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都是老灵魂>>转载
 
 
孩子都是老灵魂
倾听孩子的心--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大人

  根据新时代大师赛斯的理论,人的意识可分为“九大家族”,每个意识家族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及能力。比如说,有一种意识家族专精于疗愈,虽然这个家族的人们不一定是医生或护士,也许只是个便利商店的员工,但不知怎地,当人们看到这个店员时,特别能产生温暖亲切的感觉,也许和他聊个几句,便发现对方很能够了解自己的感受,而自己的情绪被抚平了。

  另一种意识家族,则特别擅长身体表演及运动方面的能力,比如伟大的芭蕾舞者、杰出的运动家,大概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此外,还有一种家族特别喜欢当老师,他们不见得有多聪明,或有多高的发明天分及创造力,但他们很擅长将所学所知化为浅显易懂的说法,令他人学习得津津有味,也特别能够鼓励人们、有教无类,令学习者感到自己被重视及启发。

  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是这九大意识家族的成员之一,多多少少都传承了他所属那个意识家族的特殊天赋及能力。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及方式,并非建立在对人类九大意识家族的认识上,事实上只适合少数一两个意识家族。对大多数意识家族而言,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非适性教育”或“歧视教育”。

  比如说,许多被诊断为过动症的小孩,他根本是属于“身体表演者及运动员”那类意识家族的成员。请大家想象一下退休的篮球天王麦克·乔丹,回到他的童年——我实在很难想象他可以四、五十分钟都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和所有小朋友一样乖乖学习。这样说好了,如果你的小孩将来是个棒球选手,而他最伟大的天赋是盗垒,简直就是个不世出的天才盗垒王,那我大概也很难想象他从小可以乖乖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应该会经常扭动,坐也坐不定,站也站不住,因为那小小的身躯里藏着一个具有伟大爆发力的运动灵魂啊!

  若你的小孩是那种冲动型的孩子,在学校动不动就和同学起言语或肢体冲突,而受到老师的责罚及家长的责备——请各位不要误会,我不是在将所有这类行为合理化,或为这样的小孩找借口。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的小孩会成为未来奥运跆拳道金牌选手,目前只是尚未完全学会如何妥善驾驭自己过人的反应及体能。在一直不断的冲动背后,也许这个小孩需要的是大人的引导及教导,把他的冲动化为运动场上高人一等的反应力。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小孩相当早熟,有自己的主见及思想,有时甚至会反驳父母及师长的管教,从不好好顺服老师的教导,也不见得与班上的同学相处和谐;那么,让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他的思想及行为如此的鹤立鸡群,是否将来会成为当代的伟大哲学家,带领全人类跳脱制式的思维方式及僵化的行为模式?或是成为全国最大反对党的领袖,总是能够挑战权威、为弱势发言、为人民谋福利呢?

  那么,那伟大的运动员及最大反对党的领袖,会不会在小时候被诊断出过动症,然后被当做一种“病”,给予抗过动症药物的治疗,只因为父母要他乖乖地专心学习、成绩优秀?

  我常说一句话: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大人。现代的教育方式非常褊狭,对“运动家及身体表演者”这类意识家族的孩子,根本就不公平——他们也许必须身体一边动,才能一边学习,或者必须通过身体的律动才能学习。

  我期待我们的父母、教育者及医师,能够多了解孩子天生的潜能,而不是“错教”或“错医”了。

  1、能否具體的闡述一下“孩子都是老靈魂”這個概念呢?

  孩子都是老靈魂,這個概念是有別於傳統的,很多人把孩子當作一張空白的紙,可以在上面隨興塗鴉,實情可不是這樣;孩子一生下來心靈就不是空白的,相信關心孩子的家長們多多少少都有體會。我們應該了解孩子天賦的方向、人格特質,了解在孩子的本質之內,上天到底賦予了他怎樣的一張生命藍圖。如果沒有這樣的概念,則建基於其上的教育理念就會遇到困難和瓶頸,尤其在中學時期,孩子的心靈是會反撲的(好比抑鬱、拒學等行為)。所以,孩子都是老靈魂,是新時代父母師長必備的觀念。

  2、大陸目前的這種應試教育大環境與您的教育理念矛盾嗎?又該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推介或者推廣你的理念呢?

  在教育的“本質”上並不矛盾,如果說有矛盾的話,指的是“概念”。大陸應試的制度的確有修改的必要性,因為應試制度陸續產生出很多問題,好比家長花大錢給孩子最好的環境、師資等,最後發現,為什麼孩子不懂感恩?無法接受?甚至全盤抗拒或排斥?有的是接受了,但活得一點都不快樂。所以面對現實的大環境,深入認識“孩子都是老靈魂”概念絕對是未來趨勢,推廣這樣的理念我認為是順其自然,透過我的書籍和演講課程,最終一定會引起師長和孩子內心深處的共鳴,幫助大家並讓大環境更為進步。

  3、在目前大陸這種教育大環境下,您覺得學校老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應該做些什麼呢?

  過去我們認為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其實這是不夠的。未來的老師們,應該具有身心靈的素養,要開始了解“孩子都是老靈魂”,並具備基礎心理學的觀念,能夠“因才施教”;當孩子心靈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展現同理心、關心孩子的感受;甚至注意孩子的情緒,了解其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及學習是否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所以說,老師們應全面地接受身心靈觀念的學習和成長。

  4、很多家長都很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讓他們在學校聽老師話,在家聽家長話呢?

  我講一個令大家訝異的觀念:孩子沒有“應該”聽老師的話,也沒有“應該”聽家長的話;而是,“老師和家長如何說出讓孩子打從內心認同的話”。請大家仔細體會這話裡的境界。很多人認為,孩子要聽家長和老師的話,但如果,孩子不是“發自內心”的呢?請問,這樣是不是在製造他內心的衝了?有些機靈一點的孩子可能會陽奉陰違,但有些孩子可著實內心在打架啊!如果家長和老師說的不一樣,請問他又要聽誰的?若加上自己內心的聲音和父母、師長又不同,他就會陷入重重矛盾和恐懼中。所以,如何讓家長和老師說的話打動孩子的內心,做到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同,就是身心靈的教育理念。

  5、從《癌症不是絕症》到《孩子都是老靈魂》,您在如此大跨度的兩項研究中會有所互補嗎,還是完全獨立?

  它既獨立又互補。我是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癌症這種疾病是有關身體健康的醫學領域課題,而我另外也是精神科專科醫師,輔導很多人有關教育、心理及對社會的適應問題。橫跨兩個獨立的領域,我發現其實是相互影響的,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在身心靈觀念下擁有平衡健康的身心、沒有快樂的童年,則長大後進入中老年,很可能演變成慢性病甚至癌症,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一大痛苦。

  6、當我們聽到孩子說“我不是小孩”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老靈魂”問題是不是已經晚了?可是在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之前家長該怎麼做呢?

