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研读第13讲:滕文公(上)解读2

《孟子》研读第13讲:滕文公(上)解读2

教学内容:滕文公(上)解读第四、五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差异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及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孟子对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的批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

教学重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孟子对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的批驳

第四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11)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12)

曰:许子以釜甑爨(13),以铁耕乎(14)?”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1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1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7)。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18)。故曰: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汎滥于天下(19),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20),禽兽偪人(21),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2)。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23)。舜使益掌火(24),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25),决汝汉(26),排淮泗而注之江(2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28),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29),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30),朋友有信。放勋曰(31)'劳之来之(32),匡之直之(33),辅之翼之(34),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35)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36)。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37),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38)'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9)!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40),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41),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42)。昔者孔子没(43),三年之外(44),门人治任将归(45),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46),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47),秋阳以暴之(48),皜皜乎不可尚已(49)今也南蛮鴃舌之人(50),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51),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52),荆舒是惩(53)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54),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55),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56);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57),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有个奉行神农氏学说的人叫许行。为:治,对此学说有研究。神农:传说中的人物,三皇之一。

踵门:登门拜访。踵,朱熹注:足至门也。

(chán):住宅。氓:从他处迁来的百姓。

(yì):穿。褐:粗布衣服,贱者的服装。

(kǔn):一种认为是敲打的意思,编织草鞋要敲打以使其结实;另一种认为捆就是编织的意思。这里采用后说。屦(jù):草鞋

陈良:儒者。

耒耜(lěi sì):古代耕地的农具。

饔飧(yōng sūn): 自己烧饭吃。早饭叫饔,晚餐叫飧。

厉民:剥削人民。厉,病。

素:未染色的白色丝织品。

易:交换。

害:妨碍。

(fǔ):煮食物的金属锅。甑(zèng):做饭的瓦器。爨(cuàn):烧饭。

铁:铁制农具。

陶冶:指制陶打铁的工匠。

舍:同,无论什么东西。宫:这里指许子的家。

大人之事:赵岐认为是指教化之事。小人之事:赵岐认为指农工商。也有人认为大人即君子,小人即上文的野人。

路:一说路即,失败的意思。另一说路是疲于奔走,不得休息。

汎:同

不登:不成熟。

(21)(bī):同

(22)道:道路。这句话是形容禽兽之多。

(23)敷:焦循和朱熹训为,今人对这个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指遍布,一种认为指施行、布置。

