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同意老人的育儿方法, 如何沟通? | 话语权


虽然用的是“沟通”这个词,其实你想看到的,是如何“说服”或者“改变”吧?

每个学习了一些儿童教育的妈妈都仿佛握有最高指示,用尽各种努力,要破除腐朽落后的旧式养育方法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隔代养育本就是中国的特产,婆媳关系本又是中国的特色。于是,在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就会有很多“特别”之处。随着新老育儿观念的冲突越来越大,何止是婆媳,即使是亲生母女之间,也经常会因为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引发家庭大战。

跟老人说了“这样带孩子不对”,他们也答应着,但是又不见改。说得多了、深了,他们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说自己带孩子的辛苦。我们听了也于心不忍,内疚自己让老人带孩子,受了这么多苦,心里也委屈,的确不合适。于是默默闭嘴,妥协。

下次再见到他们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孩子,本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眼看着专家盖棺定论“千万不要”的育儿方式就在自己面前上演,又心疼孩子遭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

说,还是不说?到底怎么说?

很多妈妈都在这其中煎熬着。


遵从内心做出的本能的选择

在跟帮忙带孩子的老人沟通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观点一定是对的吗?

本能的回答当然是“对”。 再仔细想一想,有时候未必。

育儿理念,就像科学成果一样,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琳琅满目,很多甚至相互矛盾。育儿理念的错误和正确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有不同的定义。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哭声免疫法”。

这个已经被证明会伤害孩子安全感的育儿方法,在很多地方,依然被当作最新的教育理念,被妈妈们如获至宝地传播给家人。

在反击哭声免疫法的研究成果出来之前,你有没有坚决禁止妈妈抱起大哭的孩子?


我有。

尽管哭声免疫法在我家只持续了几天,就因为妈妈的本能停止了。但我现在都记得,推开我妈,让她不要去抱小树,以免把孩子惯坏的时候,我妈没有说什么,可她的表情很难过。


也许,若干年之后,又有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哭声免疫法”其实是对的,这的确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且并不会减少孩子的安全感。

扪心自问,即使有那么一天,我也不会因为自己曾经在孩子大哭的时候给他爱和拥抱而感到后悔。因为那是我遵从内心做出的本能的选择。

又比如“统一战线”。

我在学习P.E.T.(父母效能训练)之前,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必须一致,并且要求所有人用跟我一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后来我知道,每个人用自己真实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反而更加有助于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多面性,进而增强学习和不同世界观的人沟通的能力。

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日子多了,我们最后会发现,所谓育儿观点的正确和错误都是人为定义的。

但是每次我们在跟家人据理力争那一刻,都认为自己是为了正义,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在战斗。如果家人不听我们的,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避免指责,只说自己的感受

如果我们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就必须要去沟通。怎么沟通呢?

时机

你会选择什么时机去说呢?

抓现行对不对?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出面制止,要不然事情过去了,对方不承认,或者想不起来,会影响效果。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和孩子一起做事,或者管教孩子的时候,别人当着孩子马上告诉我们 你不要这样做,你要按我说的做,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我们愿意改变吗?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很没面子的本能反应就是证明自己没错,以便赢回面子吧?对老人尤其如此。

老人在我们家里帮忙带孩子,工作琐碎,事情多,却通常没什么话语权。处在权力边缘的他们,心里多少会有些失落。如果又总是被当着孩子的面儿挑毛病,他心里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心情会不会不好?那这时候的沟通效果能有多好呢?

老人也很需要在这个家里有价值感和存在感。他挽回面子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批评他的人不在的时候,还是用回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自己心里舒服一些,在越来越大的孩子面前也比较有面子呀!

所以,在事情发生的当场去纠正老人,并非最好的时机。更理想的时机是等到事情过去,大家在一起关系比较融洽,心情愉悦的时候,再去沟通。

方法

怎么说?

我们以往的方式是努力证明我是对的。当然,“我是对的”也就意味着“你是错的”。

如果换成我们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会感觉怎么样呢?没有人会喜欢听批评和指责,即使对方说的对,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反驳是:你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

其实我们不同意的并不是他们的理论,而是他们对我们教育方式的不认可,还有表达这个不认可的方式。

最让人想不通的常常是:我明明说的是对的,他就是不听。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他听了,那就承认他自己错了。尤其是长辈,认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于关系不好的长辈,比如婆婆,就更是如此。


这时候我们在讨论的已经不是孩子的教育方法本身,而是谁对谁错,谁说了算的问题。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避免指责,只说自己的感受。 比如告诉老人:

您追着孩子喂饭,我很担心孩子会养成边吃边玩的习惯,喂饭的时候咱们都会特别辛苦,这样也对孩子身体不好。”


“我看到您在宝宝大哭的时候,一直跟他说‘不许哭’,我有点儿着急,因为宝宝好像哭得更厉害了。”

这里面我们没有指责,我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担心、着急或者害怕。对方不会感觉到被指责,自然能接受的程度也更高些。


育儿方法的争执本质上是关系的处理

在育儿实践中,妈妈们常会问另外一个问题: 用了“正确”的沟通方法,说了自己的感受和担心,还是不管用怎么办?

那就需要问问自己:我们的关系够好吗?

