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月初五是端午,祝福您安康幸福!

花瓣飘过,

季风吹过,

粽子粽叶,

糯米大枣

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粽”是快乐,

“粽”是微笑,

“粽”是喜悦,

徐彬祝福您

端午节安康幸福!

20220603

据说,在《端午礼俗史》一书的开篇,就“端午”之名曾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和分析。上古时期“端午”虽然被叫作“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但那个年代是以干支纪年,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立春、夏至、冬至等较为固定外,其他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

古代节日是人观察自然、周围事物以及人自身,再依据自然的变化而划分出的特殊时段,其中往往蕴含着较为古老、朴初的自然认知和人类自我认知。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故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秦汉之际以“午月午日”为“端午”。从历法中的“午月午日”,到后来较为熟知的“五月五日”,端午节的节期经历了从“午”到“五”的变化,即,从干支纪年到数字纪年的转换。

端午传说存在着的地域化的多端源流。都有产生的地方背景与渊源流脉,每一种都为当地人口耳相传,传说中讲述的历史人物都为当地人所推崇或纪念。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这是古俗采兰沐浴在记载中的一种延续。采药、祛病、避恶仍然是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端午习俗。《荆楚岁时记》里有五月五日要“采杂药”的说法。杂药,就是指各种药草,五月五日采药最为灵验的观念始终被延续着。《荆楚岁时记》还具体地记有:“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记载有:“端午,以菖蒲生山润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艾和菖蒲的功能主要是驱除毒气和瘟气。艾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人们采来后悬挂,或插在门上,或做成艾人形状来使用。悬艾的习俗形成之后一直流传不辍,采药和识药是重要的民间活动。相互看看都采了些什么药,而不识药的人也借此机会认识药草的种类与形状。

根据南北朝其他一些文献的记载,粽子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这种粽子是一种筒粽,并带有五色丝和楝叶两种辟邪之物。《续齐谐记》的浪漫故事引出了一段屈原传说,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把屈原附会到端午、角黍和竞渡上来,端午成为一个纪念屈原并食粽竞渡的节日。这些文人记录充满想象,勾连贯通,以至于后世常常将屈原传说当作端午起源的解释。

节日的传说也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节日的文化意义,传递出人们对于节日的情感和理解。节日当中的故事,通常只是人们解释节日由来的一种浪漫的说法,自然不能看作是节日的真正起源,但从此类解释性的说法中,往往可以窥见节日意义的建构。记载都传承并演绎着鲜活而生动的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的传说丰富起来,除了屈原外,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等历史人物传说也被后世看成是端午节起源的故事,端午节成了一个纪念的节日,而它纪念的这些人物往往都离不开“水死”的文化要素。

与伍子胥和曹娥有关的记载,在《荆楚岁时记》中写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

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至今他仍是苏州地区端午习俗要纪念的人物,苏州仍然保留着以伍子胥命名的门巷。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都为楚平王所杀。他转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攻破楚都郢城。尽管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吴军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了。伍子胥建议消灭越国,而夫差不听,却听信了越国前来贿赂官员的谗言,赐他宝剑自尽。伍子胥死前曾对邻人说,死后要将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吴都的东门上,他要看着越国的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得知大怒,命令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于是,端午节就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主要是依据《会稽典录》的记载,大致为:“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溯涛而上,

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曹娥因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后来她也投江了。就此,她的故事传到了县府,知事令度尚为这个孝顺的女子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省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还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了曹娥庙,而她所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被称为“曹娥江”。

至于越王勾践的故事,主要是来源于《记纂渊海》引《岁时记》云:“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越绝书》则说得更为具体,认为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最终复国,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野史记载虽然不比正史的严谨、可信,但故事情节更为具体、曲折,往往成为民间传说形成的来源之一。

端午流传的屈原、伍子胥、曹娥、勾践四个人物传说故事,共同点经历都有曲折跌宕、或有冤屈,或有不平,或遭遇无法挽回的灾难,或遭受不公正的对待都有引人同情和怜悯的成分,容易引起听众的叹息和感怀。这四人中除了勾践的故事构成比较简单,主要用于解释竞渡由来,其余三人的经历都以不正常的死亡为终结,蒙受冤屈曲折经历贯穿故事始终,最后因无法面对或自动或被动地以不正常的方式终结人生,其中屈原和曹娥都是投水溺死,伍子胥是被赐死后投入水中。

在民间信仰中,这种不正常死亡的情况是一种恶死,认为人不得善终,势必会有冤屈纠缠,在前往阴曹地府之地过程,不肯轻易从生的状态过渡到死的状态,往往停留在过渡状态中,生出许多怨气和阴气来困扰人间。这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是一种污浊,是必须要用法术来祭献、清理并除去阴气,以保障活着的人不受纠缠,能保持健康清净的生活环境。因为他们的故事中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使他们没有异化为邪恶或肮脏的水鬼,他们符合当时社会风俗的审美喜好与运行的要求,便在演绎流传的过程中,成为传说中具有神性的美好人物形象,在中国民间实用信仰体系中,寄托了一方百姓祈求安康的愿景。

这几类起源传说中,比较起来屈原传说符合多种动人的文学因素:屈原作为一个古典文学作家,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诗文辞藻华美,深情缱绻,始终是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文章中用香草美人来比喻高洁的志向和人品,楚文化风韵自生美感。而屈原的经历和故事与他的作品相互渗透融汇贯通的漫长过程中,容易引发文人的好奇和追索。

关注他的人,更多的往往是读书人,读他的文字,了解他的经历,感受他的体验,大多和他一样怀有高洁志向但不一定为世所容,所以常会郁结成文章,文章得流传千古。读书人常常有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情结,文章便常以忧愁感怀的审美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

屈原楚辞体的《离骚》等浪漫主义诗篇的人品、文品都备受后世文人推崇。他的传说综合了荆楚文化的玄妙、瑰丽奇谲,再加上古代文人的推崇,诸如贾谊、司马迁等人极为崇尚他的文品和人品,而贾谊、司马迁等人的品格,也是为后代文人所称道的。屈原的精神具有了某种崇高又感人的成分,因此积淀而来的屈原故事逐渐地扩展为中国端午节的主要传说。

徐彬水彩母亲》 

今天是我母亲的诞生日,虽然母亲已经作仙数年了,但每年这个日子,总会想起母亲的点点滴滴,总会忆起这一日,她在一边包着棕子一边讲述这些古老故事时的样子,当然总会很仔细的捏一捏我们姐妹们包的棕子,一个一个的讲评说:老大包的最好看最紧实,老幺包的松松垮垮的,浪费棕叶和糯米了……

徐彬/20220603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哪些传说,你都知道吗?
智之时评【7】:端午时节话端午
端午节来源的六个历史故事,你知道几个?
十说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和这些人物相关
端午节的起源 有多个传说及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