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妈的教育之七——毁人不倦的大数据(上)

2017年第六期

按: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期末考试一结束,很多学校一本正经的考试数据分析就开始了。今天我就要写一写关于学校中的考试数据分析这点事儿。

 



早晨上班开车去单位,打开导航查一查路线。虽然我很路痴,但还不至于走了几百次的路还会走错。之所以要打开导航查一查,是因为今天起来得晚一些,正好赶上早高峰,不像每天早高峰之前就已经到学校了。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条路可以选择。一查导航,可以看到实时的路况。有的路线半小时可以到,也有的路线因为堵车需要差不多一小时。通过手机导航的大数据服务,比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者跟着经验走,要节约很多时间。

 

这是大数据在交通中的运用,确实带给了人很多便利。但交通我不熟悉,还是说说我相对熟悉一些的教育领域。

 

总的看法是大数据正在学校教育中“毁人不倦”,之所以有此结论,听我慢慢道来。

 

大约是十年前,我在做备课组长的时候,期末考试做试题分析,我提议把所有大题的数据都录入到EXCEL表格里。然后计算一下平均得分,有助于每一位老师更具体地了解自己班级的成绩到底哪一部分是优势,哪一部分是劣势。由此,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们改进教学。

 

十年前,录入每个大题的数据都还是自选动作。但十年后的今天,不但要录入每个大题的数据,还要录入每个小题的数据。不但每一次大考要录入,甚至是一些月考之类的也要录入了。

 

每个学生的一个科目的数据有二、三十个,甚至更多。数据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数据而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对数据的利用和解读因为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而走了样。结果是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本篇主要讲获得数据的过程,投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太高,但方法不当,导致效果不佳。


 有一些学校要求不管大考小考,不管什么学科都要全批全改,要及时给学生反馈分数。还美其名曰要充分发挥及时反馈的效应。为了这个所谓的及时反馈效应,很多老师一入职,就成了卷子哥、卷子姐,又从卷子哥、卷子姐变成了卷子大爷、卷子大妈,再变成卷子爷爷、卷子奶奶,一辈子就这样每天埋头在卷子堆中老去。

 

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作文要一般要800字,其他试题答案至少有也有1200字以上。取个整数,就算每份试卷学生作答字数为2000字。一个班40名学生,老师阅读总量就要达到40×2000=80000字。每个老师一般教两个班,数量再次翻倍,字数要到16万字。排除掉学生字迹潦草,卷面混乱的状况,就算每分钟读800字(一般成年人读武侠小说的速度),也要200分钟以上。而实际情况是时间至少翻倍。也就是说,独立批改完成一次考试试卷,不抬头地工作,至少要六、七个小时不止。 

 

批改完试卷,两个老师配合着输入分数,每个学生有几十个数据。我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关注过时间,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输入两个老师所教的四个班的学生的数据。

 

可是,真的需要这样?也必须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吗?

 

古人云:“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所调制的肉的味道。)看病验血,抽几十毫升足矣。啥时候医生为了了解病情,把人全身的血液都抽出来了。同样的道理,老师不把工夫用在读书上,不把工夫用在研究试题上,却偏偏把工夫用在批改试卷上。是严重的本末倒置。

 

很多老师,批改了一辈子的卷子,录入了不计其数的数据。思维越来越僵化,精神越来越倦怠。且不说你问他(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终极问题,他(她)说不清楚。就是问他(她)具体某一个问题怎么讲才能给学生讲得更明白,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他(她)也做不到。他(她)只会照着参考答案给学生讲题。

 

再从反馈效应说起,很多人只知道反馈效应这个词。于是,拿来就用。管理者拿来要求一线老师。一线老师也不自知,只知道和驴子一样,埋头苦干。

 

常言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实上,很多教育者对“反馈效应”的其一都不知,更遑论其二了。就知道有这么个心理学的名词,想当然地拿来就用。

 

实际上是很多人仅仅从字面所理解的反馈效应和心理学实验的反馈效应结论相差十万八千里。

 

反馈效应的心理学实验结论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通过实验证明,在学习活动中,有反馈(知道学习之后的测验成绩)比没有反馈(不知道测验的成绩),其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即时反馈(天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验成绩要一周之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例如,让学生自己来评改练习作业,比由老师来评改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要大,学习效应更佳,因为前者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佩奇的一项宏大的实验则证明,老师的评价方式的差别,所产生的效应亦相应差别。如果老师给出成绩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语,激励效果最好;老师给出成绩后,写一些固定格式的评语(如“很好,发扬下去!”“有进步,继续努力!”等等),激励效果次之;如果老师只简单地给出成绩,而无任何评语,那么激励效果最差。

 

我想,不用做更多的解释。以上心理学实验的结论表明,我们很多时候老师埋头批卷子,看起来很勤奋,实际最懒惰。用了最笨的办法,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取得的教育效果却最差。

 

由此延展开来,寒暑假大量布置作业,学生写一个月,老师写一个阅,都属于严重违背反馈效应结论的教育行为。

 

当然,也有的老师会说,我知道反馈效应真正的结论是什么,怎么做才是好的反馈。但领导不知道。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要求全批全改,我自己也没办法。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解决之道的。但基本方向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基层不主动寻求改变,不发挥倒逼作用,等着上面改变来拯救你,那简直就是白日梦,只能一辈子“当牛做马”。

 

我举语文为例,是因为我是语文老师,熟悉语文学科。但教育教学是相通的。绝不是说语文试卷因为分量太重,就不应全批全改,其他的学科相对来说好批改一些,就应该全批全改。

 

我想,除了期中、期末这样的测试必须全批全改之外,其他的测试都应该采用抽样的形式来处理,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要做的最主要事情是认真研究试题,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在给学生讲解过程中能举一反三,而不是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

 

现在的情形是老师费了牛九二虎之力把分数弄出来,很多学生追问为什么扣分,看似对成绩挺关心,看似达到了反馈的效果。但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实际对错与否,都直接对他(她)说,这个批错了,应该给你分数,大多数学生就不再追问了。如果不相信,我们一线老师都可以做做这个实验,看看有多大比例的学生还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得分。

 

本来教育是个培养人的充满智慧的事儿,但最后,培养人的人自己都变成了一个不知动脑的体力劳动者,实在可悲!!!

 

关于考试大数据的问题,更大的问题不是出在数据获得上,而是出在数据分析上,这个问题下一篇接着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人都要懂的10个科学事实
物理评课稿:《声音的特性》
批完卷子老师死了
AAAA~~认清“题海战术”的真面目后,我建议所有孩子都试试
老师,你比学生还幽默
监 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