  “晚”總比“沒有”好。當孩子說“我不是小孩子”、“你不要再幫我作決定了”、“你不要把我當小孩了”、“你不要把你的觀念灌輸給我了”、“你認為的對和錯,對我不一定有意義”的時候,家長就要有所警覺了。如果你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個老靈魂,強行灌入與孩子心靈不吻合的觀念與思想,將來孩子難道不要花更多力氣來整頓他的生命嗎?好比美國人把民主思想百分百地灌注到中國來,你覺得可能嗎?當孩子說“你不要干涉我、不要過度保護我”這類話時,父母親就要開始省思:“我是否要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傾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去尊重他的想法,而不是老跟孩子說:“你想的沒有用!對社會沒幫助!”

  孩子都有所謂的先天氣質,在孩子年紀尚小還不會說話時,家長要做的是身心靈觀念的學習;我來講一件事情,有對中國父母親移民德國,把孩子送進當地幼兒園,父母很興奮地問園長說,“我孩子在這裡會學到什麼?可以學多少語言和才藝?”不料園長這樣回答:“我打算花三年時間觀察你們的孩子,以便找出他的天賦;如果我找得出他的天賦,未來的教育就輕鬆了!”中國父母聽後楞在那裡,因為,他們原本預期三年內孩子可以“學”好多東西──這就是問題所在!孩子還小不會說話時,父母可以用心觀察他,而不是為他設想好人生的道路;如果你用過去二十年的舊教育觀念來教育小孩,要他去適應未來二十年的新社會,你和孩子可有苦頭吃了!

  7、大陸家長最願意給孩子設計甚至創造未來,您覺得這是否本身就已經違背了孩子自身的“老靈魂”?或者說家長的設計如何與孩子的“老靈魂”相結合呢?

  給孩子設計甚至創造未來──這真是一個非常扭曲的想法!請問各位父母,你知道十年後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嗎?你怎麼敢為孩子設計他的未來呢?但我們不是要走極端,父母不是不能“設計”與“創造”,而是要告訴孩子,“這是我們想到的建議之一,給你作參考的方向和選擇之用。如果合用就拿去用,若不合用,我們可以一起來研究其他方式。”“建議”是對孩子的一份愛,可以與“老靈魂”相結合,否則,可是會有無盡的痛苦等著你喔!

  8、您認為臺灣教育環境與大陸教育環境最大的區別在哪裡?而這種區別對於孩子心中“老靈魂”的不同表現又是什麼?

  台灣接受西方民主的教育思想觀念較早,像是森林小學、蒙特梭利、華德福教育都行之有年,按照孩子的天性給予不同選擇性的教育,父母普遍接受度也高;而且台灣走過經濟發達的時代,在許多年前,其教育環境早已遭遇到甚至今天大陸教育環境尚未遇到的痛苦,所以目前現狀是回到能夠了解孩子的感受。但大陸整體教育環境並未結合到身心靈教育這個面向,只因還有很多教育問題尚未爆發出來。而“孩子都是老靈魂”的教育觀,卻同樣適合台灣和大陸,兩地有各自的問題和發展進程待解決,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以前台灣一個老師帶五、六十個學生沒什麼問題,現在三、四個老師帶一個學生都很頭痛,為什麼?因為沒有意識到“老靈魂”的觀念。像大陸這幾年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文化水平都慢慢走上超越的道路,但如果沒有把“老靈魂”的觀念含納進去,將會成為數年後最大的苦難和隱憂。而台灣和大陸教育上的差別,我覺得透過身心靈的教育理念,是可以同時有幫助的,不但符合現今時代的需求,也刻不容緩,可以幫助千千萬萬個家庭。

  9、您認為“富二代”中稱謂出現的社會成因是什麼?您又是如何看到“富二代”道德底線缺失這一問題的,難道“富一代”們不知道錢是不能滿足孩子一切這個道理嗎?

  “富二代”的出現跟社會發展相關,甚至受傳統“笑貧不笑娼”的觀念影響,是一種價值觀的迷失;整個中國的主軸,就是往經濟和物質方向施力,“寧願坐在雙B跑車裡哭泣,也不要坐在腳踏車後座的幸福”,價值觀方面有許多是值得深思與討論的。“我老子有錢嘛,等我老子死了留下財產,我還需要賺錢嗎?我有了錢,人家自然看重我!”所以富二代為什麼會道德底線缺失,是社會整體價值觀在撼動的問題,好比說,難道只有功課好才是好學生嗎?聽父母話才是好孩子嗎?其實不一定了。富一代們當然知道錢不能滿足孩子一切,但是,“我很忙,我彌補孩子只能用錢啊!錢暫時行得通,為什麼不用呢?而且我們的社會不就是‘向錢看’嗎?錢雖然不能滿足一切,但很有用啊!”就因為“金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所以“金錢不能滿足孩子”這個道理是需要學習和深入體會、需要看到後果的,比如孩子有一天拒學或想自殺,父母終能明白錢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人們常常是陸續看到問題的出現,才能回頭來反省和學習。

  10、您認為家教的最大問題是家長的觀念和心態,可是面對目前社會的大環境,家長又該如何改變觀念和心態呢?(例如,在北京上稍微好一點的小學都要面試,我的孩子不學鋼琴、不學第二外語就上不了好小學,可這些真的是孩子的興趣愛好嗎?!)

  這個問題暴露出大陸整體環境的惡性競爭,我常開玩笑講,最好我的孩子學會跳火圈和吞劍、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在學校才不會被霸凌,哈哈!現在的家教,是把課餘時間來加強孩子課業和才藝,讓孩子提升競爭力,不要比不上別人,學鋼琴、第二外語,未來可以成為名鋼琴家、進外國公司等等,否則就是輸在起跑點上。然而,這真是孩子的興趣愛好嗎?還是只把孩子當做學習機器?如果父母沒看到孩子是個老靈魂,沒有啟發引導,對未來沒有信任,覺得社會上只有競爭沒有合作,那麼,這跟在叢林裡面對獅子老虎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很多人認為生活就是生存戰爭、生存就是一切,問題是,生存真是生命的全部嗎?如果失去了快樂,生命有什麼意義?目前的社會上,的確是在競爭看似有限的資源,但過程中,我們能否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能否不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唯一考量,而注意到孩子的興趣愛好?縱使你覺得孩子現在並不符合社會潮流,但“一支草一點露”,生命會自己找出路。台灣有個男孩,從小就喜歡玩芭比娃娃,以世俗眼光來看,簡直就被別人笑說是“娘娘腔”、“同性戀”,可是父母覺得孩子沒問題,把他送到美國深造,誰知道他長大後竟成了國際知名芭比娃娃服裝設計師。所以,我們的社會應該要有更多的包容,而不是只建立唯一標準。

  11、目前很多小孩子都是被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給“慣”壞了,您能給這些長輩們一些發覺孩子“老靈魂”行之有效而又簡單操作的方法嗎?

