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教和印度教是不同的两个教派。

佛教和印度教是不同的两个教派。

首先,纠正一个看法,印度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佛国”,然而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在古印度,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一直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然而并不是世界性宗教),(即使在佛教最为繁盛的阿育王时代,信众也不超过总人口的20%,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则在印度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一直到伊斯兰东扩,其中)直到今天。佛教和印度教从根本的哲学意义上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两教之间,历史上一直冲突不断,大多数时候,印度教还是占上风。

其次,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著名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思潮的反思,所以说从一开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对印度教大部分观点的。古代的婆罗门教就是现代印度教的基础,在印度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以《吠陀文献》为主要的经典(广义上讲还包括著名的《奥义书》),一直主宰着印度主流思想。然而,公元前六世纪到5世纪沙门思潮是各个宗派的哲学对这种宗教思想一次反思,其中不仅仅有生活派、不可知论派等等也有很多别的宗教和修行团体出现,佛教就是沙门思潮中一个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印度教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观点冲突。

佛教继承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比如转世轮回、业力报应等等,然后都进行了自己的阐释,而这些都是与印度教完全相反的。比如,讲转世轮回,却一直否定印度教中的“我”,即“阿特曼”的存在(“阿特曼”就是相当于通常理解的灵魂,即人在轮回中的主体),轮回主体问题一直是佛教探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有五蕴等理论。

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梵我合一”,这一点佛教给予完全否定。佛教的三法印(即判断是否是佛法的标准),大家都知道:
1.诸行无常;
2.诸法无我;
3.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对应的佛教核心观念就是万物不断运动、运动,而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然而婆罗门教强调的是世界万物是一元的,就是“梵”,超越一般经验认知,超越各种形式的存在,组成世界的本源。而人的轮回主体“我”(即“阿特曼”),两者统一,是典型的一元论观点,而将存在和运动割裂,和佛教完全相对立。诸法无我则是对于“我”(即“阿特曼”存在的否定),认为轮回主体并不存在,人的轮回是五蕴聚散,也是肯定运动本身,与梵我同一的婆罗门教世界观相违背。所以,两教之间冲突不断,有些甚至超越了论战,成为流血冲突,比如佛祖释迦牟尼传法时候,被被石子砸伤。
两者有着非常鲜明的阶级利益属性,其中存在一定冲突。婆罗门教最为著名的就是种姓理论,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主要是为了维持婆罗门阶层,即祭司以及僧侣贵族的利益。佛教主要争取的是刹帝利(释迦牟尼本人就算刹帝利)阶层以及吠舍阶层,即行政贵族以及军功贵族和自由民阶层。所以,两者从阶级属性上面也是有冲突的,种姓制度毕竟是婆罗门阶层最大的利益,而对于其核心教义的争论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两个从阶级利益上面也存在冲突。
佛教在印度最终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同化有一定联系。印度佛教在公元7世纪后开始密宗化,随后急剧衰落。主要此消彼长。印度教改革后,在公元8世纪之后融合民间信仰,迅速扩大自身影响力。而佛教的密宗化却是一个巨大败笔,走向不归路。所谓密宗化,就是语密、身密、意密,同时吸收大量印度教神秘学的元素,斋戒、仪式都极为严格而且不对公众开放,影响了佛教的发展。同时,佛教生于与印度教的对立,每每与之相反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密宗化之后,印度教元素渗入,而自身影响力远远不如印度教,所以才会有被同化的结局。密宗化之后,应神佛(即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如佛祖释迦牟尼)信仰变为法身佛(即虚构人物,如大日如来),此后印度教基本一家独大,直到19世纪佛教的信仰人数不到2%,密宗则大多被印度教同化。

  其中,佛教有两种意思:

佛对世人的训示。教即训示之义。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主张慈悲平等,在后汉明帝时,由西域传
入中国,今盛行于世界各地。

  大毗婆沙论126卷11页云:佛教云何?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于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说佛教,我闻佛教。彼于非佛教中,起佛教想。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为显示佛所说者,是真佛教;余所说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论。问:今时何故有作是言:我说佛教,我闻佛教?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说。谓今所说染净缚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说故。有说:彼依相似而说。谓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为他演说;今亦复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说故。有说:彼依随顺而说。谓佛先依如是随顺名句文身,为他演说;今亦复依如是随顺名句文身而宣说故。有说:彼依办事处同,故作是说。谓如佛边,亲闻法要,入圣得果,离染尽漏;闻今所说,亦办斯事。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教。问:何故佛教,惟是语表;非无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业;非无表故。有说:佛教,耳识所取。非无表业可耳识取,故非佛教。有说:佛教,二识所取。诸无表业,惟一识取;故非佛教。有说:世尊三无数劫,精勤苦行,求佛语表;今得成满。非无表故。谓佛世尊,昔于无量正等觉所,精勤苦行,求无上智,为他说法,依蕴界处,求蕴界处,展转相续,今得成佛,为诸有情演说法要,令舍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佛语表业。是故佛教惟佛语表。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为是名等?若是语业;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伽他所说,复云何通?如说:欲为颂因,文即是字,颂依名转,造者为依。若是名等;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谓佛语言,乃至语表;是谓佛教。答:应作是说:语业为体。问:若尔;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乃至广说。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谓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问:伽他所说,复云何通?答:有于名转,有于义转。此中且说于名转者。有说:佛教,名等为体。问:若尔;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谓佛语言,乃至广说;是谓佛教。答: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法。谓语起名,名能显义。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他所闻故。如彼广说。
  二解 发智论十二卷十五页云: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评论唱词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教。佛教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云何善?谓佛善心所发语言,乃至语表。云何无记?谓佛无记心所发语言,乃至语表。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契经,应颂,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印度很少人信佛?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顺,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克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
走进柬埔寨吴哥——参访“吴哥的微笑”巴戎寺(图文)
印度佛教衰落和中国佛教文化传承
华人最爱朝拜的泰国“四面佛”其实并不是佛教中的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