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是在养育孩子,还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




 01 

 一个为孩子创造“美好童年”的母亲


贝丝最近在和丈夫赌气。她正在筹备女儿6岁的生日,而丈夫觉得她简直挥霍无度。


贝丝是一家财经杂志的编辑,而丈夫是证券公司高管,两人每年收入可观。贝丝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会给家庭经济带来太大影响,她愿意给女儿一切最好的东西。


从女儿出生以后,贝丝给女儿买的生活用品全是高档的奢侈品,并且每年都会给女儿筹备一次豪华的生日宴会,近几年更是请了专业的生日策划公司。


丈夫一开始还愿意配合贝丝,毕竟任何父母都愿意给子女最好的东西。


但是丈夫渐渐开始吃不消,贝丝在“抚养”孩子方面的特殊热情让丈夫非常疲倦,有时丈夫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对小孩子完全没必要如此浪费。


贝丝就会责怪丈夫一点儿不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指责丈夫太过自私,不理解美好的童年回忆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渐渐地,对于抚养孩子这件事,丈夫完全无法插手,贝丝就像一只母鸡似的,将孩子牢牢护在自己身下。


贝丝之所以对孩子如此费心,是因为她自己有一个充满遗憾的童年。


贝丝曾经是一个弃婴。一对中年夫妇收养了她,但是这对夫妇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他们自己还有一个残疾的儿子。


在贝丝的记忆中,自己只有一个破旧的小熊玩具,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有一段时间,她每个月和父亲一起领取救济金。


上学之后,贝丝常常在时装店橱窗前徘徊,盯着那些漂亮的衣服和鞋子看上好半天。


贝丝的养父母对贝丝并不差,他们对贝丝的教育非常严格,养母对贝丝最大的希望就是她能够成为一个医生或律师。


即便生活如此拮据,两人还是努力为贝丝积攒读大学的学费。但养父母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好好关爱贝丝,他们还要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


贝丝并没辜负养父母的期望,在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以后,她进入了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后来又加入一家财经杂志做主编。


贫寒的童年似乎并未对她造成不良的影响,相反还激励着她过上更好的生活。贝丝也常常被一些女性励志节目邀请,鼓励女孩子要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然而,在贝丝女儿出生以后,她童年尘封的记忆仿佛被一层层撕开了厚厚的包装纸,再次清晰起来。


每一次为女儿买新衣服时,她就会默默地想,我当年要是能穿上这件衣服该有多好,女孩儿就应该穿这样的衣服,真是美极了!


每一次和丈夫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她也会回忆起童年,想到自己从不曾和父母有过这些时光——父母总是忙于生计或者照顾哥哥,对待她的管教方式也很粗暴。


她热衷于为孩子筹办一次又一次的纪念会,热衷于给孩子拍照,她希望孩子每一个阶段都有美好的回忆。


贝丝非常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她和班里一个女孩同一天生日。有一年,那个女孩的父母在家为她举办了一次生日宴会,几乎邀请了全班同学。


那天贝丝吃到很多蛋糕,以及女孩妈妈亲手做的美食,但是贝丝却不敢告诉任何人,其实自己也是在这一天过生日。


她看到很多人送女孩生日礼物,忍不住偷偷藏了一个放在书包里,而这一切恰巧被同班的一个男孩看见了,男孩大声嚷嚷起来,结果所有人都知道了她偷东西的事。


女孩的母亲虽然善良地将贝丝藏起来的礼物送给了她,但从此以后没人再邀请贝丝参加任何聚会。


当天被当众羞辱的感觉,直到多年以后才慢慢淡去。


当自己孩子过生日的时候,贝丝几乎想把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全部塞给孩子,那些奢侈的生日宴会,不过是她心里那个屈辱的小女孩想向所有人宣布——


你看,我可以拥有最好的礼物了!我不会再拿人家的东西,这些全是我的!



 02 

很多人心灵的成长,未必跟上年龄的步伐


贝丝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时候,童年的记忆就会被触发。往往孩子的一句话或者与孩子相处的一个场景,就会激活他们心中的某种情感。


而这种情感,会让父母退回到儿童时期,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和情绪,甚至完全不顾及当下的情况。


一个学生时代有着音乐梦想的母亲,可能会执着地让孩子学习乐器;


一个小时候曾被同学欺凌过的父亲,听说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可能会反应过度。


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心理的发展与身体的发展有一些差异,身体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渐成熟,但是心理的发展却可能因为受到某个创伤事件的阻碍而停滞下来。


这种心理发展的停滞往往很隐秘,只有当类似情景再度出现的时候才可能被激活。


也就是说,如果童年发生的某一个事件没有被处理好,当事人再度经历类似的情景时,就会出现孩童般的行为、想法和情感。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出现在抚养孩子的父母身上,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会引发他们关于自己童年时期的回忆。


如果那些回忆中有创伤、遗憾,很多父母会有意无意想要弥补这种遗憾,或者逃避创伤。


童年未能得到父母足够关爱的孩子,除了会对自己的孩子过度溺爱,也可能会对孩子的需求表现冷漠——一如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一样。


其实对孩子过度溺爱的贝丝,在溺爱孩子的表象下面,是一种冷漠的态度。


她为孩子精心准备的一切,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在筹划,从来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来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


她的女儿只是她的傀儡,替代她过她没有过上的童年。




 03 

 别让孩子替你过童年


一个人要完全把孩提时代的往事统统抛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备受冷落、伤害和羞辱的经历,会在一个人心里留下刻痕。


这种刻痕性的事件也许会被记忆淡忘,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忘记这件事情的很多细节,但感觉还是会保留在身体中。


一旦被触发,那种感觉就会把一个成年人拖入童年的状态。


成长的过程并不容易,很多人都受到过或多或少的伤害,某些伤害或许留下过未能觉察的痕迹,阻碍着他们全面走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更有甚者,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遗失了某个重要的里程碑,漏掉了整个发育的阶段。


所以,当为人父母的时候,有些人会设法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以补偿自己的童年,让孩子不再经历自己当时受到的伤害。


那些对自己补偿欲望越大的父母,越可能会忽视孩子的需求,无视孩子真实的感受。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逼迫孩子吃饭,一个小时候饱受饥饿之苦的父母,可能总会逼着孩子吃很多东西,他们总觉得孩子会饿,乐于看见孩子吃东西。


但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食物吗?其实并不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对饥饿的恐惧导致他们让孩子“替自己吃”。


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丝觉察——


孩子并不是你童年的替身,他们有自己全新的生命和全新的人格,你当年未满足的需求,未必是他的需求;而你当年经历过的伤害,从他那里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补偿。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却可以改变孩子的原生家庭,因为,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亲、母亲以及整个家庭关系就开始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母亲以及家庭关系分别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父母需要懂得哪些心理学知识?

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


在新书《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中,小楼老师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不仅为父母提供了专业而科学的养育孩子的意见,而且能够促进父母的自我觉醒和自我疗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是在养育孩子,还是在补偿自己的童年?
不能走“忙盲茫”的人生
孙卓快回家
“女儿,你在哪儿?”寻女继承遗产​,杭州夫妻俩攒下100万,想给40年没见的女儿
湖南女孩刚出生就被抛弃,养父死后留下百万遗产,生母跪地求相认
有多少女人想把自己从小到大再养一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