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最有利于孩子“自成长”的 “新”父母(四)

续(三)


三、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里需要培养的,一个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是学习兴趣。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好习惯终身受益,我在家庭教育中将习惯摆在第一位。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其实培养孩子就是从培养习惯开始的。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我比较认同孙云晓老师的习惯培养法,即:

习惯培养第一步,需要家长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在督促孩子方面不少家长都是无师自通,从孩子放学开始,就不停的催促孩子要先完成作业,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在写作业方面的习惯问题。但是父母需要认识到,一味的说教,只能成为令孩子厌烦的唠叨;不如多鼓励和激励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每一处优点,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习惯培养第二步,需要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举个例子,如果一年级的孩子总是边做小动作边写作业,到了二、三年级,他极有可能养成磨蹭、拖沓的坏习惯。针对这一现象,家长应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且明确做事情的步骤。如完成总共20分的作业,家长可以细分到每5分钟需要完成的部分,并硬性规定这5分钟内不能起身顾及其他。这样明确的时间划分远比单纯的唠叨效果好的多。
  习惯培养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这里指的榜样多是孩子喜欢的某个明星或者孩子敬佩的某个人。但是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到别处去找榜样不如就用身边的例子。父母的榜样效应一定是最大的,身教重于言教。
  习惯培养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习惯养成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都很简单,难就难在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则需要90天。其实到了第21天或者第90天时,父母还需用鼓励、激励、奖励强化的方法和孩子的行为进行再结合。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一个好的习惯,往往就是在父母陪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养成的。”
  习惯培养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在这里爸爸妈妈们要注意“及时”这个词,要让孩子在阅读、作业、运动等你想让孩子做的事情中体味到喜悦和兴奋的感受。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家长给孩子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告诉孩子“你要好好做”。什么才是“好好做”呢?让孩子无所适从。家长应该做的是: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不断地用好习惯替代曾经不好的习惯。
  习惯培养第六步,养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习惯的培养是一门科学,原则在于要尊重孩子在习惯中的“主人”地位。要让孩子靠自己养成习惯而非他律(即他人的监督和他人的约束)。培养习惯不是束缚孩子、不是压制孩子,而是让孩子从那些束缚他的不良习惯中解放出来。

在前面第一个问题中其实说了很多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此,主要再说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是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的必修课,也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没有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好成绩从何而来,这与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好习惯密不可分。学习不仅仅是上学、读书或做功课。懂得教育智慧的父母会将学习融入孩子和家庭的各种活动中,帮助孩子建立更广义的学习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孩子现在在学习中比较好的习惯有:

按时做作业的习惯。孩子做作业特别认真,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做的作业总是特别端正。作业之后,孩子有预习新课的习惯,不管老师有无布置预习的作业都一样。这些都完成之后,孩子做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另一个作业——读书。

上课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要求孩子上课一定要多思考,发言时要讲有分量的问题。平时预习时形成了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了能讲有分量的问题,养成了事先看课外资料的习惯。

