拗行为并不能等到孩子执拗行为出来后才去解决,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把这些好的行为渗透也罢言传身教也罢,教导给孩子。

就像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在公共场合就要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开车就要坐安全座椅,要学会等待等等。这些不需要刻意去教(比如你不需要特定设定一些陷阱让孩子去跌倒从而告诉他什么叫挫折),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就这么呈现了。而这些也是属于规则。

说白了,这种方式就是在孩子的行为里渗透一种叫规则和合理性的东西。你可以玩别人的东西但是你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你的行为度有一个尺度叫合理性。

结论

在亲子关系的和谐基础上,统一和协调的家庭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言行,规则其实是反映了家庭环境的一个言传身教。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不管哪种处理方式,都不至于出现'绝望'(即便当下处理错了事后还可以挽回),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学习如何成长,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潜移默化地讲道理了。

所以育儿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要说多难也不是。先言传身教,先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育人先育己吧。


作者:小萌芽BUD 微博@萌芽研究所BU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在懂道理之前该如何教育?
和孩子讲道理为啥没有用? 因为那是大脑决定的, 家长早知早受益
“讨人厌”不是孩子的错
道理虽讲得通透,孩子仍然不接受,多年找不到的原因在这
为什么4岁以内孩子不能打?
为什么不能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答案全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