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愤怒孩子的无能,藏着你的压抑和恐惧


当真实的自体变得过于虚弱而无法面对现实,就会被虚假自体所覆盖


“妈妈,床底下有怪兽!”


“哪有什么怪兽!这世上没有怪兽!”

 

不知道有多少做过类似解释的父母,在孩子害怕的时候。

 

我们把这个对话的过程放慢20倍来解码一下你的内心运作过程:


孩子这么说完之后,你get到了孩子的害怕,你很害怕孩子的这份害怕,于是想要快速的制止这个害怕,最后脱口而出:哪有什么怪兽!

 

为什么,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赶紧把他从情绪里带出来?

 

我在妈妈堆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牢骚:我家孩子就是太胆小内向了,就怕他会被欺负。

 

“胆小内向”出现的频率大到让我怀疑现在的孩子已经没几个外向大胆的了。

 

记得有次在游乐场带娃玩,一个小女孩正玩着的玩具,被一个男孩抢了过去。


小女孩委屈又无辜的去找妈妈:“怎么啦?宝贝。”

 

孩子怯生生的说,他抢了我的玩具。妈妈急了:“你可以跟他说啊!没经过我同意不能拿走我的玩具啊。”

 

孩子不吭声了。

 

妈妈更急了,“你怕什么啊!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要说啊!不然自己总吃亏受气“

 

巴拉巴拉说了一通之后,孩子只好垂头丧气又去玩别的了。

 

我们把这个过程也放慢20倍解码一下:


你看到孩子委屈的来求助,孩子的委屈让你心疼,然后你迫切想改变孩子无助的处境,并且开始害怕孩子未来会不会也因为这样的无能而被欺负,遭受苦难,于是你更加急迫。最后,你对急需你帮助的孩子,脱口而出了带有责备的话语。

 

为什么,当孩子受委屈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恐惧,甚至辐射到遥远的未来?




1

是孩子的恐惧,还是你的恐惧?


当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很可能会激活我们内在无法接纳的那个弱小的自己。


眼前的孩子,让你看见了从前那个无助的自己。


你再也不希望自己是那个曾经软弱无助的小孩了,于是你迫不及待的要拯救他,拯救那个从前的自己。

 

而无助的背后,还有积压着的愤怒。

 

愤怒孩子的无能,也愤怒自己的无能,以及对攻击者所压抑的愤怒。这些愤怒将会变成新的恐惧,成了循环的开始。

 

当妈妈用成人世界的理论“这世上没有怪兽”堵上了孩子的嘴,也就是用了理智化的防御,拒绝了跟孩子当下的情感上的融合。


是妈妈不愿意去理解孩子,没办法共情孩子当下的恐惧。妈妈没有能力跟孩子一起进入到那个害怕,那个恐惧里。

 

“妈妈我害怕”


“有什么好怕的!”


你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已经跑了一遍:你怎么能这么不勇敢?你怎么能这么懦弱?你以后怎么面对社会?

 

如果你的境遇中充满悲伤,那就容易被悲伤所触动,但你本身并不是这种悲伤。


如果你的境遇中充满恐惧,你就会被恐惧所触动,但你并非生来就感到恐惧。


在所有条件反射的背后,是我们需要发现的真实自己。




2

越严厉越依从


作为80后,我那代的父母们,普遍害怕“宠溺”孩子,生怕娇惯了之后,孩子就没办法适应残酷的社会。

 

于是为了孩子们未来能更不吃亏,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抗挫折力”。

 

“你不能害怕,不能懦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妈妈将自己的需求加诸于孩子,而不是关注孩子并回应他的需求。

 

当孩子的自发的情感一次又一次没有被父母回应,慢慢的,他会变得更加迎合环境,而不是他自己的需求。

 

“好吧,妈妈说没有可害怕的,那我的害怕就是错的。这个感受是不被妈妈喜欢的。”

 

于是,孩子应对外界的刺激并且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他是如此绝望以至于放弃了自己的需要,变成了依从人格。


这就是,妈妈们越是害怕孩子弱小,孩子就越小的原因。

 

温尼科特说,“当真实的自体变得过于虚弱而无法面对现实,就会被虚假自体所覆盖。”

 

孩子不会真实和自发,他感觉到不真切。无法安全,不断需要从外界获得刺激,不断的疲于应付,但却无法主动去做。


他可能是一个好学生,却从没有创造性。




3

不要着急,让自己等一等

 

育儿学说来说去都是在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

 

不管孩子是遇到了委屈,害怕,还是伤心难过,都先去认同孩子的情绪。


“哦,你感到有些委屈/害怕/伤心/难过。”这样的倾听,就像一个门把手,让孩子敞开,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能在父母面前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越是小时候情绪流动得自如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不需要因为没有及时挺身而出而自责。貌似“无为”的做法,其实是给孩子留出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孩子的自主性情感被得到了尊重,他的自我功能也会发展的更好。当然,这里的观点不能用在极端情况下,比如孩子确实有安全隐患时。

 

孩子遇到困难,问题,父母需要陪伴倾听孩子,但不需要着急用否定,给建议,打压等绊脚石。


依恋是我们一辈子的需求,所以什么时候做都不晚。


首先当你觉察到你自己这些深层的潜意识的运作,你已经开始走出了第一步,你开始反思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第二步就是孩子再一次去发出这样的需求时,你需要去接纳这样的体验,了解他的感受、要求、信念。

 

最后,亲子关系如果已经出现问题,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厚脸皮的去修复,不要太爱面子,你拉下来的面子就是孩子未来世界的样子。

 

当你主动去修复关系的时候,你动的这一小步,将会让孩子迈出一大步。

 

看到一个绘本故事,或许下次你可以尝试用这样的姿势来应对怪兽话题:

 

“妈妈,床底下有怪兽!”妈妈睁大眼睛,“哦?”


孩子用手比划说:“他的足足有那么大!”妈妈露出惊讶的表情:“哇!”


孩子继续描述:“还长着绿色的眼睛,红色的毛!”妈妈很认真的听着,摸摸孩子的头。孩子继续表达:“它从床底下钻出来了!好可怕!”妈妈抱住了孩子,轻轻抚摸他的后背。


过了一会,孩子自己说:“妈妈,我要用超级炮弹打跑它!”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只需要倾听,用很少的简短的语言应答。甚至适当的沉默,孩子就能自己战胜恐惧。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原创】获取更多文章

点击图片,为你推荐👇

高考前,这3招帮考生缓解焦虑


【三点一弯钩专栏作者】苏金刚:心理讲师。半吊子修行者,曾在互联网/媒体/艺术圈打酱油。出版书籍《寻禅》。后误入心理圈,一发不可收拾,愿将精神分析用于生活,探索自己,探索众生。拥有自己的个人公众号:苏金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我总是处理不好与妈妈的关系?
今晚,让孩子睡个好觉
深度|被禁锢的童年——“笼中鸟”的悲哀
“妈妈,我怕”,2-7岁孩子的“害怕清单”,第一种几乎每个孩子都有
孩子长大后对父母最深刻的6个印象是什么?值得反思……
孩子总说怕黑、怕鬼,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