自己解决学习问题的意志、习惯能力。碰到学习问题,我们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有时碰到难题很急,希望我们告诉她结果。但我们也总是泛泛鼓励而已,对具体的问题,一来我们也不清楚,二来我们认为告诉孩子难题的结果对孩子也许是帮倒忙,所以向来不为孩子解决具体难题。习惯了之后,他的难题,总是记着,第二天问老师。长期训练,在学习上的吃苦意志、努力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进步。
培养孩子好学习的习惯,首先就是要激发孩子形成浓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兴趣”的真谛在于孩子自主的感兴趣、而不是他人强迫才要那么做,是自动自愿主动的。“持久”简单来说就是时间长。”学习动机又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种。例如,一个孩子努力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或者父母的物质奖励,这就是外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是指孩子拿到一本书,出于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想要追根溯源,从而如饥似渴的去读书。”外在和内在动机引起的行为可能都一样:孩子在努力学习。但是对于学习的效果和长久的学习影响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很多孩子在功利的考试过后难以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内在的渴望;而内在的动机主导下引起的学习行为,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喜欢所学的科目,并自觉自愿的努力弄懂他们不明白的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学习有时候只是因为学习方式过于枯燥。针对年纪较小的孩子,我们老师都努力探索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家长也应如此。有些孩子在语言上有天赋、有些孩子在数理逻辑上有天赋。如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还没上小学就明确表达了对数学的厌恶,这时候,做父母的就应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是自己的不恰当的表达,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在家庭中一定要给孩子提供有趣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兴趣和乐趣。曾经我校有这样一位妈妈,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完成数学题的效率非常慢。据孩子老师反映的情况,这孩子在做题时,还在用数指头的方式来做计算题,这大大拖延了做题速度。这说明孩子需要提高快速口算的能力,用口算的习惯替代数指头的习惯。发现问题后,这位妈妈开始注重孩子口算能力的训练。过了不久,这位妈妈反映说孩子的口算能力没有提升,反而出现厌学情绪了。原来这位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给孩子买了一堆练习册,孩子在放学之后,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许多家庭作业,结果疲惫不堪。实际上,这位妈妈走进了习惯培养中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尽快见到成效,而在习惯培养的一开始就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负担。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被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遵从,主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认同,自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内化。培养习惯要从提高认识激发兴趣开始。21天的坚持,可能初步养成一个习惯;90天的重复,可能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不能只注重开始,更需要注重习惯培养的过程和方法。这位妈妈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逼着孩子做练习题,注重把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孩子的游戏和日常生活中与其做口算游戏,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互动,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做题速度明显得到了提升。习惯培养就这样成了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还要补充的是,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我们可引导孩子找书中的错别字,让孩子明白,字都会错,书中内容也不一定都是真理。后来,生活中不断碰到意想不到的社会现象,如大米有毒、包装物有毒,引导孩子了解,这让他们无形中养成了怀疑的习惯。有时,看到报纸上报道有关骗子的事,两个孩子都会进行分析,讨论如何应对。鼓励孩子在思考后发言。我说:“想都不想就发言,这是浮躁。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我国教育目前更多地强调标准答案,其实这会束缚创新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会形成凡事找标准答案的思维习惯。怀疑是个好习惯,怀疑多了,能激发创新的欲望,而这是当前孩子所普遍缺少的。


附:

“每月一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神道口小学

我们始终坚信:学生应该是生动活泼、各有所长的,德育课程建设应该是有温度、有色彩的,校园则应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七色乐园。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神道口小学将“阳光洒满校园,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理念,为了达成“会仁爱,会运动,会学习,会力行,会守恒,会正心,会合作,有特长”的“七会一长”阳光学生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关注孩子成长的立体教育思维,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对家长进行引领和指导,建桥小学的孩子能够做到“在校做个阳光学生,在家做个阳光孩子,在社会做个阳光公民”。

如何让这些理念变为共享共赢的现实?我们想,在校园里需要一种更为生动的,与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德育方式。当这种方式使儿童的良性行为逐渐转化为一种习惯,进而成为儿童道德的一部分的时候,孩子们就会不断成长、并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我校于2005年参加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主张,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到底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那就是良好的习惯。于是,我校以“新教育每月一事”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探索“每月一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实际行动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以实现“教育回归原点”的梦想。

一、“每月一事”课程目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重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成与“每月一事”核心价值一致的主题课程。

2、“每月一事”在实践、体验、活动、节日中让学生不断强化价值认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道德习惯成为道德品质,让道德品质成就美好人生,建设美好社会。

3、 “每月一事”拓展到儿童的日常生活,拓展到社区、家庭。

4、通过“每月一事”课程构建与实施逐渐达成“会仁爱,会运动,会学习,会力行,会守恒,会正心,会合作,有特长”的“七会一长”阳光学生培养目标。

二、“每月一事”习惯课程内容

(一)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学会吃饭不仅与节俭的美德有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是我们应该知道的道理,珍惜粮食更应该是我们要学会的习惯;学会吃饭也与文明礼仪有关;学会吃饭还与身体的健康有关,现代人的病基本与吃有密切的关系,如何了解食物的营养,如何控制饮食的适度量等,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
(二)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

