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不是、也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


很多人、很多书都在提倡家长与孩子做朋友。这是错误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无论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多么平等、互相尊重,多么亲密,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都是性质极为不同的两类关系,它们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不可能也不应该消灭其中的一个;

二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怎么互动交流的,会对将来孩子跟老师、领导等权威的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不能将其定义为朋友关系而误导孩子


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同等重要

朋友必须是相互之间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年龄虽然不必相同,但是社会地位相同。

在家中,无论父母多么开明,家长必须比孩子拥有更多的权力。而朋友之间,地位与权力相同,如果他们希望友好相处或者实现共同目标,就必须学会彼此理解对方的观点,互相协商、妥协、合作。

当家长说要跟孩子做朋友时,其实他想强调的是这种理解、协商与合作的精神,可是,朋友之间这些都是互相的,一方不能有所保留。而亲子之间,家长在很多事情上必须对孩子有要求、有奖惩,是孩子信任并尊从的权威。

有的家长可能要问:如果孩子很少或者不与同伴交往,他们会有问题吗?

搞“布猴实验”的哈洛和他的同事们在19651978年间做了这样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将一些小猴锁定为只与母亲在一起,不让它们与其它同龄的猴子交往;另一些小猴子则只被与母亲分开,一直与同伴在一起。等这两组猴子长大以后,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确实与正常长大的猴子不一样。

只与母亲一起的猴子,当与同龄猴子在一起时,倾向于退缩和回避,当它们不得不接近同伴时,则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直至成年都保持这种反社会倾向。那些只与同伴在一起的猴子,彼此之间依附得非常紧密,但是遇到一点儿挫折或压力就表现得焦躁不安;成年后它们对自己群体外的猴子表现出极强的攻击行为。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猴子与人还是不一样的吧?我们确实无法拿人做实验去验证,但在战争时期的一个案例显示,人类社会的确存在类似哈洛的“只有同伴的猴子”的情况和表现。

1945年夏,在德国纳粹的集中营中发现了6个3岁多的孤儿,他们的父母都已被处死一年多了,虽然有其他大人的照顾,但并不稳定,实际上是这六个孩子一直在一起,互相照顾。

战争结束后,这六个孩子被送往英国的治疗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刚开始时,他们打碎了几乎所有的玩具,毁坏家具,对治疗中心的人表现出冷漠和敌意。他们之间却是明显的亲社会行为,互相体贴、互相关照,把自己的食物首先分享给别人。这些都是自发的,没有人强迫他们这么做。

 

尽管这些幼儿表现了很多焦虑症状,对群体外成员怀疑甚至有敌意,但一年后他们就与成年的照料者建立了积极良好的关系。35年后的1983年,他们已进入成年期,过上了很好的生活。


父母和朋友对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同样重要

与父母的良好互动使孩子获得基本的社交技能,并能建立起孩子的信心和安全感,使他们乐于并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对陌生人友好,有亲社会的态度;而与朋友等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孩子扩展其基本的社交技能,能增加其交往能力和适应性社会行为模式。它们互相促进,互为补充

前面介绍过儿童同伴交往中有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等模式。研究表明,受欢迎儿童的父母是对孩子既权威又温暖、接纳的父母。

请不要再与孩子做朋友了,做好他的父母,鼓励他去交朋友,给独生子女创造同伴交往尤其是深交往的环境,处理好自己的朋友关系,让孩子生活中“关系”的领域丰富多样,积累积极正向的人际关系与互动。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交了行为不良的朋友,出现过度反叛以至于违反法律的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那些交了坏朋友,加入不良团伙的青少年,大多来源于两类家庭

一类是过度严厉,缺少温情和尊重,剥夺孩子的自主权的家庭;另一类是放任自流,对孩子不了解,监管不够的家庭。

而对孩子既有权威的指导又有伙伴的接纳的父母,会让孩子自觉内化父母的教导,很少出现逆反或不知深浅任性妄为地卷入不良群体的行为。


亲情与友谊不同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表了他们对青少年同伴交往/友谊等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业内的认可。我们可以看到,友谊与亲情完全是两码事,它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各自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说来有以下三点:

