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能手机是否毁了一代人?

面对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家长显示出焦虑和抗拒,这样负面的情绪主要来自于孩子们对于屏幕「上瘾」般的喜爱,以及无法抑制的使用时长增加。但是这些智能手机,或者说设备到底如何改变了青年人和世界的关系,他们所践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都是模糊不清的。家长们无法再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青年人,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喜欢捧着手机,安静地在家的人,他们会告诉你,「这是我们这一代最为舒适的生活状态」。

以下是吉恩·玛丽·图温吉(Jean M. Twenge)即将出版的书籍改编:《i 世代:为什么今天永远在线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叛逆行为越来越少、越来越包容、越来越不快乐?也完全没有做好进入成人期的准备?这对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内容略长,有删减,但是用数据和故事真实地展示出智能手机统治下的青年人的状态,以及他们的抗争和妥协。

原标题:Have Smartphones Destroyed a generation?

作者:Jean M.Twenge

来源:探月学院

编辑&翻译:荔闽


出生在千禧世代(一般指 1980 年代、1990 年代)之后的青少年一代有一个「不是常识」的常识:出去聚会还不如上网来得舒适。

确实,他们生活在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安全的年代,但是他们为何总是频临心理健康的崩溃边缘。

去年夏天的一天,大概中午的时候,我给 13 岁的 Athena(编者注:这里是化名。)打电话,她住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她接起了电话(对了,她 11 岁的时候就有一个苹果手机了),听起来应该是刚醒。我们聊了聊她最喜欢听什么歌、看什么电视节目,我还问她平常都和朋友做什么。

「我们会去逛商场,」她说道。我回想起 20 世纪 80 年代时自己上中学的时候,也会和朋友们一起享受没有父母看管的几个小时,于是我问她:「你爸妈会开车送你去吗?」

「不是,我爸妈会一起去,」她回答道,「我妈妈、我哥哥和弟弟都会去,然后我和我朋友跟在他们后面一点。只要跟我妈妈说我们要去哪逛就行了,然后每个小时或者每半个小时都要跟他们汇报一下。」

就算是这样的逛商场也不是经常能去的,大概是一个月去一次。更多的时候, Athena 和朋友们都是电话交流,而这个时候,父母就不会要求她时时汇报。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可能一整个晚上都牢牢守在家里的座机旁边闲聊天。和我们不同的是,这一代青少年都在 Snapchat 上面聊天,这种应用程序可以发送马上消失的照片和视频。他们会让火焰标示保持不断,表示了他们连续几天一直在用 Snapchat 聊天。

Snapchat 曾让非常多的青少年沉迷和上瘾

有时候会把朋友特别搞笑的画面截图保存下来,「以后就可以勒索她们了。」Athena 说。

她跟我说她几乎整个夏天都是在自己房间里和手机度过的。她说她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么过的,「我们完全不知道如果没有 iPad 或者手机,生活要怎么过,我觉得比起真人,我还是更喜欢手机。

01

只要有手机信号发射站,

就会有捧着只能手机度日的青少年。

从我 22 岁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起,我研究代际差异已经有 25 年了。一般来说,定义一代人的特征会逐渐出现,然后成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已经出现的信仰和行为就会继续持续下去。比如,千禧世代就是非常崇尚个人主义的一代人,不过个人主义从婴儿潮(Baby Boomers)出现、发展、淡出时起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我也已经习惯了把这种线图趋势看作是平稳有度的山丘流域。然后我开始研究 Athena 这一代人。

大约在 2012 年,我注意到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状态骤然出现了转变。本来温和的线图变成了陡峭的山脉和险峻的悬崖,许多千禧世代的独特之处开始消失。纵观我所有有关代际差异的数据分析(有些能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这种情况是我从来没见过的。

对于上几代人具有极大诱惑力的独立自主性,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没有多大影响力。

一开始我以为这些都是暂时的,没想到却变成了持续好几年的趋势,一系列全国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这些变化不仅仅表现在程度上的差异,而是类型上的转变。

千禧世代和他们前几代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世界观:今天的青少年和千禧世代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观点上的不同,而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他们的日常经历和仅仅比他们早几年成年的那一代人相比已经完全不同。

