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被欺负,看完这篇,再也不敢轻易让他“打回去”了

前几天有个朋友吐槽:被自家那个没出息的娃气死了!
幼儿园有个小女孩,总是喜欢抢别人玩具,对别人恶作剧。
之前朋友跟孩子说过,她抢了你的就抢回来,打了你就打回去,打不过就告老师。
结果,孩子告老师了、老师也干预了(对另一个孩子批评教育了),可完全没用,没几天娃又被推倒了!
朋友说,我们甚至跟孩子在家演练了各种反击方式:比如她推你,你就推回去,她打你,你就打她更用力,实在打不过,就揪她头发。
但孩子就是怂,说对方打人很疼,自己要是揪头发,她打我更疼怎么办?
朋友:“气死我了,现在不敢打回去,你以后就等着挨欺负吧!”
很多人眼瞅着孩子被欺负,第一反应就是:打回去!
  • 我的孩子凭什么要受委屈,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打回去再说;

  • 你这次不打回去,他会觉得你好欺负,下次还会打你;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做客《开讲啦》,观众提问:“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嘛?”

李玫瑾教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肯定会啊!”
还分享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欺负的案例教孙女:“可以揪住对方耳朵,直到对方放手。”
有的人会觉得,这不是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吗?
也有人说,就应该这样,只有知道你不好惹,别人才不敢把你当软柿子。
看起来,都很有道理,那孩子被欺负到底该不该[打回去]呢?

这里其实有一个坑:支持≠鼓励≠要求。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学会打回去,也不一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打回去。

我们不妨先假设下,要求孩子[打回去]会怎样?
1
打回去会让他更恐惧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被欺负了,以牙还牙”的。
有一部分孩子就是生性温和,不会还手。
就像开篇朋友家这个娃,她根本就不是那种“下得去手”的孩子,也很怕还手被打得更疼。
如果你硬让孩子打回去,孩子就是做不到时,大人对于这件事的反馈:“你怎么这么怂。”孩子通过这件事对自己的认知:“我怎么这么没用。”
原本“被打”可能是安抚安抚就能过去的事情,却因为大人的过度关注、过度引申,让孩子生出了“我被欺负了,但我很窝囊、很无能,无法应对、不敢反抗”的焦虑和恐惧。
孩子被打不是最可怕的,因此陷入被害者思维才是最可怕的——唯一让自己不被伤害的办法只有对方不再主动伤害你,而我自己是没有拒绝伤害的能力的。
2
打回去后更严重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家庭心理学家杰拉德R.帕特森和李察A.利特曼,做了一项儿童攻击行为和行为强化的实验。
他们在幼儿园共记录了2583次幼儿之间的攻击事件(打人抢玩具等)。
实验结果发现,被攻击还手的孩子有两种结果
一是,反击成功。
结果是——
打人的孩子后续会减少对他们的攻击,或更换攻击目标,反击成功的孩子会在下一次被攻击的时候,选择继续反击。
二是,反击没有成功。
结果是——
下次还会被打人的孩子攻击,并遭到频繁的攻击(报复)。
心理学家说:
这些反击失败的可怜孩子,有可能在下一次被打时选择沉默,因为对方会报复性加重欺负行为,被打的孩子也会越来越恐惧。
虽然不绝对,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打人的孩子相对于被打的孩子,都更强势一些(不管身体还是心理层面)。

这个时候,简单的让孩子打回去,你觉得孩子能赢吗?
如果孩子还手没有胜算,这种反击就是无意义的反击,甚至可能还会被打得更加厉害。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困惑,因为他发现,原来妈妈教我打回去,并不能保护我自己,反而会被欺负得更惨。
那这跟我们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初衷:保护自己,反倒是相悖了。
3
更爱打人了
这个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
孩子知道了[打人]这个招式,尝到了暴力的“甜头”,长此以往,也会养成爱打人的习惯。
只要不顺他的心,不顺他的意,拳头来解决。
或者变成“沾不着”,没有任何包容心,别人碍着他一丁点儿,也要锱铢必较的找补回来。
CC当年幼儿园班上,就有这么个孩子,刚上幼儿园第二天就被一个小朋友抓了。
应该是后来父母教她反击了,结果别的小朋友碍着她一点(排队时小朋友跑得快站她前面了,老师分玩具她先摸到,但小朋友手快拿过去了),她都会特别激动地推开人家、抢回来。
确实是一点委屈也不受了,但是孩子们也因此都不爱跟她玩了。
其实,学龄前孩子之间的冲突大多是对事不对人,我想玩你的玩具,你不给我,我打了你一下。你占了我的地方,一直不起来,我推了你一下。
冲突过了就忘了,下次玩,依然是朋友状态。
但如果大人总强调让孩子打回去,那就将对事转移到了对人。

有的人可能觉得我告诉孩子讲清楚情况就好了啊,告诉孩子哪些情况是可以还手的?哪些情况是可以包容一下的?

