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正确练习,才可以有效让自己从菜鸟变为高手?

面对每一门知识,大家都希望最快速成为专家或高手,所以也就会四处求秘籍,其实大家的问题本质,也不过就是想问「如何不怎么努力就能成为高手」?




最重要的练习


很多人觉得普通人和高手之间的差距在于天赋,天赋确实也是其中重要元素之一。但我不希望这个因素直接可以成为你「不用再努力了,反正也拼不过人家」的借口。


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高手,再怎么都得经过练习的过程,当然由于天赋和接受的指导不同可能练习量会有差异,你可以由于天分好、学的快、悟性高而用较短的时间内变成高手,但是不存在说一个人生下来从不经过一点训练就在某一领域是专家。


什么是练习?我们不妨来看看“习”这个字。


“习”是简化汉字,原本写作“習”,寓意是小鸟在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扑腾着翅膀学习飞翔,要经过一次一次掉下来再一次一次飞起来的磨练。小鸟本来就应该为天空而生,血液里流淌着翱翔的基因,但依旧少不了练习的过程。


所以第一点请认清,不论天赋好坏,想要成为专家与高手,都得经过练习,只是量不同。


那么说到练习量,那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个10000小时理论,其意义在于,一方面确立了后天练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量化你的努力。


有人质疑这个理论也有人悲观的认为练习再多也拼不过天赋,这个先不去讨论,但请问在接受已有的天赋与教育环境的前提下,你除了努力练习还有其他的路吗?


天生的容貌不满意可以用发达的技术整容,家里穷也可能因为一张彩票有所改变,但天赋这种东西想要用什么捷径一下子逆袭,这几乎不靠谱。又不能重新回到娘胎里再来一次,难道只能干等着过了80年投胎再来一回?那要是再来一回还不如上辈子呢?所以除了接受当下的现实,用可能改变现实的路子去努力,没有其他的什么捷径。


所以第二点请认清,我们承认很多人再努力也拼不过一些人的天赋,但是这个时候除了努力能让你向他们靠近一点外,你还有什么路可选?


所以,忘掉那些不能改变的因素,接受成为高手必须练习而且是坚持练习这个现实,差距缩小一点算一点,你的每一点努力,可能都在改变着原本老天给你安排的宿命。





我的练习方式


我也经常以我自己为例,由于大学时参加大赛的原因,偶然接触PPT和PS,可自己又不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点底子都没有,而且我学的慢,刚学过的东西忘得也很快,刚开始时还经常被同伴开玩笑。


但是我规定自己每天必须练习1~2个作品,网上下载的各种PPT每天看10个以上。练习的作品用时间作为命名放到一个文件夹中,保证对这个软件的界面、命令、基本操作的熟练掌握。当然,时间充裕的话练习的难度可以大一些,时间紧迫的话可以稍微简单一些,依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


这样的过程我一天不落地坚持了半年,然后还当上了培训班的老师,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后被称为达人,然后还出书、和 @秋叶 一起合作了目前最受欢迎的在线课程……


所以别以为每天一点点没什么了不起,长久下来能量可是惊人的,因为持续不断的刺激与熟悉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每天一点点进步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一次次砍击,刚开始的几刀可能了无痕迹,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累积起来,巨树终会倒下。


而大多数人是开始的时候有一腔热血,拿起斧头猛砍,但三天后感觉没啥效果就放弃了。所以,「勤奋」的定义,我觉得最大的成分是坚持。正如俗话所说: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我直到今天依旧保留这个习惯,外出讲课或出差,晚上没有什么应酬我应该也会在宾馆打开电脑做上两页,如果白天折腾的太累实在不愿意动手,就看上几个高手的作品,琢磨琢磨其中有哪些亮点可以学习与借鉴。


一来这些工具已经成为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另外,我说了,我这个人不聪明,三天不练我就退步,为了保证我的熟练度,我只能如此。





大神们也都从练习开始


我本来以为也只有我这种笨人才需要这种练习的,大神都是信手拈来,平时潇洒自由,多令人羡慕。


后来遇到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发现其实高手炼成之路大多是相同的。比如有一次,我听文案高手小马宋的一次讲课,他在课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他本人是西安交大锅炉专业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中石化集团天津石化炼油厂烧锅炉,几经波折到后来在国际广告公司FCB任文案,再到奥美互动任助理创意总监,再到创办第九课堂……


那么问题来了:


他如何从锅炉工做到创意总监?