我们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等现象的发生,其实最缺少的就是对于规则的淡漠甚至无视。我国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非常高。为了我们的生命的安全,让我们学会遵守交通的规则,从不闯红灯开始。不闯红灯,也不完全是一件小事,其背后是“规则”的意义。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规则的世界。规则是这个世界能够顺利运行的前提。小到游戏,大到外交,规则让我们成为有信用的人,规则在自己的心中,让我们做文明的人。
(三)3月——让我们一起去种树
三月的节日是最多的,粗略地罗列一下就有十四个之多,就是说在这个月里每两天就有一个节日。在众多的节日中,朱永新教授建议以3月5日和3月12日为重点展开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与公益。在这个月,以种一棵树,做一件好事(如去一次敬老院,去社区检一次垃圾等)为形式,让师生有公益的意识和情怀。
(四)4月——让我们去踏青
4月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是春天的信息。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与春天约会,“让我们去踏青”的主题活动设想。通过踏青,培养师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踏青,在丰富多彩的春游活动中,增进师生间与学生间的心灵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情怀,为教育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踏青,形成“珍惜光阴,爱惜时间”的意识,让我们的师生深刻理解“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
通过踏青,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培养发现美的眼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才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五)五月——让我们学会扫地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五月的第一天就是国际劳动节。因此,新教育实验把每月一事的主题定为劳动——让我们学会扫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说的是做大事与干小事的关系的,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任何伟大的人,都是从会扫地这样的小事做起。同时,这个故事也阐述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六)六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
音乐能让人变得更加美丽。六月是属于儿童的,新教育团队选择六月作为艺术教育月,选择学唱一首歌,作为艺术教育的抓手。希望通过每年一个月的艺术教育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会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乐器,会几首能够陪伴自己一生的歌曲。让艺术陪伴一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
(七)七月——让我们玩球去
新教育“每月一事”建议,让学生每天有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的运动时间,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与运动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让学生懂得运动,热爱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台球、橄榄球等,各种各样的球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玩伴,球类运动不仅能让他们的灵活性、耐久力、速度、毅力得到锻炼,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机智,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的品质。
(八)8月——让我们笑着和别人打招呼
八月,许多孩子们暂时离开校园,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或者跟着父母去远行度假,或者到亲戚朋友家去小住,或者在社区参加各种活动,接触的人变得更多了。因此,学会交往的艺术,对于休息在家的学生们来说,是最好的机会。 “微笑一下并不费力,但他却产生无穷的魅力。”
(九)9月——让我们每天阅读十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教育信仰的真谛。新教育实验把9月的每月一事,确定为每天阅读十分钟。在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中,书香校园的建设,更是体现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之中,无论是“晨颂、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的儿童阶梯阅读,还是教师的专业阅读、家庭的亲子共读,阅读已经成为新教育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在这个阅读的九月,有着无限的阅读创意。
(十)10月——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封信
在电话、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远离“家书”,那种写信、寄信、盼信的时代似乎仍然让许多朋友渐渐远去。针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个性特征,开展感恩教育,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他人帮助之恩,感谢自然赐予之恩,感谢社会关爱之恩,感谢祖国培育之恩。
(十一)11月——让我们做一回演讲者
表达与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一生最需要的东西之一。有人说,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是的,口才的价值,在教育生活中远远没有被发现。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日常生活;无论是影响别人,还是成就自己,口才其实都是非常关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是通过口才被发现的。让学生拥有演讲的经历,做一回真正的演讲者,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的重要内容。
(十二)12月——让我们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
十二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盘点一年的生活,往往是这个月的必修课。其实,盘点一年,必须从盘点每一天开始。在古代,作为“备遗忘,录时事,志感想”的日记,就是盘点每一天最有效的形式。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意志能力,写日记可以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每月一事”课程实施

为了让“每月一事”课程落到实处,让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终身受益,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每月伊始下发“本月一事”课程实施家校联系信,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宣传橱窗等阵地,广泛宣传发动,让学生、父母都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具体实施。
2、
课程实施:主题阅读——实践操作——展示交流

下面以我校“ 五月:让我们学会扫地”为例谈谈具体实施过程。

主题阅读篇——通过阅读机制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目的

结合新教育实验中的“晨诵、午读、暮醒”活动,根据“本月一事”课程主题,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诗词歌赋、书信文章等。如本月通过主题阅读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王禹偁的《畲田调二首》等反映劳动的诗歌,让每一位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奠定扎实的主题知识背景,逐步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发现劳动的伟大和劳动的美!

