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南三变(4) | 三国史后期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诸葛诞

\

之三变

前两回。在司马懿平定了王凌首变,司马师平定了毌丘俭文钦二变之后,继承司马家大权的是司马昭;而在淮南,延续前两拨反击者前进的是诸葛诞。前两次淮南军变虽被镇压平定,但同时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也相继死掉,可算是一点点胜利吧。而诸葛诞的最后一变,规模比前两次都大出好多,震撼也可谓空前,本来是很有翻盘的希望和可能的,可是呢,最后不仅没干掉执政逼宫更甚的司马昭,还落得个自己身死族灭的下场。这一切究竟为何?笔者今天就通过自己的叙述,带着大家了解下诸葛诞第三变的全景。

-01-

相关重要人物

—— 初入仕途到淮南三变之前的诸葛诞——


名门之后,颇有能力,宦海沉浮。


东兴之战,献计献策,转任他职。


收拾乱局,屡有战功,平步青云。


——继位老少二司马的司马昭——


集权和威势更甚于其父其弟,一时无人可匹敌。


心狠手辣更过于其父其兄,杀的杀,逐的逐。


手下的人才和背后的力量,也非其前辈可比拟。


——悲情天子曹髦——


接前文,曹髦不甘于坐以待毙,但魏帝手中的政治本钱又余下多少呢?他只好借东堂讲宴、太学论经等场合,礼遇诸大臣,盼能拉拢他们,助其诛除司马昭,但这又谈何容易呢?他接触的不是无实权的博士如淳于俊等,就是像行监视之责的司马党(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


曹髦为拉拢司马望,可谓不惜血本,特意为其配置追风车一辆、虎贲五人,以便他应诏即至。司马师兄弟执政时,司马望“未尝朝觐”、“每不自安”,恐怕与曹髦的顾爱不无关系,结果他自请为征西将军,远离洛阳这权力斗争的是非之地。曹髦对王沈辈的礼遇,更是浪费时间,空留后人对其的同情。


曹髦曾问创业之君与中兴之君,谁更优胜?曹髦当然希望效法少康中兴,因为他身处之世,与太康失国又相差多少呢?这个已经不是学术性讨论,而是政治表态,荀顗等只能坚称刘邦优胜。曹髦引用《左传》中叔孙豹提出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巧说”,坚称姒少康德胜。钟毓、虞松只能提出“论德则少康优,课功则高祖多”的妥协观点。锋芒尽露其实对曹髦不是好事,司马昭不防备曹髦才是怪事。能与曹髦直接接触的人,都要接受政治审查,比方养老礼中任五更的侍中郑小同,不能过关为司马昭所杀。无兵司令曹髦最后的孤注一掷,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可叹废帝曹芳缺少这视死如归的勇气。


——日薄西山的孙吴和浑浑噩噩的孙峻孙綝(附文钦)——


孙峻欲夺寿春不成,把目光转移至青、徐,使冯朝(数月后督徐州诸军事)重建广陵,欲建立一个在中渎水旁的桥头堡;又拜吴穰为广陵太守。“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见《三国志.孙韶传》),在废地上复建成事机会不大,结果也是以失败告终,但这无碍孙峻欲经略青、徐的野心。


另一方面,文钦奔吴后,没有屈节下人,他虽为吕据、朱异等诸大将所憎(文钦曾伪叛诱朱异,孙权遣吕据增援,故文钦不敢进,这旧恨也许是另一个原因),但深得权臣孙峻的厚待,大概是因为其根本无乡土势力,只能为孙峻所用之故。自言欲当伍员的他,倒是和夏侯霸一样,成为伐魏先锋。


太平元年(256年)二月,孙峻用文钦计,将征魏(见《孙亮传》)。其计应是“东西俱举尔”:是年七月,不但青徐都督胡遵亡,姜维更复出祁山,只是为邓艾破于段谷。八月,孙峻遣文钦、吕据、刘纂、朱异、唐咨(魏黄初六年,利城兵变失败后入吴)自江都入淮、泗,司马昭只好以已入朝的陈泰,都督淮北诸军事,徐州监军以下受其节度迎击。不过因孙峻暴毙,远征随消。


