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有用吗?

提问——

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表现得比较弱势,不会拒绝,不敢争取,怎么办?

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故事:

幼儿园做手工,敏敏旁边的小朋友先做完了自己的,就坚持要求帮敏敏做。敏敏虽然同意了,但心里是不情愿的。

回到家拿出手工给妈妈看的时候,敏敏就反复说:“这个做的不好,要是我自己做,肯定比这个好看。”

妈妈听了心里很郁闷,说:“下次你要不愿意,就不要答应啊!”敏敏低头不说话。

第二个故事:

几个小朋友在游乐场玩滑梯。昊昊刚爬到滑梯顶端,准备往下滑,就被另外两个后来的大孩子挤到一边。

妈妈在下面对昊昊说:“你告诉他们,大家要排队,你们这样会挤到我的!”但是昊昊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很委屈地让到一旁。

妈妈很纠结——这种时候,是应该直接替孩子出头?鼓励孩子反抗?还是就算了,带孩子去别的地方玩?

对类似的问题,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大人要教孩子一些“说不”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当别人做了你不喜欢的事时,要明确告诉对方:“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或者,“你这样做让我很不舒服。”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配合表示拒绝的手势。

类似方法在一些养育类的课程和书籍中都能见到。有的还会建议家长跟孩子做角色扮演,提前练习这样的技巧。

这类方法看起来十分合理,而且简单明白,容易操作,因此在家长中接受度比较高。

但我们不建议这样做。

为什么?

第一,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缺乏的是足够的勇气和自信,而不是技巧。

仅仅教一些“话术”,要求孩子直接拒绝对方,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如果能做到,他们早就直接表达了。)而做不到家长要求的事,又越发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倍感压力和沮丧。

家长在教孩子这么说的时候,往往还带有一种“你怎么这么没用!”的情绪。这种情绪,虽然没有直说,但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这就相当于孩子在同龄交往中受了一次打击,回到家又在父母这里再受一次打击。不仅自信心倍受挫伤,而且很可能,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就不再跟我们说了。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第二,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直接将所谓“拒绝别人”的技巧教给孩子,是对社交这个复杂问题过于简单粗暴的理解。这些标准化的说法和做法,绝不足以帮孩子应对实际场景中的具体问题。

第三,这类方法,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与他人对立的态度,以及对社交的负向的思维方式。

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的。

还是以我女儿的经历为例。小学这几年,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状况:她跟我抱怨某某同学怎么怎么不好,但过一段时间,又开心地跟我说他们成了好朋友。而好朋友之间,也有发生各种小矛盾,甚至渐行渐远的情况。

这学期,她和一个淘气的男孩同桌。女儿跟我抱怨过几次,说同桌总是“招惹”她。比如在她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偷偷捅她,不经同意就翻她的笔袋……

前两题,女儿穿了件新买的白色外套,她很喜欢这件外套,小心翼翼地确保不把它弄脏,结果同桌用笔在她袖子上画道道。

但就是这个同桌,女儿也曾跟我说:“别看他老跟我作对,可以借我东西特别爽快。我好几次忘了带文具,都是他借我的。”他们科学课组织研究小组,这个孩子雀跃地报名参加了女儿的小组,女儿也开心地接受了。

如果我一开始就将同桌定性为“讨厌的孩子”,教女儿拒绝与对抗,结果会怎样呢?

当然,我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当感觉到自己孩子在同龄交往中处于弱势,大部分父母会在第一时间想要撸撸袖子,大喊一声“让开,我来!”

其实,我也一样。

但冷静下来想,在社交问题上,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应该不仅限于应对冲突。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能够融入集体,能够享受友谊。

这就首先要让孩子对“与人交往”这件事有放松的心态和正向的期待。然后是能够在复杂变化的社交情景中,领会他人的状态,并随之调整自己的反应。

要做到这一点,绝不是靠大人教的技巧,而需要在不断的经历中学习,总结出自己的策略。

那家长能做什么呢?

我们根据不同情景,给大家一些建议——

1

在孩子遇到冲突的当下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被欺负了。其实绝大部分时候,尤其是7、8岁以下孩子间的冲突,并不是“欺负”与“被欺负”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专门有文章讨论过。戳这里复习

当孩子遇到冲突,如果觉得应该介入,那么建议家长直接介入,而不是教孩子去与对方对话。

介入的方法呢,最好是轻松好玩的,游戏式的,而不是指责。比如文章开头那个滑滑梯的例子,妈妈可以对两个大孩子说:哇!你们是重型卡车吗?力气那么大!把其他车都挤边儿上去啦!

