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 | 从纪录片到数据,这些研究告诉你:面对霸凌该怎么办?


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的《科伦拜恩的保龄》,以美国科伦拜校园枪击案为蓝本,通过讲述枪杀案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事件的反应,思考惨案的原因,探讨主流文化,如:重金属文化,暴力影片、父母、电子游戏、南方公园、电视、娱乐节目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响。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英语:School bullying)又称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指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霸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霸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校园霸凌研究先驱、挪威的Dan Olweus 丹·奥维斯博士明确指出霸凌的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霸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霸凌,女生受言语霸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霸凌通常分为三种形式:1. 肢体霸凌,2.言语霸凌, 3. 关系霸凌,也称为非直接霸凌,即攻击和受害者有关的人,藉以孤立受害者。

 


校园霸凌不只发生在校园,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随着科技进步,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也成为霸凌事件的发生场所,霸凌者藉由网络,通过文字或多媒体,长期、反复攻击受害者,这称为网络霸凌。

 

霸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长期霸凌往往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导致自尊降低,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离家、逃学、焦虑、悲观等,同时造成学业滑坡、人际疏离,甚至出现慢性疾病、自残、自杀,或者导致受害者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比如著名的美国科伦拜校园枪击案。

 

霸凌对加害者本人也有影响,加害者成年后犯罪、酗酒比例相当高。具加害人特质的男性加害人有60%、非加害人特质的男性加害人有23%,在24岁以前犯罪。另外,同时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学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单纯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1】。

 

对此,我们前日有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深度 | 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从生理、心理研究谈霸凌创伤》

 


有学校,就有霸凌


 霸凌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也非某一国家或地区所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有学校,就有霸凌。校园霸凌的发生率,依测量及评价标准而异,各国的调查数据从2%到60%都有。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了十个省市五千多名中小学生,32.5%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另外有数据显示,广州地区中学生校园暴力/欺凌发生率为64.6%(男70.1%,女58.9%)【2】,珠海地区中学生为53.4%(男60.6%,女45.2%)【3】山东地区超过70%的儿童有过身体或语言等方面的侵害遭遇【4】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6年统计结果显示:2016 年,12-18岁中学生中,有23.1%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学校或网上遭遇过不同形式的霸凌。

 

澳大利亚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公立学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园霸凌有六十多起。

 

2015年,日本发布《儿童青少年白皮书》称,87%的中学生在读六年中遭受过霸凌,没有欺侮过他人的比例不超过12.7%;小学生中,半数左右受到过霸凌,近40%的儿童被霸凌或霸凌他人的经历均超过6次。(中国新闻网《半数小学生受过欺侮》2015-06-05)。


因霸凌不敢上学的爱子公主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郑英耀及陈利铭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台湾,高中职学生自陈霸凌、受凌、旁观霸凌、兼为霸凌/受凌者的比例分别为10.9%, 10.7%, 29.9%以及5.5%;小学自陈霸凌、受凌、旁观霸凌、兼为霸凌/受凌的比例分别为13.7%、14.5%、37.2%、5.4%。【1】

 

郑英耀及陈利铭研究团队与香港、澳门的学者共同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台湾、香港、澳门三地的校园霸凌发生率差异不大,香港和澳门学生自陈霸凌、受凌、兼为霸凌/受凌的发生率分别是5.1%, 9.3%,1.8 %。

 


霸凌,所有人都是当事人

 

有人说:“霸凌本质上是一种氛围”,Dan Olweus 丹·奥维斯博士指出:“霸凌行为是一种群体现象。”

 

霸凌过程蕴藏着复杂的互动状态,牵涉的学生,根据Dan Olweus(丹·奥维斯)博士OBVQ问卷评估题进行判断,分为以下四类角色

 

霸凌者/bullies:发动霸凌行为的人,包括校园里的任何人,学生或者老师,他们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受凌者/victims:受到霸凌的人。


兼为霸凌&受凌者/bully victim:此类角色亦称为反击型霸凌,指欺负别人同时也被欺负的学生。


未涉入者/non-involved students



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

 


霸凌者/Bully:


受凌者/Victim:


随从者/Assistant:跟随霸凌者直接参与霸凌行动的人。


吆喝者/Reinforcer:支持霸凌者行为的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挺身者/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霸凌行为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不多。


局外者/Outsider:置身事外的人。有些是害怕帮助受害者会让自己受到霸凌,而假装场外人。但是,如果受害者因转学、请假等原因离开,霸凌者很有可能从局外人中挑选下一个目标。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霸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霸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电影《失控的校园》剧照


所谓旁观者


 大多情况下,校园暴力都有旁观者,旁观者在校园霸凌行为机制中至为关键。


为何会有旁观者?据郑英耀及陈利铭研究团队在台湾的研究显示,旁观不愿介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个人因素:1.缺乏有效应对策略;2.害怕被报复;3.与自己无关;4.认为有趣。

