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书·皇甫谧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皇甫谧传原文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溢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叔父有子既冠,谧年四十丧所生后母,遂还本宗。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臣曰:“臣以尫弊?譹?讹,迷于道趣,因疾抽簪?譺?讹,散发林阜,人纲不闲,鸟兽为群。陛下披榛采兰?譻?讹,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譼?讹,不仁者远。臣惟顽蒙,备食晋粟,犹识唐人击壤之乐?誉?讹,宜赴京城,称寿阙外。而小人无良,致灾速祸,久婴笃疾?譾?讹,躯半不仁?譿?讹,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茶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之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嗡,父兄见出,妻息长诀。仰迫天戚,扶舆就道,所苦加焉,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臣闻《韶》《卫》不并奏,《雅》《郑》不兼御,故却子入周,祸延王叔;虞丘称贤?读?讹,樊姬掩口?讁?讹。君子小人,礼不同器,况臣糠〈麦黄〉,糅之雕胡?辊?輮?讹?庸夫锦衣,不称其服也。窃闻同命之士,咸以毕到,唯臣疾疢?辊?辑?讹,抱衅床蓐,虽贪明时,俱毙命路隅。设臣不疾,已遭尧、舜之世,执志箕山,犹当容之。臣闻上有明圣之主,下有输实之臣;上有在宽之政,下有委情之人。唯陛下留持垂恕,更旌瑰俊,索隐于傅岩?辊?輰?讹,收钓于渭滨,无令泥滓?辊?輱?讹,久浊清流。”谧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赢疾,而披阅不怠。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忤?辊?輲?讹,每委顿不伦,尝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

咸宁初,又诏曰:“男子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笃疾。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曰:

玄宴先生以为存亡天地之定制,人理之必至也。故礼六十而制寿,至于九十,各有等差,防终以素,岂流俗之乡忌者哉!吾年虽未制寿,然婴疢弥纪,仍遭丧难,神气损劣,困顿数类。常惧夭陨不期,虑终无素,是以略阵至怀。

夫人之所贪者,生也;所恶者,死也。虽贪,不得越期;虽恶,不可逃遁。人之死也,精歇开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体,则与气升降;尸不久寄,与地合形。形神不隔,天地之性也;尸与土并,反真之理也。今生不能保七尺之躯,死何故隔一棺之土?然则衣衾所以秽尸?譹?讹,棺椁所以隔真?譺?讹,故桓司马石椁不如速朽;季孙玙璠比之暴骸?譻?讹;文公厚葬,《春秋》以为华元不臣;扬王孙亲土,《汉书》以为贤于秦始皇。如令魂必有知,则人鬼异制,黄泉之亲,死多于生,必将备其器物,用待亡者。今若以存况终,非即灵之意也,如其无知,则空夺生用,损之无益,而启奸心,是招露形之祸,增亡者之毒也。

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虽甚愚之人,必将笑之。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譹?讹,或扪肠求珠玉?譺?讹。焚如之形,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譻?讹。故张释之曰?譼?讹:“使其中有欲,虽固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誉?讹!”斯言达矣,吾之师也。夫赠终加厚,非厚死也、生者自为也。遂生意于无益,弃死者之所属,知者所不行也。《易》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譾?讹,不封不树。是以死得归真,亡不损生。

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含之物?譿?讹,一皆绝之。吾本欲露形入坑,以身亲土,或恐人情染俗来久,顿革理难,今故觕为之制。奢不石椁,俭不露形。气绝之后,便即时服,幅巾故衣,以遽除裹尸?读?讹,麻约二头,置尸床上。择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广六尺,坑讫?讁?讹,举床就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遽除之外,便以亲土。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无种树木。削除,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不见可欲,则奸不生心,终始无怵惕?辊?輮?讹,千载不虑患。形骸与后土同体,魂爽与元气合灵,真笃爱之至也。若亡有前后,不得移袝?辊?辑?讹。袝葬自周公来,非古制也。舜葬苍梧,二妃不从,以为一定,何必周礼。无问师工,无信卜筮,无拘俗言,无张神坐,无十五日朝夕上食。礼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设席以祭,百日而止。临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今之封树,愚也,若不从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伤。魂而有灵,则冤悲没世,长为恨鬼。王孙之子,可以为诫。死誓难违,幸无改焉!