那么 2012 年发生了什么事,引起了青少年行为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

经济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从 2007 年持续到 2009 年,对千禧世代产生了再明显不过的影响:他们奋力要在经济困境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这一时间点也恰恰是拥有智能手机的美国人口比例超过 50% 的时候。

有关青少年态度和行为的年度调查我研读得越多,和 Athena 这样的年轻人聊得越多,就越明白:他们这一代人是由智能手机和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我把他们称为 i 世代(iGen)。这一代人出生于 1995-2012 年之间,和智能手机一起成长起来,在上高中前就有了 Instagram 账号,根本不知道互联网出现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千禧世代也伴随着网络一起成长,但是他们的生活中也有过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也有过不能日日夜夜随时随地上网的时候。而 2007 年苹果手机问世时,i 世代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十几岁了,2010 年 iPad 出现时他们就已经是高中生了。一份 2017 年针对 5,000 多名美国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每四名青少年中就有三名拥有苹果手机。

智能手机和它的表兄平板设备出现之后,很快人们就开始头痛大量「屏幕时间」产生的有害作用。

人们沉迷于手机所带来的虚拟世界之中

不过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些电子设备造成的影响其实远远超过了通常对于注意力时间缩短的担忧。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互动的本质到心理健康,全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影响到了各个城市地区的年轻人以及各个类型的家庭。不管是富人家庭还是穷人家庭、不管是哪个民族、哪所城市、哪个郊区、哪个小镇上的青少年,无一例外。

只要有手机信号发射站,就会有捧着智能手机度日的青少年。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安全的时代,但是他们宁愿待在舒适的房间里,也不愿出去坐车或者参加聚会。和前几代人相比,他们出车祸的概率要小得多、也不会喜欢喝酒、更不会容易沾染上饮酒带来的其他问题。

不过在心理上,他们比千禧时代要脆弱得多:2011 年以来,青少年抑郁率和自杀率都出现了猛增。如果说 i 世代是几十年中心理健康面临最大崩溃危机的一代人,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而这种恶化的心理健康状态根源可以追溯到手机上。

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同时崛起引发了一场我们许久未见的、或者说从未见过的超量级地震。有充分证据表明,我们放到年轻人手里的这些设备正在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让他们非常得不开心。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摄影师比尔·亚特斯在佛罗里达 Tampa 的「甜心溜冰场」拍摄了一系列个人照片。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个光着上半身的青少年穿着紧身牛仔裤,手里拿一大瓶薄荷味酒精饮料站在那。还有一张是一个看起来不到 12 岁的男孩,嘴里叼着一根香烟摆着姿势。

Photo by Bill Yates

in Sweetheart Roller Skating Rink

在溜冰场里,孩子们能够逃离父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这里他们可以喝酒抽烟、可以在车后座上和女孩亲热。在这些黑白分明的相片中,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婴儿潮一代人直勾勾地盯着亚特斯的相机,即便、或者说尤其是当他们的父母认为他们的选择并不正确时,这些少年也带着与生具来的自信,认为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

15 年后,当我来到了自己作为X世代的青少年时期,抽烟已经对我们失去了吸引力,不过独立性仍然是我们的追求。我和朋友们当时都计划尽快拿到驾照,在年满 16 周岁的当天就和 DMV(机动车辆管理处)约好了日子,然后利用新获得的自由逃出郊区街道的边界范围。我爸妈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必须回家?」我们答道。

可是,曾经对前几代人具有巨大诱惑力的独立自主性,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却没有多少影响力,没有他们父母的陪同,他们宁愿待在家里。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与 2009 年时 8 年级学生相比,2015 年时的 12 年级学生出门的次数看起来有些少得让人震惊。

今天的青少年也很少约会。X 世代把求爱的初始阶段叫做「喜欢」(比如「哦哦,他喜欢你!」),现在的孩子管这叫「说话」,他们觉得这种做法很讽刺,因为比起和真人对话,他们更喜欢发信息。两个青少年「说了一段时间的话」之后,可能会开始约会。