育儿方法的争执本质上是关系的处理,而非对错之争。

大家都会觉得谁对听谁的?但事实上对错太难分辨。老人听不听你的取决于你们的关系好不好。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真正地去沟通,而不仅仅是指责。也就是说,不仅仅在看到老人做了我们不认可的事情时才去沟通,当看到他们做得好的时候,觉得他们很辛苦的时候,同样要去感谢,要及时给予肯定,要理解他们的辛苦。关系好一些,彼此间的影响力就会更大一些。

如果只要一沟通就是指责对方,那谁还要跟你去做这个“沟通”呢?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伤害最小的选择

其实,刚才说的方法,最好都不用。因为我们只要试图去改变对方,对方就会觉得不舒服。

无论多么温和的沟通方法,如果沟通失败,我们就难免会有情绪,情绪累积成积怨,迟早会有机会爆发。

如果沟通成功,对方就需要刻意做出改变,如果不是绝对的心甘情愿,也难免会有情绪产生。 

其实我们和老人现在在育儿方面的争执,很可能正是以往积怨的展现,而并不是当下的这一次能不能吃糖、可不可以不去幼儿园。比这些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到却堵在胸口,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情绪。

我们今天对于要不要吃糖吵了一个小时,最后的结论无论是吃还是不吃,这件事情看起来是结束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一直存在的。

孩子会很清晰地感受到家人之间的争执所导致的压力,而小小的他也感受到了彼此间的攻击性,但是又没有办法真的去做些什么。所以他们只能自己找办法去纾解。由此引发吃手、啃指甲或者尿床等行为,这正是内在攻击力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去权衡。

家里人的关系不好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较大,还是这些事情本身(比如追着喂饭,或者总给孩子吃零食)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这是一个“选择”,同样没有标准答案。

并非是“凡事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能不吵架就不吵架”,也不是“孩子是我的,主权也是我的,寸土必争,锱铢必较”。

凡事都有代价,我们需要去找到一个伤害最小的选择。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方法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做出榜样

“效果”是最有力的说服。

我从没教过家人积极倾听。但是我会在小树有情绪的时候,去反馈他眼中的事实,理解他的情绪,眼看着孩子每次情绪迅速降温,自己平静下来。小树的哭声像火灾警报,而我总能扑灭大火。

行大于言。他们自己能看到,这个方法比以往常用的转移注意力、批评、安慰、提问、解释、说服效果更好。

每个人都希望能做得更好。没有人会抗拒“真正有用”的方法。于是我慢慢地看到,我爸妈和老公都在潜移默化地使用“积极倾听”的方法和小树沟通,虽然还不标准,不过没关系,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我们努力想让“别人”变得更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

如果一切都不成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了。

事实上,也许我们应该最先做这件事,这样说不定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老人不正确的育儿方法对孩子有很大伤害,其实未必。

第一次听到我爸爸跟小树说“别哭了,再哭不是好孩子,我就不喜欢你了”的时候,就像一记闷拳顶到胸口。

我每天跟别人讲“无条件养育”,告诉大家给孩子贴标签、用感情要挟孩子会破坏安全感,会让孩子受控制,失去自我 但是眼前就活生生地上演着这样的“人间惨剧”。

我忍无可忍,脑子里踏过一万匹草泥马,每一匹都告诉我一个如何说服我爸的方法。一万匹刚跑过去大半,我看到我爸又满脸宠溺地把小树抱在怀里了。

仔细回想,刚才那几句本该“掷地有声”的威胁,其实说得相当温柔,更像是情人间“讨厌”似的调情。

我意识到,我爸虽然说了那些有可能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话,但是他的眼角眉梢浸透的爱,都给足了孩子笃定的安全感。

到底姥爷“说的话”还是“做的事”最真实,我想小树一定能够感受得到。

长此以往,孩子并不会缺少安全感,顶多是变得更皮一点儿。权衡之后,我最后决定不去和我爸“沟通”这件事,放任他和小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相处。当我爸更放松时,和小树的相处也会更加愉快,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上,谈到童年时,很多家长会回忆起祖辈曾经带给自己的无条件的接纳,满溢着幸福感。

我相信,那些带来美好记忆的老人们,也未必时时处处符合教育理念。但是瑕不掩瑜,隔代亲的海洋般深厚的爱,会淹没大大小小的礁石。

所以,也许事情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作者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想去改变家里人,是担心他们的行为会对孩子有影响。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能得到整个世界无条件的爱。

但事实上,孩子并不需要整个世界,他只需要最亲的那个人——妈妈,或者说有限的几个人这样对待他。让他知道有一个角落,是永远属于他的,这样他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那个有条件爱他的世界。

所以,只要我们自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长,能给到孩子足够好的爱,他就能拥有强大的抵抗力,刀枪不入。这么说来,也许我们努力想让“别人”变得更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呢?| 家庭教育100讲【10】
专家解答:宝宝非要抱睡的原因是什么?需要训练宝宝单独睡觉吗?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
最大的安全感莫过于……(适合任何人)
孩子发脾气时“冷处理”,是管教最大的误区,三个方法父母用起来
还在用“哭声免疫法”?宝宝哭闹时应该这样做才对,家长别大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