但事实上,孩子并没有那么强大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综上所述,单纯地要求孩子“打回去”,可能就有点简单粗暴了。
当然,孩子被欺负,不能就这么“算了”

如果不作为,简单的偶尔被打,是有可能演变为长久的被欺凌的。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都要用武力去解决,孩子与人发生冲突,最重要的是两点:
1、教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
2、开导孩子不因小事影响到心理,陷入被害者思维。
1
首先要摆正态度
想一想,当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让孩子打回去,你更在意的是他保护自己,还是鸣不平?
这两个方向看起来结果相似,但其实截然不同。
许多孩子根本不需要打回来这种方式来完成自洽。
如果是前者心态,你会淡然处之;
如果是后者心态,你会“纠缠不清”。
最后,你会发现,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咽不下那口气的是我们自己。
2
被欺负,也能找回心理优势
被欺负后,眼看孩子是处于下风了,如何不让孩子因此影响到心理呢?
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回心理优势!
有了二胎之后,我有了更多处理孩子之间争端的经验。
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被打,他需要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属于自己的正义能够被伸张,就够了。
姐弟俩打架,DD把CC的脸都抓破了。
如果站在旁人的角度看,CC反过来暴揍DD一顿应当更解气吧。
但事实上,CC许多次的反馈都说明,我批评DD一顿(你不应该抓姐姐,那个玩具姐姐正在玩,你不能上手抢,更不该抓姐姐,这是非常错误的!)这样的处理结果会更让她满意。
我再举个更有代入感的例子。
假如正在排队的你,突然被插队。一种结果是你毫不相让,强势地插了回去;一种结果是你让步了但有正义的工作人员喊了一句“请不要插队”,然后周围的人都围观插队者。
哪种感觉,让你更舒服?
第一种,虽然没吃亏,但也会很生气;第二种,虽然吃了亏,但莫名解气有木有?
所以,冲突发生后,如果你让孩子知道他没错,错的是对方,把属于孩子正义、公正还给他。
虽然孩子吃了亏,但他的心理优势就回来了。
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面对被打无能、面对欺负无力。
勇敢者的形象并不是用拳头代表的,也并不是张牙舞爪,满身带刺才能不被欺负。
3
自带“不被人伤害的气场”
比打回去更有效的,是自带“不被人伤害的气场”。
那种用眼神、气势就能“震慑”住别人的气场。
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么,[动口]就是要说出来,教孩子大声表达自己的立场。
当你底气十足的时候,别人才不敢变本加厉的继续欺负你。
  • 比如有人抢玩具,可以大声的说:这是我的!

  • 比如被别人打了,可以盯着对方的眼睛说:不许打我!请你立马道歉。

勇敢地大声地说出“不”!
一方面可以让他知道,你不怕他,别想欺负。另一方面,也会传递给老师或同学,遇到了危险。
4
尊重孩子,择情还击,逃跑也没错
如果孩子有反击意愿的和胜算,打回去也无可厚非。
如果孩子不敢打回去,那一定不要逼他打回去,可以就退而求其次,让他至少有自我捍卫的勇气和寻求帮助的意识。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如果你太生气了想要还击,即使你动手了,妈妈也不会责怪你。但是你不想打回去,或者怕他再打你也没事,你可以先逃跑和求助。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剩下的事情,爸爸妈妈可以帮你处理。“
事后,该撑腰撑腰。
要让孩子知道,他背后永远有靠山,这样对外才有底气。
今天写了很长,不知道看完你是否可以放下打回去的纠结。
孩子被欺负,作为父母肯定是不想让娃吃亏,但是到底要不要打回去?怎么打回去?却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可以决定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
不管孩子打不打回去,都给他足够的底气,让他知道,你被欺负了,不是你的错!被欺负也别怕,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哭闹,也许是要一个爱的证明
越爱打闹的孩子越优秀?为什么?
“妈妈,他不跟我玩”当孩子这样说时,你的回答决定孩子的一生
父母绝不能迁就孩子的七种行为
面对“无理”宝宝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