而竞不仕。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子童灵、方回等遵其遗命。

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

晋书·皇甫谧传翻译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的游荡,或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有人劝皇甫谧为赢得名声而广泛结交,皇甫谧认为“不是圣人,哪能做官交友博取好名?住在乡村照样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自已并非圣人,又何必去与达官贵人结交,为公事忙碌从而得到好名声呢?”于是,皇甫谧写了《玄守论》来回答劝他广泛结交的人。他在《玄守论》一文里写道:

有的人对皇甫谧讲:“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不顾惜自己,等待困穷而不作改变呢?况且从道义上讲,最可贵的,是治理国家,而对一般的人来讲,及时行乐便是美事,先生已经年老,牙齿也发生了变化,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今后死在山沟河谷之中,又有谁知道呢?”

皇甫谧回答道:“人最看重的,是生命;道最渴求的,是形体的完美。生命和形体都不应该被疾病所侵害,如果扰乱了形体以至于损及性命,又怎么谈得上脱离贫贱而存富贵呢?我听说吃人家俸禄的人,就得分担人家的忧患,形体强壮的人尚不堪忍受,何况我体弱多病呢?对于文士来说,贫穷是司空见惯的,进究道义的人的确也常受到轻视,然处于贫穷之中而得到道的真谛,一辈子没有忧患,与那种为了追求富贵扰神耗精相比孰好孰坏,自然不言而喻啊!另外,生时不为人知道,死时不被人惋惜,这样的人才是最得道的真谛的呀!聋哑的人,是天下最得道的人。一个人死了,天下的人都为他号啕大哭,因为他的死,对天下有很大的损失,有的人健在,全国的人都为之而欢欣鼓舞,因为他的健在,对全国人都有好处。然而,天下人的哭或笑,并不能使该死的人不死,该生的不生。所以有至道至德的人,不会因外界影响损益到他的死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体魄很健壮。如果为了换回天下人的悲痛而去追求损害生命的名利,顺应全国人的心意去追求无益于身的富贵,这哪是道德的至高境界呢!只有不追求名利,才会无损于性命,身体就会更坚强;只有不求无益于身体的富贵,道行才会更深厚。身体坚强就不会损及生命,道行深厚就不会变浅薄。如果能保持坚实的身体、深厚的道行,将名利、富贵置之度外,看作只是形体表面的东西,那么我的道行是最完善的。”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

叔父后来有了儿子,二十岁时,皇甫谧年四十,叔父儿子的生母去世。于是皇甫谧回到了本宗。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用酒肉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来饯行,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而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里会不安的。”

后来晋武帝屡次下诏督促逼迫皇甫谧出仕,皇甫谧上书自称草野之臣说:“我瘦弱多病,迷恋道之旨趣,因为有病而归隐林泽山川之间,不熟习人伦礼法,常与鸟兽为伴。陛下到处求贤,连我这样的不是贤人的人也被收取了。贤人在逃脱去布衣当了官,不贤的人就远远的离开了朝廷。我只是个顽钝愚蠢的人,我吃晋王朝的粮食,享受着天下太平,击壤而歌的安乐生活,应该到京城去,在宫阙之外,祝皇帝万寿无疆。而我因不良的品德,才招致灾祸,久为疾病所困,半个身子麻木不仁,右脚肌肉萎缩而变小,已有十九载。又因服寒食散,违背了服食的规则,反造成毒害,至今已有七年。盛冬时得袒露身体服食冰雪,暑天更觉烦闷,并伴有咳嗽气喘,或像患了温疟症,或又类似伤寒症,气急浮肿,四肢酸重。现在情况更为严重,生命危在呼吸之间,父兄见了离去,妻儿常待诀别。如果追于皇帝的权威扶车上路,则病痛更会加剧,所以只好不走仕进之路,将身待罪,俯伏枕上叹息,我听说《韶》、《卫》两种音乐不能同时演奏,《雅》、《郑》两种曲子也不能同时进奏,周时王叔(晋厉公)受离间计而杀谷子,自身反被牵连作为谷子同党而被捕;虞丘推荐了贤才,樊姬就不再说长道短了。所以,有地位的人和被统治者,在敬神典礼中用不同器皿,何况我这大麦糖皮的本质,怎能和菰米和在一起呢!这就如同一个平庸的人,穿着显贵的锦缎绸衣是不相称的。我听说与我一同被征召的人都已到达京师,只有臣我因有疾病,待罪床席,虽也贪图能有光明的前途,但惧怕在路途丧命。即使我没有疾病,且已遇到这样的尧舜之世,如巢父、许由高隐于箕山,亦尚可容忍。我听说上有圣明的皇帝,下就有敢于说出实情的大臣;上有宽容的政策,下就有能委婉表达心愿的人。只有陛下能留心才智之士和宽待我这样久病的人,希望能重新旌表奇才异能之士,从傅岩索请隐居的贤人,从渭水之滨请来(像姜子牙)垂钓的隐士,不要让他们被埋没。”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

