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9%的孩子长不大,是因为家长不相信孩子会长大! | 自省力

文 | 月下客

图  |  互联网

前不久,林妙可在艺考采访中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一个18岁的孩子完全没有该有的稳重,在镜头面前各种扭捏作态,和五六岁的孩子无异。

有很多人说林妙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是,孩子是无辜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不是林妙可,而是她的家长。

林妙可有这样的表现与她的母亲对她的过度保护不无关系。她的母亲曾经在一次节目中透露,林妙可上了初三后才学会过马路,她去澳大利亚做交换生时,妈妈也要千叮咛万嘱咐,帮她准备文具。其实她真的不会过马路吗?真的不能自己准备文具吗?当然不是!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如今的父母这样关注亲子教育。与我们那一代小时候动不动就挨批的状况不同,在各路专家纷纷站出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今天,我们总是在各种场合看到年轻的家长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听到他们对孩子说:“宝贝,爸爸(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但是,你真的相信你的孩子吗?

你对孩子的信任不在于一句空洞的“相信你最棒”,而在日常中对孩子的点滴,你的接纳、真诚的鼓励与放手。你平日对孩子的打压、包办与百般挑剔都在无声地对孩子说“孩子你还小,你还不行啊”,都会让孩子觉得你的那句“你最棒”虚伪无比。

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目前9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一片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过什么样的人生,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多数是听从父母的建议和安排。

同林妙可一样,很多18岁的孩子在面对未来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选择,这背后的根源,多半是拥有凡事包办、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父母。

父母替孩子做决定,扼杀了孩子的成长动力

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这样的事吧?追着孩子给他穿衣服,强迫孩子再多吃几口菜,催逼甚至监督孩子写作业,提醒他见到邻居打招呼。没错,很多人认为这些是父母分内的义务。但是,如果你做得太多太极端了,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干涉。

我有个妹妹,每天早上母亲都要叫她起床,只要她有超过30秒没动,母亲就会一直在床边催她,而且分贝越来越大,简直就是一只尖叫的闹钟。而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早上醒来都需要缓一段时间再起床,何况是生物钟异于成人的孩子(为什么孩子通常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请大家参看第一阅读本期第二篇文章《孩子缺觉会怎样?来自美国的研究  |  视界波》)。

且不说任何人起床时都需要时间去适应,退一步讲,你不叫她起床她就不知道自己起床吗?让孩子学会自己按照学校要求合理安排入睡、起床、吃早餐的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怎么学会?如果她起晚了就会迟到、会挨批,但她也从这些惩罚中学会了——我到底该怎么安排我的时间我才能按时到校!否则她每天只是在你的催逼中满含着怨怼起床,一家人剑拔弩张,带着这样的糟糕心情吃早餐、上学……而她永远不知道她的妈妈这样晚上催她写作业、早上催她起床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的童年里扮演的就是一只尖叫闹钟的角色。只要孩子一刻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行事,我们就一刻不能停止尖叫。

这种干涉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从浅层次讲(后面我们会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相信孩子会自己吃饭,不相信孩子会懂得冷热,不相信孩子会自己穿衣服,自己起床,自己做作业,甚至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所以,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旁边唠叨、提醒、把控。

孩子的成长需要他自己去经历,需要他自己去反刍和反思,我们却把反思和反刍的这个时间和空间压缩,甚至直接挤掉,直接把我们认为的正确的做法强加到孩子头上。而当一件事情的结果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实践、反思、复盘而得来的,那便不能称之为“经验”。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人格由“经验”和“自我概念”构成,当自我概念与知觉的、内藏的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态时,他便是整合的、真实而适应的人,反之他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态。孩子的成长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这是他们成长的最佳捷径!

所以,为什么孩子不会做?那是因为他们没真正学到哇!我们以前有个特别不好的短语叫“独生子女的通病”,通常被用来形容能力相对弱、独立意识差的孩子。其实,这与孩子是不是独生没关系,而是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智和行为习惯。

每个孩子在出生伊始,能力上并无特别显著的差异,而他们后天的成长过程,家庭环境,受到的教育,接触的人群,对孩子的人格树立则有着很大的影响。

家长的强权是对孩子精神的阉割,让他们渐渐失去自信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干涉,表面上看属于过度呵护、溺爱导致孩子独立性差,孩子没有自主权;从深层次上来讲,这种行为和思想上的包办代替将直接导致孩子内心成熟缓慢、精神世界空虚、没有力量感,而且非常不自信。

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培养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在增强对周围世界掌控的力量,家长的过多帮助和指导将导致他们被动地接受既得成果,而不是自主地探索,慢慢地他们就会失去自信。

曾经有一个名牌在校生说:“进了大学后我才发现,20多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爸妈替我做的,自己从来都不动手,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做。现在跟同学在一起,我成了‘弱智’。最让我苦恼的是,在同别人交往和社会阅历方面我也不如别人,显得那么幼稚,这让我很没面子、很是自卑……”

不过度溺爱也并不等于不控制孩子。

前不久董卿因为《诗词大会》火遍了全国,观众们都为她的诗情和才华深深折服。但是这位才华出众、掌控力超强的主持人一提到自己的童年就忍不住潸然泪下。董卿的爸爸是一位狼爸,曾经要求她一识字就背诗,青春期不许照镜子,从初中开始就打工。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董卿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和严加管教;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对她的强压和控制也让她失去了一个女孩自由成长的快乐,她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光环围绕,却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尊重和信任,她活成了父亲所希望的样子,却未必是她最想成为的自己。这是她童年里最深的阴影。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不仅包括生活层面的事事操心、干预,也包括对孩子三观上的灌输,对成功的定义,对孩子人生的规划,对他们的独立意识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正和改造。