  首先,不要過度保護,如果食衣住行什麼都幫孩子做,他就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再來就是不要過度干涉,讓他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然後不要過度批判,孩子需要多鼓勵、稱讚。長輩們應該要回到自己的人生,而非把重心放孩子身上,一旦撒嬌哭鬧,就什麼都順著他。若孩子的社會適應不健康,到了學校,其他同學會讓著他嗎?老師會完全以他為中心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長輩和孩子要慢慢建立平等且相互尊重的關係,對這些“老靈魂”,還是要讓他們使用自身的能力,不要過度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他們身上,要他們照你的意思做。我相信大家看了我寫的書,肯定能加強這方面的認知,認識“老靈魂”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運動。

  12、我們應該如何在“太在乎孩子”和“別太在乎孩子”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孩子可以健康而有益的自由生長?

  這令我想到之前有個觀點,“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可是,如果男孩窮到失去自尊心,女孩嫁了不富有的先生,那麼他們該如何自處?回到主題,太在乎孩子,就是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他沒那麼冷,你要他加衣服,他沒那麼熱,你就要開冷氣給他;說別太在乎孩子嘛,你可能又完全忽略了他的感受。所以我們說,要找平衡點──怎麼做呢?常問孩子,我們陪你的時間太少還是太多呢?你希望我們多給你一點自由和空間,還是你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會不會給你太多壓力或不夠關心你?換句話說,就是去了解孩子,好比他如果常生病,表示他的內心出問題了;孩子經常不快樂、發脾氣,學習太好或太差,都可能是問題。所以父母親的重要功課是,經常和孩子溝通感覺,了解他的回應和心理狀態,即時回饋,才能抓到平衡點,而不是只用書本上的道理來應付孩子。

  13、中國老一輩人的觀念就是:好孩子都是打出來。不知您對這種老觀念持有什麼樣的態度呢?您認為這一觀念的社會成因何在?

  以前的社會環境,就是要能刻苦耐勞,才能出人頭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但目前的社會已經在轉變了,老觀念既不是對,但也不能說它錯,以前的孩子是打出來的,但我要說,現在的孩子是被鼓勵出來的。這不是一種溺愛,不是什麼都幫孩子做,而是“你很好,你很棒,你要自己做”。過去用刻苦來磨練孩子,現在卻常矯枉過正變成竉愛,這不是好現象。我們要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不打也不慣,鼓勵他們,了解他們的天性;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有的要多一點壓力就會學得很好,有的卻會崩潰。所以要評估孩子的身心狀況,給予適合的方式,而非以同一種方式對待每個小孩。

  14、不知您是否聽說,最近新聞上有很多幼稚園以及學校虐待兒童的事件,如果您的小來訪者中有這一類心理受創的孩子,您會如何撫平他的心理創傷呢?

  我門診的這一類小朋友的確很多,當然首先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比如受到什麼樣的虐待、心理受創,父母親是肢體暴力對待還是冷暴力,有些虐待兒童的方式是“疏忽、忽略、冷漠”,有些兒童受到的傷害是“目睹暴力”──自身並未受到暴力對待,但看到老師打其他小朋友,因為擔心自己會被如此對待而心理受創;或爸媽每天吵架,相互毆打,孩子心理受到重大影響。接著,我會予以同理,讓孩子說出他的感覺,如果說不出口,我就會跟他講:“小朋友,如果我是你,看到老師在打其他同學,我會很害怕,不知什麼時候會輪到我。”或是用深層同理的技巧,“如果我是你,老師這樣做,我會很難過,我又沒犯什麼錯,為什麼要打我或抓我耳朵,真的好痛喔!”這時候小朋友的情緒就會出來了,多半會流淚或哭泣。當我們同理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責備老師或論定對錯,孩子內心的創傷才能慢慢度過。至於老師那邊的責任擔負,則是後續的事了。我們一方面撫平孩子內心的創傷,另一方面則相信他們是偉大的老靈魂,絕對有能力慢慢療癒自己──這一點是過去較少做到的。

  15、最近社會上開始重視兒童自閉症也稱為兒童孤獨症,您能否給這些孩子的家長提一些建議呢?

  這方面我建議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因為有一些兒童自閉症到了少年時期會逐漸改善。其次,我建議父母親觀察自己和你的另一半,是否在兒童階段有一些自我封閉的狀況,這和遺傳有些關連,通常其中一位會有類似的現象。這時候要請問父母,當年是如何療癒、如何走過的。再來,我不希望大家把它過度誇大為精神疾病,但也不要視若無睹,假裝一點事也沒有,這又是逃避或不敢面對了。書裡有提到,這類孩子是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才覺得平安和安全,換句話說就是缺乏安全感。所以說,父母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營造安全的家庭氛圍和學習環境,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同時,我們可以透過鼓勵孩子作喜好的選擇,來加強他們跟外界互動的能力,比如眼神的接觸、主動的表達需求,加上耐心的對待,孩子慢慢就能走出他的孤獨。尋求心理醫師的評估和建議也是很重要的。

【照顾感受】反抗父母,孩子真的“变了”吗?

  一路走来还算平安幸福,直到女儿升上了初三,父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孩子“变了”,变得爱发脾气、事事和父母作对,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对父母的关心和叮咛也愈来愈不耐烦。父母亲伤心无奈之余,完全慌了手脚。新时代大师赛斯曾经提过,来地球轮回的灵魂一定要当过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而且也要有身为父母亲的经验,照这么说来,最短的轮回之旅至少得经历两世。在地球上,身为父母是相当宝贵的经验,从父母对孩子无私且无条件的爱当中,最能体会到“一切万有”创造及呵护万物的心情。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太爱孩子的父母也是会出现问题的。曾有位初三少女,由母亲陪同来找我看诊,因为她遭遇到严重的亲子冲突,并且有课业适应及失眠的问题。妈妈提及自己的调适过程相当辛苦,很难相信当年怀里可爱的小婴儿已经亭亭玉立了,加上现代小孩发育成熟得快,虽是初三的女生,但衣着打扮其实已是街坊的时髦少女,更可怕的是,凶起来及顶嘴的模样令人不知该气还是该爱。

