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目式学习PBL和个人成长的7个故事 | 分享全文整理

5月16日,三有PBL学院的学术总监陆颖 受邀为输出力学院(ID:shuchuli2017)的伙伴们进行了《项目式学习如何助力个人成长》的线上分享。她用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具像化地阐述了PBL所强调的理念,并给出了三条成长建议。

以下为分享文字整理,有改动和增补:

全文4516字,阅读约需15分钟

大家好!我是陆颖,是输出系统第四期的校友,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和大家聊一聊项目式学习。

我和阿秋(输出力学院的创始人)在2015年就认识了。当时是在一个读书群里,我们因为写作业特别认真,被从300多人中选为了不到10人的分享代表,因此相识。后来在2016年底,看到她开设了“输出系统”的训练营,对这种线上学习的方式很好奇,就报名了。

01

“输出系统”这个课程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它在最开始就会告诉你,我们有一个“出口”。在这一个月当中,你会去学习一些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建立知识体系、怎么把读到的知识加工整理成自己的理解再输出。并且,在一个月之后,你有一个大作业,要真的去做线上的分享。从最开始的7分钟,到18分钟,再到后来,在经历了三周三次分享之后,我可以做一整个小时的线上分享了。最开始是在20人的班级群,后来会去100多人的校友群,再后来,可能就是比较陌生的、更大的平台。

这和项目式学习所提倡的理念非常的相似:

1. 设定公开的观众,创造更真实的学习环境;

2. 在安全的环境内(班级群)进行练习,逐步转向更为公开的平台。

我在输出力学院的另一个收获是结识了一位“成长搭档”,从2017年4月起,我们每周都定期进行复盘交流,这对我的成长和发展非常有助益。

Ray Dalio在《原则》这本书中提到:

不要只关注一件事的直接结果,而忽略了后续结果的重要性。

——瑞·达利欧         

结识我的成长搭档,就是参加“输出系统”课程的后续结果。它对我的影响,可能比直接结果还要大。

02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项目式学习(PBL)与个人成长。会和大家聊聊以下两个点:

    1.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PBL)?

    2. 项目式学习对个人发展有哪些启示?

在项目式学习领域颇为权威的巴克教育研究院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项目式学习 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巴克教育研究院     

这个定义比较长,我写了一个简化的版本:

在左边的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个大圈。这可以看作是项目式学习要去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说,如何减少小区里的垃圾?如何去设计一个阅读产品,让家长们每天可以很方便的和孩子一起使用?也可以是,如何去找到一种最合适的腐蚀抑制剂,让水管不容易生锈?

这个问题会和很多知识点以及真实生活中的理解和能力串联在一起(图中外围的小圈)。

比如,刚才提到的老旧水管生锈的这个例子

我们可能需要去了解,水是从哪里来的(水源地),在城市中是怎么运输的(管网排布),在什么环节添加了腐蚀抑制剂(水的加工处理),最后到家里的水龙头的时候,它的浓度是否产生了变化(水的运输过程),会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饮用水与健康)等等。

这些话题都被水管生锈这一个问题串联起来了。

而且,当学生们去研究“自己家的自来水是从哪儿来的”这个话题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非常兴奋,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会去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炫耀自己了解的新知识。在这个不断探究生活中真实问题和发布调研成果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知识的掌握也会比较牢固。

学生可能过了好几年还记得自己曾经去研究过自来水管生锈的这个问题,当下一次要去解决“鱼缸里的水藻如何控制”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就能迁移曾经学到过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更有深度的学习,是我们所要去追求的。当撰写数据报告、股票交易等工作不断被机器算法所取代,未来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些能力是我们希望去培养的。

03

但是,学习是一件需要动力和方法的事。

我在学习编程和计算思维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2017年9月,我再次开启edX.org上6.00.1x和6.00.2x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时,已经中途放弃过3次了。内心无比忐忑:会不会编程太难了,要数学基础非常好才能学会?是不是我就不太适合学编程?是不是麻省理工(MIT)开设的这两门课太有挑战性了?总之,外部的理由找了一堆。

后来,在开课问卷里的几个小细节给了我信心:

它说,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你最在乎的东西是什么?

