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心理学家:父母的焦虑,是因为根本不懂孩子是如何思考和学习的

授权自“给妈妈们的心理学”

(ID:jijixlxma) 

如果你接触过认知心理学,就一定听过皮亚杰的名字。

皮亚杰被认为是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重要的成就之一,是通过实验发现了儿童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水平,在不同年龄的不同表现,并明确划分了阶段。

但是今天八段锦要介绍的这位儿童学习和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敢于挑战皮亚杰的大师权威。

 
她早年学习哲学,后来在牛津大学获得实验心理学博士,是第一批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儿童如何学习的心理学家之一。
 
她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共情能力和道德意识,儿童并不是“残缺的成人”,只拥有有限的感觉和知识。
 
高普尼克的书《园丁与木匠》获得美国认知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说,“这是我读过最好的育儿书”
 
因为这本书不同于那些只聚焦于给父母具体支招“怎么做”的书,它直达教育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而且是依据现代最新的研究结果
 
解决了核心问题,你才能分辨那些五花八门的招术到底哪些有道理,而哪些纯属胡说八道,才不会被“教育成功学”搞得焦虑不堪。
 

 
01
“教养”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高普尼克认为,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的“教养”(parenting)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教养理论盛行,让父母更焦虑。
 
现在父母比祖辈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用各种理论武装自己的结果,有时却比从前对孩子“放养”还要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
 
高普尼克认为,关键在于这些教养理论都指向了一个目标,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类型的“成功”的人。
 
教养理论总是在吓唬父母:你们现在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似乎有某种标准的做法,父母只有做到,才能成功。
  
一起睡还是分床睡,如果分,几岁分?
让孩子尽情闹到睡着,还是抱着安抚他们?
让孩子先写作业,还是尽情地玩?
……
 
如果不抄标准答案,孩子长大了就会出现不好的脾气秉性。
 
真是这样吗?
 
并没有实证研究能证实这些行为和孩子的特性有稳定的、长期的关联。
 
而且,认定做对了孩子就一定会成功,那么孩子只要出任何问题,父母就会陷入自责。
 
实际上,有些父母很糟糕的孩子,长大后过得很不错;而有些慈爱的父母,最终却培养出不幸的孩子。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成长不都由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
 
成人真的有资格“教养”儿童吗?
 
教养理论中,父母的角色是“木匠”,你“修理”手中的木头,精准地塑造成一个理想的产品,你基本可以预料最终的结果。
 
但育儿是个特别不确定的过程,你做了A,未必就一定会得到B。
 
更确切的比喻应该是“园丁”,你把种子洒进地里,精心施肥和浇水,但你无法预测ta会长多高、开几朵花、结多少果;
 
你也不可能完全阻止害虫对ta的损害,甚至你都无法确保ta一定会活下来。
 
好父母也无法保证孩子成为聪明、快乐、成功的成年人,只能尽可能打造一个充满安全、稳定和爱的空间,让孩子能适应更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和变化。
 
父母喜欢做木匠,是根本不理解儿童是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就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干扰孩子,还美其名曰“教养”。



02
孩子是怎么学习的
 
 
有一次在药店里,八段锦听到一个妈妈,正在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教给儿子一些常识。
 
比如说到药方中的某位药,她马上解释这位药的作用;收费的单子有两联,她立刻告诉儿子作用分别是什么。
 
她说的每句话都对,态度也特别循循善诱,但我在旁边听着就是特别不舒服。
 
教养模式让我们认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学习过程,精心设计自己的行为,以便让孩子学到特定的知识的技能。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浪费每个机会,父母说的、做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刻意。
 
有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很少是通过刻意教授来实现的。
 
他们可能对别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但绝不会被动地要别人塑造。相反,他们更喜欢主动试图去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会以复杂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和他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有时可能比大人做得还好,而这也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孩子最自然的学习途径,是“模仿”。模仿是最有效的因果学习形式,孩子在模仿中能学到两件重要的事情:
 