(24)益:舜的臣子。掌火:古代掌火的官职。

(25)(yuè):疏通。济:水名。漯(tà):水名。

(26)决:去阻塞,通畅河道。汝汉:二水名。

(27)排:与同义,去阻塞。淮泗:二水名。江:指长江,不过这几条河流是否真流入长江,争议很大。

(28)稼穑(sè):泛指农业劳动。稼:指播种粮食。穑:指收获粮食。

(29)(xiè):殷商的祖先。司徒:官名。

(30)叙:同

(31)放勋:帝尧的名。

(32)劳之来之:劳、来,勤勉之意。

(33)匡之直之:匡、直,纠正错误之意。

(34)辅之翼之:辅、翼,帮助辅佐之意。

(35)振德:提携,教导之意。

(36)皋陶(gāo yáo):舜时掌管刑法的官员。

(37)易:治也。

(38)孔子曰:这段话见于《论语·泰伯》,文字有出入。

(39)无能名:无法形容。

(40)夏:古代中原地区称为夏。变:同化。夷:落后部落和地。

(41)产:出生。

(42)倍:同,背叛之意。

(43)没:去世。

(44)三年之外:三年之后。

(45)治任:整理行李。

(46)相向:相对,面对面。

(47)濯:洗。

(48)(pù):同,曝晒。

(49)(hào)皜:同,洁白。尚:增加。

(50)(jué)舌之人:指说话难听懂的人。鴃,伯劳鸟。

(51)出于幽谷迁于乔木:出自《诗·小雅·伐木》,幽谷比喻卑下,乔木比喻高尚,孟子借此说明人应该投奔光明和高尚的地方。

(52)膺:打击。

(53)惩:惩罚,使之不敢侵略。

(54)贾:同

(55)五尺之童:指未成年的儿童。

(56)相若:相等。

(57)(xǐ):五倍。

【译文】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的人叫许行的,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愿能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一处住所。他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粗麻布衣,靠编草鞋织席子为生。陈良的弟子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这样,您也就是圣人了,我愿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大为高兴,就完全抛弃了自己原来所学的东西,改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到了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贤君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种了粮食才吃饭的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织了布才穿衣的吗?答道:不是,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答道:戴的。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答道:戴生丝织的帽子。孟子问:自己织的吗?答道:不,用粮食换来的。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答道:会妨碍农活。孟子又问: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农具耕田吗?答道:是的。”“孟子问:自己造的吗?答道:不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说:农夫拿粮食交换(生活、生产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难道就是侵害了农夫利益了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铁,停止交换,样样东西都从自家屋里取来用?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边耕作边干的。孟子说:既然是这样的道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能边耕作边干的吗?有官吏们的事,有小民们的事。再说一个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来替他制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这是导致天下的人疲于奔走。所以说: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在尧的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到处泛滥,草木遍地丛生,禽兽大量繁殖,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威逼人类,印满兽蹄鸟迹的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尧为此独自忧虑,提拔舜来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益在山冈沼泽燃起大火,烧掉草木,禽兽逃窜躲藏。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漯水,将它们导流入海;开通汝水、汉水,疏浚淮水、泗水,将它们导入长江。这样,中原百姓才能(耕种收获)吃上饭。在那时候,大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家的门口都没有进去,即使想亲自耕种,能办到吗?

后稷教人民各种农事,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才能养育。人类生活的通则是: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教育,便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忧虑这件事,任命契担任司徒,把伦理道理教给人民——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放勋说:'慰劳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自得其所,随后赈济他们给他们恩惠。圣人为人民操心到这般程度,还有空闲耕作吗?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是伟大啊!只有天是伟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尧的功德)浩荡无边啊,人民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真是个好君主啊,帝舜!多么崇高啊!拥有天下却不一一参与政事!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是无所用心的吗?只是不用在耕作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蛮夷的,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没有人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们兄弟拜他为师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弟子们服丧)三年后,收拾行李将要各自回去,走进子贡住处行礼告别,相对痛哭,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在祭场上搭了间房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来的某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礼节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老师的人品)如同经江汉之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一般,洁白明亮得无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现在,那个话语难听得像伯劳鸟叫似的南方蛮子,攻击先王之道,你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差太远了。我听说'(鸟雀)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的,没听说从高树迁下来飞进幽暗山谷的。《诗经·鲁颂》上说:'征讨戎狄,惩罚荆舒。周公尚且要征讨楚国人,你却还向楚国人学习,也真是不善改变的了。

陈相说:(如果)依照许子的学说实行,那么市场上物价就不会有两样,国中就没有弄虚作假的;哪怕叫小孩上市场(买东西),也不会有人欺骗他。布和绸长短相同,价钱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就一样;各种粮食多少相同,价钱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

孟子说: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罢了。做工粗糙的鞋与做工精细的鞋同一个价钱,人们难道还肯做(做工好的鞋)吗?依从了许子的主张,便会使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地干虚假欺骗的勾当,哪还能治理好国家?

【评析】

本章记载了陈相抛弃儒家学说信奉许行的学说以后向孟子宣传许行的学说,受到了孟子的批评。孟子对当时流行的农家学说的有力批驳,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从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档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这种分工和矛盾对立的出现,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是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来看则是充满了尖锐斗争,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的复杂情况,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行的农家学说就是这些各种各样观点中的一种。他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格而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他不仅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弟子“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他的这种观点和做法怪异而新鲜,吸引了不少人,就连一向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也从宋国赶来滕国,成为许行的门徒。

陈相兄弟不仅背叛了师门,而且还公然去拜访孟子,宣扬自己新学到的农家学说。孟子当然不会容忍陈相兄弟的行为,也不能不对许行的学说展开批驳。于是又使出了自己一贯擅长的推谬手法,一问一答,把许行及其门徒的做法推到了极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就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孟子这才展开自己的正面论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论断:“或劳心,或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古代圣王的事迹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最后,在驳倒了许行的观点和做法以后,孟子展开了对于陈相兄弟背叛师门,抛弃儒学的行为的鞭挞。

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讲的社会分工问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

第五章

【原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曰,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曰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11)命之矣(12)!”