过了一年多,又被举荐贤良方也不去。自己上书给皇帝,要求借书。皇帝送给他一车书。他虽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已。开始服寒食散,因身体与药性相抵触,常常困乏而疲惫不堪,曾悲愤而想伏刃自杀,经他叔母劝阻而止。

咸宁初年,皇帝又下诏说:“皇甫谧性格沉静,平凡自安,坚持学习,喜好古文献典籍,与世俗之人有完全不同的志趣,可以任命谧为太子中庶事。”皇甫谧以病重坚决谢绝。开始,皇帝并不强迫他改变志向,不久以后又下诏征辟皇甫谧为议郎,后又补任命为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任命皇甫谧为功曹,皇甫谧都不应允。写了有关葬送制度的论著,命名为《笃终》。说:

玄晏先生认为生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理的必然趋势。按礼规定,六十岁时就安排后事,直到九十岁,寿具各有不同的等级差别,在平日就准备好以防终日的到来,何必要像世俗那样多忌讳呢!我年龄虽未到六十,然而为疾所困已十多年,屡次遇到丧亡的危险,精神形体都遭到损伤,濒危已多次了。我常常恐惧不知何时就夭寿而终,忧虑身后之事平时没有准备,所以大略地陈述我对葬送的真诚看法。

人所贪恋的,是生存;所厌恶的,是死亡。但虽然贪生,也不可能越过寿命期限;虽怕死,也不可能逃脱。人死了,精神活动停止,形体腐败消散,但魂魄如大气一样,无处不到,所以气属于天,寄托于形体的生命终会达到极限,但最终的尸体,返于本来的真寂,所以,尸体藏于地。魂魄如果不再存在于人体,则与大气同升降;尸体不能长久地保存,与大地合为一体。形体与魂魄不会隔绝,这是天地的本性;尸体与土地合为一体,是归真的至理。今生今世不能保存七尺躯体,死后为什么还要用个棺材与土隔开?这样衣被就是用来弄脏尸体,棺材用来隔绝真寂。所以桓司马自已为自己建造内外棺材,三年都没有建成,孔夫子对此很反感,认为还不如速朽为好。季孙氏死后将美玉与遗体同葬,有人说这跟暴尸于外没什么分别。华元等人厚葬宋文公,所以《春秋》经认为他人行为不是臣子所为;杨王孙死前立下遗嘱,要求裸葬,所以《汉书》认为他的这种做法远比秦始皇贤明。如果认为灵魂一定有知觉,那么人与鬼虽然有不同的制度,但在阴朝地府的三亲六戚远比活着的人多,他们必将准备物品,用来接待死亡的人。今天,如果用活人的想法来比拟死人的思想,那就不是灵魂本来的意思了,如果灵魂本来就无知觉,那么厚葬就是白白夺去活人的东西,消耗在毫无益处的死人身上,而且使用心不良的人萌生盗墓之心,从而会招致暴露尸骸之祸,增加对死者的伤害。

