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莫名其妙发脾气,留意DMDD症!(从年龄、频率、发泄方式判断)

小邦家的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一不顺他的意,就大声哭闹,尤其是带出门更会变本加厉,一直就这样大吵大闹的,真的很头痛...


这样的心声,很多爸妈都很熟悉吧? 小孩子一岁以后,慢慢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吵大闹式的情绪发洩(tantrum),这种现象会在2-4岁之间达到顶峰。


而在2015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这份手册是欧美国家最常用的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 中新增了一种病,叫做“破坏性情绪失调疾患”(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指那些高频率、长时间、伴随着暴力行为的发洩情绪的儿童。


也就是说,当父母想着自己的孩子怎么变得这么难以理喻的时候,也就应该留意一下:孩子发脾气的方式和频率,到底是不是正常的↓↓↓↓


我家孩子是正常发泄情绪吗?


首先要认识到,情绪发洩是小孩子发育的一个阶段性现象,而如果与一个人发育阶段不相符的情绪发洩现象,就是不正常的。


孩子的发泄与“自我”的情绪有关

婴儿在一岁以后,慢慢开始认识自己,发展出“自我”的概念,但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同时发展、或者发展的脚步跟不上“自我”意识的膨胀。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觉得“自我”的要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又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这种不满、甚至完全不懂如何解读自己的情绪。


于是,孩子就只能运用自己的本能,以很激烈的方式把不满发洩出来。


留意孩子发洩情绪的方式

一般来说,幼儿发脾气伴随着哭泣、尖叫、咆哮、和对安抚的抗拒,偶尔会出现一些暴力的行为,比如丢东西、甚至打人。


而暴力行为是特别需要引起家长注意的现象。如果孩子在最近几次发脾气的时候有超过一半的次数都伴随着暴力行为,那么家长一定要重视。


首先父母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是不是有丢东西、打人的现象,小孩有样学样,很可能看到爸妈情绪崩溃的时候出现暴力行为,他不知不觉就模彷起来了。


如果家长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也在孩子平静的时候同他好好讲道理,但孩子还是经常性的一发脾气就打人,那么他可能有更深一层的问题,需要做儿童心理行为的评估。




留意孩子情绪发泄的方式是否与年龄相符

一般来说,4岁以上的孩子,大吵大闹式的情绪发洩会减少很多,到了5,6岁就几乎没有了。


所以,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超过4岁了,却仍然动不动就大吵大闹,甚至有变本加厉的情形,那么就要特别注意,回想一下最近家里是否有大的变故,或者检讨自己一直以来对待孩子的方式。


父母可以尝试耐心的引导孩子,帮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同时教会他表达情绪的方式。


留意孩子发洩情绪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有发脾气的周期,近期一份针对1500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发现,高达84% 的参访儿童在研究开始前的一个月内发洩过情绪。


但是,经常性的发洩(每个月有超过20天都会发脾气,或者不止一次的一天发脾气次数超过5次),则预示着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发育和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


再有,长时间的发脾气,比如几乎每次大闹都要超过2分钟,家长也要多加小心,因为孩子不能靠自己、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比较快的平静下来,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心理发育的道路上亮起了红灯。


孩子在公众场合肆意发脾气是否正常? 

如果孩子仅仅是分不清场合的话,这其实是正常的。


在公众场合怕丢脸这种意识,只有大孩子和成年人才会有,刚刚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幼儿,是不会觉得在公共场合哭泣尖叫甚至躺在地上耍赖有什么问题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爸妈要冷静,不要怕丢脸,要知道养过孩子的人见到这个场面,都会心有戚戚焉。


如果孩子大闹的是室内的公众场合,父母可以把他带到室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他发洩完,再讲道理,或者直接回家取消今天的活动,以作为对不当行为的惩罚。


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可以这么做!


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除了用同理心保护他们以外,长期且一致的教养方针是必要的!以下是@丑爸 以个人经验结合育儿理论的分享: 


孩子为何会有攻击行为?

当孩子因为生理状况、无法完成手中任务、或是其他压力而引发挫折感时,他们微弱的控制冲动、及起步阶段的察言观色能力,通常无法帮助他们表现出合宜的行为,而是随着本能发洩情绪。


攻击他人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因为那是保护自己、或是生存的主要能力。


孩童成长的过程,很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习如何“让攻击行为社会化”,甚至转化成更正面积极的行为,像是保护弱势。 


教育教养有用吗?

当然有用! 


研究发现,即使从小就被诊断有反社会人格、行为障碍的孩童,在适当且紧密的家庭、学校、医疗的三方合作下,孩子的攻击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能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而这当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家长的支持。


部分父母因为愧疚、甚至羞愧而不愿意让自己接受专业协助,或是加入支持团体以获得心理上的纾解。


父母可能认为自己有错、或是担心人家觉得他不会教小孩,但这样的忧虑,反而是造成恶性循环的肇因之一。


愿意接受训练与支持,父母不但能学习到特定的技巧,对孩子的态度也能有所转变—用更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


毕竟孩子的攻击性可能会激起父母的敌意 (父母也是人啊),而父母的敌意又会恶化孩子的攻击行为。 


有效的教养原则

年龄放一旁,有效最重要

许多认真的父母,会把书籍中或网上寻找到的幼童发展时程到背如流,就是担心自己一不注意就忽略了孩子各个关键发展期,或者疏忽发现任何发展迟缓的迹象。


然而,由于对孩子能“符合理论”的殷殷期盼,我们有时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田野观察”。


例如,当孩子三岁、也未表现出发展迟缓的迹象时,我们可能就认为他们的不听话,是一种“故意”,却忽略了其实是自己的用字遣词已让孩子困惑。 


每个孩子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注意力、转移注意的能力…皆不相同,当这些认知发展与当下的环境与孩子的个性交错在一起时,每个孩子的教养方式真是独一无二!


孩子天生就有同理心,但需要学习表达

成人常以为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缺乏同理心、甚至不懂得何谓仁慈。


其实这两者是人的天性,但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下列因素而不擅长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


环境威胁等因素而忙于保护自己 (玩具只有一个,他很想玩);


较弱的冲动控制让他们无法马上转换情绪 (看到玩具被拿走,直接冲过去抢而非寻求大人的协助);


对于社交暗示的理解较慢 (大人已经义正严词警告时仍不知克制),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


这些孩子需要更多时间、更多机会来尝试表达对他人的同理,照顾者需要更仔细地观察。


当孩子出现简单的正向行为 (例如帮别人捡东西),就可以鼓励他们愿意帮助他人的心意,也可引导孩子去注意帮助别人时,别人表现出的感激之情。


小邦说

父母一旦疑心自己的孩子有过度发洩之嫌,先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家庭氛围,并排除孩子过度疲劳或者身体染病的情况.


再好好观察、慢慢引导,情况始终不得好转的时候,再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辅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打人的孩子是怎样养成的?|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把霸凌我10年的ta送进了监狱……
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 防御、攻击行为类型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有师说:警惕 “惯性暴力”影响孩子性格
孩子打你、抓你,你应该高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