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复学后的4大难题,若应对不当可能复学失败,甚至病情加重,父母做好准备了吗?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而言,休学后能否成功复学,这是康复道路上一道非常重要的坎儿。

之前几篇家长自助指南文章已经详细写过父母何时应该给孩子办理休学、休学后该做什么,以及复学之前该作什么准备等要点。读者可以点击上方的#【家长自助指南】,了解相关文章。

以下这篇文章,继续就很多患者父母关心的复学话题提供建议:

第一,复学时到底是留一级,还是回到原来的班级?如果孩子和父母的意见出现分歧,到底该听谁的?

第二,有一类孩子对复学充满期待,复学初期状态也很不错,但突然间情绪和学习来了个大滑坡,甚至再次抑郁发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第三,另一类孩子则对复学缺乏信心,甚至开学第一天就有退缩心理,上学断断续续,作息不稳定。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又该如何处理?

第四,如果复学后孩子遭到排挤、歧视,甚至再次无法坚持上学,那应怎么办?

复学时,到底是留一级,还是跟着以前的班级一起上?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和孩子会发生意见冲突。

相对较常见的情况是孩子虽然明知道休学期间落下了不少进度,但仍然希望跟着原来的班级一起上。而父母则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业,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便往往希望孩子留级,再学一次相关知识也有利于打牢基础。

当然,也有小部分孩子希望留级,减少学业带来的压迫感和心理压力,可以学得更从容、轻松一些。可父母则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希望孩子加把劲、克服困难,努力跟上原来的班级。

从精神心理的角度上看,我们建议父母仍然采用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先理解、倾听孩子意愿背后的原因,再理性、平和地积极引导。父母对每一种选择的利处、弊端进行充分分析、预见之后,最后以孩子的决定为准。

孩子希望留级这种情况相对好理解,也是较多父母、孩子作出的最后选择,在此不多作展开。可为什么有些孩子偏偏选择跟着原来的班级上呢?

休学短则1个学期,长则1个学年,原来班级的教学进度通常已经超出了患者原来掌握的知识,可能回去之后听不懂上课讲的大部分内容。可想而知这很容易带来较大的挫败感和焦虑,心理压力加大。孩子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可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有一小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高估了复学后学习状态,对追上学习进度想得过于简单,加上如果在休学期间也坚持校外辅导的时候,孩子会以为自己能比较容易适应。但更多见的原因是出于人际交往上的顾虑。

很多孩子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后,还出现了社交障碍症状,难以与陌生人建立关系。对他们来说,虽然原来的班级学业进度快,甚至可能有个别同学对他们造成过心理创伤,但仍有些同学是他们的好朋友,能缓和其复学后的压力。

那如果留级、去了新的班级,他们觉得以自己的状态很难在一个陌生的班级里重新找到好朋友,很可能会感到非常孤独。所以,对他们而言,对人际关系的担忧完全大于对追上学业进度的担忧,所以他们希望回到原来的班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父母不要想当然地替孩子做决定,或者有意无意地反对他们的决定。而必须深入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接着与他们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尤其是弊端,要讲得仔细、全面一些,并与孩子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应对。

父母甚至可以根据客观情况,考虑这样告诉孩子:回到原来的班级不是不能尝试的,但如果最后跟不上、撑不住,我们还可以再次选择留一级。当然,留一级之后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班级了。但这给孩子留了一条“后路”,减少其压力。

为什么我们强调最后一定要以孩子的意见为准?此时孩子还没完全康复,其认知和决定确实不见得是最理性的、利大于弊的,那为什么还要听他的?

