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的教育与自我成长,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 黄益  来源:人民家庭教育(ID:rmjtjy)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家曾经有过一场比较激烈的争论,焦点是:孩子到底是应该让他长大了自己懂得呢,还是应该让他早早地将一些错误消除掉呢?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这种讨论。理由很简单,孩子的自我成长很重要,家长的适当指导也很重要。在中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1

砸缸少年的糗事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便已耳熟能详。



少年司马光砸缸,说明他临危不乱,具有一定的胆识。当其他的孩子纷纷跑去找大人帮忙,或者吓得在那哭泣时,司马光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少年司马光砸缸,说明他思维清晰,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当其他的孩子想到的是如何将落水的孩子救出来时,司马光想到的是如何让水与孩子分离。


少年司马光砸缸,说明他在人与物之间有明确的选择,更重视对人的保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清晰明确。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当然。《宋史》对这事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从发生初期,便在各地传诵,甚至画图为证,后人更对这一故事进行了深度演绎。


《宋史》中的司马光,是一个少年老成、酷爱读书的模样: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在七岁时读《左传》,就能给家人讲解其中的深意,很了不起。谁家如果有这样的儿子,用老百姓的话来讲,那可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但,这样的少年,也并非完美无缺。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很不合适的事情,并被卲雍的后人记载到了《邵氏闻见后录》中。《邵氏闻见后录》怎么会扬司马光的过失呢?其实不然,他们是在赞叹司马光的为人。因为,这件事,司马光自己不说,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邵氏闻见后录》中写得很清楚:这是司马光“亲书一帖”。就是说,这是司马光亲自写下来的一则故事。长者往往有不忌讳过失的风范,恰恰因为他们的不忌讳和主动改正,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司马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他五六岁的时候开始,这一意识就已经逐渐存在。


司马光的糗事是怎样的呢?


原来,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他想吃核桃。核桃还是青的,没有去皮。他姐姐想帮他忙,没有成功。在姐姐离开后,一位女仆用开水烫核桃,为他剥去了青皮。姐姐回来后,发现司马光居然已经在吃核桃,于是问他是谁帮他去掉皮的。司马光毫不客气地说:“是我自己剥的。”这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好看到了,批评他道:“你怎么能胡说八道呢?!”


司马池的适时教育,让司马光立即醒悟过来,再也不敢将别人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七岁时便已经如成年人一样稳重的司马光。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小就受庞籍、张存等当代名流赏识的司马光。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错之后没有及时纠偏。如果没有司马池发现时的及时喝止,幼年司马光恐怕不会轻易认识到自己撒谎、贪功的错误?如果长期养成了习惯,我们恐怕无缘在今天还知道,宋朝有一位道德高尚、学养深厚的司马光了吧?


2

司马光初入职场的怪异行为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动作?司马光与众不同的地方很突出。在他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就发生了不少后来让人津津乐道的怪异行为。


司马光是二十岁考中进士的。在参加祝贺众人考中进士的喜宴上,司马光是唯一一个没有戴花的人。与他同时考取进士的一位朋友提醒他:“这是皇帝的赏赐,不能不戴啊!”司马光这时才反应过来,戴了一朵花。


朋友的话“君赐不可违”,说明这位朋友是很有见地的,恐怕他们之前还有一些交流。我小小发挥一下想象,写个小剧本:


(君主赐宴。一批新晋进士穿戴整齐,戴着花入宴席。司马光坐在那里,没有戴花。)


同年:君实兄,您怎么没有戴花啊?


司马光:哦,不喜欢戴这些鲜艳的物事。


同年:嗯,能理解。不过,这可是皇帝的赏赐,与平时不同,不能不戴啊!


司马光:谢谢您的提醒,否则我还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


(司马光取花,戴上。)


这当然是我们的想象。司马光并不是不尊重帝王,而是没有将这种中进士、赐宴席当成特别的事,只以平常心在面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啥功利心。


与这种常人不能理解的事相比,另一种怪异行为就连他的家人都不能理解了。范祖禹曾经讲过司马光刚刚进入仕途时的怪异表现:在休息的时候,突然快速坐起来,穿上官服,拿着手板,端端正正坐着。


司马光的家人常常看到司马光这样的表现,一开始觉得很怪,时间长了,就习以为常了。但没有人敢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范祖禹知道后,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问司马光。司马光回答说:“吾时忽念天下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哦!我当时是忽然想到了天下之事。”对于这一点,范祖禹的评价是:“司马光他这是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一种敬畏表达方式啊!”


没有司马光忧国忧民的心怀,怎么可能会像他那样在休息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没有司马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敬畏心绪,也难以理解他的郑重其事了!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所以,司马光的怪异,正是他超拔于常人之处。这是一种自我约束,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自我成长。与其他人装装样子不同的是,司马光的怪异举动,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装样子的表演。这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因为司马光的家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3

孩子的成长,

引导与反思缺一不可


读了司马光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事,让我不由得感慨言传身教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作为父母,不仅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还要及时为孩子的错误纠偏,这本来就是很不容易的;作为孩子,在父母教育的时候能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不断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父母与子女双重作用的共同推动下,也难怪能有这么优秀的司马光出现在世人面前了。想来,我们家所有人都读过司马光的故事,或许就不会有那场教育与自我成长的争辩了吧?


不过,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正因为有了那一场争辩,我对司马光的成长经历认识得更深了一层。这么说来,我还是很感谢那场争辩的。




专栏作者:黄益,女,198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南京大学博士后,主攻历史学与考古学。2012年升级为妈妈后,深感家庭和睦、孩子教育都需要通过学习充电不断调整和提升。作者期待通过学习与分享,得到更多家长的帮助,共同提升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教珍事:“求学问也要从不说谎话做起!”
“家教史话”之三百零五:司马光的生平及其《温公家范》(司马光一)
《司马光砸缸》邮票
司马光曾砸缸救人,但他救了谁你知道吗?此人后来成就非凡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有谁知道,他救的那个人是谁?
司马光砸缸,那你知道他救的那个孩子是谁吗?老师都不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