  妈妈说,自己和先生都来自平凡家庭,一路辛苦奋斗,组织了一个不算有钱,但尚可遮风蔽雨的小家庭,育有一儿一女,日子算是平顺。她一直感叹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成长过程很艰辛,什么都要靠自己,一路吃了很多苦,也很遗憾父母没能多呵护及照顾自己;于是,当她为人母之后,便将一切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尤其对小女儿,几乎是百般呵护长大,从小舍不得她吃苦,凡事照顾得妥妥当当,舍不得她跌倒,一切的一切都事先准备好。她和先生将自己童年所没有的,通通给了孩子。

  一路走来还算平安幸福,直到女儿升上了初三,父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孩子“变了”,变得爱发脾气、事事和父母作对,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对父母的关心和叮咛也愈来愈不耐烦。父母亲伤心无奈之余,完全慌了手脚——以上就是这对母女前来身心科寻求协助的原因。

  与青少年个案打交道,我通常不会向孩子介绍我的身份是精神科医师,而是——心理医师,然后问他们:“看过国外的影集吗?你现在和他们一样酷哦,也有自己专属的心理医师了!”而且我会告诉孩子:“我不是你父母那一国的,而是跟你同一国哦!如果你喜欢,可以来看我,我还能为你保守秘密。”

  妈妈告诉我,就是因为太爱小孩了,舍不得她受苦,才会事事保护、干涉、提醒,希望她不要跌倒,少走一些冤枉路;尤其是爸爸,根本接受不了孩子渐渐长大的事实,只想将孩子留在他的羽翼保护下,见到心爱女儿的不满及反抗,做爸爸的真是心如刀割啊!

  我告诉妈妈,真爱不只是保护,还包括给予自由及信任。就如同“一切万有”创造了万物,并非只将万物置于它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反之,它给了万物自由,让万物去学习,从跌倒中再度站起来,它也给了万物信心,让万物在生命的历程中磨炼,学习肯定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一份爱才是更了不起的。“看看你的孩子,还是当年那个柔弱无助的小婴儿吗?不是,她已经渐渐长大,几乎是半个大人,也比你还要高了。她正渴望以自己的方式,挣脱所有的束缚与干涉,航向自己的人生,哪怕有艰辛、有痛苦、有跌倒、有挫败,那也是她必须去尝的,也唯有如此,她才能真正成熟及长大。”我再度强调。

  这时,妈妈眼中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孩子也说话了:“你们把我保护得太好,我没有力量面对未来的人生,这种情况不是更惨吗?而且,我又不是要离家出走,只是希望爸妈调整一下心态而已!”

  “许医师,谢谢你的这番话,我想我听懂了。你放心,我会回去好好和先生沟通,也希望他可以改变一下心态。对了!听说许医师还没有结婚生小孩,也许哪一天等你当了爸爸,应该更能体会做父母的心情吧。”妈妈说。

  我心想,对哦,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小孩呢!我目送他们离开诊间,除了摇头苦笑之外,大概也不能再说什么了。

  第二篇化解忧郁的结——少量多餐,分段睡眠

  不要再把孩子的饮食及作息习惯,调整成适应大人及社会上“一天吃三餐、每晚睡足八小时”的模式。相反的,号召全家人、亲戚、朋友、左右邻居一起来改变——少量多餐(不要吃太饱、不要饿太久),每天四到五餐都可以;分段睡眠(不要醒太久、不要睡太久),晚上睡四到六小时,白天补充一两次的小睡。好处如下:增加小朋友的学习力、注意力、记忆力及创造力,过动降低了,情绪稳定了,学习进步了;大人的争吵减少了,家庭的气氛和谐了,家人情感的互动增加了,家中成员的慢性病改善了,全家人的身体更健康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让我们立刻开始吧!

  【强迫症】一定要第一名?

  邀请他坐下来,他都说赶时间、不坐了。看诊多次,几乎没有一次坐下来,打扮也很特殊,大多时间都戴着口罩。有次我突然灵光一闪,问他:“你怕坐下来对不对?你怕被其他人传染一些有的没的?哈哈!我知道了,你一直在隐瞒我,其实你是强迫症!”有些强迫症的小孩在发作初期,容易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因为两者有类似的症状表现,都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受。

  举个例子,有位从其他身心科门诊转到我这儿拿药的患者,每次总是来去匆匆,邀请他坐下来,他都说赶时间、不坐了。看诊多次,几乎没有一次坐下来,打扮也很特殊,大多戴着口罩。有次我突然灵光一闪,问他:“你怕坐下来对不对?你怕被其他人传染一些有的没的?哈哈!我知道了,你一直在隐瞒我,其实你是强迫症!”

  只见患者的眼神中,顿时闪烁着诧异及佩服的光芒:“许医师,真有你的,我就是不想让人知道!我一直有一些固执的强迫思想,觉得如果碰到别人碰过的东西,尤其是医院里的,就会被传染怪病。我也怕碰到倒霉的人碰过的东西,觉得会被他身上的气传染!明知道自己很怪,却也不想让任何人发现!”

  日后,我和这位个案之间便有种奇怪的默契——只要他这阵子是坐下来看诊的,就表示症状相当稳定;若是坚持站着看诊,则表示病况较为严重。当然,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都有遗传上的倾向,但我们还是必须回到赛斯思想的根本论点。首先,是此生要来到地球的灵魂预先选择了他这一世的父母(当然,意指他事先决定父母的基因传承),而且,是胎儿的内我决定自己要选取的是父母那几千亿组基因的其中一组,以及如何配对;配对之后,胎儿的内我还必须以他自己此生的挑战作为蓝图,导引基因的发展方向。

  许多遗传专家不了解的是,虽然父母会将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信念,写进个人的基因密码中,但这并不表示孩子必须无条件接受基因的传承;换句话说,孩子可以透过自己后天思维方式的改变、信念的调整,而决定不启动那些遗传基因,或重新改写那些基因密码。

  最近有个强迫症的父亲,带着他初二的女儿来就诊。女儿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且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她的症状呈现出思想紊乱,且描述不清到底是幻听还是由内心声音而来的强迫思考现象,但直觉及经验告诉我,她的本质仍是强迫症。果然没错,过了一阵子,待症状稳定后,果然显现出的是强迫症的矛盾及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

  我开始从药物及核心信念的探讨,并伴随家族治疗的模式下手。众所周知,我一直认为药物治疗永远是三流的手段,也只能治标及控制症状,对治本可说是毫无用处,只有落后的精神医学才会一直标榜药物治疗。

  我逐步引导父母亲及孩子,一同来探讨与这强迫症有关的核心信念。原来,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优异,几乎都是第一名,但升上初一之后,功课变多,压力增大,要维持第一名愈来愈困难,直到升上初二,成绩大多在十名左右,此时孩子的症状也陆续出现了,直到无法专心上课念书,成绩更是直线往下掉。

