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信息正在伤害孩子!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孩子如何辨别信息真伪?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可不是吗?我们父母那一辈,墙上粉刷的标语、手写的黑板报和告示栏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小时候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来自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而现在的孩子一天接收的信息量,或许就超过了祖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总和。这让我们一方面惊叹于孩子们的聪明,另一方面又害怕他们迷失在这场纷繁的信息轰炸中。

随着自媒体数量的激增、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信息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垃圾信息、假新闻层出不穷,让人难以分辨。连专业媒体都可能分辨不清信息的真假,何况我们普通人?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假的能力。毕竟,错误信息带给孩子的可能不只是认知上的偏差,还有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精神发育。

区分真伪信息的能力

我们曾以电视、报纸等媒体为权威,固化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容易不加区分地相信并接受媒体推送的信息。在自媒体时代,造谣成本低、谣言传播又很容易,虽然越来越多的“信息打假卫士”孜孜不倦地在各领域辟谣,但作为信息接收者,掌握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

“全能爸爸”杨樾曾经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帮助父母和孩子提高媒介素养:

1
家长首先要增强分辨信息真伪的意识

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朋友圈结构都不相同,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也不一样。我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谨慎对待每一条信息,不要轻信,不要随意转发。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对信息不加辨识地接受的做法,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我们或许都嘲笑过老人轻信那些以养生为名的谣言,但当我们不加证实就轻易地转发信息时,我们比那些上当受骗的老人也强不了多少。

2
帮助孩子建立信源观念

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如果一篇文章中的信息引起了你的注意,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篇文章来自哪里、是谁写的,是来自正规报刊还是网上的张三李四。没有明确出处、没有明确作者、没有引用原文地址的文章,都可以选择不信。

美国KQED(旧金山公共广播电台)提出四个判断信息源是否可靠的标准:

独立性:是指没有人付钱发布某信息,广告和接受赞助的内容有清晰标注。软文是不具备独立性的,明星做广告也一样。这些信息的可靠性要先存疑。

平衡和准确:对事件只报道不评论;多角度看待事件,不带倾向性;极少排印、拼写、语法错误。

负责和透明:很容易找到发布信息的作者、更正和评论的联系方式。负责任的媒体会知错就改,发生错误后通常会有专门的更正声明。

谨慎有度:信息发布依赖专家、证人或第一手资源而不是小道消息;客观地报道事件,用语本身不应带有感情色彩。

3
依靠常识和逻辑进行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受限于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没法对每个信息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常识和逻辑去辅助辨别:看看他们的用词方式,是不是有很多连续的感叹号、表情和特殊字符等等;还可以反向搜索一张图片,看看这张图片之前被引用过多少次。

4
养成交叉搜索信息真实性的习惯

你能在其他网站上找到这个信息吗?这个人还和什么人有过交流?交流过什么其他话题? 如果其他主流媒体和机构都没有报道,而这看起来又是一个很大很震惊的新闻事件,那你就要小心了。

举个例子,朋友圈经常有些“某某名人死了”的消息出现,太多人立刻就开始转发悼念,假装很熟,很少有人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一个名人死了,微博上一定有主流媒体发快讯,网上一定有突发新闻报道,永远不要相信你的朋友们比那些媒体获取信息更快。

5
主动给孩子进行一些鉴别训练

国外已经有一些学校这么做了:特意选一些或真或假的新闻给孩子,让他们去判断真伪。英国的BBC还推出了一款名叫iReporter的交互游戏,让孩子成为BBC新闻室里的一名记者,在游戏里,面对各种消息来源、政治声明、社交媒体评论以及图片等,自己做选择和判断,挑选出当日推送的新闻内容。

6
警惕数字的骗局

数字也经常被用来做文章。它可能被包装成各种神秘的样子来吸引你的注意力。它最喜欢玩的套路就是把本来微不足道的自己伪装得很大、很重要;或者反之,真相很惊人时,却伪装成很不起眼的样子。

7
网络阅读不能替代读书

很多人每天用了大量时间阅读网文,以至于没有时间再去读书。可能你觉得自己每天收获也挺大,但这些都不能替代读书。图书的严谨性、逻辑性、权威性是网文不具备的,一个人如果只读网文不读书,就会缺少判断的标尺。

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

读新闻作为提高媒介素养的核心实践项目,并不仅是培养新闻本身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更是为了训练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检测、修正、补充。具备这种思维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个观点,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因此,他们长大后能保持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而区分事实与观点,就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所谓事实,是能够被你证明或验证的论断,通常和数字、统计、科学、公理有更多的联系。在文章中,往往伴随着“根据……”“科学地讲”“从数据统计来看”等等字眼。

观点是一个人对于一个主题的信念或判断。观点的陈述里面会有很多形容词和副词,或者形容词的比较级,比如最佳、很差、极受欢迎等等,还会出现必须、应该、绝对这些表示绝对程度的词。

图片来源:爸爸真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立思考
藤校最看重的批判性思维,如何从小开始培养?
为什么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抗信息洪流的“最佳武器”?
3个维度,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本质,让你独立思考和判断
生活中该如何教孩子识别“假新闻”?
在全民网课时期,我们还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