不过在 2015 年,只有大约 56% 的高年级中学生出门约会过,对婴儿潮世代和 X 世代的青少年来说,这个数字是大约 85%。

就算是美国流行文化中必备的青少年自由的象征——开车,也已经对今天的青少年失去了吸引力。

几乎所有婴儿潮世代的高中生都在高三那年的春天拿到了驾照,而今天的青少年中,每四个人当中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有驾照,也是非常难得的了。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爸爸妈妈就是很好的私家车司机,根本不急着自己去开车。「以前我要去哪儿,我爸妈都会开我去,从来不会说什么,所以我就一直有车坐,」一名圣地亚哥 21 岁的学生对我说道,「直到我妈跟我说她不能一直开车送我上学了,我才自己去考了驾照。」最终,她总算在年满 18 岁的六个月之后拿到了驾照。

在我和这些青少年的一次又一次交谈中,他们都把拿驾照这件事描述为被父母唠叨到没办法才去做的一件事,这对于前几代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独立自主性不是免费的,在早些年时,许多孩子们都会去打工,急着要给自己的独立生活攒点钱,或者就是父母鼓励他们去学习了解一块钱的价值。可是i世代的青少年出去工作的不多(或者自己管理金钱的也不多)。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77% 的中学高年级生都会在上学时打工,到了 2015 年前后,这一数字只有 55% 了,打工的八年级学生人数则减少了一半。经济大衰退时期,这些下降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就业岗位数字有所回升,不过青少年雇佣人数仍然很少。

当然了,推迟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并不是i世代的发明。20 世纪 90 年代时,X世代是首批推迟承担传统成年人标签的一代人。

X 世代成功地突破了以前青春期所有的限度:更早步入成年期,更晚结束成年期。从千禧世代开始,青春期又缩短了,不过只是因为起始点又延后了,并且这一趋势延续到了 i 世代。从各种行为来看(喝酒、约会、自由活动不受父母看管),现在 18 岁的青少年做的事就像以前 15 岁的青少年,现在的 15 岁则像以前的 13 岁。童年延伸到了高中时期。

为什么今天的青少年要等更长时间才会去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同时享受成年人的乐趣?

当然,经济环境和育儿方式的变化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信息经济中,受教育程度高比早期的工作经历更受到看重,因此家长可能更倾向于鼓励孩子待在家里学习,而不是出去兼职打工。反过来,青少年似乎也满足于这种居家安排,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勤奋学习,而是因为他们全靠手机来社交,他们不需要出门和朋友们见面。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和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的X世代的青少年比起来,2010 年以后的八年级学生、十年级学生、十二年级学生花在功课上的时间更少。高年级生在学生会、体育活动、训练等活动上面花费的时间近几年都没有太大变化。结合兼职打工所花的时间减少,也就是说i世代的休闲时间比X世代的更多,而不是更少。

那么他们的这些时间都在做什么?他们都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捧着电话,通常心情也不太好。

i 世代生活的讽刺之处在于,今天的青少年虽然能和父母在同一屋檐共处更多时间,但是和他们的前几代青少年相比,也很难说就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更亲密了。

「我见过我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样子,他们不怎么说话,」另一个孩子告诉我,「打电话的时候就说「好好,随便吧」,都不太关心自己的家人。」Athena 和她的同龄人一样,也很擅长冷漠地对待父母,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手机上。

整个暑假她几乎都在和朋友聊天,不过几乎都是通过短信或者 Snapchat。「我在手机上花的时间比和真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都多,」她说道,「我的床上,都有我身体的印子了。」

她在这方面也是个典型。2000-2015 年,几乎每天都和朋友见面的青少年人数减少了 40% 以上,这一数字近期下降得更快了。问题不仅仅在于聚会的孩子少了,而是在于仅仅出来见面的孩子少了。

年轻人很少出门,即使出门,手机也是重要的讨论对象

而这是大多数青少年以前经常做的事:不管是书呆子还是运动健将、有钱还是没钱、吊车尾还是优等生,所有孩子都会出来和朋友见面。溜冰场、篮球场、公共泳池、当地的约会胜地,现在这些都被手机应用程序和网络带来的虚拟空间替代了。