实践操作篇——创设多元的实践情景,从一件小事做起,实现“知行结合、实践体验”的教育目的

一是开展“我为环境出份力”活动。通过表扬鼓励等策略,让每个孩子产生为班级、为学校、为家庭环境的净化出一份力的愿望。要求学生在家里和学校当好值日生,坚持每天扫好地,利用双休日打扫楼梯间的地面或结伴打扫社区公共活动室的地面。在这个活动中,老师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扫地方法(如打扫要遵守由上至下、由里而外的规则,可先用半湿的毛巾把家具上的灰尘轻轻抹去,如果是地面是水泥的、木质的或瓷砖,可以用半湿的拖把将地面拖干净。拖地时,用前后移动的方式,身体要跟着移动,由左至右照顺序拖,遇到桌椅、角落时要特别拖干净。如果地面上还有一些小纸片、碎屑,再用干净的扫帚清扫一遍。地扫完后,将所需的清洁用具集中存放,以保持已打扫过的房间干净整洁,防止洁过的家居再染上灰尘。
二是开展“我也是劳模”主题班会活动 。围绕“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设计几个问题,在班会中进行讨论;更换板报,设计以“我也是劳模”为主题的板报,把孩子们劳动的场景用照片的形式在班级展示;搜集有关劳模的简介和图片,做好手抄报。
三是开展“我是小巧手”擂台赛。让学生在班级中登台献艺,进行叠衣服、小制作、折纸等劳动技能比赛。评选各类奖项:如“谁的家务干得最好”、“谁的小制作最精美”……最后评出“班级小巧手”。
四是开展“我是爸妈好帮手”活动。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使用劳动工具。主要包括:熟悉厨房常用的用具。如钢筋锅、铁炒锅、高压锅、菜刀、砧板、瓢、盆、碗盘、筷子、小勺等。家用主要炉灶具,如城镇的煤气灶、电炉、蜂窝煤炉,农村的柴灶、沼气灶等。家用主要电器等。让学生知道这些劳动工具的性能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应该让学生掌握几种家庭必备的搞小修理的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钉锤、电工钳、小刀、手锯、剪子、小铲等。
学会一生有用的劳动技能。如做饭 (让学生知道如何洗米、如何根据人数加米加水,如何使用电饭煲等),烧菜(让学生学会烧几个家常菜,如炒鸡蛋、番茄鸡蛋汤、醋溜白菜等),洗衣(让学生学会手洗衣服,和用洗衣机洗衣),打扫(请学生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家庭大扫除,全家人一齐动手,分工合作做家务劳动),缝补衣服等。
我们在全校开展活动,但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重在参与,中高年级学生通过一个月的活动,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展示交流篇——通过展示交流活动,实现“提升认识、内化习惯”的教育目的

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交流实践活动成果,各班布置每月一事展板,展览内容:学生实践活动图片、参加实践活动的相关体会和成果等。

四、“每月一事”课程评价

月末进行“本月一事”课程评价,各班根据“每月一事”学生成长月历,填写“阳光少年手册”“每月一事”内容,结合主题阅读、具体实践和成果,下发主题习惯阳光卡,通过自评、生评、师评综合评选“每月一事班级阳光生”,并拍成“班级每月一事”阳光生微视频,发到班级博客。

一月份:学会吃饭,懂得节俭; (红色阳光卡)

二月份:学会走路,遵守规则; (红色阳光卡)

三月份:学会种树,热爱公益; (青色阳光卡)

四月份:学会踏青,拥抱自然; (青色阳光卡)

五月份:学会唱歌,融入艺术; (蓝色阳光卡)

六月份:学会扫地,热爱劳动; (青色阳光卡)

七月份:学会玩球,强健体魄; (橙色阳光卡)

八月份:学会微笑,沟通合作; (紫色阳光卡)

九月份:学会阅读,丰富知识; (绿色阳光卡)

十月份:学会尊老,懂得感恩; (红色阳光卡)