  这样的历程几乎完全符合我的临床经验。许多初二、初三发作的青少年强迫症个案,都是小学成绩优异,到了初二、初三后,因为功课压力变大,成绩下滑,产生极大的焦虑而开始出现强迫行为(诸如重复检查、洗手)及强迫思想(反复地思考同一件事),但到底为何会这样呢?这位父亲给了我一个很棒的解释:

  “许医师,我知道了,因为我的父亲,也就是孩子的爷爷,从小灌输给我们一个观念,念书就是要得第一名,只要拿不到第一名,就代表人生失败,而且未来就完全没有希望了。那个核心信念是‘得不到第一名,就是人生失败’,因此在我自己的求学阶段,就罹患了强迫症,但那时还不明白原因。我传承了这个核心信念,也将它传给了我的小孩,因此当我的女儿在初二不再是第一名时,她的内心起了很大的焦虑感,内心感到‘整个人生彻底失败了’,于是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产生医学上所谓强迫症的症状,如今我终于理解了。”

  我带着极度赞赏的眼神看着这位父亲,并告诉他:“当你开始转变自己的核心信念,整个家庭的氛围会有所改变,你的女儿将因此松动她的负面核心信念,因此,遗传基因的信息也会重新改写——持续努力下去,这种在精神医学上只能控制而无法根治的强迫症,是能够完全痊愈的!”

  【过动症】孩子过动,也许真正原因出在大人身上

  城城写功课,妈妈教他,城城还没弄懂,妈妈便开始发脾气,失去耐心,甚至开骂:“你怎么教也教不会?真有这么笨吗?”于是城城进一步产生焦虑。人一焦虑,本来学会的也立刻忘光,愈发紧张之下,更加学不会新的课程。“过动症”是个时兴的名词,许多儿童或青少年因为无法在课堂上乖乖坐着学习,或容易与其他同学起冲突,也都不肯定下心来,专心做完功课,于是符合了“冲动、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的过动症三要素。

  过动症的治疗方式很多,包含了游戏治疗、父母效能的建立、亲子沟通课程、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及同理心训练,等等。我一向不太推荐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永远只是治标,短期内看来,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老师不再告状,成绩也有所进步,但药物对孩子发育中的脑部伤害是任何科学研究所无法具体呈现的,更不必说孩子长大后对人格的长远影响了。

  如何能在孩子尽量不吃药的情况下,同时帮助头痛的父母及老师解决难题?接下来,我以一个临床个案的故事,来探讨可能的原因及有效的方法:

  城城今年小学二年级,妈妈自营小型家庭美发院,老师屡次向她抱怨孩子上课不专心,老是自顾自地四处游走、找同学说话,一再的提醒也没多大效果。当然,城城的学习状况也不佳,回到家后一直黏着妈妈,不喜欢做功课,一坐上椅子就像只虫似的动来动去,非常容易分心。

  妈妈曾带城城上医院儿童心智科,确定了过动症的诊断,投以“利他能”(Ritalin 10mg)药物之后,产生了食欲减低、体重下降及偶尔失眠的副作用。因此,妈妈不想再给城城吃药,而经由朋友介绍,前来找我协助。

  在临床观察上,我发现城城妈妈话急、不易打断,令人感受到一种焦虑的氛围,询问之下,妈妈表示自己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病史,并且忧心家庭的经济及孩子的未来。

  而城城呢?对与妈妈的依赖度高,且不时以眼神来探知妈妈的情绪,以确定自己是否安全。目前城城的功课由妈妈监督及教导,尤其是数学,妈妈教到第三遍时,会不自觉地拉高声调及语气。于是,我当下作了评估,并归纳出几个重点:

  第一,城城的安全感不足,虽然妈妈陪伴他的时间不少,却是所谓的低质量陪伴。妈妈也自认非常有爱心,但由于本身的工作收入及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高度焦虑,导致孩子产生很深的不安全感,这点可以从孩子喜欢啃指甲的行为及经常过度的搂抱妈妈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第二,城城本身的学习焦虑过高,几乎已成为一种制约反应——城城写功课,妈妈教他,城城还没弄懂,妈妈便开始发脾气,失去耐心,甚至开骂:“你怎么教也教不会?真有这么笨吗?”于是城城进一步产生焦虑。人一焦虑,本来学会的也立刻忘光,愈发紧张之下,更加学不会新的课程。

  城城的学习焦虑从未被面对及处理,到了学校,老师一教,他的焦虑情绪立刻上升:“老师教的我学不会,回到家里,妈妈再复习,我又会忘记,她一定又要骂人了!”想到这里,城城所有的焦虑反应(冲动、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也就一一出现了。

  当我与城城妈妈沟通这些看法时,她随即点头表示同意:“哎呀!我先生就是这样说我的,他说我很关心孩子,却是‘爱心无限,耐心有限’。”我告诉她,孩子在妈妈身边一直受焦虑能量的影响,到了学校或安亲班,便会不断释放焦虑情绪,以致产生医学上所谓的“过动症”现象。

  不管你家孩子是否有过动倾向,我都希望父母及教育者问问自己:“我是不是那种‘爱心无限,耐心有限’的照顾者?”许多成人的焦虑问题、不安全感及忧郁倾向,都是小时候受父母的负面情绪影响过大,以致长大后形成这类人格。因此,各位亲爱的家长,请不要一味地想治疗你家孩子的过动倾向,也许真正的原因出在大人身上,让我们先试着来处理大人内在的焦虑吧!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拒学症】着重过程,而非只是结果

  我问妈妈:“请问你先生是什么个性的人?”妈妈回答:“许医师,你问对了!我先生是个重结果导向的人,非常爱面子、追求完美;他常告诉孩子,过程有谁看见了?过程一点儿也不重要,只要结果出来,成败就出来了,谁还在乎过程?”“许医师,怎么办?我的小孩已经两个月不肯去上学了,”一位焦虑的妈妈这样问,“我们什么方法都用尽了,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去。”

  我说:“有没有试过先不要进教室,到辅导室自习,等心理调适好了,再进教室?”妈妈说:“也试过了,但就是没效!”

  “好吧!当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而问题依旧无法解决,那就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进入一个‘过程’,而非立即解决问题。”妈妈瞪大了眼睛问我:“那是什么意思?”

  通常人类的思维方式都非常的“解决问题导向”,人们都想立刻看到状况的改善、问题的解决,但偏偏宇宙的定律并非如此。在小朋友的学习历程中,老师及家长通常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结果”取向。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习惯赶快让小朋友“学会”,不要浪费太多摸索、思考的时间;而尝试错误的过程,也最好不要等待太久,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令小朋友“知道”标准答案。等结果出来了,答案确定了,小朋友学会了,大家就松了一口气,因为已经有“成果”了嘛!