孙峻托付后事予族弟、偏将军孙綝,功绩能力全无的他不为吕据信服,吕据盛怒下欲以滕胤为相、废孙綝。孙綝以两降者文钦及唐咨,加上刘纂等,再派孙宪、丁奉、施宽(《建康实录.废帝》把攻滕胤的刘丞,也记作吕据)等率都下兵,渡江增援,袭吕据于江都。吕据不欲降魏,遂自杀;滕胤也为孙綝军所杀。再加上九十六岁的长者吕岱病故,衰败的东吴就这样再损三位良臣,人才更凋零。


——孱弱濒危的蜀汉和北伐达人姜伯约——


据《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十一次北伐,进攻曹魏。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而在曹魏爆发淮南三变的多年内(249--258),一则为了配合孙吴两路并举打击曹魏,二则为了“以攻代守,兴复汉室”,北伐达人姜维则是多次出兵,与魏国之间互有胜负。现列举如下: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此时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下,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次北伐,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次北伐,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后陈泰派兵解围。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

-02-

诸葛诞第三变之全过程

——①——


诸葛诞见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而王凌和毌丘俭亦被夷灭三族,又不满司马氏兄弟擅权,心中十分不安。于是乎,任扬州都督后,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当中不乏赏赐过度(有犯死者,违制以活之)。吴欲兵向徐堨(即徐塘,在东关以东),注意,仅是意图,诸葛诞就上表请十万众守寿春、临淮筑城(其后果建诸葛诞城,在县东一里,见《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七.寿州条》)。


当年王凌好歹也是在孙权率十万兵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后,才请求把休假兵与散在淮南各地的屯田众集结起来,还没要求过增援与增筑城。司马昭集团不是瞎的,诸多举动不是谋反,还能是甚么?


司马昭派贾充巡察四征(实指魏诸都督区),王昶、王基、胡遵、陈泰或司马望,根本不用查探;都督河北的何曾,在正始之变后已倒向司马氏,将出任都督时,司马昭使司马炎、司马攸相送十里,“(何)曾见崇重如此”。因此,重点其实是落在诸葛诞的身上。


司马昭遣贾充,以“图欲伐吴”之名拜访诸葛诞,“阴察其变”。谈论时事期间,话锋一转,问:“天下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诸葛诞历斥:“卿不是贾豫州(贾逵)之子吗,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若天子有难,吾当以死相报。”贾充无言而对。


贾充回京后对司马昭说:“诸葛诞再至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观其规略,为反必也。征回朝必不来,祸害已较小;不征,拖得越久祸害越大。”甘露二年(257年)四月,碰巧司空卢毓在一个月前身故,司马昭便征诸葛诞入朝当司空。为生母守考的钟会,料定诸葛诞必不从命,赶至司马昭前谈论己见,但司马昭认为事已施行,不复追改。若诸葛诞真至朝廷,会否遭杀害呢?参考石苞遭司马炎怀疑叛变,司马望、司马伷军已至时,只身入朝为公之例,诸葛诞也未必真的会被杀。不过,他一定不会这样做。

——②——


五月,诏书至,据《世语》记载,诸葛诞认为王昶比自己更有资格当司空,结果是自己入朝,把兵权交给刺史乐綝,必是其所为。《资治通鉴》因此写:“疑扬州刺史乐綝间己。”《世语》恐怕有误,诸葛诞难道忘记在贾充面前的正气吗?其领兵七百攻杀乐綝之因,应如王谨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第六章第一节所讲:“刺史与都督共驻一城,前者又对后者起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使都督在军镇不能为所欲为。正因此,当扬州都督诸葛诞起兵淮南前夕,要首先袭杀刺史乐綝……加之刺史本身又是战争后勤的主要供给者。”


当然还是有漏网之鱼,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从征灭蜀之战,尽杀关家为父报仇的那位)、骑督、偏将军路蕃,率军斩门突出。司马昭一如前例,先争取民心:赦淮南将吏士民为诞所误者;庞会进爵乡侯,路蕃封亭侯;乐綝追赠卫尉,谥曰愍侯;诸葛诞主薄宣隆、部曲督秦絜,临事固争,为其所杀,以二人子为骑都尉,以殊忠义。

——③——


诸葛诞遂敛淮南及淮北屯田兵十余万,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又吸取毋丘俭的教训,遣将军朱成向吴称臣上疏,又遣长史吴纲、小子诸葛靓(应该是还有他子在京为质,惜史无载其名)及诸将子弟为质,不但解决后顾之忧,更可得到援军。