十一月:学会表达,增强自信; (紫色阳光卡)

十二月,学会日记,自省成长;(紫色阳光卡)

班级“每月一事”阳光生以级部为单位,结合“每月习惯课程”主题开展情况,讲述他自己的阳光故事。之后,由全体师生投票选出校级“月度阳光学生”。校级“月度阳光学生”人数确定在四五十人,同时尽可能月月不重复,以便让更多的学生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如果这位同学连续两次获得校级“月度阳光学子”称号,我们将在第二月为其下发“阳光币”,既能在学校义卖中当钱币使用,也为校级“年度阳光学子”积淀。成为“月度阳光学子”的学生,会在学校“阳光墙”和“阳光神小教育网”看到宣传自己的海报。校级“月度阳光学子”可享受“国际阳光奖学金额奖励”,参加“阳光梦想——我与校长的阳光之约”活动,实现自己的“阳光梦想”。学生的阳光梦想丰富多样:一本书、一个球、一个玩具、一次效外活动、一次同伴互助……校级“月度阳光学子”在班级小组内陈述自己的梦想,小组通过后填写申请表向校长申请自己的这个梦想,由学生组成的“梦想观察团”从价钱、内容、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测评,通过后由梦想观察团相关成员和学校总务处一起购置。整个过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梦想” 本身的内涵,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让每一朵花儿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在这里强调的是,你看我校的“六月一事”,与劳动习惯有关。近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媒体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做过统计,结果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仅12分钟。如果孩子小时候缺乏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待其成年后,不喜欢工作、不思进取,乃至于“啃老”也就十分自然了。其实,不管教育者还是家长都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门劳动课。劳动课是难得的成长课程,它可以完善学生人格,提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维生素”。

12个月,在周而复始中螺旋重复着12个主题习惯,我们坚信,美德是濡染、训练和内化的结果。教育的奠基作用,具有当下和未来的统一性。“每月一事”课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既引导学生懂得“为所欲为”,又引导懂得“为所不欲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商、情商、意商,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心育,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阳光习惯,就会获得阳光人生!


下面再重点谈谈阅读习惯。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似乎已经不用多说了,小到提高孩子语文成绩,大到提高修养、培养创造力,阅读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同。

孙云晓老师推荐过“四招”爱阅读的方法。第一条是“父母带头读书”。第二条是“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第三条是“孩子在10岁之前,每天晚上坚持给孩子读书”。有了这三招,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上阅读,如果孩子仍然没有跟图书做朋友,那么第四条“在家里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要求孩子必须读书。

关于阅读,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l 亲子共读,让孩子过上幸福完整的书香生活

前不久,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的新闻发布会上,在大家都普遍对学校开设阅读课予以重视的时候,朱永新老师却出人意料地提到了“亲子阅读”,他认为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爸爸妈妈给他讲故事时开始形成的,是从爸爸妈妈给他读书开始的,所以亲子阅读或者是亲子共读是新教育实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先做一个小调查:1、请问多少家庭家里是有书架的?2、书架上面放满五百本书的有多少?3、有多少家长有晚上睡觉以前看半小时到一小时书的习惯?'

1、什么是亲子共读或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是指在家庭中大人与孩子一起阅读。通常,我们将亲子共读理解为“大人为自家的孩子读书”。在这里,我们不妨理解得更广泛些。从参与者的角度看,孩子一方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自家的孩子,也可以是别家的孩子。从阅读活动的内容来看,除了核心的阅读活动外,亲子阅读可以从选书的时候开始,一直到读后的交流,形成一个“选书—读书—聊书—再选书—再读书……”循环立体的过程。从共读的形式上看,亲子共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自己读给自己(默读或读出声音);除了“读”的形式,还可以有表演、图画、手工、实验等等多种形式,重要的是,大人与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亲子共读可以理解为大人与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什么是整本书亲子阅读?整本书亲子阅读,就是亲子一起读整本的书。

