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技产品是魔鬼还是保姆?其实家长还可以这样做


点  对待科技产品,家长们总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孩子喜欢玩,也确实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且未来科技产品只会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多使用科技产品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扬名在TEDxKids的演讲中,分析了机器人这一典型的科技产品,并就如何正确对待科技产品等问题,接受了外滩君的专访。


文丨张瑶   摄影 | 晓黒

编辑丨闻琛

 

我问 Siri 他是不是机器人,他会回答好几种:

- 这是机密不能随便透露的;
- 我不知道你听说了什么,但虚拟助理也是有感觉的;
- 我无法确认或否定我的存在状态,只能说我是由硅晶片、记忆体和坚韧的勇气组成的。

 

前不久,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扬名在TEDxKids的演讲中,谈到机器人的特点时,说起了他与Siri之间的一次互动。


黄扬名是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曾师从“工作记忆模型之父艾伦·巴德利(Alan Baddeley),如今也兼任儿童脑科学公司爱贝睿的家长教练、安人心智认知与情绪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除了Siri,微软也于近日宣布其人工智能产品“微软小冰”已经会写诗了,而且将从今年6月起担任一家主流财经媒体的评论员。机器人似乎越来越像人了,甚至可以做“写诗”、“评论”这些通常需要创造力才能完成的事了。


但机器人真的和人一样吗?机器人和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演讲中,黄扬名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人与机器人的区别主要有三点:思考力情绪创造力


虽然Siri能回答问题,亚马逊的声控设备Echo能根据人的指令播放特定的音乐,但到目前为止,它们做的仍只是检索数据库,而并非像有机体那样真正地“思考”;在电影《超能陆战队》中,大白能“感知”小宏的喜怒哀乐,但本身并没有情绪;至于类似写诗、画画、下棋这样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机器人也不过是根据人类编出的程序作出反应。


尽管如此,机器人的未来仍有很多我们目前尚不能预测的可能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孩子未来将会与更多、更智能的机器人打交道,科技发展将很大程度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黄扬名有两个儿子,一个7岁一个3岁,作为心理学专家,在育儿时,他经常会拿自己的儿子“做实验”。小孩子吵闹,他就会把iPad拿给他们看,但当孩子之后总是要iPad看时,很苦恼,只能用其他方式再次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科技与育儿的话题也越来越关注,并有了自己的思考。


黄扬名对科技产品抱有相对包容的心态,他认为科技产品不是魔鬼,家长如果善加利用,或许可以让它成为孩子好老师。当然科技产品也不是保姆,家长不可以为了避免孩子烦扰而把他们丢在电视机前。


对待科技产品,我们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在当下,怎样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以及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素养?就上述话题,外滩君对黄扬名博士进行了专访。



B=外滩教育     H=黄扬名


1
通过实验,带领孩子共同寻找答案

 

B:科技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力吗?

H:我觉得以前找答案会比较费力,你要翻书问人。可是现在不需要,现在只需要通过网络打字搜寻就可以找到。但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找答案的过程太容易,大脑来不及做出反应,孩子对这样的知识就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通过网络搜寻的知识难辨真假。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就无法做判断。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需要培养别的能力。那就是懂得分辨以及汇整找来的资料。你应该知道怎么样才能找到对的东西。


像我们平时教学生在网络数据库找论文,学生总说找不到,我就说怎么找不到呢?一定是你没有用对关键字。当知识是透过关键字找的时候,那就必须知道到底哪些关键词能够最有效地帮助他找到那个答案。而这项技能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他需要对知识范畴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他才会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个环节才能帮助你找到你要的答案。


B:网络搜寻的知识和书本知识有什么区别

H:我们都知道书本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甚至跟不上时代变化。但是书本所呈现的知识是处于一个完整的情境架构中的,你会知道一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但是网络的答案就不一样了,通常只是一小段。比如百度知道,只给你一个答案。


甚至大家已经被训练到,你不要告诉我那么多,我只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这个对学习非常不利。人的思考是网络化的。你脑中的知识如果只是一个点一个点,那它就没有办法产生关系。当你要找这个知识的时候,它就不容易被找到。脉络对于知识的建构很重要。