也许你会期待既然青少年在这些新场所待这么长时间,一定是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会觉得很快乐,可是大部分数据显示并非如此。

02

看荧幕的时间越久,

就越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

监测未来(Monitoring the Future)调查由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资助、旨在反映全国性现象。该调查从 1975 年起每年都会对 12 年级学生提出 1,000 多个问题,从 1991 年起也会对八年级学生和十年级学生提问。调查会询问学生是否快乐、在不同的活动上会花多少业余时间,包括面对面的社交交流、运动等远离荧幕的活动。

近年来,荧幕活动包括使用社交媒体、发短讯、浏览网页等。调查结果十分明确:在荧幕活动上花费时间超过平均水平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不快乐,在非荧幕活动上花费时间超过平均水平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快乐。

事实无一例外。所有的荧幕活动都和不快乐联系在一起,非荧幕活动都和快乐联系在一起。

相比较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较少的青少年,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费 10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八年级学生表示自己不快乐的可能性会多出 56%。诚然,每周 10 小时算是很多时间了。不过,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费 6-9 小时的青少年还是比那些花费时间更少的要多出 47% 的可能性表示自己不快乐。

反过来在面对面交流方面的结果也是一样。相比那些与朋友面对面相处时间低于平均水平的青少年,与朋友面对面相处时间超过平均水平的青少年表示不快乐的可能性会减少 20%。

如果你想基于该研究给出快乐度过青春期的建议,那么建议就很直截了当:放下手机、关掉电脑、做点别的随便什么事,只要不需要用到电子设备。当然,这些分析没有明确证实使用电子设备就会导致人不快乐,更可能的解释是不快乐的青少年会在网上花更多时间。

不过最近有研究显示,荧幕时间、尤其是使用社交媒体的荧幕时间,确实会导致人不快乐。一项研究让拥有脸书账号的大学生在两周的时间内,在手机上完成几项短期调查。他们会一天五次收到带有链接的讯息,汇报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登陆了多久脸书。登陆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感到不快乐,不过感到不快乐之后不会导致延长登陆时间。

如脸书一样的社交网络承诺会把我们和朋友联系在一起,但是从数据展现出来的i世代青少年是孤独、脱离朋友的。每天访问社交网络站点、却不太见到朋友真人的青少年最有可能赞同以下说法:「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很孤独」、「我总是感到被排斥」、「我希望能交到更多好朋友」。

2013 年,青少年对于孤独的感受达到高峰,此后一直保持高位。

不过从个人层面来看,这并不总是意味着在网上花更多时间的孩子就比花的时间少的孩子更孤独。平均来看,在社交媒体上花更多时间的青少年也会更常和朋友面对面交流,热衷社交的孩子在两个方面都会花更多时间,不喜社交的则两个方面都会花更少的时间。不过从一代人的层面来看,如果青少年在手机上花更多时间、不太进行面对面的社交交流,就更容易感到孤独。

图片来源:Unsplash

抑郁也是一样的情况。这次,荧幕时间还是很明确:青少年看荧幕的时间越久,就越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沉溺于社交媒体的八年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了 27%,喜欢运动、做礼拜、甚至做功课超过平均水平的青少年就大幅度减少了这一风险。

每天在电子设备上花费 3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青少年出现自杀的风险因素可能性会高出 35%,比如制定自杀计划。(这就比如好像和看电视有关的风险一样。)

有一条数据间接却惊人地捕捉到了青少年越来越明显的隔绝于世的倾向,其中有好有坏:从 2007 年起,青少年的杀人率有所下降,但是自杀率有所上升。由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开始减少,当然就不太可能去杀另一个人,而是更有可能自杀。2011 年,青少年自杀率在 24 年中第一次高于杀人率。

智能手机和这一代人正在经历的这种明显的心理困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尽管社交媒体有各种方式把孩子们日日夜夜绑在一起,却也加剧了青少年这种由来已久的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的担忧。