 

朋友提供孩子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越来越多地在家以外的社会中生活,在那里,如果有一个或多个朋友,他们互相喜欢,互相帮助,有共同的爱好和活动,会让孩子更喜欢幼儿园或学校的社会生活,也会让其生活质量更高、更快乐。

 

心理学家曾经给儿童青少年发问卷,调查一下孩子从哪里获得社会支持,诸如:向谁诉说苦恼?向谁求助?更信任谁等等。结果表明,四年级的孩子认为父母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提供者,初一的孩子认为朋友与父母提供同样的支持,高二的孩子认为朋友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提供者。

 

所以,即便父母想跟孩子做朋友,也往往是一厢情愿,孩子有自己的社会需求。父母若未能支持、促进这一需求,反而阻碍孩子友谊的需求,就不要将来抱怨孩子宅、不会社交、啃老。

 

朋友有助于孩子社会事务处理能力的提高

 

从孩子上学前直至10岁左右,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是很多的。我记得我女儿在这一阶段经常回家说,“我与某某是好朋友”。过一阵儿又说,“我俩绝交了”。过了一阵儿又和好了。

不用担心,10岁以后,孩子就逐渐学会要守规则,有争执时要协商,要尊重对方的观点、需要和愿望。与朋友妥善解决冲突的经验是促进孩子处理社会事务的最好的锻炼。这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替代不了的。

 

友谊为成年后的恋爱关系做准备

很多人都听说过,父母婚姻的质量和婚姻中的关系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婚恋关系,依恋理论尤其演示了不安全依恋关系给婚恋关系带来的影响。这点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们忽略了婚恋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这是年龄、地位、权力大致相当的两个人的关系在他们的具体的交往互动中,友谊的成分与亲情的成分同样重要

1998年,美国三位心理学家的一个持续了十二年的实验评估表明,11岁的五年级学生(属于青春前期)如果有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则在23岁成人后,有更积极健康的心理,更强的自我价值感,以及与配偶更牢固亲密的关系。

所以说,友谊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请支持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关系。


亲子关系影响到孩子与权威的关系

在孩子的社会生活中,处处会遇到权威。有时是孩子自认的权威,如承认某人在某些方面知道得更多、更有优势,于是自愿追随,有时是被强加的权威,如老师、班干部(这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毒瘤)、领导、同学会的组织人、出去玩儿的发起人等,如何处理与权威人士的关系,是同伴/友谊关系之外,社会事务处理能力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在单位中都见过一种人,与平级的同事关系很好,热情、乐于助人,吃点亏也不在意,可是却总是与领导处不好关系。领导必然权力更大,处于支配/命令的地位,是带领者,要求服从与执行,这与“家长-孩子”关系非常相似

有的人在严厉父母的打压下,怀着一肚子的不满与不服,有的人对父母一直怀有怨忿、不信任,有的是惧怕,有的则因宠而骄,不把父母看在眼里……不是说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决定了他将来与权威的关系,而是说其影响非常深远。而且,轮到孩子长大,当上了权威,他的方法也许会不恰当,带领不好团队,完不成目标。

 

本文已通过心欣向荣授权天才宝宝转载

图片来源于各种网络存货,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父母是孩子的引领者,有义务为孩子提供最适宜他身心发展的生长环境。父母可以给孩子朋友一般的尊重,却不能采用朋友一般的处事姿态,请回复关键词“朋友”, 收看《教出12个学霸的美国父母:我们绝对不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和孩子是朋友”无数家长陷入的坑
白老师语丝1403:家庭教育36计之二十一计:择友计
青春期的叛逆
引导孩子交朋友
同伴关系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