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一句顶十句! 敢和父母顶嘴的熊孩子到底在争什么?

梁文道说:任何幽默感都来源于宽容。只有在友爱、轻松的家庭氛围里,孩子才敢怼大人。只有在宽容、耐心的父母面前,孩子才敢理直气壮地斗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关系里,孩子才有底气敞开心扉。

当我们把顶嘴视为一种恶习,阻挡了孩子示意不满的出口,也将关掉孩子表达爱的心门。所有的问题,只有在说出口的那一刻才有解决的钥匙,所有的爱,都在倾诉与倾听间流淌。

在允许孩子顶嘴的家庭里,没有隔阂和距离,只有坦诚和分享。

者:郁郁青青;本文来源:公众号“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今天在等公交车时,旁边的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母亲:“儿子你上课的时候别老动来动去,老师都说你了。”

儿子:“这不能怪我,我不爱听这个老师说话。”

母亲:“那你看小豪坐你旁边,他怎么就挺乖,老师从没说过他。”

儿子:“那让小豪当你儿子吧,我不当了。”

我在旁边听得好笑,这个妈妈却被堵得够呛。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顶嘴,就会下意识地喝止,认为孩子顶嘴就是侵犯了自己的权威。其实,大多数孩子到了3岁之后,会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而“顶嘴”就是他们建立自我意识的行为之一。面对孩子的顶嘴,不要急着发火,不妨仔细听听孩子如何表达,给他们表达的机会。

孩子喜欢顶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教育类节目《放学后》中,重庆一位爸爸在辅导儿子拉小提琴时,竟被孩子怼到血压飙升,让人哭笑不得。

爸爸:姿势不对。

儿子:你又不会,会把我教坏的。

爸爸:你吃枪药了。

儿子:你才吃枪药了。

无论爸爸说什么,儿子小宝总有话在等着他。几个回合之后,失去耐心的爸爸脸上乌云密布,屋里的气氛也紧张起来。眼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爸爸扭头到屋里给自己量血压,看着血压计上赫然显示162,爸爸连连叹气。

身为母亲,我感同身受,有时也会被孩子怼的哑口无言,气得牙根痒痒,但仔细思量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正如节目中教育专家所言,子敢顶嘴,说明身处于一个比较平等开放的家庭,享有可以表达的自由。

深以为然。

在许多家庭,顶嘴意味着一通臭骂,甚至一顿打,孩子们只会选择趋利避害,闭口不言。更可怕的情形是孩子从不敢顶撞,到懒得顶撞。那时,彼此间就有了一道看不见的阻碍。

最好的父母,就是让孩子在民主、平等有爱的氛围中长大,给孩子一份敢于争辩的底气和自信。

静悄悄的孩子不是听话,而是无奈

不久前,地铁上曾发生过这样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从视频中看到,妈妈坐在那只顾低头玩手机,小男孩则气鼓鼓地站在一旁。突然,妈妈猛地一巴掌把男孩拍在椅子上,男孩反应过来后,恶狠狠地瞪了妈妈一眼,也不敢说什么。

随后,男孩背过身去,抿着嘴,硬生生忍着没有哭出来。

男孩的遭遇,让许多网友才生了共鸣。“我小时候就这样,被打了不敢还手也不敢顶嘴,气到自闭”。

从孩子的怒容中,我看到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在暗自翻涌,有委屈,也有不服。多少次申诉被压制,才导致孩子这般敢怒不敢言。在最爱的父母面前,尚且如此,我特别担心,当孩子深处惊涛骇浪的世界中,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应对他人的恶意和攻击。

《人间失格》中说:正因为如此,我自己既不抗争也不能辩解。一旦别人说我坏话,我就觉得是自己误解了别人的意思一样,只能默默地承受那种攻击,可内心却感到一种近乎狂乱的恐惧。

当孩子长大后只能用自责代替愤怒,用沉默代替恐惧,该是怎样的无奈和心伤。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曾是一个在父爱绑架下,不敢发声的小孩。

图 / 童年的卡夫卡

父亲会专横地否定卡夫卡的意见,用一句“不要顶嘴”和挥拳的动作让他吓得噤若寒蝉。

在那封3.5万字的长信《致父亲》,他写道:“我的写作都是围绕着你,我的写作不过是在哭诉我无法扑在你怀里哭诉的话。”看得让人心疼。

那些遭受过的痛,都会留下痕迹,那些沉默的背后,怨恨也在悄悄的累积。一句“不要顶嘴”让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被一下子打入冷宫,他们感受到的只有敷衍和冷漠,没有爱和温暖。

