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文言散文教学三法

 高中文言散文教学三法

    
  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散文多为经典,这些传统名篇凝聚着中国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是珍贵的文学遗产,是独特而无可替代的语文教学资源。现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较弱,在阅读经典文言散文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阅读障碍,因而如何教好高中文言散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结合,要教,教,更要教。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总要求落实于浅易上,主要还是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理解词句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目标似乎定位于浅易积累整合上,虽然课标中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但教学时主要体现于只要初通大意就行。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散文多停留于死记硬背与不求甚解,致使文言散文教学陷入枯燥无味境地,学生怕学文言散文又不得不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要应付考试,这种错误的导向已经贻害不少学生。
  其实课标对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学还有更高要求,如感受鉴赏中就有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等要求,在发现创新中也提及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的要求。教学文言散文,绝不能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一定要选准切入点,以四两拨千斤、细处见精神的智慧上出文言散文特有的韵味来。
    一、在细读中体悟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剂传统良方,教学文言散文一定要强调多读,有很多文言散文言近旨远,只有细致品读,反复品读,才能深入理解,尤其是要重视在细读中体悟。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实在是一把宝贵的获得真知的金钥匙,如能熟读则往往会每有会意,有时产生无师自通的悟性。读须强调理解,强调读得活,强调读中有思,反对死记硬背,只有读思结合,才能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才能培养悟性。在强调学生多读,以读为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好读乐读会读的习惯。读并不是平均使力,要有所选择,讲究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为其指点迷津,启发其通过读体悟文本的深刻意蕴,尤其是对容易忽略而又事关文章痛痒的细微之处要反复让学生读,尽量发挥读中悟的效果,通过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细读,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形成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古代散文中有许多看似平凡无奇的地方其实蕴含丰富内容,需通过认真细读加以体悟。我教《六国论》就采用了细读体悟法,举重如轻,挖掘一个小小的字的巨大张力,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是北宋苏洵的《六国论》的首段。其中为什么起句用弊在赂秦而末句却在弊在赂秦之后加一字一般人是不会在意的。我在要求学生反复自读这一段时,特别提醒学生把弊在赂秦弊在赂秦也作比照认真读一读。之后又指名朗读好的学生重点范读故曰弊在赂秦也!要求用四种重音停顿方式读,即分别把重音落在字上,并评说了具体感受:重读体现了顺理成章的必然性,重读突出的是历史教训的惨痛,重读强调的是亡国之举,重读体现了语气的确定性。由于对的感受还不太具体,我又要求学生再把故曰弊在赂秦也!读三遍,重音全落在字上,并提醒:一次比一次的语速慢,一次比一次读得低沉。结果不少同学读了三遍之后还在意犹未尽地读,在交流读的感受时纷纷举手,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故曰弊在赂秦也中的字既是表确定语气的语气词,又底气很足,韵味无穷,不仅重申了论点的毋庸置疑,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表达了苏洵对六国破灭的沉痛、叹惋之情,也流露了对宋朝当政者训诫、警告之意。
  
  《六国论》是史论,表面上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实质上是拿战国时的六国来说宋,意在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通过细读让学生明白了古人追求文贵其简,文简而理周,虽是一个常见语气词,但在这一特定语境中却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带有规劝性的心态下,显得委婉含蓄,令人回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故曰弊在赂秦也一字千金,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深沉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这个是文气之所在,文情之所在,文脉之所在。其后教者再进行适度拓展,联系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字所具有的一唱三叹风韵和苏轼的《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两个字所表现的豪情胜慨、胸襟怀抱等,就能有更深切的体悟。一个再高中文言散文教学三法之二:在质疑中领悟