他在讲课中提到,他的第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虽然想法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不多,对于广告创意的思路也很局限。


于是,他用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阅读大量的广告创意案例。


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十年来的作品,从网上全部搜集起来,一共是20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


他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他们分门别类的整理成了10个PPT。而他则把这20000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当看完了这些创意后,就发现,其实市面上大部分广告,创意方法都是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


同时,他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抄写了一遍。大部分经典的文案他都是背诵或者能够够复述。这时,写文案的时候就有了各种不同题材和思路帮你。而他个人也在从事广告的6年间每天保持着阅读10个以上广告案例的习惯。


或许,高手都有一段苦心折磨自己单点技艺的过程,而普通人和高手之间的距离,大抵就是自己能否严格要求自己吧。


其实明确练习的重要性并不难,相反大家其实都知道练习很重要。只是一开始,动手获得成果不高,进步速度也慢,所以获取的成就感有限,坚持的动力也就有限。


但是你知道,每一门知识的背后,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话语习惯,在没有接触这门知识之前,其方式和习惯你是空白的,而从费劲到熟练的多次练习,就是在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积累这种话语习惯。


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适应,但等你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越来越轻车熟路,你就开始掌握了这门知识


正如鲁迅先生文章中有句话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如何进行PPT练习?


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已经掌握的技能、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二者中间则是「拉伸区」,在这一区域的针对性练习才能让你不断进步。


一个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把聚焦点、能力、志趣,强制性地集中在一点上,然后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这样养成的素质,跟别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要勇于跨出自己擅长的「舒适区」,不断尝试自己难受的「拉伸区」,甚至只在「拉伸区」练习。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拉伸区」,永远都对明天充满着不确定性,然后才知道自己有可能不努力就干不好,这才是最大的乐趣吧。


然后也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如何训练自己的拉伸区?


或者大家的问题应该改成:如何能够不花钱、不求人、不缓慢地自我训练「拉伸区


我多年前在自学PPT、PS以及新媒体的时候,并没有老师教,所以都是在网上寻找好的案例,破拆其手法然后自己实践,多次反复尝试直至完全掌握。我常说我PPT的第一个师父是淘宝,因为我经常通过拆解淘宝页面来制作PPT。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到不错的页面截图下来,然后经过拆解研究后用PPT完整实现出来,如果在拆解过程中有灵感也可以试着在原版本上修改。比如这个我经常举的例子:


淘宝页面图:


我经过拆解后,用PPT做的幻灯片:

经过这样大量的训练,我渐渐理解了「对齐、对比、一致」等原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个色块或线条、黑白灰为什么可以百搭……


当时为什么这么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或上培训班,只好想了这么一个土办法,每天照着练几张,没想到这个土办法竟然像一个无意中找到的武林秘籍,在很短时间内让我的PPT技能突飞猛进。


后来偶然看到@雕爷 的一篇文章,关于培养美工的,原标题叫《如何3个月培养出好美工》,才理解了这样系统训练美工的方法论。


 找出心仪案例;

 拆解并做出模型,

 凭记忆临摹,

 对比找不足;

 再次凭记忆临摹直到满意,

 周而复始一至五步。





PPT新手如何开始学习


比如我经常收到很多人的提问:「老秦,我是个PPT菜鸟,最近准备开始学习PPT,该从哪里入手?」


无一例外我都会回复这样几个词:拆解、模仿、反馈、总结、反复。


我在给学员做PPT培训的时候,经常也会专门有一个环节,那就是带着学员一起学习「拆解」高手的作品:


 用投影仪将成品打出来,引导学员逆向去拆解,每一个元素是如何做出来的;

 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拆解自己独立模仿一遍;

 对学员的成果进行点评与指导,找出差距原因;

 根据我的反馈,学员再一次反复修改。


这个方法一直很有效,学员在短时间内提升非常快。


因为成品里包含了高手的很多在细节上的技巧,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逼迫你学习、理解、举一反三的过程。比如很多世界级画家都承认,在最初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他们都有很长一段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大师作品的岁月。