B:在家庭环境中,孩子抛出问题,家长应如何应对呢

H: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带着孩子寻找答案。比如孩子问:蚂蚁会不会喜欢吃蜂蜜?那父母就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个实验。试给孩子看,他就会知道如果我们想要知道答案,就应该动手去做实验或者去观察。


当然,如果实验不容易去做,那就带着孩子一起通过网络和书本去搜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会找到一些延伸素材,那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把知识拼凑完整,而不仅仅只是一小块。总之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比把孩子丢在那里让他们自己去找好。


2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孩子可能成为“无感”的人


B:科技产品会对孩子的情感产生影响吗?

H:我觉得科技产品会刺激情绪,这可能会让孩子成为“无感”的人。我们都知道真实生活中的情绪是有一个起伏过程的,但在科技产品所营造的世界中,情绪发生的频率更高,而且强度有可能更强烈。长期暴露在这样的刺激下,孩子就不容易对于日常起情绪的起伏产生感觉。就像平常吃饭口味重的人,哪天吃到清淡的餐点也会觉得乏味。


另外,情绪有刺激反应,也有回馈,这应该是完整的回圈。但在科技产品使用中,孩子的情绪反应可能得不到这样一个回馈,那这样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情绪运作。


还有一点,科技产品对孩子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最明显的一点是,很多科技产品都有比较强的试听效果,这类东西很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甚至让孩子成瘾。那么,孩子就不会去注意其他的东西。日后当他遇上比较平凡的刺激,他就不容易产生兴趣。这就像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的小朋友,恐怕不会对积木感兴趣,因为对他来说,积木太无聊了。

 

另外,很多科技产品强调即时、快速的反馈,虽然这会让孩子的反应变快,但是也会让孩子容易没耐心,因为他们会觉得事情就应该马上有反应。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不是立刻会看到效果的,像是很多的学习都是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会看到成果。如果孩子没耐心,就会错过很多好的学习机会。


B:虚拟现实产品对孩子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

H:我觉得它会影响孩子深度知觉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去尝试来慢慢感受东西距离你的远近。比如我的手伸一点点或者很多的时候就能摸到它。


但是在虚拟现实世界中,虚拟产品远近的建构不一定符合孩子视觉深度的发展。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能摸到的东西,在真实生活中还摸不到。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真实和虚拟之间的落差。不过虚拟现实产品也有它的好处,比如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家的小孩有时候就会带着VR看外太空或者非洲草原的动物。


B:科技如何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H:我觉得科技把过去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就像之前有些小朋友用迪士尼的绘图本,你画完之后给它照相,米奇的服装就会是孩子刚刚着色的样子,而不是原本的红色裤子,而且米奇是立体的,孩子会感受特别新鲜。


其实这些东西都会让孩子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所以我觉得科技把很多不可能的东西变成了可能,这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做一些创造和发想。那这些经验的累积都可以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都有可能,那为什么不去试一下。


当然科技产品对孩子的创造力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创造力或者创意是需要被鼓励的。当孩子接收不到这样的鼓励时,他们反而会很容易被视频和游戏所吸引。这就很可惜了。知识因为科技的关系有了更多传播的可能性,但它仍然存在一些缺憾,所以就要看父母如何去做规划了。


3
不要把玩科技产品当做一种奖赏,做事的内在动机更重要


B:孩子们大都对科技产品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时难免着迷,对此父母该怎么做?

H:父母首先要跟孩子约法三章,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科技产品的时间。


另外,我比较不喜欢将玩当作一种奖赏。有些爸妈会对孩子说,你要是很乖或者你把作业写完,就让你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我觉得这样不好,我宁愿对孩子说你可以看,一天看十几分钟。


有的时候家长越禁止的东西或者当成奖赏的东西,孩子就越想要。那孩子就可能为了那个奖赏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由于内在动机去做这件事。当孩子为了外在动机去做事时,当有一天他不再想要这个奖赏时,那他就会说我就不要做这件事情啦。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把玩当作奖赏来操弄孩子。


最后,父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家的小孩不会自己拿电子产品去玩,一定是我们带着他去玩。所以当我们让他玩的时候,我们就要负那个责任。我们会时刻警惕,今天又是我们让小孩玩的。


