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给孩子自由又不惯坏孩子?专家深度分析,值得收藏!

有人说,自由和规则就像一颗糖和一根棒,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棒而放弃糖。一个行动自由的孩子,内在的智慧得到保护和发展,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也最乐意遵守规则。所以,我们要想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护。到底自由与规则要如何实践呢?

误区一:自由=放纵?

场景回放:

乐儿妈妈带着2岁的乐儿去串门。一到朋友家,孩子就开始拽她的头发,把她出门前整齐的发型拽得一塌糊涂,可是,乐儿妈妈只是听之任之,始终没有对乐儿说一个“不”字。宝宝妈妈和朋友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看话剧,在观看的过程中,宝宝不停地摘掉妈妈的眼镜,妈妈却不停地戴上,总是始终没有对宝宝说一个“不”字

点评:

妈妈们都知道: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究竟要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给孩子自由是给孩子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当一些行为事关孩子的潜能和认知的时候,妈妈需要给孩子探索的机会。这是给孩子自由的前提。

但是,像这个场景中的宝宝妈妈,对于宝宝摘掉自己眼镜的行为,听之任之,没有去探寻宝宝行为背后究竟是因为调皮还是对话剧没有兴趣,还是只是想引起妈妈的注意。妈妈没有去制止宝宝的不当行为,也没有去探寻宝宝不当行为背后的原因,长此以往,宝宝就会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是被允可的,她会缺乏内在的自律。而且随着动作发展水平的提高,他们常常会制造出来一些“危险”和“事端”,成为带起来特别费劲的淘气孩子。可见,让孩子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最终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所以,妈妈要给出宝宝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能够帮助宝宝健康发展,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说:“宝宝,不可以摘掉妈妈的眼镜。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或者有什么事情想告诉妈妈,可以对妈妈说,妈妈都能理解的。好吗?”这样,孩子就能渐渐规范限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和妈妈进行有效的沟通。

误区二:自由=娇溺?

场景回放:

场景1:维维妈妈答应带维维参加一个晚会。去之前,妈妈和维维说好到了8点钟就要回家。到了8点钟,维维的爷爷奶奶就来接维维回家。这时,维维正玩得兴致勃勃的呢。维维不愿意走,妈妈说:“我们不是约定好了吗?只能玩到8点钟的。”爷爷奶奶看到维维哭得可怜兮兮的,连忙心疼地说:“好啦,好啦,维维就在这里和妈妈玩!爷爷和奶奶等着维维!”

场景2:出门前,妈妈和贝贝约定好了,今天不买玩具,因为贝贝的玩具太多了,到了游乐场,贝贝一眼就看见了自己喜欢的遥控汽车,就要求妈妈买,妈妈说:“咱们不是约定好不买玩具的吗?”贝贝一下子躺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妈妈碍于面子连忙抱起贝贝说:“宝宝不哭了,妈妈答应你最后一次买遥控汽车了”于是妈妈给贝贝买了遥控汽车,贝贝开心地拿着遥控汽车进了游乐场

点评:

给孩子自由和爱并不是溺爱孩子,一味地依着孩子,顺从孩子的要求。自由是可以培养孩子一系列的品质的,就像孙瑞雪老师所说,自由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当你真正把自由给了孩子,你就能够发现在自由中一定会派生出规则。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所以,妈妈要相信孩子,一定能从自由中发展出规则。其实,场景中的妈妈本来做得挺好的,和孩子一起约定规则,一起遵守。可是,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而阻断了孩子去适应、接受规则。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妈妈要拒绝孩子做想做的事情,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就是哭。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先寻找你的底线,把你逼到顶点,看你能怎么样。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一个规则,在这个范围之内让他探索。

误区三:规则=束缚?

场景回放:

2岁的米米正在吃饭,妈妈拿来了勺子给米米喂饭,米米非要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可是米米用勺子把菜全部洒到桌子上了,一点也没进碗里,奶奶赶紧抢过米米的勺子,给米米喂起饭来。

点评:

规则是保护孩子更好的自我发展,而不是去束缚孩子的发展。

我们建立的规则有时候是不符合孩子发展的,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浪费食物确实不对。但是,对宝宝来讲,他学着自己用勺子吃饭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学习,是宝宝的发展需要。我们怎么能用规则来限制甚至剥夺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呢?

误区四:规则=控制?

场景回放:

等电梯的时候,瑶瑶突然发现旁边还有楼梯,于是就跑去走楼梯,妈妈过来,发现楼梯内非常黑,告诉瑶瑶:“我们去做电梯,楼梯里太黑了,容易摔跤!”可是瑶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仍然向上爬去,妈妈大声说:“再走,上面有只狼外婆,穿着黑色的披风,露着长长的大白牙,还有全是血的舌头,她专门抓不听话的小孩!”瑶瑶听了,吓坏了,赶紧抱着妈妈出了楼梯口。

点评:

通常,成人不约而同地给孩子定了这些规条:“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规定的制定实质并不是因为儿童做错了什么或带来了什么危险,大多是因为成人的自保或恐惧、焦虑而设定出来减少麻烦的。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条限制着孩子,继而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和信条,随时威胁着孩子的成长。

儿童在这些规条面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认为一切都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事件本身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无法判定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安全的。这样,危机感就变成了他生活中一个随机性的东西,安全感就丧失了。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规定”有的内化成了儿童人格的一部分,有的则慢慢废弃掉。

规则的作用:

1、 规则保护孩子的自由

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为了保证他能安全地自由探索这个世界,就不得不设置一些规则,孩子需要确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对于年幼的孩子,规则越少、越简单清晰越好。