  有的家长还会这样,“你这样慢吞吞地写,慢条斯理地想,哪一天才做得完?来,我直接告诉你答案是什么比较快!来,直接这样写、这样做就对了!”

  老师和家长都希望立即看到学习的成果,念书的过程不重要,思考的过程也不重要,直接有成果、得高分,名列前茅才比较重要。曾几何时,这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在乎最后成败、不在乎经历过程的运作及思考方式,已经蔓延到儿童的学习历程中了。

  我问妈妈:“请问你先生是什么个性的人?”妈妈回答:“许医师,你问对了!我先生是个重结果导向的人,非常爱面子、追求完美;他常告诉孩子,过程有谁看见了?过程一点儿也不重要,只要结果出来,成败就出来了,谁还在乎过程?”

  我说:“难怪!你的小孩念小学时成绩很优秀,结果上了初中后,不再能名列前茅,在你先生的观念及孩子后来的人生观里,都是志在得名、不在参与;那么,拒学的道理实在太简单了,‘既然我不再名列前茅,那我为什么还需要上学?那不是更没面子及增加挫败感吗?’”

  “你的小孩好比那种参加赛跑的人,既然不能跑在前头,干脆向后转,直接跑回家算了!而且这样的行为模式,正是你们整个家庭集体潜意识的展现。”

  “那该怎么办?”妈妈问。我心想,其实很多这类的问题都必须经由家族治疗,甚至令家人一同改变的家族成长来达成。比如说,爸爸必须改变自己的认知与观念,调整信念,由“只要结果,不在乎过程”转变成“有时更重要的是:是否已尽力跑完全程,而非只在乎名次”。

  但老实说,这不只是家庭教育,甚至是一种社会教育。我们的社会经常是“笑贫不笑娼”,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娼”就该被笑,而是说,仿佛只要你有钱,就是成功、有面子,甚至连你自己都可以不在乎那个“过程”或“手段”。政治人物也是,反正只要你取得权力就是老大,至于过程中有多么的不择手段,大家反正久了也就忘了。

  亲爱的家长,这是很可怕的现象啊!甚至在小朋友的教育当中,都出现这样的观念:“既然我不能名列前茅,干脆就放弃吧!”可是,学习不能是如此,人生也不能是这样啊!

  大家想想,一个只问成败、不问过程的社会,一个只问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一个只看表象、不看内里的教育,甚至人们可以只问目的——纵使那是很好的目的,却可以不择手段……如此这般,那整个社会以及孩子的未来会有好结果吗?

  我想提倡的是,告诉孩子,回到过程,品尝学习的乐趣,不要急,不要太功利地只想得到成果及答案,有时跑完全程比跑第几名更重要。当大人都有了这样的概念,我想孩子的学习将更快乐,而“最终”也将更有成果。

  【吸毒和自残】倾听、了解、关心、陪伴

  一定有某些心中的伤痛是如此的鲜血淋漓,却从来没有真正复原过。以致当孩子服用药物后,伤痛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他必须用锐利的刀锋划过细嫩的肌肤,当鲜血流出的瞬间,仿佛心中的伤痛也有了出口,如此才能令他的内心感觉舒坦。想知道你的小孩有没有使用安非他命、K他命、一粒眠,或摇头丸(新名称是“绿豆”、“红豆”……)之类的药物,这些药物来源相当的容易。

  首先,当然是他的交友状况,那也是你最需要小心处理且最棘手的部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往往朋友是比父母还了解以及支持他的,批评他的朋友就等同于批评他和不信任他。孩子可能和一些年纪比他大的中辍生来往(当然,这并非泛指中辍生是不好的),而且朋友当中有些已经在使用安非他命及摇头丸之类的禁药。

  其次是孩子的作息改变了。一阵子晚上都不睡觉、精神一级棒,一阵子又几乎整天嗜睡,有时情绪不稳、爱发脾气及疑神疑鬼。因为刚使用完安非他命之后,人会变得精神超好,不必睡觉也不需要吃东西,但戒断期就会拼命睡,睡醒了再拼命吃。

  再次就是行为的改变。有些孩子会出现自伤行为——你看看他的手腕及手臂,可能有一二十道及至数不尽的刀伤疤痕,都是每次用药之后情绪不稳加上心头的旧伤新痛发作所造成的。孩子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割下去,看到鲜血流出来,心里会比较舒服!”但是我常会这样想,一定有某些心中的伤痛是如此的鲜血淋漓,却从来没有真正复原过,以致当孩子服用药物后,伤痛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以致他必须用锐利的刀锋划下细嫩的肌肤,当鲜血流出的瞬间,仿佛心中的伤痛也有了出口,如此才能令他的内心感觉舒坦。唉!光是想到这画面,就足以令许多大人心中感到心疼了。

  最后就是要问问大人自己了。我常说:“没有问题小孩,只有问题大人!”“没有问题人们,只有问题社会!”许多使用安非他命或摇头丸的小孩都是来自问题家庭,也许从小父母离异、天天吵架或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关心。而拼命打骂小孩、禁足及严加管制,都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永远在于:“多倾听,多了解,多关心,多陪伴。”

  在我的门诊中,很多有多次自伤记录的初中生(大多是用美工刀割手腕及前臂),都很早就开始发生恋爱及肉体经验,向外寻求他在家庭中得不到的爱、陪伴及关心,而且一投入就会过度认真。而父母多半相当生气及不解:“初中生不是应该专心念书吗?为什么这么小就谈感情和变坏?”但是大家常常忘记一点,专心课业的中学生,大多是在家能得到充分的爱及关心的那一群。至于从小就缺乏家庭温暖及父母完整的爱的青少年,他们一旦长大,绝对不是专心于课业上,而是尽快地对那些会爱他、陪伴他、倾听他说话的异性朋友投入情感,他还能从朋友身上得到许多的肯定和赞美呢!那些都是父母不会说或没有时间说出口的。

  换个思考方式,问题小孩也是指出问题家庭、问题婚姻及亲子互动的问题所在。我常说,所有的问题、矛盾、冲突及伤痛,都是为了要唤起更多的了解、关心及真爱。只要家庭成员能重新唤起彼此心中真正爱的情感流动,所有的伤痛都能抚平,所有的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了。