2、为什么要亲子阅读或亲子共读?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亲子共读,在共同的阅读中体验浓浓的亲情,从心灵深处感受家长的信赖与温暖,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对我说:“孩子在家里特别不听我的话,气死我了!”有的说:“孩子回到家里不喜欢跟我聊天,他整天想什么我都不知道,真是没办法。”当家长和孩子没有共同话题,不知如何交谈,不知如何交心,发现与孩子沟通只浮于表面的“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能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阅读!不在乎学到什么,认识了什么,只要孩子能将妈妈、爸爸、温暖的怀抱、温柔的声音、风趣的声音和书结合在一起,就足够了!我们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我们一直认为,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理念。许多父母因为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住房的压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为生计而奔波上,他们对“家”的理解,已经仅仅是宽敞一点的房子和宽裕一点的经济状况,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大部分推卸了出去,交给了学校和家教,甚至听任孩子在社会上、在网吧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一种现世的低俗文化和道德教育。而很多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也仅仅把教育视为学业成绩,或者用参加兴趣班、艺体班来提高参与竞争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多少家庭在进行真正的全人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从亲子共读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分享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开始。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亲子共读是一个孩子未来的智力和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必要保证。亲子共读,从科学上来说,就是用最温暖的方法,用最不着痕迹的方式,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而且,因为学会了阅读,他会爱上阅读;因为爱上了阅读,他会在今后的学习上持久地领先,在一生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通过亲子共读,通过父母亲口向孩子们传递那些最重要的语言密码,父母与孩子们就真正成为一家人,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的陌生人。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家长教会孩子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通过共读,让家长和孩子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价值。亲子阅读,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学校也一样,通过师生共读,教师和学生一起晨诵美妙的诗歌,一道阅读经典——中国的经典和世界的经典,一道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一道经历生命中的悲喜。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不仅是因为学习而坐在教室里的两群人,他们真正地生活在了一起。当然,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还有很多作用,就不一一列举了。

3、亲子阅读,我们家长的行动。时常有家长抱怨,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买了不少书,也坚持经常为他读书,可这孩子就是“对书不感兴趣”。经过再深入一点的了解,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家庭存在书香不浓的情形。读书并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只为孩子买书,只关注孩子读书的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爱上书,关键是大人对书的态度。如果大人只爱看电视,很少为自己买书,更少自己去读书,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再多的书,要想不爱看电视而爱读书,这恐怕也是很难办到的事情。用书来装点家居环境,不单包括装点孩子的生活环境,还包括装点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如果大人真心爱书,让孩子爱上书并不困难。这并不需要过分的关注,只要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孩子读书而读书,首先讲的是家长的“示范”。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做到了,别人就会跟着去做;自己没做到,再命令逼迫别人也不会发自内心听从你。所以要想学生拿起书本来读,老师就应该先拿起书本来读;要想孩子拿起书本来读,家长就应该先拿起书本来读,创造出了以身示范的读书氛围,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拿起书来读。为孩子读书而读书,其次讲的是“提高”。要想应对他们日益充盈多变的头脑,我们也要让自己丰富起来。多读贴近孩子们“语言”的内容,跟随他们的脚步而提高,甚至超越他们的脚步而提高。为孩子读书而读书,在这个强大动力的推动下,相信已渐渐爱上读书的我,最终会——为自己读书而读书!父母亲通过和孩子这样的一种交流,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有助于父母自身的成长。

4、如何进行亲子阅读

(1)建立家庭小小图书馆。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在家中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地面可以铺设一块卡通图案的地毯,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松软的地毯上或是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墙壁上可用孩子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装饰物进行美化,书本可以或开或合的放置其中,使整个小窝充满休闲和趣味的感觉。日常的书籍、报刊、杂志放置在随手可亲近的地方,大人能经常很自然地进入阅读状态,这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相信您的家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书吧似的空间,孩子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很多家长舍得经常带孩子去肯德基,却舍不得为孩子买书,不得不说这是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让书香溢满家园吧。