了解物体是怎么工作的;
了解人是怎么工作的。
 
父母要考虑的不是教给孩子怎么做,而是让他“看到怎么做。

 
在这一点上,不懂现代教养理论的原始居民的经验反而很值得学习。
 
关注他人学习的过程
 
研究者让一些5-10岁的美国孩子和印第安孩子,看成年人教他们的兄弟姐妹学折纸。
 
成年人会告诉孩子,等一会儿才轮到他们,让他们等着,然后就不理他们了。
 
等轮到印第安孩子时,他们已经从观察别人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技巧,所以很快就学会了;但是美国孩子只有老师单独关注他们时才会学,老师教别人时就不学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能在教养文化下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强关注、强输出的学习方式,学习和生存的关联不再直接、也不稀缺,没有那么大的紧迫性。
 
他们的学习掺杂了更多人为的因素,比如让成人高兴和夸奖,而非学习本身。
 
印第安孩子更能关注自己在做什么、成人在做什么,以及其他孩子在做什么
 
原始文化更鼓励种群中的强链接,个人也要保持机警和提升能力才能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学习更像是一种刚需。
 
也许,真希望孩子有学习动力,唯一的办法是他们自己觉得学习是一种值得争取的稀缺资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牛不吃草还要强按头。

 
不特意设计低龄化学习
 
有些父母特别把小孩当做“小孩”,会设计一套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比如说“吃肉肉”,而不是“吃肉”。
 
我们还喜欢故意放慢节奏、夸大自己的动作、试图创造让孩子更容易参与的低龄学习模式。
 
但是原始部落的人没有特殊设计的行为或者事情来教育孩子,他们就做正常自己该做的事,孩子自然会在一旁学习。
 
玛雅人不会有意识避免孩子掌握那些危险的成人技能,他们使用砍刀也会让孩子参与,这事儿咱们可想都不敢想。
 
其实对孩子来说,观察和模仿技术娴熟的父母和他人,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有件事现代父母也可以做,就是把孩子带到我们工作的地方,让他看看我们是怎么工作的。
 
如果有可能,让他早早接触社会,各种各样的工作、各式各样的人多见见。
 
孩子不都是向父母学习,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擅长某些事,就更要创造机会让他看到擅长做这些事的人,而不是明明自己也做不好,还整天给孩子讲大道理。

 
不只强调专心
 
父母喜欢责怪小孩学习太不专心了,但是现在小孩的问题可能不是不专心,而是太“专心”,所有时间都分配给学习了,这不符合学习的规律。
 
在原始的危地马拉山庄里,成年人会鼓励孩子分心,如果孩子长时间玩一个玩具,妈妈就会把另一个玩具放在他的另一只手里。
 
没有人积极地“教养”孩子,但这里的孩子也会变得非常善于学习,他们对周围可能有教育意义或者可能提供信息的东西都保持警觉。
 
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原始人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但他们会经常把孩子带在身边。
 
某些教养理论要父母在孩子面前,只做“适合孩子”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父母在其他任何场合都不会这么做。
 
其实这样毫无必要,孩子不仅需要从他人身上学习,还要学习了解其他人,观察各种正常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可以教会孩子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帮助他们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也没必要为了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就要装出一副和平时完全不同的样子,这样久了很难不把带孩子当做一种痛苦的义务。
 
你可以带孩子参加某些成人的聚会,喝茶、聊天、制作食物等,也可以带孩子参与一些你日常的活动。
 
有时候父母和孩子自然地做点平时也会做的事,放松地待在一起就很好。

 
 
写在最后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家庭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刻意的教养方式,而是这两点: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亲子关系怎么样
 
孩子会注意到你日常行为中的一切细节,在你们的互动中体验爱的感觉,有时候你可能自己都没注意到他却看到了,你没发现的情绪他却感知到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所以你刻意的行为可能不起作用,而能展现出你实际是什么人的细节,却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孩子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多方探索和在玩耍中学习,而成人早已忘记了这些。
 
高普尼克认为儿童才是最好的学习者,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思考方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不是说过吗,“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和孩子彼此唤醒,才是父母最好的教育吧。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们陆续开学了,推荐你7本书帮助孩子自主学习
孩子能不能成才,取决于你是哪一种家长
园丁与木匠,身为父母,你要做哪一个?
直击父母核心焦虑!豆瓣平均8.0,彻底影响孩子一生的4本书
决定孩子命运的五大先天气质
称职的父母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