  【偏差行为】小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小女孩不但在学校偷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文具,在家也会偷拿父母的零钱,甚至到外面的商店同样手脚不干净。这位妈妈感到相当困扰,在屡劝女儿不听、打了也没用的情形下,便听从老师的建议,前来找我帮助。家庭基本上是个心灵能量场,每个家庭成员不只是扮演他个人的角色,也演出了其他成员的潜在性格。举例而言,当一个家庭成员成功时,他不只是单个人的成功,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成功;同样的,当一个家庭成员失败了,或误入歧途,他也体现出其他成员内在不敢表达或面对的黑暗面。

  因此,在赛斯思想的家族治疗观点里,我们必须把家庭当做一个整体,当其中的个体有了身心问题,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问题面”,甚至问题的根源并非出在此一个体身上,他只是这个家庭成员们内在未解决问题的“出口”。比如说,中风的地方是大脑细胞,但从外表看来,最明显的样貌却是手脚偏瘫不能动。

  因此,当一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出现问题,有时我会在整个家庭的氛围及其他关键成员的内心世界里,逐步寻找问题的所在。

  有位妈妈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来到我的门诊,倾诉说这小女孩会偷东西。小女孩不但在学校偷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文具,在家也会偷拿父母的零钱,甚至到外面的商店同样手脚不干净。这位妈妈感到相当困扰,在屡劝女儿不听、打了也没用的情形下,便听从老师的建议,前来找我帮助。

  我切入的角度就如之前提及的,开始探索这整个家庭的深层心理结构,包括父母亲的性格及彼此的互动方式。我也试图引导父母先跳开一般的道德判断——偷东西是不对的、犯法的、不光彩的道德批判观念,而以一种开放及探索的心态看待整件事的起源及来龙去脉。

  妈妈开始描述结婚之后,她和先生之间的观念差异及互动的隐微奥妙。妈妈的娘家家境是较为宽裕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通常是有求必应,而且会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先生就不是了,成长过程较艰辛,一直是能省则省。婚姻之初到有了孩子之后,两人间的冲突就一直不断。

  妈妈提及,婚后她一直压抑自己许多想买东西的欲望,每次孩子向父母要东西,父亲总是用拒绝的方式,妈妈则是能给就给,不能给也暗自感到心疼。妈妈还说,其实她自己在婚姻中也过得相当辛苦,许多压抑的冲动及欲望蠢蠢欲动,只好一直用“吃”来满足自己,于是在婚后七年足足胖了25公斤。

  我告诉妈妈,打个比喻好了,如果在婚前,妈妈的物质欲望有100分,在婚姻的适应中,只满足了10分,那剩下90分的物质欲望可能完全被小女孩接收了。小女孩其实代表了妈妈内心未获满足的欲望小孩,虽然表面上好像小女孩偷拿东西,做了令父母丢脸的事,但从家庭能量来看,透过小女孩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内在压抑的物质欲望也才有了一个出口,建立起另一种病态平衡。如果在治疗过程里,只告诉小女孩“偷窃是错的”,试图纠正或导正这样的错误行为,基本上叫做“锯箭法”(就是把射入肉里的箭,只锯掉表面的箭尾,就算治好了),这绝非根本之道。因为,若没有解决整个婚姻的问题及母亲内在痛苦的欲望压抑,就封住了这个出口,问题一定会另找出口。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引导家族的每个成员开始自我觉察,不是单纯地认为:“小女孩出问题了,我们如何来解决‘她的’问题,纠正‘她的’错误。”而是换另一种思维方式:“会不会一个家庭成员问题的根源,除了是他自己的问题之外,也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或整个家庭其实早就出了问题。”以一种全家人共同进入身心灵自我觉察及成长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及对方。

  于是,这位妈妈开始由不一样的角度,来思索女儿偷东西这件事,终于愿意好好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打算提起勇气和先生诚心地沟通一番。相信这份全家人一同面对问题的爱与勇气,终能将难解的课题化为无形。

用欣赏及鼓励的眼光看待孩子

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来自师长及家长的观念及心态。

  大人们总以诸如“孩子不懂事、不会自动自发、不关心也不在乎自己未来”的不信任心态来看待他们,往往认为“一代不如一代”——父母如此地用功努力,在社会上都还奋斗得这么辛苦,孩子却一副不求上进、事不关己的样子,未来前途该怎么办啊。

  以身心灵角度而言,其实下一代不但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地球轮回经验,而且是心灵上配备好来面对未来世界挑战的。只因我们自己偏狭的观念、面对生存的恐惧及焦虑感,才让我们看不见孩子的优秀及贴心,于是产生种种对孩子的不信任感及缺乏信心。

  我想大声疾呼,停止投射不信任的负面能量到孩子身上吧!“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换个信任、欣赏及鼓励的眼光看待孩子,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真是如此的棒!

  【拒学症】我生下来不是来写功课的

  小凯不想上学,明明写好的功课和联络簿都已经放在书包里,只等着第二天带去学校,可是,小凯竟然在上学前将写好的作业本通通拿了出来,硬是不带到学校去。还有,当妈妈与小凯讨论学校的功课及所有这些事时,他仿佛都心不在焉、有听没有懂。

  小凯最近的行为相当奇怪,常常拖到快睡觉时才写功课,有时会把联络簿和课本都忘在学校;妈妈看到这个情况,以为他只是不爱写功课及记性不好,当然也少不了一顿教训或责备。

  但逐渐地,妈妈感到不对劲了。小凯开始不想上学,明明写好的功课和联络簿都已经放在书包里,只等着第二天带去学校,可是,小凯竟然在上学前将写好的作业本通通拿了出来,硬是不带到学校去。还有,当妈妈与小凯讨论学校的功课及所有这些事时,他仿佛都心不在焉、有听没有懂。妈妈终于把小学三年级的小凯带来门诊找我。

  小凯长得十分可爱,就像电影《一家之鼠》的男主角一般地讨人喜欢。我直觉地发现,小凯相当在意妈妈的感受——虽然他并未在表情及言行上显露出这一点。

  我们进行会谈治疗时,妈妈提及:“小学生本来就应该写功课……”我马上在小凯面前问妈妈:“小学生‘应该’写功课,请问这是大人的‘应该’,学校的‘应该’,社会的‘应该’,还是小朋友天生的‘应该’?”小凯大概是第一次听见有大人竟然这样说话,而且还蛮符合他内心的想法,于是整个眼神亮了起来。

  我继续说:“理论上来讲,就我自己当过小孩的经验,几乎没有小朋友是天生喜欢写功课的;就心情而言,我也很不喜欢写功课呀!不信我们来问妈妈:‘小凯妈妈,你小时候很喜欢写功课吗?’”这时,只见妈妈露出难堪的表情,又不得不点头承认:“好啦,给你说中了,我小时候也不喜欢写功课……”

  “就是啊!”我说,“没有人天生喜欢写功课,但是上了小学,尤其是上三年级和五年级时,或即将升初中时,都是要念的书及功课突然加重的时刻,也难怪小朋友会适应不良。这样好了,先来建立一个共识——是的,大家都喜欢玩,不喜欢写功课,但既然进了小学,功课还是得写,那我们就一起来想想办法啰!”