(2)共同选择合适的书目。教育家伊拉斯谟说:“孩子最初阅读和吸收哪一类书籍是十分重要的。”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另外,孩子们有作业任务,那些宝贵的时间必须用来读最好最实用的书。在培养孩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开端,应让学生养成善于选择的习惯。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和家长要加以引导。有位朋友对我说:“令我发愁的是儿子不喜欢阅读,在他三年级的暑假期间,我曾经给他下了任务,每天读十页,一个假期下来,他读了六本童话、故事类的书。现在学校里开始了‘营造书香校园’这个课题,一再强调阅读,但从来没有见到他主动地拿起书来看过,每次读书都要跟我讲条件,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激发他的阅读兴趣?我曾经在家里和他共同阅读了一段时间,那就是每天睡觉前我们共同阅读半小时,谁知读书倒成了他的催眠物了,看上不到半小时,早就见周公了……”其实细细想这位家长的话,我们就有了答案:正是我们成人的推荐与规定,让孩子彻底地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为孩子们选择与他们的梦想有关的书,与他此时此刻最深的痛苦与希冀密切相关的书。打动你的,未必能够打动孩子;适合三十岁的你的,未必适合七、八岁孩子。

(3)坚持每天读一点。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坚持都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阅读也不例外。所谓坚持阅读,一是时间上的延续,把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是要一定量的积累,阅读不能变成一种装腔作势的外在表现,而是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美国教育家霍勒斯曼说:“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阅读的时间,一年后你就可以感到它的效果。”将阅读活动仪式化,特定的仪式,营造着特定的氛围,或者可称之为一种“场”。个人在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压力下,激发出更强的驱动力和更大的潜能。这就是每天的阅读时间应尽量固定。比如9月28日孔子诞生日和4月23日世界阅读日都是咱们学校的读书日,这一天,“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做一件美丽的事情”是咱们所有师生,甚至建议是家长共同的行动。

(4)趣味引领,注意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一是为孩子大声读。为孩子大声读书,是公认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为简易而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大声”并不是发出很高声贝的声音的意思,而是指“读出声音来”。为孩子大声读书,在西方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传统,我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能见到这种温馨的场面。美国教育部甚至斥资数千万美元开展专项调查和研究,并于1985年正式确认为孩子大声读(Read-Aloud)与持续默读(SSR)为最为行之有效的两种阅读教育方法。此外,从经济实效的角度来说,坚持每天为孩子大声读书,也许是最佳的方法。为孩子大声读书,本身并不困难,难在持之以恒。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每天坚持至少读20分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最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如有可能,至少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直到他明确表示不再愿意继续。这种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善莫大矣焉,值得尝试。

二是亲子比读。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看书挺多的,就是写文章不行。不过,看他平时说的话,感觉还挺出人意料的嘛。事实上,这样的孩子,看书并没有沉下心去看,自然也就不能从书中得到语言的熏陶,最多也就是了解一点知识罢了。所以,你让他说说书中的内容,他只会说个大概,无法说生动的。写作文,自然也是如此,写来写去,都是看上去零里零碎的语言。也许,还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宁愿出去玩,也不爱看书。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爱看书该怎么办? 对这两种情况,我的建议是:您和孩子一起亲子比读。可能刚开始孩子会不愿意读,但两三天以后,孩子一定会非常乐意的。五一节,儿子的老师布置背诵两段话,男孩子贪玩,就是不愿意背,怎么办呢?就只好再回到从前,和儿子一起背啦。我先有声有色地读给他听,然后他再读三遍。听他读了三遍,我也基本背出来了,就自告奋勇地说:“让妈妈来试着背一背吧!”他兴高采烈地拿着书做起了“小老师”,背错了一两处,他都挺兴奋地跟我指出来了。接着,轮他背,背得不错,主要是我背错的地方他不会背错。就这样,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家长首先示范,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内容,引导督促孩子做好了作业,而且自己也丰富了知识,还增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每天坚持这样的诵读,不要多,只要十分钟,日有所诵,你和孩子一定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我想,这也是一种“温柔地坚持”吧。家庭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在亲子间进行,还可以在整个家庭中进行。大家一起闲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这种亲情温暖的比读、阅读,是一种书香的幸福。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 