葬的意思就是藏。藏就是不让人看见。如果兴师动众建造内棺外椁,并且将生前的物品用来陪葬,这就好像是在路边埋了金子,又在上面写了说明书一样,即使是愚蠢透顶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当成笑话的。用大量的金银财宝厚葬死者,使奸诈之人萌生盗墓之心,或者打烂棺材,将尸体横拖直挪,或顺着死者的双手取下金镯。或按摸肠子寻找死人肚子里的珠玉,这种情形,不是比烧杀之形更残忍惨痛么?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人不死,既然没有不死的人,也就没有不被挖开的墓,所以汉朝贤臣张释之曾说过:假使其中有利可图,即使把棺椁修得像南山一样坚固,还是有缝隙可钻的,假如里面无利可图、即使没有石棺柩,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话实在是至理名言啊,张释之真是我效法的人。为死者加以厚葬,其实并不是对死者表示孝心,而是给活人看的,厚葬对生者和死者都没有任何益处。所以,抛弃死者的遗嘱,聪明人是不会这么干的,《易经》上说:“古代的葬法,用草盖死者,埋葬在荒野之中,也不堆土为坟,也不种树以标明地址。”所以死者能回归大自然,同时也不会使生者劳命伤财。

所以我希望早晨死,傍晚就埋;傍晚死,早晨就埋,不要用布帛裹身,也不修整遗容,不沐浴,不缝制新衣服,口中珠玉也一概不用。我本来想裸体入坑,身体直接与土接触,恐怕亲人受世俗影响已久,要马上革除这种习俗很难,所以我今天粗略定下规矩。奢侈不过石椁,简便只要不裸体。气绝以后,即穿当时穿的衣服,以及过去用的幅巾,用粗席裹上尸体,用麻绳捆住尸首两头,将尸体停放床上。选择不能长粮食的地,挖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宽六尺的坑。挖坑完毕,将床抬到坑边,抽去床,将尸下到坑中。生平所用之物,都不随葬,只须带着《孝经》一卷,以表示不忘孝道,粗席之外,便直接接触土地。坑中土填到与周围地平,然后种上以前原有的草,使草继续生长在上面,不种树木,不铲除上面的杂草,不留下痕迹,以免让人可知葬处,连自己想找都找不到。不见可图之利,则奸人不会生偷盗之心,自始至终都不用恐惧,一千年也不需忧虑。尸体与大地融合,魂灵与元气合一,真是厚爱到极点。如果我死了后,前后还有人死去,不能把我们合葬在一起。合葬的礼节是从周公以后才开始的,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制度。虞舜死后,葬于苍梧之时,他的两个妃子并没有与他葬在一块儿。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不必遵循《周礼》的规定。我死之后,办丧事时不必请教巫师,不要相信卜筮之人,不要受世俗之言约束,也不设置神主牌位,不要在十五日早上和晚上供祭祀,祭祀也不需要到坟墓前,只须每月初一在家里供一下就行了,供一百天就不再供了。上供也只须在日出前漏三刻日入后漏三刻,不能在半夜。日常只须在家里穿穿丧服就行了,不需要到坟屋里去居住。古人并不崇尚筑坟墓,这是很明智的做法,今天积土为坟,并且在上面种上树,以标明地方,这都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不按照我说的去做,而一定要厚葬的话,就等于是戮尸于地下,使死者再一次受到伤害,如果我有在天之灵,一定会怨恨悲伤的,我会永远是个伤痛之鬼,王孙子弟,可以以此为遗嘱,死者的遗嘱。

皇甫谧写有诗、赋、诔、颂、论、难六种体裁的作品,而且著述甚丰。他写的《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和《玄晏春秋》等书,都很受时人的推崇。他培养了弟子如挚虞、张轨、牛综、席纯,这些弟子都成了晋代的名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守论》晋·皇甫谧
高一古诗文阅读训练三
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全文带索引
古人悔过自新故事(1)
皇甫谧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