六月,吴人得报大喜,封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遥领青州牧、寿春侯。更遣全怿、全端、文钦、唐咨、王祚等率兵三万救援。他们在司马军尚未合围前,先从城东北,因山乘险,率兵入城增援;孙綝又假朱异节、迁大都督,让其率三万兵从荆州至扬州安丰,“为文钦势”。


吕据与滕胤之妻,皆是夏口督孙壹之妹,孙綝借救寿春为名,命朱异自虎林袭孙壹为实,顺道解决这隐患。孙壹只好将部曲千余口投魏,尚未交锋有吴宗室大将来投,魏廷像对待黄权般,拜其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更多了交州牧和吴侯两个空衔。有人以此认为不会助诸葛诞(裴松之认为这本非有理之言),钟毓认为孙壹投奔才近千人,对比诸葛诞献淮南及十余万,吴近乎没损失,未必一定不会救寿春。

——④——


在收到诸葛诞起兵的消息后,大多人认为应速伐,司马昭说:“诸葛诞以毋丘俭轻疾倾覆为鉴,今必外连吴寇,此为变大而迟。吾当与四方同力,以全胜制之。”确实,平毋丘俭是要与吴竞赛时间,需先一步占寿春;平诸葛诞根本不用考虑时间问题了。作战方针呢?又是周亚夫旧智,贾充建议:“淮南军行动迅速且精锐,若深沟高垒以逼贼城,可不战而克。”


司马昭引用了前事,想“挟天子并奉太后”(见《晋略·本纪一》)亲征,还召集青(石苞)、徐(胡质)、荆(鲁芝)、豫(王基)、兖(州泰)诸州,分取关中游军,宣称集结五十万兵力(实际率中外诸军二十六万)迎击;尚书荀顗留镇洛阳。【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督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晋书·石苞传》)


曾历任荆州刺史、青徐都督的胡质早已死于嘉平二年(250年),当然不可能是他。其子胡威确任徐州刺史,不过是咸熙年间的事;胡遵也已在甘露元年死了。是他的儿子继任吗?胡奋虽也曾任徐州刺史,但《诸葛诞传》记其时任大将军府的司马。


《晋书·胡威传》记其“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正如卢弼所说:“不言历三郡,历南乡侯四字不成文……《晋书》传文当有脱误。”如果《三国志·胡质传》中的咸熙中,实为甘露中,时间问题倒是迎刃而解。陈寿所记也确实是问题较多,胡威任青州刺史并卒于位,故被追赠镇东将军;陈寿却记其卒于安定。


若排除误书的可能性,看来是同名了,和两个刘岱(刘繇之兄、建安四年为刘备所败的曹操将)、黄盖(有传的黄盖、以及南海黄盖,见《三国志·薛综传》)般。】从这里倒看出司马昭的权力根基还不算稳。对比曹操、高欢等长期征战在外而遥控小朝廷,根本不像司马师兄弟般,其霸府与朝廷同在帝都,出征时更不用挟帝,以避免节外生枝。其后王基的上疏与报听,反映出胡三省所指的事实:“时帝在军,故诸军节度皆禀诏指,而裁其可否者实司马昭也”(见《资治通鉴》卷77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司马昭还需曹髦的诏命来指挥诸军;扫除忠于曹氏的贾逵祠堂;彰显诚于司马氏的忠臣,也是欲分化诸葛诞军心。

——⑤——


同年,姜维得知司马昭抽调关中兵至淮南,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至沈岭(傥、骆二谷的分水岭)。时骆谷北口的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少,雍凉都督司马望及陇右都督邓艾领军增援。姜维壁于芒水,数挑战,司马望及邓艾不应。姜维既不愿强攻,又不甘心从傥骆道退回汉中;司马军亦乐得长期对峙,反正寸土没失又有粮能耗,结果演变成双方皆在观望淮南的变化。


这一年,中国大地上超过五十万兵力的战事与对峙,正式开始。


其中仅淮南,魏吴双方就投入了近五十万。

▼ 作者为前群雄国史群员,曾用名曹髦、公孙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通鉴】31. 淮南三叛第三叛(上):诸葛诞称臣东吴,司马师携帝出征
司马代魏进程中,为何无法控制淮南,曹魏:也不看征东将军是谁
令司马昭头疼的一生之敌,姜维北伐对魏国源源不断的伤害
洮西之战(上):姜维的巅峰之战(魏军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文武兼备,才高于世,德溥于时,深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器重,享年72岁)
淮南三叛(十七)曹魏最后的忠臣良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