相比直接说“你挤着我们啦!”,这种沟通方法不会让孩子产生敌意,更容易被接受。

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表现得霸道和不守规矩,只是自控力不够,或者比较冲动而已。一旦提醒了,他们也会注意自己的行为。

记得我们社群里曾有个妈妈分享过,也是孩子们玩滑梯的时候,大孩子横冲直撞,她就在滑梯下面扮演交通警察,指挥“各种车辆”通过。孩子们都自动排队玩了起来。那个大孩子也开心地和她一起来指挥,还贴心地保护小宝宝们在滑梯上的安全。

这种情况下,大人介入的目的就是让玩耍能够愉快地继续进行,而不是去为孩子评判是非,也不是为了让自己孩子变得勇敢。(勇敢和自信不来自一时一事,而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

2

当孩子回家说“妈妈,他们……我……”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帮孩子调节情绪,而不是急着说“你为什么不……”

前面说过我女儿的同桌把她的衣服袖子划上了道道。当女儿气呼呼地跟我说这件事时,我认真听完,同情地看着她,说:“真的呀!他怎么这样啊?!”

女儿给我看她袖子上的蓝色笔道,我仔细看了,说:“真过分!咱们自己穿衣服那么小心,好不容易保持得这么干净,他居然来捣乱!”

“是啊!气死我了!”女儿说。

“嗯。这种事儿,谁遇上都得生气,”我说。

“下次他再敢这样,我就……我就放‘牛奶’去咬它!”女儿说。(“牛奶”是我们家猫。)

“对哦,咬他!”我说,“‘牛奶’会抱住他的脚不放,像这样,这样……”我学着我们家小猫虚张声势的攻击状,嘴里还发出嘶嘶的声音。

女儿大笑。

然后呢?

然后,女儿去忙她的事了,逗猫,看书,写作业……

就是这样吗?是的,多数时候,这样就可以了。

孩子抱怨的时候,他的需求是什么?

是向我们寻求“怎么办”的建议吗?绝大多数情况不是。孩子抱怨,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他们这时候需要的,是让自己生气、郁闷、难过……这些情绪有一个畅通的出口。

孩子的情绪出来了,他就能平静下来。在心情平静的时候,孩子自己会对曾经的经历有相对理智的思考和判断,并且自己去总结应对的策略。

所以,父母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果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负情绪,委屈,难过,甚至大哭……那么我们首先要安慰孩子,陪在孩子身边,让他的眼泪和难过可以得到宣泄。

如果孩子只是有些生气,在我们面前抱怨,那么我们要表达真切的同情和关注。可以和孩子一起抱怨,一起指责对方,甚至“骂”对方。

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同仇敌忾”的态度,既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又不会真的伤害到谁。

如果孩子的情绪还好,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比如夸张地表达生气,或者和孩子一起想象各种“报复”对方,或者让对方倒霉的方法。(这些方法,一定是想象中的,夸张搞笑的,目的不是真的去报复,而是在玩笑中让孩子释放情绪。)

不管具体的做法如何,核心是帮助自己的孩子缓解和调节情绪,而不是着急提建议,试图帮孩子“打赢下一战”。

3

长远来看,如何帮助“社交弱势”的孩子?

想要帮助孩子社交能力的成长,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硬推孩子“说不”,甚至“打回去”,而是通过日常亲子互动为孩子输送力量。

亲子关系与同龄交往能力有什么关系?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接人待物的方法和策略从哪里来?往往不是从书本学来,而是从过往的生活经验里来。那么每个人生命中最初的交往经历是什么呢?谁是我们最初的交往对象呢?

父母是我们最初的交往对象,亲子关系,就是我们的社交关系初体验。

母亲是婴儿的第一个朋友。研究表明,婴儿生命中的第一份依附关系的好坏将深深影响他们如何与朋友相处、在学校作何表现,以及如何应对陌生环境。这第一份友谊成为了未来人际关系的模版。

……

儿童与他最重要的养育者之间关系的质量,不仅在儿童心中树立了人际关系的运作模型,也有助于他们今后同龄社交关系的构建。

——迈克尔·汤普森博士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那么,具体怎么做?最有效的,仍然是那些最基本的养育之道——

及时地,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不断蓄满孩子心中爱的杯子。

多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

以及,

多陪孩子游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越是打架的孩子越有能力
让宝宝在“打架”中学会成长
你不教孩子如何正确“争”与“让”,他真的会吃亏!
孩子害羞、胆小、不合群,不是怕生,这几大原因是“导火索”
任性的人 自我是封闭的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