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变成了「暴力分子」怎么破?孩子打人或被打的看过来~

作者介绍:喵撕书,爱贝睿内容主笔,未来脑计划成员

五一放假期间,带着喵妞去闺蜜家玩。

闺蜜家俩孩子,大的是女孩,5 岁多;小的是男孩,2 岁半。加上 3 岁的喵妞,很快凑齐「三个孩子一台戏」的阵容。

她家放了一个供孩子们玩耍的帐篷,刚开始孩子们钻进钻出,相安无事,我们两个老妈子就去一边聊天了。结果,还没聊 5 块钱的,孩子们就吵起来了。

你要进帐篷就不能拿书!」主人家 5 岁的小姐姐声音尖利,本以为她是跟喵妞吵起来,没想到过去一看,对手居然是她 2 岁半的弟弟。两个人正撕扯着一本图画书。

看到这架势,朋友一脸从容:这俩孩子,好的时候恨不能穿一条裤子,吵起来又恨不得撕了对方,只要不闹得太过,我一般都不掺和。

可是话音还没落,局面就急剧恶化。

弟弟抓得太紧,姐姐就抬手推了他一下。弟弟一屁股蹲在地上,撞倒了喵妞,场面一片混乱。

闺蜜一边扶儿子,一边批评女儿下手太重。小姐姐气性很大,甩门而出,剩下弟弟在那里踢蹬、尖叫。

闺蜜试图安抚,小男孩失控地挠她,还尥蹶子踢妈妈,像是一只狂躁不安充满攻击性的小兽。有一脚踹在了闺蜜的腹部,剖腹产留下的伤疤上,痛得闺蜜倒吸冷气……

孩子为什么会失控?

一向柔弱可爱的孩子,为什么在某些时候性情突变,变成充满攻击性的「暴力分子」?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自我控制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他们很难控制情绪。

尤其是出生后的头几年,头脑爆炸式的发展,让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1~4 岁期间,他们就像踏上了一段惊险刺激的旅程,又仿佛骑上了一匹疾驰的骏马,而他们还不能牢牢掌控手中的缰绳。

眼前所见,让他们觉得「我很能」,但是肢体上的掌控能力又会告诉他:「你还很嫩!

这种矛盾冲突,常使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压力过大的时候,孩子就会急得像小动物那样用嘴咬人,或者手脚并用,踢蹬、抓挠……也就是常说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被心理学家定义为:意图伤害其他个体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生气发脾气,打、踢、咬,鲁莽冲动地破坏房间,冷暴力,口头攻击,试图通过威胁或暴力来控制他人等等。

一两岁的孩子有时候抓人、挠人、打人,这些都正常,通常都是孩子对外界的探索,不必过分担心。父母注意引导就好,不要随便就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

4 岁之后,大部分孩子已经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了,如果孩子还会表现出「暴力」行为,你就需要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受家庭以外的环境压力的影响。比如,小伙伴、老师、邻居、电视动画等都会让孩子习得攻击行为。至于如何解决,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下面重点说说,面对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父母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该怎么做?

1. 请不要用恶意去揣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整个童年时代,孩子都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解读他人的想法。其实,即便是成年人,我们很多时候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吗?

孩子还不会像大人一样处理自己的情绪。他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可能反映了情绪上的冲动或大脑发育的不健全,而非出于恶意。就攻击频率而言,学前儿童的攻击性最高(Cairns.RB,1979),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很多时候,小孩子对他自己的感受都太不理解,更不用说你了。所以,请不要恶意揣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研究表明,我们给孩子贴上「恶意」的标签——倾向归因于不存在的敌对意图,很可能会一语成谶。换句话说,父母作出敌对归因,最终可能培养出有攻击行为的孩子。

在一项研究中,母亲对她的幼儿作出敌对归因,三年半后,孩子更有可能出现攻击行为问题。即使研究人员控制了已有的儿童问题,母亲的信念与儿童的攻击行为仍有显著相关(Healy et al., 2015)

所以,理性、阳光地看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对亲子关系、对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有益。