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家长不要让孩子觉得科技产品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好东西,他们很容易就会爱上这些产品。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使用科技产品做一些正经的事情,例如,带孩子去拍摄全景影片,然后让孩子用虚拟现实去体验一下,这样他们就会很有感觉。



附:演讲全文



一天,我也会变成机器人


小时候,我不想写作业、做家务时,就好希望有一个机器人,把不想做的事情都丢给它。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可是,你知道吗,要造一个像你一样的机器人,得先让他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还要让他知道你所有知道的事情。以现在的科技来说,这件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


不过,在说这些梦想之前,我们先来想想,到底什么是机器人?


是哆啦 A 梦、巴斯光年还是大白?其实没有人可以定义,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算是机器人。


按字面上意思理解,就是用机器做成的人。不过早期的机器人,其实没有那么像人,甚至到了现在,我们还故意把机器人做得不像人,以免人们会感到太害怕呢!机器人的英文是 robot,这个词起源于 1920 年的一个戏剧演出中,用来形容被迫帮人做事的机器所用的名称,听起来真是有点悲伤。


不过现在的机器人确实真的是被迫帮人们做事情,像在一些商场可以看到 pepper在欢迎顾客,更多的机器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正在快速取代人类的工作。


那你想变成机器人吗?先不要想变成机器人,先想想你想要变成钢铁人吗?如果可以像钢铁人一样,人与机器人结合在一起,既有人类的优点,又有机器人的优点,你会吗?


类似钢铁人的实际应用,其实都已经发生。现在就已经有不少人机互动的研究和发明创新,都尝试解读人脑工作,然后用这些解读结果来控制一台电脑,甚至是另一个人。所以在不久的未来,只要在脑中植入晶片,我们就可以不用通过讲话就能够跟别人交流。不要觉得这件事情不可能发生,在瑞典,就已经有公司在员工手臂中植入晶片,员工用晶片来开关门、打卡等等。


这些听起来很方便,也不会真的改变你的样子。如果可以选择让你自己变成机器人,你会吗?变成机器人之后,你只要有足够的电力,就不会感到疲惫,也不需要洗澡、不用吃东西。还有一个最棒的,你不用再读书了,只要把知识储存进你的脑袋,你就什么都会了。


人和机器人大不同?


不过矛盾的是,在我们有机会越来越像机器人的同时,机器人也越来越像人类。


英文有个名词 robot dance,用来形容一个人跳舞僵硬得像是机器人一样;还有以前的电脑语音效果不好,现在他们讲话可不是那样了。


那你觉得我们要怎么区分人和机器人?如果不从外表来做判断的话,你会用什么方式?


1960 年代,后来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阿兰·图灵(Alan Turning),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能不能够思考”来判断这个究竟是人还是机器。他设计了一个模仿游戏,当中有三个角色,一个是提问人、一个是机器、一个是人。提问人可以任意提问,然后通过答复,判断是人还是机器回答的。这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人或机器都可以造假。如果我问你是不是机器人,你会怎么回答?为了隐瞒身份,机器人一定会说自己不是,那怎么证明自己不是呢?


现在大概没有人会质疑机器人会不会思考,Siri 就能够回答问题,Amazon 的声控设备 Echo 更是能帮忙处理大小事,像我会和Echo 说:play some soft jazz (播放一些轻松的爵士乐),它就会根据资料库去播放一个相关的音乐清单,非常准确。


除了会不会思考之外,另一个常被提到的就是机器人有没有情绪。


我们有时候会说,你又不是机器人,为什么没有喜怒哀乐,就是在讽刺机器人没有情绪。机器人有没有情绪,很难去判断。可以肯定的是,机器人可以去分辨区别一些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或是从文字去判断一个人的心情状态。通过编程,我们甚至可以让机器人在察觉一个人伤心难过的时候,做出合宜的行为。


但是,这真的是情绪吗?恐怕不是,因为情绪是一个根据情境评估、过往经验等而连结产生的经验。不是一个按钮,按下“快乐”,就会产生某些特定行为。不过机器人能和人情感交流,就足够了,毕竟拥有七情六欲,对机器人恐怕没啥好处。