【注释】

墨者夷之:信奉墨家学说的叫夷之的人。徐辟:孟子的弟子。 

见:同

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墨家主张薄葬。

易:改变。

若保赤子:这是《尚书·康诰》中的话。赤了,指婴儿。

施由亲始:从亲属开始施行。施,实行。

蚋:蚊子类的昆虫。姑:助词。嘬:凑在一起吃。

(sǎng):额头。泚(cǐ):出汗貌。

睨:斜视。

(léi):土筐。梩(sì):土锹。

  怃然:茫然若失。为间:有顷之间。

⑿命:教。

【译文】

墨家学派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接见,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去见他,夷子不必来。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来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接见他了。(不过,)说话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直截了当地说吧。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学者,墨家办理丧事是以薄葬作为原则的。夷子想用它来改变天下的习俗,岂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称道吗?然而夷子却厚葬自己的父母,那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了。

徐辟把孟子的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说:按儒家的说法,古代的圣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孟子说:夷子真认为爱自己的侄子就像爱邻人的婴儿一样吗?他只抓住了这一点:婴儿在地上爬,就要掉进井里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所以人人去救。他以为这就是爱不分差别等级。)再说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本源,(人只有父母一个本源。)然而夷子(主张爱不分差别等级,)是他认为有两个本源的缘故。大概上古曾有个不安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走抛弃在山沟里。后来的一天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叮吮着尸体。那人额头上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那汗,不是流给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大概他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亡故的父母,也就必然有(讲究方式的)道理了。徐子把这番话转告给夷子。夷子怅惘了一会,说:我受到教诲了。

【评析】

墨子是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墨家的“节葬”是对当时各诸侯国厚葬的反对,他认为这种厚葬的风俗是极大的浪费,因此而提出节葬短丧的主张。这一点与孔子不厚葬伯鱼和颜渊是相同的。然而夷子则厚葬其亲,这就说明在夷子的思想中,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这与墨子的“爱无差等”是相悖的。

夷子一方面大谈墨家的“兼相爱”,一方面又说“施由亲始”。既要鼓吹“爱无差等”,又要承认有差别等级,这显然就是矛盾的。

夷子之举出“赤子”之例,那是他根本没有弄懂“古之人若保赤子”的根本含义。古代帝王爱护人民百姓,尤如爱护天真无邪的儿童,那是一种普遍性的关爱,是一视同仁的,然而在对待具体的某事某人上,还是有差别、有取舍的。

孟子在回答他时,亦举了赤子之例,百姓尤如赤子,其“匍匐将入井”,乃是比喻其无知而犯法。这是“非赤子之罪也”。这种对老百姓,对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关爱,并不是泛爱、乱爱,其间是有差别等级的。

夷子听完孟子的话后,怅然若失,最后承认这是“命之矣。”对于这个“命”字,这两千多年来,都把它说成是迷信的“宿命论”,其实它的本意并不是后来的儒学家们所说的“天命论”和“宿命论”,而是孟子根据周文王、老子、孔子等人所揭示的“天”的运行变化规律而认识到的未知的宇宙现象及世间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

古时没有“规律”二字,古人在表达这个意思时,就命名为“命”。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夷子在这里所说的“命”,也就是承认这宇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差别等级的规律之意。

本章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爱护人民百姓,尤如爱护天真无邪的儿童,那是一种普遍性的关爱,是一视同仁的,然而在对待具体的某事某人上,还是有差别、有取舍的。正因为有差别等级,人们在行为时才会有所取舍。

 

【学习札记】

农家推崇齐物论,自给自足难合群。

劳心劳力可分工,世间普遍有矛盾。

墨子兼爱理人伦,非攻节用解危困。

时代趋势本天命,差别等级需泽润。

 

《孟子》研读第13讲学习小结

本讲对《孟子.滕文公》上篇的第45章进行了解读。

第四章记述了陈相抛弃儒家学说信奉许行的学说以后向孟子宣传许行的学说,受到了孟子的批评。孟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差异性,其对当时流行的农家学说的批驳,也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第五章通过与夷子的对话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注疏 卷五下·滕文公章句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陈赤博士说孟子丨25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读《孟子》:不要什么都做,要分工交换
经部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卷五 《孟子·滕文公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