然后,它又说,学完这门课,对你在乎的事情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想,对啊,如果我学会了编程和计算思维,我可能可以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我可以更好地和工程师交流,和他们一起为教育领域带来更有意思的产品(比如,去年12月我和资深工程师徐雁斐Elfe合作了编程xPBL工作坊)。

最后,在你憧憬了可能产生的美好未来之后。它又追问,为此,你在这个星期有什么具体的行动计划?怕你想不出来,还举了一个例子,“每周一三五各学习3小时。”

那后来,我是怎么做的呢?

先从小小的切口投入进去,做一些稍加努力可以成功的事。我在edX课程平台上报名了一门非常简单、纯练手的Python课程。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学加减乘除,老师会给你很多很多练习题,让你能对这些基本运算顺手。我两个星期就把这门课刷完了,信心大增。也在过程中看到,原来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就是会进步的。可以算做是“成长型思维”

于是,当我再去学习麻省理工那门更难的课程的时候,我已经养成了去翻看课程论坛、研读课本还有在StackOverflow等论坛搜寻答案的习惯,学习的过程就变得有迹可循。

这和我们在项目式学习中所做的非常类似:

1. 先去帮助学生建立驱动力;

2. 通过一些小的挑战去培养探究和学习的习惯;

3. 让他们自己制定行动计划,逐步推动他们的自主学习。

04

有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开始他们的PBL尝试的。

在国内的课堂中要完完整整地去实施一个长时间的项目,会有很多挑战和限制。我们可以先用引入小的PBL课堂工具,去推动一些改变。

比如说,在三有PBL工作坊当中有一个板块会教大家怎么让学生互相提有用的反馈意见。假如不加以学习,学生提的很多反馈都没有太大的帮助。有不少老师第二天就把学到的这套方法在自己的课堂里运用了。

有位语文老师运用到了诗词教学上,让学生互相帮助,更好地用一幅画来概括诗词的意境;

有位幼儿园的老师,请大家帮助一位同学提意见把巴巴爸爸画的更像“他本人”,而不是脑袋里想像出来的某个样子;

三有校友Emily老师的实践

又比如说,一位小学科学课的老师,她为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建立了一个小窗口

她在教室里放一块“问题板”,给学生们发了便利贴,说,“你们今天在做科学试验的过程中想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贴到问题板上”。后来学生们提出了几十个问题。他们会想知道,有的花没有香味,还有花粉吗?不同的花可以授粉并结果吗?这位老师感慨说,她以前还担心学生们不会问问题,其实是没有给他们机会。

韩老师在科学课上的实践

如果大家有所启发,也可以去做这些尝试。在三有项目式学习的公众号上(sanyou_pbl),有很多案例和工具,大家可以去借鉴和使用。

另外,很多老师经常会问:“我做的是标准的PBL吗?

其实,大家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之所以会有项目式学习这样一套方法,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我们的个人成长,你的学生、你的孩子以及你自己有没有在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是很明确可以感受得到的。资深的PBL老师会说,要完全领会项目式学习的精髓,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在不断地实践中练习和提高。

05

那项目式学习对我们的个人成长有什么启示呢?

这其实非常有意思。项目式学习最初来源于对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的观察,而当它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最佳实践方法,这些经验又能反过来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其中有三条是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的:

1. 像专业人士那样去行动;

2. 用问题来驱动我们的探究;

3. 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和反思。

先说第一条,像专业人士那样去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成长不够快,或者最终的成果差强人意,可能和一开始订立的目标和采取的方法有关。我们没有去看齐最高的标准,在做随意的尝试。觉得靠自己已经有的经验,差不多就可以搞定。于是,最后的成果也就是“差不多还行”。

在项目式学习中,你在项目启动阶段就要去思考“好”的标准是什么?在过程中经常去比对这份标准,并做调整。

举个例子来说,我在和法国的专家们合作教师培训的时候,要给法语的系列视频挂中文字幕。我没有立即去着手做字幕,而是先去下载了一份《字幕组工作手册》,其中详细叙述了字幕的风格、标点符号的处理,项目的分工和整个制作过程。