三是阅读成长记录。不少家长喜欢为孩子做成长记录,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孩子的成长大事,日常活动,童言稚语,都可以记录下来。大人时常翻看和回味,感到乐趣无穷。如果我们也能将孩子的阅读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不但会非常有趣,而且会对引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最简单的记录是记下每个阶段孩子读过的书。仅仅列出时间段和书名,就已经很有价值。不过,做这样的记录最好是能让孩子一起参与,而且以有趣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来。比如,每个阶段画一幅大表,类似列车时刻表,填入孩子在每个时间段读过的书;或者,挂一幅类似地图的图表,将书名写在小旗上,逐个贴在地图上;或者做一些卡片,第一个卡片是虫子或龙的头,最后一个卡片是尾巴,书名写在中间做身体那些卡片上,孩子读的书越多,这个虫子或龙的身体就会越来越长,然后把它挂在房间里。这种直观的记录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刺激,他会迷上把图表填满或把龙的身体拉长的游戏,而这就意味着不断读下去。更为细致的记录还可以包含阅读的方法和孩子的阅读反应,如对某些书的好恶,读某些书时提到的有趣问题,对某些书所做的评语,读完后的感想,等等。这样的记录,大人可以时常翻出来分析孩子的阅读发展情况,孩子也可以用来重温当时阅读的快乐情景,从而进一步重复阅读或进行延伸阅读。

四是同龄孩子的阅读交流。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是另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引导方法。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相互借书。书籍的价值不在收藏而在流通,再好的书只有一个人看也是毫无意义的。鼓励孩子共享书籍,不但能让他们体会到书的真正价值,还能帮助结交趣味相投的书友。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让孩子们一起看书、聊书。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有时远远超过大人对他们的影响。一个孩子可能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但把他放入一群正在阅读的孩子中,他会模仿其他人渐渐融入其中。一个孩子读一本书可能觉得很好玩,说给大人听大人或许只是投好地笑笑,可是说给其他的孩子听他们就会觉得真的蛮好玩,如果大家都看过而且都喜欢相同的主人公,那么就会开心得不得了。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们不但能增进友情,还能互相受益。不妨有意在亲朋好友中让同龄的孩子一起来享受这种交流,不妨多带孩子到书店、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的孩子一起看书,不妨时常让孩子带几本书来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要努力让孩子明白,书籍不是用来囤积的财富。我们学校的周末读书沙龙就具有这样的氛围。

五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最常用的图书公共资源是书店、图书馆和互联网,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使用它们。一般较大的书店都有童书专区,在那里每到放学时间或节假日都会有孩子在翻阅图书。时常带孩子去逛逛书店,感受那里的书香气氛,或者就地读几本,或者选购几本带回家,让孩子学会找书、用书,也让孩子学会爱惜书。图书馆是最佳的公共图书资源,图书馆的发达程度是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让孩子养成到图书馆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自己对书的选择。大人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但应当鼓励孩子自己来挑选想要阅读的书。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不会选书而总是为他代劳,一个人只有在拥有自由后才能学会如何选择。真正的爱书人,要学会自己来选择书。

  六是书香满家园。用书来装点日常家居环境,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氛围,是让孩子爱上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时常有家长抱怨,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买了不少书,也坚持经常为他读书,可这孩子就是“对书不感兴趣”。经过再深入一点的了解,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家庭存在书香不浓的情形。读书并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只为孩子买书,只关注孩子读书的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爱上书,关键是大人对书的态度。如果大人只爱看电视,很少为自己买书,更少自己去读书,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再多的书,要想不爱看电视而爱读书,这恐怕是很难的事情。用书来装点家居环境,不单包括装点孩子的生活环境,还包括装点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儿童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这样描述:“如果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这当然很夸张,但如果我们能将书作为家居的重要组成,日常的书籍、报刊、杂志放置在随手可亲近的地方,大人能经常很自然地进入阅读状态,这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家庭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在亲子间进行,还可以在整个家庭中进行。大家一起闲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 如果大人真心爱书,让孩子爱上书并不困难。这并不需要过分的关注,只要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黄金和一柜柜的珠宝,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父母。”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阅读中成长吧,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让我们的孩子都因有一位爱读书的爸爸妈妈而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完整!让我们静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我爱我家 同悦书香”亲子阅读
好书相伴 快乐童年
动漫绘本可以陪孩子走多远?
合兴实验学校心理健康课题组开展“阳光心灵”主题阅读活动
学业与阅读从来都不是矛盾的
家庭教育中这三件事不做,教了等于白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