2、 秩序感

守规矩、秩序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如果孩子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给孩子制定规则,就要从守规矩、遵守秩序开始。包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要学会等待、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

3、 懂礼貌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是拉近自己与他人的一座桥梁。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让人接受,不打人、咬人,学习克制和谦让;当别人正在休息时,或者工作的时候,不去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是孩子应该从小就树立的规则意识。

4、 讲道理

给孩子建立规则,必须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妈妈要告诉孩子不能破坏东西、要学会说“不”、并尊重别人说“不”。当孩子听从道理,明确了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后,就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

保护孩子,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能够认识到什么对自己的是安全的,什么对别人是安全的?因为,这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他的自由。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

1、 建立规则是一个漫长地过程,需要不断重复

生活场景:

嘟嘟已经四岁了,犯错之后知道道歉,说自己再也不这样了,但是扭头就把自己犯的错忘记了,继续犯错,而且不管大错小错,只要她看见大人的脸色有一点不高兴就马上道歉,而后又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点评:

父母希望孩子一两次就能记住规则,然而我们发现即使同一规则,也得重复上千次。我经常听到有妈妈说:“我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去井盖上走!怎么就是不听呢?”“我告诉过你的,不要喝凉水。”

这是因为内心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不会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教诲。他们会损坏物品,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而自律不是来源于强制的行为,但也不是自发发生的。需要父母的指导与不断重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妈妈们应当允许孩子通过试探来获知什么是规则。当不按规则做事会发生什么?撒谎会怎样?把屋子弄乱会怎样?孩子通过不断对规则和后果的体验,逐渐学会了为自己负责。

2、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了解孩子的意图

生活场景:

麦麦很喜欢去上幼儿园,可是有一天,他说什么也不去了。妈妈蹲下身来,搂住麦麦轻声的说:“昨天你还说想去幼儿园玩转椅的,怎么今天就不想去了呢?”麦麦搂着妈妈的脖子说:“电话。”妈妈想了想说:“因为爸爸打电话说今天回家对不对?”麦麦羞涩地点点头。

妈妈说:“爸爸出差这么久,麦麦想爸爸了。妈妈也想爸爸。可是爸爸要到晚上才能到家,那时麦麦从幼儿园回来就能见到爸爸好不好。”麦麦点点头,之后拉着妈妈的手去了幼儿园。

点评: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会针对行为作出反应而不失针对原因作出反应。然而,只有对症下药才是最有效的。当麦麦不想上幼儿园时,他只是因为爸爸离家太久而感到焦虑,快要见到爸爸又产生兴奋情绪,这两种情绪都需要得到宣泄。

每种规则的设立只有指向问题的原因时,才是有用的。每种方法都针对不同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会变得清晰。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没有强制解决或试图转移麦麦的注意力,降低他反抗的欲望,而是了解并回应麦麦所关注的事,并在自己跟孩子之间建立了关系。在鼓励孩子谈论问题或所关注的事的同时,妈妈也在鼓励他们去思考,并给他们提供了找到解决办法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孩子就能主动找出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他们的解决办法也许会和大人想的相似,但孩子会更愿意实施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3、 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温和坚定的坚持规则

生活场景:

妈妈叫晗晗刷牙,把牙膏递给晗晗。可晗晗非要用草莓味的牙膏。妈妈说:“草莓的没有了。妈妈跟你说过了呀,乖!赶紧刷牙、洗脸,妈妈带你去小区散步,好不好?”

“不好,给我呀!妈妈坏,一点都不爱我。”晗晗的倔脾气又上来了。妈妈也忍不住冲晗晗发脾气了:“什么事都要依着你啊,妈妈跟你说了现在没有草莓味的牙膏,你不刷是吧。不刷妈妈就真的不爱你了。”

晗晗可能被吓住了,顾不上哭,乖乖的自己刷牙。妈妈很得意。

点评:

温和坚定地执行规则要承担的压力和痛苦并不比受到规则约束更轻。因为在孩子看来,妈妈爱他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是不爱他了。那种情况下,面对爱的拷问,确实令人感到不舒服。也许有些家长会屈服,但要知道真正的爱是让孩子获得成长。

妈妈威胁晗晗:“不刷牙妈妈就真的不爱你了。”晗晗会产生恐惧,也会破坏了他正在体验的行为后果关系,打断了他修复的过程。这样妈妈和孩子就失掉了一个双方获得成长的机会。

小满在超市里吵着要溜冰鞋,妈妈不同意。因为妈妈规定每个月买玩具的钱不能超过100元,而这个月的钱已经花掉了。小满哭着问妈妈:“你不爱我啦”妈妈蹲下来对小满说:“妈妈爱你,我多希望能给你买这双溜冰鞋啊。”妈妈在保证自己爱小满的同时,也述说自己的愿望,告诉小满规则不仅仅约束她也约束妈妈。渐渐的小满止住哭泣。这件事过去以后,妈妈内心坚强,孩子就学会了权衡自己的需求,知道什么是对他最终要的,而什么是必须舍弃的。如果妈妈每一次就能做到温和而坚持,时间久了,孩子知道自己自己什么需求可以满足,什么满足不了,自然,规则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4、 最后一点很重要。在执行规则的时候不能撤回爱

以上文章是精灵壹佰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精灵壹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奶牛妈妈CEO聂维维:生完孩子没有奶,她竟因此而创业
对幼儿的性别教育
亲子课堂:让孩子懂“争”会“让”
发脾气,不好管,是不是你没给孩子立规矩?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也会保护孩子的成长自由,可以说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以下四个技巧或许可以帮助你掌握其中的分寸:技
这样做鱼虾,再也不用担心宝宝嚼不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