只可惜,你想拥有的生活不一定是孩子想拥有的,你信奉的价值观也未必是孩子认可的,你手中闪耀的镁光灯也许不能照亮孩子的人生,反而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

不是孩子长不大,而是我们自己没长大

我们应该反省一下,其实不是孩子能力弱,而是我们这些父母控制欲太强了。而我们之所以企图控制孩子,是因为我们不信任孩子,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潜力。或许,我们连自己都不信任。

但是,表面上看是孩子长不大,其实是我们自己没长大。正如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里提到的: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婴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能自恋,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很多成年人,包括现在的年轻父母和年迈父母,他们在潜意识深处依然有全能自恋的心态,只不过,他们把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变成了身边的孩子。

全能自恋的同时会伴随无助感,当全能自恋受挫的那一刻,这些成年人会感觉自我和整个世界都破碎了,这种深深的无助感会转变成暴怒、忧伤、自责,为了消除这种难受的体验,他们会转而攻击那个破坏他们的全能自恋的人,强迫他们做出改变,来满足自己的全能自恋。

我们为什么要控制?因为我们内心是婴儿。

为什么控制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孩子?是因为:

从现实层面讲,一个生理上弱小的生命,是唯一可被你所操控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潜意识来说,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操控了孩子就相当于操控了童年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找回自己对童年的把控权,逐渐来修复自己的童年。

很不幸,很多孩子担当了满足家长全能自恋的牺牲品,所以他们必须通过“听话”来平息家长的怒气,消除家长的忧伤,支持家长的喜悦,获得家长的嘉奖。与其同时,他们也在潜意识里接受了“自己不行”的这个暗示。

研究说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验证过这样一个事实: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接受他们给予自己的暗示。人们尤其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的、钦佩的、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孩子小时候,这个人就是他们的父母。

当父母没有给足孩子充分的信任时,孩子会默默接受这种暗示,认为自己的确不行,不会自己吃饭、不懂增减衣服、不会照顾自己、不能自主学习、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于是,家长一日不放手,他们就一日长不大。

尽管长大是每个孩子的本能和向往,但是在父母全能自恋的打压下,孩子自身会陷入无休止的困扰和挣扎,一边想掌控自己的生活,一边想满足父母的全能自恋。

于是会出现这样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孩子被父母战胜了,成为了一个听话的、被动的、无能的妈宝男、妈宝女;另一种是孩子战胜了父母,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却落下一个叛逆甚至不孝的罪名。 

亲爱的,请不要让孩子再重复你的童年故事了!

你童年的被批评和你孩子现在的被操控,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压、抑制和伤害。

我看过一幅漫画,印象非常深刻。平地上本没有沟壑,也没有荆棘和沼泽,可是,这样一方坦途上却被人为地架起高台,摆放好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看似协助,实则为孩子增添了新的困难和障碍。以此来形容当今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过了。

对孩子来说,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并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帮助,正像漫画中所说的:“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可是我们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样两条腿,而是自己充当了孩子的“轮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事实上,正是那些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成了孩子成长进步的最大障碍。

那么我们怎么做?

1真正相信我们的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

适当地放手,帮助孩子建立自主的勇气,而不是光口头上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家长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强大起来,而不是通过不停地提要求和提建议来把他们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不要限制孩子,应该做孩子的心理导师,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要完成自己的承诺,要求孩子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后果。

2让孩子接受自然的惩罚。

例如孩子不睡觉,就会困;早上赖床,就会迟到,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再比如给孩子买的新书,被孩子撕掉了,那么他就只好自己粘上或者丢掉,即使孩子再怎样哄家长,也不会再重新买,那么下一次他就会懂得珍惜。体验一次做错事的后果,比讲更多的道理都记忆深刻。 

3试着让孩子多做事,发挥孩子的特点,让他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能力。 

自主动手能力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会的,父母也别期望孩子自己能做得多出色,但是父母放手,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接受新事物的机会,由简单到复杂。父母千万不要过多指导和建议,别怕孩子犯错,在父母可控的范围内犯错,叫作“无风险的增长经验”,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让孩子觉得他正在长大,正在变强大,他已经是个大人了。

4我们也要成熟,也要长大。

我们的长大不是能力的增强和智慧的增长,而是学会消除自己潜意识里的全能自恋,允许身边的人做他们自己,允许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把我们的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自己成全自己的愿望,从控制转变为放手。

第一阅读的话生活中的允许与接纳、行动中的放手与信任,胜过一万句空洞、看起来虚伪的“孩子你最棒!”

我们都非常爱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学习如何去爱孩子。我们都迫切地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出色的人才,那么就从相信我们的孩子开始,当我们相信他们时,他们才会带着我们的信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越走越远。

当孩子有能力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生活的时候,无疑便会增长智慧,增长才干,由孱弱的小鸟长成展翅翱翔于广阔天空的雄鹰!

作者简介

月下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东西对孩子万分珍贵,但99%的家长舍不得给
“觉得自己哪都不好,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如何改变自我厌恶?
最残忍的毁掉孩子的方法,就是对他说:不许哭,憋回去!
亲子 | 当全能小孩长大之后
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位“圣母”
那么多全能自恋的巨婴,背后都站着一对熊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