另外,机器人缺乏创造力。机器人能够做事情,是通过编程来完成的。即便现在我们在谈人工智能,这些也都仰赖人去制定规则,让运算系统知道当遇上 A 时候要做 BCD 的动作。所以,虽然人类的棋王被人工智能给打败了,这并不表示人工智能就比人类聪明、比人类有创造力,这只是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受限的运算。如果要运算的事物事先还没有制定好运算的规则,也就无法运算。


或许人的创造力也是某种运算的产物,只是我们的运算比较复杂。但还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异,机器人运算在开始后,得到答案就会结束。但是,人类的思考并不会在得到答案或有一个结论之后就结束。就像有时,你一时想不起一个人的名字,然后过了一两个小时、甚至一两天后,脑海中突然浮现了这个人名。所以说,人的思考运算或许不及机器人的快速、缜密,但是我们的脑细胞非常勤劳,会尽其所能地找到最佳答案,否则不会罢休。


孩子,还是当个人吧!


机器人不会做的事,有些不一定是缺点,像没有情绪这件事,有些人会觉得挺好。没错,人在生气时,可能容易犯错;在难过时,可能会提不起精神做事情。但这些不完美,有时候其实是好的。


例如,如果你每次考试都考100分,那你可能就会忘了考100分有多美好,爸爸妈妈也不会觉得你有多厉害,他们会觉得考100分是应该的。


这并非说犯错就好,而是我们要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个体。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有机会坦然面对,甚至积极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都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好好发挥自已的潜能,而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会彼此需要,才会有互动,生命也才有价值。


另外,我们比起机器人更有机会开创无限的可能。机器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现在的机器人又创造了什么?


人工智能或许会剪辑电影的预告片,作曲,甚至会制作海报,但这些并不是跨世代的创新,而是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作。从无到有的发现,可能机器人还没有学会,未来会不会也难说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明创新,但我相信你从小到大,一定有过一些让爸爸妈妈惊讶的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思考还没有僵化,就像一间还没有装潢的房子,相比一间已经有了大型家具的房子,前者就会有比较多可能的变化。


但是创新,并不表示不需要知识,不需要遵守规范,关键要让自己保有弹性,做每件事情都像一个新的开始,再搭配一些经验、知识的积累,就大有可为了。


换句话说,创造力不是天马行空。要让自己有创造力,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多帮自己积累多元的知识。我喜欢跟孩子玩比手画脚的游戏,就是通过自己的动作让别人猜到一个字词的游戏。因为不能讲话,就会想到用各种动作、意象来表达一个概念,有时候反而会有意外发现。


所以,我推荐你们去学习编程,因为编程是一个既有限制又有多种可能性的练习。就像玩费雪探索科技毛毛一样,虽然都是通过改变关节的顺序及排列方式,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也都可以走出截然不同的路线。学习编程的好处更多,因为编程是有机会可以改变世界的!


此外,善加利用你的身体感觉,也会提升你的创造力。我们不是有句话说,跳出框架思考吗?有这样一个研究,他们发现让人们在一个箱子里面思考,相比在箱子外面思考,在箱子外面思考会让人们更有创造力。因为我们的身心是一体的,当你的身体被限制住了,脑子当然会受限。所以,下次觉得自己没创意时,就用身体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或许灵感就会冒出来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人,你才有机会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是很难被完整复制的,就连双胞胎性格也会不同,所以你该勇敢接受自己的样貌,有自己的梦想,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好,你就要做什么,否则你跟机器人有什么差别呢?


孩子,还是别变成机器人吧。谢谢!


(演讲实录整理自爱贝睿学堂,ID:iBrainBaby)



点击下图,了解外滩教育VIP更多福利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3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项才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他放弃百万年薪,请儿子做产品经理,9个月付费用户超10万
我用六年陪娃乐高经验,回答你最关心的两个乐高问题
成功家庭教育的二十个法则
前瞻 | 未来二十年,有这样几种孩子注定会被淘汰!
已对六一儿童节无感?不是你老了,而是你缺点硬科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