 

同伴因素:1.顺从同伴规范;2.不是自己朋友;3.责任分散效应;4.旁观者抑制;5.怪罪受害者;6.不支持同学间所共同喜欢的老师或政治偶像。

 

其他因素:1.害怕被同伴拒绝;2.不想告诉师长。



学生在目睹霸凌事件时,会评估各种因素来决定是否介入,包括严重性、责任感、情绪因素、受害者特征、关系等。

 

如果觉得受害者被欺负得很严重、对受害者有同理心、觉得受害者是无辜的、认为自己责任有管、和受害者是朋友、顾及班级气氛等,就比较愿意挺身而出;反之,如果是觉得受害者被欺负的不严重、讨厌/不喜欢受害者、受害者不是朋友、认为受害者自找的、没有能力制止等,就更倾向成为旁观者。

 

旁观者挺身介入通常会有以下四个阶段:

 

一、学生会评估整体环境来决定是否介入,是做旁观者还是挺身者;

 

二、决定成为挺身者后,会考量霸凌严重性及关系来决定介入策略:告诉老师、制止霸凌者、安慰受害者;

 

三、出面协助的defender会被bullies质疑或威胁,

 

四、重新评估是否要持续介入。



研究显示,旁观者的态度是解决霸凌问题的关键,所有的冷漠、不作为、围观、哄笑都在实质上鼓励和推动了霸凌的发生与事件的恶化。因此,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正义感十分重要。让大家都认识到霸凌的危害,明白制止霸凌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安全,霸凌发生时,旁观者才有更多的可能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

 

 

霸凌者来自何处?


发生恶性霸凌事件,舆论通常会谴责甚至围攻霸凌者。但是,“坏孩子”从何而来?会有人是天生的“坏孩子”吗?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攻击或暴力是一种学习得来的反应,尤其对身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来说,本能性的攻击由大脑皮质所控制,但更受到后天经验的影响。其中,家庭与社会是青少年获取攻击性行为模式的重要来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危害于社会。


班杜拉


家庭的影响

 

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始于家庭。

 

儿童的人格养成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人,特别父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霸凌是一种习得性行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攻击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更多是源自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如果父母习惯于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作为教育手段,子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子容易将痛苦转嫁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取关注。

 

研究显示,专制型和纵容型家庭教育方式都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自我认同感,这类孩子容易产生霸凌行为。其中,成长于有暴力行为家庭的孩子,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影响

 

孩子入学后,学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扮演着和家庭同样重要的角色。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深,特别小学阶段的孩子。

 

如果教师使用暴力类教育方式,教师本人就扮演了“霸凌者”角色,这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增加学生霸凌的可能性。如果学生之间发生霸凌行为,教师不加以阻止,也会误导其他学生的价值观。同时,发生隐性霸凌如群体孤立事件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引导,有可能导致隐性霸凌进一步发展成为直接霸凌。 



其他影响

 

还必须看到,社会大环境,流行文化、群伴压力,也都是霸凌产生的原因。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通过讲述科伦拜校园枪杀案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事件的反应,思考惨案的原因,探讨主流文化,如:重金属文化,暴力影片、父母、电子游戏、南方公园、电视、娱乐节目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响。


 

本公号日前文章《视点 | 失控的校园,杀人者谁?》讲述的是,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校园霸凌电影《失控的校园》 


另一些重要研究结果

 

校园霸凌是一个过分沉重的词语,对于稚龄孩子,每一次的暴力和被暴力,都是一场难以衡量的伤害。众多惨案让校园霸凌越来越为公众所重视,对霸凌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霸凌陌生的一面更多地被揭示了出来。

 

以前有种观念认为,霸凌者多是失败者,他们无法在学业上胜出,选择通过霸凌展示力量,以获得成就感。相关研究则发现,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霸凌者中的许多人并非学业受挫者,反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失控的校园》即为一例——他们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通过霸凌来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

 


研究同时发现,这类学生都有一些反社会性格,缺少同理心,爱冲动。这种性格会让其他同学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反强化了他们“酷炫”的自我认知。霸凌就是这样一个“很酷“的行为,他们享受霸凌带来的征服感。对于那些学业受挫的霸凌者,更多的时候,学业是结果而非引发霸凌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激烈的校园竞争、成绩优先的教育价值观,实质上推动了校园霸凌的发生。

 

在中国,成绩好的孩子很少会成为长期受凌者,成绩中等和差的学生被霸凌的风险更高,或者是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而在美国的中小学,成绩不错但羞怯孱弱的学生反而容易因“nerd discrimination”(书呆子歧视)遭到霸凌。

 


霸凌事件中,我们还能发现一种现象:受凌者很少选择告诉老师和父母,即使和父母关系不错的孩子也少有例外,这也是霸凌研究中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2010年,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 Petrosina,Guckenburge,DeVoe,Hanson 的研究报告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后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有36%的孩子在事后选择寻求帮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效的求助、不当的干预,往往会加重伤害。

 

因此,父母和老师的观察、判断、干预非常重要。老师和父母都应当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而非学业。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判断孩子是否遭遇霸凌,比如:上学意愿低落、上课期间眼神涣散、孤独、出现自残行为等。

 

那么,遭遇霸凌怎么办?