父母们必须意识到,如果孩子没有经过深度系统化心理干预,其情绪状态仍是相对不稳定的,自我反省能力也较弱。也就是说如果他们遇到一些克服不了的困难,就很容易条件反射般地将责任归咎于别人,比如归咎于父母,这会恶化亲子关系,更不利于康复。

所以,如果家长能充分分析利弊,最后尊重孩子决定,并与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克服弊端的话,这会令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支持。即使后续真的遇到较大困难,他们也不容易将责任都归咎于父母,甚至可能因此加强自我反省的意识。

而且,在临床中确实有不少孩子选择回到原来的班级后,努力克服了难关,既没有跟好友分开,学习能力也逐步上升,两全其美。只不过,如果孩子作出了这个选择,那父母更加要有意识地注重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加强过程中的沟通和积极引导。

临床中有很多父母回忆,孩子休学后情绪症状有明显好转,亲子关系也有改善,在家自习、或者上补习班的状态也尚可。他们复学愿望非常强烈,对开学那天非常期待。父母看到之后自然也很欣慰。

复学后,孩子果然干劲十足,不仅情绪稳定,甚至有点情绪高涨;上课、做作业的注意力和效率也不错。父母和孩子可能都觉得病终于好了,而且按照这样的状态,很快就能把落下的学业补上了

但好景不长,多数孩子难以持续下去。短则1、2周,长则1个月左右,孩子的状态突然来了个“大滑坡”,学习又学不进去了,焦虑、失落,甚至精神情绪再度崩溃,重度抑郁发作,抗拒上学,严重自我否定。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甚至有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很多父母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本来好好的,怎么突然又不行了呢?这往往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孩子过去在校园里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本就是他们患病的根源之一。刚复学时,孩子心中的期待和正性情绪令这些心理创伤暂时未浮现,而且短时间内也未遇到相关挫折。

可随着时间延长,孩子可能因一些事件而激活了心理创伤。比如遇到重大考试,与老师或同学发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具体的学习难题,甚至可能是来自老师同学不经意间的言语举止等等。

说得通俗一些,这些事件可能令他们一下子慌了、焦虑了,或者感到愤怒、耻辱等等。这些负性情绪一旦没有控制好,学习状态便紧接着受到了影响,复学以来的好状态、干劲一下子被打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很多孩子、父母甚至老师对其复学初期的积极表现有一定的不客观的理解。他们认为这就是正常的、可持续的、孩子应该追求的学习状态。

但其实大部分人无法长期保持这种有点亢奋的、“打鸡血般”的状态,这会透支体力和精力,终有状态回落的一天。一般人状态回落后,上课、做作业时情绪比较平静,注意力相对能集中,走神了能较快回过神来,这才是比较符合正常情况的学习状态。

可对于仍处在康复期的孩子来说,之前的高效状态一旦被打断,他们就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以为学习能力又不行了,甚至以为自己要复发了。他们变得高度焦虑,这又真的引发了学习障碍,学不进去了。

所以,从家长、老师的角度看来,孩子的情绪和状态莫名滑落,像过山车似的;其实孩子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他们本来以为复学很顺利、前景光明,但一下子遭受重大打击,又彻底地自我否定。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究竟该怎么办?预防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复学前的状态就属于这种情况,无比期待,信心百倍,那一定要找机会与孩子深入交谈。

父母要先对孩子的这种心态给予肯定,孩子想赶紧上学、追回学习进度,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值得认可。但接着父母要引导孩子注意,咱们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不能把复学过程想得太简单了,更不要盲目追求“打鸡血式”的学习状态;要预见到复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并准备好应对挫折的具体措施。

尤其是当这些挫折真的出现了并导致情绪波动时,孩子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心理创伤被激活了,尽量避免再次陷入灾难化思维。

那如果后续孩子还是出现剧烈波动,状态“跳水”,出现重度抑郁发作的话,首选方案是到权威、规范的精神科诊治,若病情严重的话可考虑住院治疗,快速缓解自杀念头和情绪症状。

待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孩子对疾病和学习障碍的了解,避免后续上学时再犯同样的失误。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一类孩子对复学明显缺乏信心,虽然知道势在必行,但不太情愿,复学前、复学初期比较压抑、焦虑,有失落情绪。

有的孩子甚至在复学第一天就想退缩,早餐吃好、衣服穿戴好了,但就是磨蹭着找各种理由不出门,或者直接把自己关在房间、厕所不出来。家长急得团团转。

对于这种情况的孩子,父母应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看到孩子的积极变化,对其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肯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只有童年苦,还是一直如此?
10次干预后,学渣从班级垫底冲进前10名,最终考上一本并备研
四大原则 培养孩子逆商很重要
如何面对挫折或者创伤
怎样教育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