这样,我就知道了好的字幕应该是什么样的,也了解了专业人士是怎么工作的

有了这份参考,我又和同事们细化出了这一次字幕制作中要遵守的标准

借助这份标准去批判性的分析我们过去做过字幕的一个视频。发现,如果字幕出现的时间和画面中人开口说话的时间不重合,会极大影响观看体验。并且,一个长句子用更短地分句逐句出现,比直接一整个句子显示很长时间要体验更好。

有了这些,就有了这个项目最终衡量的目标。让我们可以做出观众体验足够好的字幕,就像专业字幕组做得那样。

这也是我们把HTH的教学总监Edrick请来给大家做PBL培训的重要原因,去学习HTH是怎么做项目式学习的,去亲身体会好的标准是什么。

06

第二条,用问题来驱动我们的探究。

有位同事曾经问我,你关注这么多教育相关的公众号,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去阅读。我回答她说,我一般不读,而是会在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反向去搜索相关的内容。这样,就能让新了解的内容更好的和已有的理解串联到一起。 

图片来源:andrea-zanotti @ kpi6.com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曾经和小伙伴一起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旅行。在去之前,我只是听说“佛罗伦萨现在被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并不知道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去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会了解到美第奇家族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我们又在过程中追问了更多的问题,挖出了很多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信息,会发现,当时并不是只有佛罗伦萨这一个文化重镇,但又的因为太靠近法国、德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在探索的过程中,想要知道的问题不断有机地生长和发散,慢慢构成了对全局更为完整的理解。

07

第三条,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和反思。

假如我们订立了一个目标,但过程中忘了这个目标了,就会回到习惯性的老路上。要去一步步进步到“更好”的那个成果,我们需要反馈和反思,把过程中的思考沉淀下来。

输出力校友怡睿绘制的思维导图

比如说,有不少伙伴喜欢写日程记录或者是手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一些票根、照片等记录下来,这和项目式学习所推崇的方式是非常类似的。我们不会期待在写手帐的时候要画成卖家秀那样的,而是更加关注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什么进步,这个月的我比起上个月,比起去年,又有了什么进步。

我和“成长搭档”也会经常去做这样的复盘,我们会去交流真实的进展,比如说,“昨天没有完成目标”然后去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是不是前一天没有想好第二天的重点?又或者起床之后习惯性地刷手机,然后无意识地耗费了不少时间等等。

成长的过程总会有很多混乱和无序的,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我们不用刻意让它看起来很好,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到总结和提高上。

另外,给自己建立成长的支持网络也很重要。在《四分之一人生突破》(The Quarter-Life Breakthrough)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到,在支持网络中要有多种角色,有专业上的同伴、有随时能交流的好友、有经验丰富的导师等等。

08

最后,我想说说“输出”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它有这样几层含义:

    1. 说出你真正想说的话(不被别人的声音淹没);

    2. 通过输出,结识能交流成长的伙伴;

    3. 把想法沉淀下来,下一次站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思考。

比如,有位老师就在大声表达了自己想要实践项目式学习的愿望之后,跨校找到了愿意共同备课尝试PBL的同伴

也就是说,和项目式学习一样,输出也是关于行动和成长的。不用我们把自己“修炼”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然后才去输出,而是把输出作为我们思考、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工具

我甚至还在不断学习和尝试中体会出一个新道理:

当你需要资源和支持,先试着投入120%的努力,去取得一些进展,然后再看会发生什么。 

陆 颖

三有PBL学院学术总监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希望用生活中的例子

让PBL更平易近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手记(十五)
2022.4.19 小议项目式学习
仅仅5个单词,写对的朋友有红包奖励!
PBL无法提供坚固的知识结构,艾威达学校校长:是设计方式有问题
策略|PBL教学法很难理解?可能是你打开的方式不对!附5种加深理解的方法
学生为什么会学不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