 


对霸凌说“不”!

 

对于霸凌,有资料显示的全球最早的研究在挪威,Dan Olweus丹·奥维斯博士从七十年代开始研究校园霸凌,他提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扮演起主要的校园反霸凌角色。

 

2010年10月,美国教育部颁布了全面的反霸凌指导意见;2016年,美国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

 

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获得成效的反霸凌方案,比如:“零容忍方案”(Zero TolenrancePolicy)、“Olweus反霸凌干预方案”(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简称OBPP)

 

比较遗憾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十分匮乏,或者,我们能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获得更多的帮助

 


美国的“零容忍方案”(Zero Tolenrance Policy)是全员参与的项目,反霸凌委员会包括校长、老师、家长、学生,不同学校被混编成若干项目组,开展各种学习和培训。

 

方案包含各种形式的资料和指导,内容包含霸凌预警(筛选、识别和防范霸凌,监控课堂和课外活动)和一系列干预措施:受害者会议、心理教师跟进、传授具体应对步骤、针对霸凌者短期内的密集型单独会谈和共同会谈、通知双方家长、座谈会、第三方介等等,针对校园霸凌的综合性干预。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建的网站:http://www.stopbully.gov 详细地向家长、教师、学生提供了应对校园霸凌的具体建议。

 


这上面有一系列的教程与视频,教孩子应对各种不同的场景,上图右下角就是视频,YOUTUBE中也有相应视频。 

 

美国国家犯罪防控协会 (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 将凌霸防御&应急预案归纳成以下几点:

 

教会孩子如何用非暴力手段去处理问题,并且当他们这么做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当孩子在任何一个方面表现好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和表扬,以此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self-esteem)。培养孩子坚持自己信念的自信。

 

和孩子做好日常的沟通,积极询问和倾听孩子在学校参与的社交活动,和同学的互动,以及所遇到的问题。

 

家长要对对校园凌霸持有严肃的态度。很多孩子对于讲出自己遭受凌霸感到尴尬。你也许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去介入和帮助。

 

当你看到有任何形式的凌霸行为都要立即制止,尽管当你的孩子是凌霸一方的时候。

 

鼓励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不要凌霸你的孩子或者在你的孩子面前凌霸其他人。很多时候在家里受到凌霸的孩子会将这种凌霸行为转移到学校去凌霸其它孩子。当你的孩子看到你打,嘲笑或者八卦别人的时候,他也会模仿你的这些行为。

 

支持孩子学校所开展的防御校园凌霸项目。如果孩子的学校还没有类似的项目,考虑联合其它家长和老师们一起开展此类项目。



本公号今日另外一文:来自美国政府官方网站,台湾教师协会编译的《反霸凌手册》,有详细指导

 


民间的力量

 

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形成,站出来帮助受凌者。

 

2012年,歌手Lady GaGa成立基金“生来如此”(Born This Way Foundation),以帮助年轻人应对霸凌。

 


民间组织中最有名的或者当属英国的“反欺凌机车帮”(Bikers Against Child Abuse)。机车帮成员均为壮汉,一律骑酷炫摩托车,用一种凶神恶煞的威慑力来保护那些被霸凌伤害的孩子们。


创始人Chief曾是一名儿童社工,机车手大多在幼年有过被欺凌的经历,深知受凌者的感受。他们认为,只有更加健硕的人才能保护这些受到伤害的孩子,给予他们真正的安全感和勇气

 


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每一位组织成员都会接受严格的审查,不能有暴力倾向,更不能有与儿童相关的犯罪记录。这一组织得到了警方和驻伊美军的支持,“势力范围”已扩散到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地。

 

 

霸凌是个古老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附录

1.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郑英耀及陈利铭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来自维基百科

 【1】许文宗:《国中学生虚拟霸凌与传统霸凌之相关研究》.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彰化县: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2009: 11

【2】荆春霞, 王声湧, 陈青山, 等. 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22–23.

【3】覃思, 戴文灿, 梁小东, 等. 珠海市城区中学生人际间暴力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3991–3993. )

【4】李兴丽. 校园欺凌受害者回访调查: 被欺凌改变的人生。半岛都市报, (2016-04-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6万成年人为校园霸凌痛哭:“我很后悔自己当时没有站出来”
防止校园欺凌PPT课件
校园霸凌:青少年心中的恶魔
校园欺凌
芬兰人引导孩子应对校园霸凌的启发:永远不做旁观者
强,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