  二、在质疑中领悟 
  学贵有疑,教贵设疑,语文教学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问为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文言散文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炼问题、善于围绕问题组织教学。首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楚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凭借,是教学诸要素中的一大要素,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做到心中有数,既讲究问题的梯度,又讲究问题环环紧扣,为教学能渐入佳境而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又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好的问题不仅能以少胜多,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且能牵一问而动全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时有价值的问题在似平而奇之处,有时则在形拙实巧之处,有时则在表精里妙之处。第三是充分了解学生,善于让学生质疑。问题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让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学会,学会自我发展,增强鉴别评价能力。第四讲究提问方法,教学需要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在教学《劝学》时就采用了质疑领悟法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经典篇目,文章步步设喻,喻中寓理,余味不尽。但教学往往忽视下面的这一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学中往往对善假于物或是避而不谈,或是轻描淡写,从来不把目光聚焦于上。我在教学时,则以组织学生探究善假于物中的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多视角感悟荀子行文的思路绵密、设喻精妙,从而加深了对《劝学》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围绕字分三层展开,分别是:如何解释善假于物也中的的字面意思?假于物之前为何要加一字?荀子在此文中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不可以已,并且必须是善学的?这里的与上文非能水也中的同义,就是擅长之义。如果纯从句子本身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删去的实词就是字了,如果从常人的眼中看,如果要使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文字再先练一些,字也似乎在可删之列,但荀子为何要突出字?通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对有了深切的领悟:在知不足而会弥补上。人有许多先天的弱点,关键是自我补救。在有高远之志且方法得当上。学习者不能做跂而望者,应该有博见”“见远”“闻彰的自我追求,关键在于善于登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这样就能弥补缺陷,实现自我价值;学习者更要有致千里”“绝江河的远大理想。在借物之长而能完善自我上。学习者需要慎重抉择、择善而为,一都得有讲究。在紧扣劝学上。善假于物实际上也具有比喻义,指擅长向贤师益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劝学》全篇不只在激励人们永不停息地勤奋学习,而且是以殷殷之情告诫人们如何做到善学,只有追求一个字,才能成为君子,具备圣心。通观《劝学》一文,作者旁征博引、铺陈扬厉、娓娓说理所聚焦的就是善学

 三、在置换中感悟
 古人写文章很强调炼字炼意,不仅在诗词中多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等都是文坛佳话,而且散文中也不乏其例,比如环滁皆山也就很典型,教学文言散文有时采用置换感悟法就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置换感悟法,是指在教学中用局部替换的方式对阅读文本进行多视角比较解读,引导学生品评鉴赏,获得独特的感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自我构建。用于置换的语料来源是极广的,文言散文中就有很多可直接用来实施置换感悟教学的经典资源,如果教者注意挖掘、充分利用,就会使教学渐入佳境。我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历史散文名篇时就巧妙借用了完璧归赵中一处之异的资源,用置换感悟法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完璧归赵故事围绕以城易璧而展开,但文中有两处有意把说成了。一处是蔺相如拿着璧斜看着柱子准备击柱时,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处是蔺相如归璧于赵后在秦廷上却说: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两处所说与其他地方所用的是不能互换的。首先的词义是有没有差别的。指大城市,指一般性城市。在古汉语中泛指一般城市有时也称城邑,故文中说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接下来就围绕秦王、蔺相如为什么都易城为都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当初秦昭王听说赵国获得了和氏璧非常垂涎,依仗秦强而赵弱的现实给赵王施压,派人送去一封信,打算通过外交途径用十五城请易璧,但这十五城并不具体,只是泛泛而言。相如奉璧奏秦王之后,秦王大喜过望,未曾料到天下所共传宝竟得来全不费工夫,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观察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后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略施小计,取回璧,并且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想借即大城市的诱惑来稳住蔺相如以保住和氏璧,故而易城为都。蔺相如在秦廷慷慨陈词时,之所以改,就是因为秦王有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的许诺。可见,秦王的易城为都是迫不得已,蔺相如的易城为都是为了变被动为主动,以取得外交斗争的主动权。虽然只一字之异,但艺术感染力极强。既真实而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不同心理,也生动而鲜明刻画了人物形象。秦王的”“之异生动地表现了其贪婪、虚伪和狡诈的性格,其所作所为、言行相悖的欺人之举更为昭彰,蔺相如的”“之异则反映了其沉着、机智、灵活的性格,其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外交才能尽显风采。之异不仅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秦赵外交冲突的纷繁复杂,也使行文更为缜密、呼应更为巧妙自然,正因为有了之异,才使秦王遗赵王书召有司案图王秦亦不以城予赵一脉贯注、前后呼应,既讽刺了秦王的言而无信,也表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才能。
 文言散文经典的魅力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言近旨远、意蕴丰厚。很多文言散文看似不动声色,却微言大义,耐人寻味。教好文言散文的关键绝不能面面俱到,而应有所取也有所舍,教师需要用智慧和胆识选准一个小的切入点,四两拨千斤、细处见精神,通过细读、质疑、置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体悟,去领悟,去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领进堂奥,涵泳体味,受其濡染,真正感受到学习文言散文的乐趣,才会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滋润自己,把凝结其中的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品格,从而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文言散文精思教学策略研究 ——以记叙类文言散文为例
文言教学之熟读而精思(培训)
咬文嚼字品妙语----《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
从核心素养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学
12.《卖油翁》教学设计1
【青春语文·孙秋备整合教学研究】聚焦篇性 创设文言教学深境——余映潮老师《<论语>十二章》课例研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