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参加的聚会是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少了,然而一旦聚在一起,就一定会用 Snapchat、Instagram 或者是脸书记录下来。没有在邀请之列的孩子就会很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相应的,感到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的青少年人数在所有年龄群当中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和感到孤独的青少年人数激增一样,感到被排斥的人数也出现了迅速、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相比在 2010 年,2015 年多出 48% 的女生表示自己更常感到被排斥,这一数字在男生中仅为 27%。女生更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使得她们有更多机会在看到朋友或同学一起玩不带她们时,感到自己被排斥、感到孤独。

社交媒体也会对发帖的青少年征收这种心理税,因为她也会焦虑地等着其他人发表评论、赞的肯定。Athena 在 Instagram 发完照片后,跟我说:「我会很紧张别人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有时候如果一张照片没有得到一定数量的赞,我就会很苦恼。」

在今天的抑郁症状不断增加的青少年之中,女孩首当其冲。2012-2015 年间,男孩的抑郁症状增加 21%,女孩却增加了 50%,是男孩的两倍还多。同样,自杀率的增加在女孩之中也更为明显。

虽然男女的自杀率都有所上升,然而比起 2017 年,12-14 岁女孩的自杀率却增加了两倍,男孩只增加了一倍。男孩的自杀率还是更高一点,部分原因是男孩使用的方法更为致命,不过女孩的数字也开始接近了。

新的社交软件带来新的焦虑和问题

女孩出现这种更为可怕的结果,也是源于她们更可能经受网络欺凌。男孩会在人身上相互欺凌,女孩却更可能通过削弱受害者的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来互相欺凌。社交媒体就给了中学女生这样一个平台,让她们实施自己喜欢的敌对行为,全天候来排斥其他女孩。

运营社交媒体的企业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努力要防止出现网络欺凌。不过他们各自的动机至少可以说是不那么单纯的。最近泄露的一份脸书文件表明,脸书一直都在向广告商吹捧自己能够根据青少年的网上行为来确认他们的情绪状态,甚至能精准确认「什么时候年轻人需要提升一下自信」。脸书承认该份文件的真实性,但是否认提供了「基于情绪状态来针对人群的工具」。

03

我看着我那还不太会走路的孩子,自信地在 iPad 上划来划去

2014 年 7 月,得克萨斯州北部一名 13 岁女孩被什么东西烧着的气味呛醒了。她的手机已经因为过热而融化到了床单上。全国新闻报道了这一事件,激起了人们的恐惧:手机可能会自燃。

不过对我来说,这则报道让人惊讶之处不止在于烧起来的手机。而是:为什么睡觉的时候要把手机放在旁边?睡觉的时候又不能上网冲浪,而且谁能在一个嗡嗡作响的手机旁边进入深度睡眠呢?

带着这种好奇,我问了我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本科生,他们睡觉的时候手机放哪里。他们的回答充分说明了对于手机的执迷。几乎所有人睡觉时手机都放在身旁,有的放在枕头下面,有的就放在床上,或者至少放在手能够得到的床的某个地方。

他们在睡前会再刷一遍社交媒体,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手机(也不得不看,所有人都在手机上设闹钟)。他们的手机是晚上睡觉前看的最后一样东西,也是早上醒来后看的第一样东西。如果半夜醒了过来,多半就会看手机了。有的同学把这些行为描述为「上瘾」。

「我知道我不该看,可我就是忍不住。」一名同学这样描述自己在床上看手机的行为。有的同学则把手机看作是自己身体的延伸部分,甚至是爱人:「睡觉时把手机放在靠近我的地方让我感到满足。」

也许手机确实能让青少年感到满足,但也在缩减他们的睡眠时间:他们现在大多数时候睡眠时间都不到 7 小时。睡眠专家表示,青少年每天应保证大约 9 小时的睡眠时间,少于 7 小时就被视为是睡眠严重被剥夺。与 1991 年的情况相比,2015 年睡眠被剥夺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 57%。2012-2015 短短四年间,又多出了 22% 的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7 小时。

可疑的是,这一数字的增加就像是定时了一样,同样也是在青少年开始用手机之后开始。两项全国调查的结果显示,相比较每天在电子设备上花费不到 3 小时的青少年,花费 3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青少年睡觉时间不到 7 小时的可能性要高出 28%,每天访问社交媒体的青少年睡眠被剥夺的可能性也要高出 19%。

