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受欢迎的人

皮亚杰等一些理论家曾提出“童年时代的两个世界”,一个是跟成人互动的世界,另一个是孩子们的同伴世界。对孩子来说,两个世界同样重要。而我们作为父母,往往更了解前者,对于“同伴世界”,却并不熟悉。

今天的文章所关注的,就是孩子们同伴交往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父母如何引导,去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受欢迎的人。

一位妈妈曾问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罗静老师,您好!我有个女儿3岁半了。最近她在跟她的一个好朋友一起玩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两人正玩得很好的时候,那个女孩突然发现另一个她认识的小朋友,就会对我女儿说,我不跟你玩了,你到别处去玩。然后这个女孩就拉着其他小朋友玩,我女儿就站在那里,很难过的表情。我女儿问我:她为什么不跟我玩了?我说:她跟你玩的,等下还会跟你玩。显然这样的回答帮不了她,她还是站着不动,很难受。这种事发生很多次了。遇到这种事,我女儿的表现通常都是站在那里很难受,不知所措。她们两人在一起玩的频率很高。我应该怎么做呢?请指教。

就案例中孩子被同伴拒绝的当下而言,孩子正在被一个人际交往问题困惑着,妈妈的回答其实在回避问题,并未给出恰当引导。我的建议做法是:

首先给予孩子共情,问“宝贝,好朋友跟别人玩不跟你玩,你有些伤心是不是?”及时关注和回应她的情绪。因为小伙伴不跟自己玩了,孩子很可能会因此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不被喜欢的,不被接纳的。于是,父母的接纳就尤其显得重要。

当孩子向大人就遇到的人际问题进行询问时,其实是求助的信号。这时大人可以给孩子客观的解释,比如告诉孩子:她现在选择跟别人玩了,那是她自己的事,并不是你的错。如此帮孩子区分出人际中“你”和“他人”之间必要的界限,维护“我”的完整。

最后,要给孩子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教给孩子一些互动技巧:宝贝,下次你可以主动问问他们愿不愿意三个人一起玩,比如你可以提议你们一起去做一个新游戏。如果他们不愿意,你可以再找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啊。再或者,进一步引导孩子:接下来,你觉得/你想怎么办呢?

近来,很多朋友在跟我聊孩子与小伙伴之间关系的问题。父母们似乎有一些矛盾性的忧虑心理: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合群,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在群体中被欺负、受伤害。

其实,看似冲突的两种心理都是合理的。对孩子的适度担忧可以让父母保持对孩子情绪的关注,而对孩子合群的期待,又能促使我们合理引导以及放手,让孩子更好地走向社会化。

一般父母们问到孩子的同伴交往问题时,我的第一个建议都会是,减少替代,尽量留给孩子自己去处理和解决。当然,这不意味着父母完全置之不理。开始的时候可以多观察,不着急干涉。当发现孩子情绪上的问题时,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共情和沟通了解。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社会化的技巧。这些技巧一般包括:

1、展示给孩子看,如何正常地与人打招呼、交往

就是自然而然展示给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是怎样的。不要强迫孩子主动打招呼,这会给孩子带去压力。要知道,不是你说什么,孩子就会做,而是你做了,孩子就能学会如何做。

另外,记得当着外人的面,不要随意给自己孩子贴标签,比如说:我家孩子太内向啦,不爱说话……如此不仅损伤孩子的自信,而且很轻易会熄灭掉一个孩子开口、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欲望。

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特点

有的孩子只喜欢和一两个固定同伴一起玩,于是父母们常常问我:罗老师,孩子只和固定的孩子玩,会有影响吗?其实,“朋友”数量的多少并没有那么高的参照价值。父母该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朋友多少,而是与朋友相处时候的质量。

也有的孩子不爱大声嚷嚷,在人群中显得安静了些。于是父母眼羡那些在一群孩子里头大嗓子的孩子,认为看起来更开朗。但事实上大嗓门并不意味着说服力。所以,我们仍然应该以关注孩子同伴交往中友谊维系的时间、协作关系等为主。

3、多进行家庭游戏,教会孩子说“需要我帮你吗”、“你能帮助我吗”、“让我们一起吧”

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游戏基础上的。游戏可以教会孩子各种应对外界的常识,以及规则。所以,平日最好能有固定的家庭亲子游戏时间,通过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帮孩子学会分享、合作的技巧。

“需要我帮你吗”显示的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承担的态度;“你能帮助我吗”不是示弱,而是一种懂得求助的能力;“我们一起吧”,可以用在分享的时候,也可以用来提议某次协作。另外,初次介入一个陌生群体时,需要教会孩子询问: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同时告诉孩子,若被拒绝是正常的,我们可以找别人玩,或者稍后再试试。

4、带孩子去接触更多小朋友,以及比他大一点的孩子,给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机会

不少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或者由于个人性格原因,不太带孩子去“凑热闹”。实际上,多带孩子去公园、广场等有较多小朋友的地方玩儿,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宝贵的社交演练。

也可多带孩子去找同事或亲友家的比较大的孩子玩,带一带。大孩子一般已经习得了基本的社交技巧,小孩子通过模仿学得更快。

平时的亲子阅读、亲子互动过程中,也可以不经意(至少装的不经意一点)给孩子讲讲怎么交朋友,或者给他看看这方面的绘本。

教会孩子社交技巧是一方面,随时反思家庭教养方式也很重要。若父母观察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能够合群,因为过于边缘化或者太有攻击性而被人拒绝,那么一定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研究,通过儿童在同伴群体中与不熟悉儿童的交往行为来预测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研究显示,受欢迎的孩子会在不熟悉的同伴中,能有效地发起互动,同时也会对其他人的邀请做出积极的应答。当他们要加入群体活动时,会首先观察并试图理解正在进行的活动,当他们顺利加入群体后,会对进行中的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而那些经常挑剔或破坏群体活动,爱出风头、自私自利的孩子则常被同伴拒绝。另外,那些徘徊在群体边缘,很少主动交往,有时会因为害羞而远离同伴邀请的孩子,则容易被同伴忽视。

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并且敢于自由表达自己时,会更容易与人自在相处、并能够在人际交互中有独立思考。被溺爱的孩子不能考虑他人,或者容易有依赖性;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要么富有侵略性、企图通过攻击引起他人注意,要么自我价值感、存在感很弱,表现的怯懦、消极。

因此,从根上说,想要养出更受人欢迎的孩子,父母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民主的家庭成长氛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是孩子早期接触的三大人际关系,并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孩子从小懂得敬爱父母、尊重师长、爱护同学,成年后,才会在工作中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在家庭中处理好与爱人、孩子的关系。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吧,多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尤其记得,足够的安全感、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更顺畅,因为父母恰当的爱与回应,会内化为孩子对自我价值的确定、对自己的认可和喜欢。真正喜欢、尊重自己的人,才能懂得善待他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际交往中,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
发展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是预防被欺负的良策!
家庭教育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力①:你的孩子是什么交往类型
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朋友?培养孩子的社交力,你必须知道这几点!
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