所以在授课最后我也会指出,我希望给你们的培训,不是仅仅培训你一个技巧,更多的是教授你一种学习方法。


每一门知识的背后,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话语习惯,从费劲到熟练的多次练习,就是在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积累这种话语习惯的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适应,但等你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越来越轻车熟路,你就开始掌握了这门知识。


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而拆解的过程,就是跟着高手熟悉这条路的过程,是「引你上道最快捷的方法


一旦养成了这样的悟性和思维,其实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感觉,随时可以从好东西中“拆解”出高含金量的东西。


学习不一定需要刻意找时间、啃书本、正襟危坐、一本正经,有一颗学习的心态,养成拆解的习惯,其实随时都可以学习。


同样的事物,能拆解出什么,一来取决于你的态度,二来取决于你的意识,三来取决于你的思考框架。


比如:你看杂志的时候,能看到什么?


 杂志的文章,这也是普通人能看到的内容,挑感兴趣的看。

 杂志的封面设计,在这里能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图文排版,特别是写出抓眼球的标题。

 杂志的目录设计,在这里能学到的是如何在PPT页面上组织多行文字,又让细节具有美感。

 杂志的作者介绍,在这里能学到很多小图加上线条,构成漂亮细节美化的手段。

 杂志的图文排版,在这里能学到很多长方形排版的版式,然后特别是一些广告,能学到很多关于横置,也就是和PPT排版一样的广告版式,还有细节美化的方法,都可以复制到PPT。

 杂志的广告投放,可以看到不同的品牌商是如何选择一个杂志媒体,采取怎样的广告策略,从这里能学到如何选择广告媒体,如何利用广告媒体,还有如何选择广告版面效果最好。

 杂志的内容定位,可以学习一个编辑是如何选题,设计标题,突出重点内容,这对写文字会很有启发。

 杂志的文章写法,可以学习如何讲述一个商业故事。好文章往往就是一篇好故事。

 杂志的价格和发行,这里能理解一个媒体的定价策略和渠道。


很多人总在问:关于××方面,什么书好?能不能推荐几本?其实按照以上样看待事物的维度,你觉得你看什么书没有收获?


相反,很多人觉得证明看书的证据就是记录了多少笔记,证明做事的意义就是写多少流水日记,从不去多提升思考总结的框架与维度,得到的知识自然也就是过眼烟云而已,却一脸的自豪感,殊不知只是井底之蛙而已。


拆解之后要「模仿」,是一种实践的过程、验证的过程,因为你的拆解思路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践验证并找出自己的问题。


而如果仅仅只是自己模仿了一遍,就算自我感觉不错,其实也是自嗨,到底有没有问题,怎么改进才是下一步更重要的关键,所以这个时候「反馈」就很重要。


反馈之后,如何真的深刻刻在你脑子里的东西,势必还是得自我总结。


你可以回忆一下,在中学的时候,那些完全抄老师、尖子生笔记的,一般成绩不怎么样,而那些在看老师的板书后结合自己的思考重整笔记的人很厉害。因为抄的人只是把知识在脑海里路过一遍,而有自己思考总结的人把知识刻在了脑子里,所以反馈之后,总结就显得重要。


那总结出了经验,到底是不是靠谱、可复制、再一次使用?请重复练习,继续下一轮改进,经过几轮,你就真的循序渐进,一点点迈向高手了。


很多工具跟知识用这样一种方法都可以去练习,但为什么成为高手和专家的依旧少数,毕竟难的是坚持,坚持的人少,高手的量当然也就有限。


不过,想做出改变,一开始也不能逼自己太过,要一点点地去加量,状态一点点变好。正如运动员练习跑步、杠铃一样,一开始太过量只能使自己受伤。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能认真看到这里的话,已经完成了5000字的阅读。回忆一下,你上次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想要学习PPT?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和秋叶一起学PP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正确练习,才可以有效让自己从菜鸟变为高手?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个非天赋型野生创意工作者十年创意方法总结
【PPT好习惯】迈向PPT高手之路的第一...
[金牌营销]如何培养你的市场悟性
谨防视觉错误习惯!看完拆解过程,你应该能明白!
如何才能成为PPT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