  我也请小凯问妈妈:“妈妈,你喜欢玩还是喜欢上班?”妈妈回答说:“如果能有办法每天玩,那我为什么还要上班呢?”不过,人生总是要取得平衡嘛。在这番对话之后,小凯和妈妈之间,就不再是大人和小孩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而转变为一种彼此坦诚的沟通。

  经过几次会谈及关系建立,小凯渐渐地说出他内心的想法。有一次,小凯告诉妈妈:“妈妈,我生下来是来玩的,不是来写功课的。”这句话颇耐人寻味,也道出了小凯内心对于“为什么必须上学和写功课”这件事,始终存着疑问。

  我也开始探讨,小凯“尚未进小学前”和“开始上小学‘应该’写功课之后”,妈妈对待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小凯表示:“我不喜欢后来的妈妈……”妈妈忽然想起,这几年来,儿子时常问她一句话:“妈妈,不管我写不写功课,你不是都应该爱我的吗?”

  哦,一切终于搞懂了。小凯觉得自己天生是来玩的,他并不喜欢写功课(当然,每个小朋友都是这样,但这并非是小凯连写好的功课都不愿交出去以及后来不想上学的主因),而当小凯在抗拒写功课的过程中,发现一向爱他的妈妈突然“变了”,因为“不写功课及联络簿的事”,而变成一个生他气、对他凶及责备他的妈妈。小凯心中很迷惑:难道“只因为功课”,妈妈就不爱我了?

  小凯对功课起了反感:“都是‘功课’害得妈妈不再爱我了!”于是,他不想写功课,就算写了也不想交出去,当然——更不会想上学。

  那么,聪明的父母们,你们应该明白了——“应该”写功课、“应该”念书,是大人的立场及感受,并非儿童的感受。还有,请不要让孩子再感受到:“是不是我不乖、不写功课,你们就不爱我了?!

  【拒学症】因为我没那么爱他

  进入初中后,琦琦开始留意到,周遭有些男孩对她投以爱慕的眼神。可是各位,说来遗憾,这时愿意不顾功课和家长的反对,投注许多时间、精力与金钱在小女生身上的,也是那些内心缺乏爱、在家庭学校里不被关心,甚至自身已经出现种种问题的小男生。现在的孩子着实令人惊讶——明明是初一的小女生,但有时竟然展现出大学女生般的成熟。不免令人感叹,时代真的在变了。

  琦琦就是这样的一位少女,她因为种种行为问题,时而翘家,时而逃学,在母亲百般的无奈下,由老师建议,带来门诊看我。

  面对上了初中的孩子,有时我会顺理成章地要求家长在外头稍待,因为这种时候,小孩要说的话多半是“父母不宜”,套句我常说的话:“没有问题小孩,只有问题家庭!”还有,如果你家有女初长成,那我也会有个怪怪的提议——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太漂亮”。

  理由是这样的——当孩子进入初中时,体内的荷尔蒙也开始发动了,一个过于早熟、打扮得太成熟漂亮的女生,会立刻吸引全校男生的注意。我的意思并不是批评这样的现象或这类的青少年,而是想指出,太早的恋情背后可能会隐藏很多问题。

  好比说,父母亲太忙,以至于孩子自小缺乏关爱;单亲家庭的背景,孩子内心对于“被爱”、“被关注”有强烈的渴望;父母亲一向吵吵闹闹,家庭背景复杂,以致孩子成长过程孤单,内心的感受从来没有被真正地了解及接纳——当这类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就会提早掉入“爱情漩涡”。

  话说回来,琦琦是个早熟、单亲家庭的小孩,由于家庭经济的重担都在母亲身上,母亲也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这个女儿,了解她内心“爱的需求”。进入初中后,琦琦开始留意到,周遭有些男孩对她投以爱慕的眼神。可是各位,说来遗憾,这时愿意不顾功课和家长的反对,投注许多时间、精力与金钱在小女生身上的,也是那些内心缺乏爱、在家庭学校里不被关心,甚至自身已经出现种种问题的小男生。

  琦琦和她的小男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互相来电。琦琦发现,原来有另外一个人“如此在乎她”,这是她从小到大渴望得到却一直未曾拥有的,于是便一头栽了进去。后来,小男友犯了窃盗案,即将入少年监狱服刑,琦琦才情绪崩溃,不想上学,也完全无心于课业。

  一如往常地,我会和青少年个案有个君子协定,所有的会谈内容均属保密,除非经过他的允许,否则我不会告诉父母(当然,如有自伤、伤人之虞,或危及生命则不在此限),而且也要事先让父母知道此一协议——通常父母在别无他法以及为孩子着想的情况下,都会同意。

  接下来,我诧异地发现,初一的琦琦已经开始和男友有了亲密的性行为,于是我便再三叮咛她自我保护和预防怀孕的性知识。由于感受不到我的批判,于是琦琦更加信任我。

  由于和男友分手在即,琦琦又因为之前的行为问题受到同学的排斥及学校的不谅解,甚至考虑成为中辍生,我便开始对她进行一连串的“拯救大计划”。琦琦早熟的心智,也令我与她之间的沟通格外顺畅,我常常以这句话作为会谈的开场白:“不是一定不能中辍,也不是一定不能怀孕,好!那我们来讨论,现在你要找怎样的工作、每个月赚多少钱来养小婴儿,不过我看,你妈妈还没准备好要当外婆吧!”听我这样说,琦琦笑了出来。

  在治疗上,我们朝几个方向努力,第一是加强母亲对琦琦的关心,以及心灵上的陪伴与接纳;第二是不要去批判琦琦之前的行为和恋情;第三是开始辅导琦琦融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得到同学、老师与学校的再接纳。结果相当的成功,琦琦终于又愿意回到学校了,而且学业成绩还过得去。

  我最近一次看到琦琦,问她有交新的男朋友吗。她的答案很有趣:“许医师,你放心,我目前还是交了一个新男友。但第一,因为我没那么爱他;第二,我年纪还小,还想念书,不想怀孕生小孩,所以也不打算和他发生性关系啦!”看到整件事情有了正面的发展,身为心理医师的我,内心也感到欣慰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意处罚50招
越能干的父母,往往教出懒惰的孩子
亲子:12招让孩子更专心
父母慢慢走 孩子才能从容跟
做不好一件作品就崩溃大哭,完美主义的小孩伤不起
小学阶段的孩子教育的关键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