有句话叫:所有的懦弱都出自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无论是感受不到爱,还是“伪爱”,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而你永远不知道,那些有机会,敢大胆顶回去的孩子,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惊喜。

敢顶嘴的孩子更出色

作家龙应台说儿子曾给她上了一堂“震撼课”。

她带着孩子去垦丁玩,去厕所时问儿子:要不要上厕所?儿子怼了一句: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

等龙应台回来之后,儿子又说:上厕所,你不觉得是非常个人的事?你会问你的朋友要上厕所吗?见妈妈摇头,儿子继续追问:那你问我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一时间,儿子的话让龙应台哑口无言,回去后儿子还郑重地给她写了封信:“妈妈,你一边给我自由,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我本来就有天生的权利,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才意识到,儿子再也不是那个乖乖听话的孩子,而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

大人眼里的顶嘴,不过是小孩在为自己的权利争辩。

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说:

隔代人的争辩,对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每一次冲突,正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而这些能力,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科比小时候也是个爱顶嘴的孩子,他青少年时期的教练洛科·罗密欧曾说:教过各种类型的孩子,有多动症的,有没精打采的,有体弱多病的,可从未遇到一个敢和他顶嘴的男孩。

科比敢不完全听从教练的话,敢在打球时加入自己的想法,正是这份独立和自信让他在逐梦路上坚定不移,成为一代巨星。

敢顶嘴是一种勇气,而会顶嘴是一种智慧,因为真正有理有据的争辩,需要独特的思考力,坚定的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所以,当孩子顶嘴的时候,不妨静静地听听孩子如何表达。

顶嘴不是目的,被倾听才是

前段时间,一段母女俩互怼的视频,刷屏全网。

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时,没忍住冲女儿吼了一通,小女孩站在墙角,哭得梨花带雨,“就你这个妈妈,我还能要吗?”“从今以后,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

妈妈觉得孩子一直学不会,女儿据理力争:人家妈妈教孩子态度都好,一个一个字放在孩子心里,你现在的态度能教我学习吗?

当妈妈问到:我什么态度?女儿一本正经地学着妈妈的表情和神态,嗷嗷地喊起来。原来,在孩子眼里,边辅导边吼叫的妈妈,是那般面目可憎,丑态无比。

而孩子歇斯底里的争辩,不过是在呼唤妈妈对自己多一份耐心,态度再温和一些。

《非暴力沟通》作者鲁斯·贝本斯在诗中写道: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个愚蠢的孩子。

请你在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一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一样,孩子顶嘴不但不应被教育,反而值得被倾听。当孩子顶嘴时,我们先别忙着生气,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理解孩子的真正诉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

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说:父母缺乏对孩子真正的了解,也不可能给予孩子真正的教育。当我们能以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度,安静、平等地倾听孩子的申诉,所谓的顶嘴就变成了一次良性的沟通。

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才敢顶嘴

前几日,邓超女儿小花妹妹5岁生日,邓超问女儿生日愿望是什么?

谁知,小花妹妹一边折纸,一边淡定的说:打你啊。这个愿望实在有些特别,邓超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提醒妹妹想好了再说。谁知小花妹妹依然没有半点犹豫:就是打你啊。

总是受到暴击,可邓超经常自讨没趣。他曾发了一视频,问一双儿女: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我是不是你们的爸爸?无论问几遍,兄妹俩总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不是!

隔着屏幕忍不住笑出声。

每每如此,有多少人嘲笑邓超家庭地位低,就有多少人羡慕孩子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梁文道说:任何幽默感都来源于宽容。只有在友爱、轻松的家庭氛围里,孩子才敢怼大人。只有在宽容、耐心的父母面前,孩子才敢理直气壮地斗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关系里,孩子才有底气敞开心扉。

当我们把顶嘴视为一种恶习,阻挡了孩子示意不满的出口,也将关掉孩子表达爱的心门。所有的问题,只有在说出口的那一刻才有解决的钥匙,所有的爱,都在倾诉与倾听间流淌。

在允许孩子顶嘴的家庭里,没有隔阂和距离,只有坦诚和分享。

作者

作者:郁郁青青,把生活酿成美酒,将写作当成修行,与孩子共同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本文来源:公众号“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每天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健康的孩子,一生至少要背叛父母三次
听育儿:7岁男孩能做20多道菜:敢于放手,才是父母最好的爱┃小王子
父母权威的有效期只有10年,这三次角色转变,一定要跟上
邓超被扎14针,宣布退出娱乐圈,孙俪只回复了9个字,却看哭无数妈妈......
中国的父母们,请对你的孩子差一点吧!
原创学生作文:《目送,背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