对几项有关青少年媒体设备使用的研究做出的元分析显示出了类似的结果:睡前使用社交媒体设备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减少睡眠时间、更有可能降低睡眠质量、白天感到困倦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一倍。

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似乎有一种格外强大的力量来扰乱睡眠。事实上,看书、看杂志超过平均频率的青少年被剥夺睡眠的可能性要稍微低一些,要不就是书本让他们昏昏欲睡,要不就是他们能做到在该睡觉的时候放下书本。一天看几个小时电视与睡眠时间减少之间也只有微弱的联系。然而手机的诱惑力却常常让人难以抗拒。

睡眠剥夺会引发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受到损害、易患病、体重增加、高血压等。同时也会影响情绪状态:睡眠不足的人更易于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不过,要精确指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还是很难。

手机可能会导致睡眠不足,然后导致抑郁,或者手机也可能会导致抑郁,然后导致睡眠不足。或者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了抑郁和睡眠不足的发生率同时增加。不过手机就像是茫茫夜空中闪耀的一束蓝光,起到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抑郁症状和手机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紧密,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要放下手机。就像技术作家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报道的那样,有些硅谷的执行官就是这么做的。就算是乔布斯也会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他自己发明的电子设备。

因为这些行为危及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青春期经历,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随处可见很可能会一直影响到孩子进入成人期。经历过一段时间抑郁症的人,至少有一半会在人生后半程再一次经历。

青春期是发展社交技能的关键时期,如果青少年和朋友面对面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磨练社交技能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未来十年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只知道某一场合该用什么电子表情,而不是脸上该有什么表情。

屏幕是天然和孩子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物品

我意识到,对于已经习惯全天候都在线的这一代青少年来说,限制他们使用电子设备可能是一个不现实的要求。我的三个女儿分别出生于 2006 年、2009 年、2012 年。虽然她们年纪还小,还没能展现出i世代少年的特征,可是我也已经亲眼目睹了新媒体是如何在她们年轻的生命中生根发芽的。

我看着我那还不太会走路的孩子,自信地在 iPad 上划来划去;我那 6 岁的小女儿要求有一个自己的手机;我也无意中听到我 9 岁的女儿讨论横扫四年级的最新的应用程序。要把手机从孩子手中撬走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比当年我父母那代人让孩子关掉 MTV 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还要不切实际。

但是孩子使用手机会涉及到更多问题,所以我们要鼓励他们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手机,而且就算不能完全奏效,也能让孩子认识到张弛有度的重要性。每天使用电子设备 2 小时或更长时间就会对心理健康和睡眠时间产生巨大影响,而普通青少年每天都会使用 2.5 小时电子设备。设置一些温和的界线能防止孩子养成坏习惯。

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希望,有些孩子自己也开始把一些困扰和无时不刻存在的手机联系到一起。Athena 告诉我,和朋友面对面在一起时,她们通常都看着手机而不是她。「我想跟她们说点事,可是她们根本没看我的脸,」她说道,「就是看着自己的手机,或者就是看苹果手表。」

「你想和朋友面对面说说话,可是她们根本不看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问她。

「有点伤人,」她说道,「很伤人。我知道我爸妈那一代人是不会这样的。我可能在说一些对我很重要的事,可她们连听都不听。」

她告诉我,有一次她和一个朋友出去,这个朋友正在和男朋友发讯息。「我想跟她聊聊我家的事,还有现在要做的一些事情,可是她就那种「好吧,随便啦」的态度。然后我就一把抓过她的手机,扔到了墙上。」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你是打排球的,」我说,「是不是手臂很有力量?」

「是的。」她答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能手机毁掉了一代人?
L070 LEON :智能手机对一代人的影响(内附药方)
被智能手机绑架的“i世代”:爱熬夜、拒绝恋爱、不考驾照
这样的旧手机别扔,它们又火了
青少年沉迷智能机有利有弊,但不加以引导或酿巨大危机
“手机病”流行,得治!|时事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