2. 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关于孩子的攻击性,佛洛依德及其支持者认为,攻击行为伴随人的一生,打人也是受攻击本能所驱使(Freud,1920)。有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攻击行为是动物(包括人类)获取资源、保护领地、抵抗攻击、战胜情敌的有效手段(Buss & Shackelford,1997)

我们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领地意识。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小姐姐。弟弟的出生可能已经让她感受到一些爱被抢走,遇到冲突时,她的这种感受就会被强化。

依赖、没有经验、脆弱的孩子更易感受到威胁,因此他们更关心保护自己的利益。一旦发觉利益被触犯,就会做出过激的举动。

还有其他的孩子,会为了发泄情绪,甚至会为了吸引爸爸妈妈的关注(获取资源),而去打人。这类孩子更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和关怀。所以,尽管孩子的行为可能看起来是自私的,那绝非无可救药的。

孩子很小很小就表现出同理心善意。他们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恰恰说明他们需要学习的机会——通过与爸爸妈妈建立安全的关系,谈论他们的感受和他人的情绪信号,并在一个对自我控制和合作有回报的环境中成长。

3. 你的惩罚,决定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走向

研究者们发现。很多家庭都踩过一个坑:当孩子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觉得自己有责任批评或惩罚孩子所犯的错误。所以,孩子的不良行为后面,紧跟的就是惩罚的暴风骤雨。这会导致一种主要以负面交流为特征的关系。

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研究表明,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面反馈时,孩子们更有可能学到合适的社交能力,而不是想办法躲避威胁和惩罚。此外,消极的反馈会使孩子更有反抗性。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

不良行为 → 惩罚 → 报复 → 更多的惩罚 → 更多的不良行为

怎样保持冷静和乐观呢?这不容易。不过我们可以先看一个例子。

有个小男孩,很好奇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套住一条狗杀了。

没想到,这条狗是校长家的宠物。校长觉得问题很严重,必须严加惩罚。

怎么惩罚呢?他先质问男孩:「为什么要杀狗?

男孩回答说:「因为我想看看狗的内脏,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跑。」

校长继续问男孩:「那你看到了什么?

男孩回答说:「我看到了各种内脏,还有它腿里的关节、肌肉。这应该就是它能跑跳的原因。」

校长听完后,决定「惩罚」男孩——画出狗的骨骼结构图与血液循环图。

男孩认真完成了这两幅图后,对解剖越来越感兴趣,最终成了一名解剖生理学家,并于 1923 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麦克劳德。

这个案例有点血腥,攻击级别比较高,本来不想举,但是,如果这种攻击性都有救,那孩子打人或被打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这当然不是提倡虐待动物,只是孩子这个年纪还不懂攻击的含义,他可能不是为了攻击而攻击,这就是为什么未成年杀人不会判死刑而是劳改,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没有判断力的。

国际上使用的一种方法,叫做「俄勒冈州父母管理培训」。它通过每周一次的谈话训练和角色扮演,帮助父母们学习有效的方式来设置限制、加强合作、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争论,并为日常生活注入快乐、有爱的活动。

爱贝睿设计的《和生气做朋友》亲子桌游,也是通过玩游戏、读绘本等方式,帮助孩子在生气时正确地认识、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感兴趣,你可以多了解一下。

最后,让我们一起不断提醒自己,孩子的行为,其实都是对教育的具体反馈。所以,请不要用行为来评判孩子的人格。父母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的孩子,只有「错误」的行为。

而我们的孩子,由于表达能力、大脑发育、经验认知还不健全,所以,很多时候会以不可爱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遇到这种情况,请记住,保持积极的关系,比控诉孩子的种种恶行更有效!请走进孩子的内心,多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或许你会发现,孩子的暴力行为背后,并无破坏害人之心,而另有一番天地。

参考资料


  • Healy SJ, Murray L, Cooper PJ, Hughes C, Halligan SL. 2015. A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maternal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hostile attributions and aggression. 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44(1):80-92.

  • David M. Buss and Todd K. Shackelford(1997),From Vigilance to Violence: Mate Retention Tactics in Married Couple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10岁女童为何摔男婴】事件中,我们得到的教育启发
马云认为这类孩子容易成功,只是往往被扼杀
惩罚教育到底有多可怕
如何智慧地惩罚孩子
如何教育攻击性强的孩子
育儿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