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选择,无需孩子证明

文/叶月幽

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啊


上周给一个幼儿园的家长们介绍倾听孩子的方式,谈到了打骂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分享结束时,一位妈妈义愤填膺的站起来说:“那孩子皮起来根本不听话,不打怎么办?我看是因为你命好,生了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才说什么不打不骂。”


我愕然:“我生的是男孩啊。”那位妈妈愣了一下,又说:“那是你命好!就生了一个,好管。你要是孩子多,看你还能说得这么轻巧不。”


我觉得很有趣,于是继续跟进:“我生了两个孩子啊,年龄相差两年半。”她语塞,继而愤愤:“那是你命好!要是你家两个都是调皮捣蛋的男孩,还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不?”


我忍住笑,幸灾乐祸地说:“我家两个都是男孩啊。”“命好”妈脸一阵红一阵白,丢下一句:“那是你命好!”然后隐没在退场的家长中。


我以为这个插曲就告一段落了,谁知过了一会儿,她又转了回来,对我说:“在院子里玩的那个孩子就是你儿子吧?我也没看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啊。”这次换我愣住了:“是啊,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啊。您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


孩子是父母的“军功章”吗


她没回答我就走了,但她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的孩子,需要成为我作为一个合格母亲的证明吗?甚至要成为检验一种育儿理念的标本?让这样无辜的稚子来背负主流和世俗的评判,难道就真的能够说明问题吗?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崇尚“唯成功论”、“唯结果论”,孩子的成功等同于父母的成功,孩子的荣耀等同于父母的荣耀。更有人直言不讳:“要知道一种理念是好是坏,就看在这种理念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是不是比其他孩子更优秀,是否个个都有成就。”


在这种论调下,孩子变成了父母的“军功章”,父母拥有决定孩子命运的“上帝之手”。更有甚者,孩子成为了父母好坏的“证明”。如果你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优秀,那么你就没资格谈论什么“爱与自由”、“无条件养育”、“安全感”这些乱七八糟的各种理论。


这个论调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你宣讲什么教育理念,那么你的孩子每一个当下的状态就都是这个教育理念水平的反应。所以,你的孩子应该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懂事自律、成绩优异。可惜,很少有人愿意给孩子足够长的时间,用客观的标准,以及毫无执念的眼光去看他们。我们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期待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可是,一旦去追求“证明”,便会执着于结果,固着于成败。


于是父母们战战兢兢,不断的提醒自己责任和目标,认为孩子表现如何取决于我也代表了我。我是妈妈,应该怎样;他是孩子,必须怎样。或者,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如果没有达到,就是教育失败。如果总是有这样的自我期待和定义,父母的压力和担心就会很多,害怕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无法放松,对未来充满恐惧。


我也在摸索中前进


同样,也有人说:“叶月幽你学了这么多东西,你的孩子一定特听话、特懂事吧?”或者:“你一定不会遇到育儿难题,也没有家庭矛盾吧?”


其实不是。我成为一名家庭教育的讲师,是因为我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考核,能够讲授这样的课程,而不代表我做的就一定比别人好,更不代表我的孩子一定比别人优秀。更何况,“优秀”和“成就”的定义又由谁来评判呢?


我不是正确的化身,所说的内容也不是真理,我更愿意做一个分享者,所提供的是一种思路,让大家可以多角度的去看问题,从而选择自己认可的、接受的方式。


其实,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在摸索中前进、在曲折中迂回呢?


上个月,公公脑溢血住院,叶儿爸不在,我需要一天三次往返医院送饭。而已经公布出去的读书会和讲座也必须按时举行。每天早早把叶儿丢到幼儿园,开始兵荒马乱的一天。晚上把俩娃都哄睡后,冲两包咖啡继续熬夜。再加上数次夜奶,严重缺乏睡眠的我,血槽立马见底。


我开始对叶儿大呼小叫,被他的执拗气得七窍生烟,会因为他生病而对着老师碎碎念,恨不得把他丢到幼儿园再也不接回来了。有时候也会感慨,三岁以前那个软软糯糯的小萌娃去哪儿了?他是怎么忽然变成现在这个赖皮猴的?是不是有人在晚上把他从床边偷去换了一个吖?


叶儿发脾气的时候,我把他拉在怀里,在震耳欲聋的哭叫声中,一边共情,一边坚持我的原则。每当这时,强大的无力感就会包裹住我。我无可奈何的想着,所有新教育派的妈妈们,要有着怎样一颗倍受打击又死皮赖脸的心啊!


亲子是一种爱的相遇


晚上临睡前,我搂着叶儿,问:“你知道我喜欢你吗?”叶儿说:“知道呀,我也喜欢你呀。”我说:“我骂你的时候你也喜欢我吗?”叶儿低声说:“你骂我的时候我好伤心的,但我还是喜欢你。”我问:“为什么?”叶儿把两手一摊:“因为你是我的妈妈呀!”


这是一个三岁多孩子给我的答案。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默默的搂紧了他。他爬起来,在我的额头上偷偷吻了一下,然后像一条泥鳅一样,飞快地钻到了枕头下面。在那一瞬,我忽然有了一种力量和坚定。我养孩子,不是在搭建样板间,让别人夸赞我是一个多么牛的妈妈,以此来寻找存在感。我不需要叶儿的行为规范符合什么大众评价标准,我不需要他来证明我作为一个母亲的正确性。我的孩子,就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个教育模式的所谓代言人。我知道,他所有的桀骜不驯,都是在宣告:“我不是你,我不为你的梦想而生,我全然独立。”


孩子和我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生命,只不过孩子的生命是经由我们而来。生命,是一个历程。生命和生命是平等的,是一种相遇。孟迁老师说,亲子,只不过是我们和孩子相遇的形式。亲子生活,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是人世间最温暖、最亲密、最深入的连接。


因为是历程,我们只需陪伴就好,不必去做孩子的生活导师和精神领路人。两个独立的生命之间,因爱相聚,由爱成长。


因为是相遇,故而珍惜。有一天孩子会不那么需要我们,有一天我们此刻的生活会成为回忆。那些让我们感念的,一定不是某一个荣耀是否达成,而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时的趣味和温情。


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着,即便有失误,即便有倒退,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教育,始终在其成长的轨迹之上。我的选择,无需孩子来证明。我们选择怎样的育儿方式,并不是为了培养 “神童”,而是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准则,是我们的价值观。


好未来教育研究院相关文章:

回复学习”。查看研究院教育理念系列

回复study”。阅读《学习那些事儿》

回复“父母”。阅读《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回复海浪”。查看研究院家长原创文章

回复“Leo说”。阅读Leo老师专栏文章

回复“睿语”。阅读李睿老师专栏文章

回复忽略”。了解学习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孩子陪你做家务吧
看《亲爱的小课桌》:孩子课后三小时,父母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大数据揭秘:沪上牛娃是怎样炼成的!
今日分享: 好父母理念: 1、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只有学习,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2、 孩子拥有健康成长的所有资源。 3、 孩子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家长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4、 亲子关系改善了
45条教育新理念,教父母如何增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父母收藏
写在春天里——爱,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