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标,给我打开了生活的一扇窗

文 | 陶玉山

我小时候,把烟标叫“烟盒”。那时候,家里大人没有闲钱给孩子买玩具,而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怎么玩得好,怎么玩得有趣。而用烟盒叠成板,放在相对平整的地面上,伏着身子弯着腰,或者趴在地上使劲儿吹,如果把烟盒叠的板吹过来了,这个板就属于自己的了。另外,还有一种游戏,就是扇板。也是把烟盒叠成四四方方的板,用自己的板搧对方的板,搧过来就在赢家,对方的板就为自己所有了。现在说这种游戏,也许觉得太单调,甚至无聊。可是,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娱乐的年代,用盒烟做板或吹或搧,给我们那个年龄的孩子带来了乐趣享受是语不能及的。由此,我对烟盒所有的好感也是记忆犹深,难以忘怀的。因为看上去普通的烟盒使得我贫瘠的少年时代多了几分充实,多了几分美好的回忆。

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对烟盒的认识了解和喜爱有了质的飞跃。

那时候,在我们济南经二纬一路,也就是新市场北门的西面十字路口的东南方向,有一个自发形成的集邮小市场。每当到了周日,这儿人群攒动,熙熙攘攘。那些集邮爱好者将自己的邮册摆在地上或者打开拿在手上,让大家欣赏观看。或者邮票交换,或者买卖。非常壮观,非常热闹。

那时候年轻的我莫名地对集邮产生了不少兴趣,如果周日没有事,来这里待一段时间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来的次数多了,无意中就发现一个特殊情况:一个看上去约摸四十来岁的汉子,几乎每次都来。他不和大家一样带着集邮册,而是在一张铺在地面的塑料纸上摆了好多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烟盒。相比那些喜欢集邮的热热闹闹,他这儿显得格外冷清孤寂,甚至另类。而他像是不在意或熟视无睹一样,静静地蹲在那儿,眼睛直直地冲着对面,一副心如止水鉴常明的神态。他的这个样子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

看完了那些人的集邮册,我会自然地来到他身边,俯下身子,看看他那些烟盒。算是一边歇歇,一边打发时间。次数多了,我们两个人互相之间面熟了,心照不宣地打起了招呼,进而发展到互相敬烟,好感自然而然地有了。闲谈话语中,互相有了肤浅的了解,而且我还知道他姓李,木子李。我顺口尊称他李哥。在生活中,对比我大的,我有好感的,我习惯称兄叫哥。

实在记不起李哥怎么对我谈起烟盒的那些知识、那些奇闻异事传说的。也许是无意中我说过对烟盒很喜欢,也许是他看出我喜欢多懂一些东西。反正从李哥口中,我对烟盒这种打小就接触的东西有了真正的认识,真正的正视,真正的好感。小中见大的烟盒,给我打开了生活的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烟盒背后有那么多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有那么多历史地理内涵,有那么多丰富的风俗艺术……一句话,烟盒就是“小世界里的大视野”,一个烟盒就是一幅小字画的缩影。

“兄弟,烟盒这种叫法是俗称,就像咱的小名。它的正规名称是‘烟标’,前两年的1985年元旦刚刚命名的。”有一次,我们俩谈得尽兴时,李哥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这样给我说,使我以后逐渐改正了叫法称呼,烟标代替了烟盒。也就是那次李哥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烟标是1880年出现奥匈帝国的“尼尔牌”;我们国家的第一支香烟是1897年出现在上海,由一个美国人携带而来公开销售;1902年中外合资的“北洋烟草公司”在天津开业;1905年是中国烟草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年代,因为“南洋烟草公司”在香港成立……

看上去少言寡语的李哥一旦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住了。那些有关“烟标”的知识滔滔不绝,连绵不断,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好奇不已,忘记了别人说话别插话这种最起码的礼节,不时地提出问题,李哥毫不在乎,都能满足我的要求。我们谈得太投入了,不知何时已傍晚,大家都已散去……

客观公众地说,由于文化限制,李哥谈的烟标的方方面面都是基础的感性的。可是,他给我带来的启发却是建设性的。从那之后,我对烟标的兴趣一下子取代了集邮,搜集烟标有关的知识,了解掌握烟标成了我的一个新的爱好。是的,烟标虽小,价值很大。虽然它只是卷烟的商标包装物,一种图案设计,但其中的知识性、艺术性、欣赏性……其时代特征却是其它东西不可取代的。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更是使得烟标的文化性和风格特色格外突出,千姿百态的图案给人带来的美的愉悦享受想想都是心悦诚服,楠以忘记的……

而我们济南卷烟厂的烟标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过去的“大众”、“生产”、“金菊”、“泉城”、“金鹤”、“琥珀”……别得不说,单是名称,就让人倍感亲切,而它们的烟标各有特色,一见就不会忘记的。别的不说,咱单拿“泉城”举例说明。在八九十年代“泉城”可以说是众多市民首选的香烟,“穷不穷,抽泉城”是那时家喻户晓的一句流行语。这其中固然有“泉城”价格适中,口味不错的原因,而“泉城”烟标的图案设计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则是这种香烟深受广大烟民欢迎青睐所不容忽视的一个条件。烟标的设计之至关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我正要跟着李哥学到更多的有关烟标的知识的时候,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不知何事何原因“失踪”了,就像他走进我的生活一样没有预兆非常突然。那时的我几乎每个周日都去经二纬一路那个自发的集邮市场,望眼欲穿,也没有他的身影。和熟悉的人打听,竟然没有人熟悉他,就像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居住在哪儿……

遇到什么人那是命运的事。和李哥无意中熟悉相知是缘分,胜过好多旧相识。虽然这种缘分很短,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启发帮助却是巨大的,无限的。没有李哥,我不会对烟标这么喜欢,也不会从烟标中得到这么多知识、文化和精神愉悦享受,更不会让我的业余生活这么丰富充实,这么有滋有味……

李哥,真诚感谢你;烟标,给我打开了生活的一扇窗,我永久的喜爱……

作者简介:陶玉山,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济南人。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一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学作品集中。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抽烟,却嗜烟如命——收藏烟标,这个爱好如今还有几人?
烟盒收藏,那些年我们丢过的烟盒可能已成为收藏品
古稀老人戒烟十年 收藏烟标逾万枚
[黄石收藏]收藏烟标的朋友/颜克辉
收藏烟标的32条感悟
山东作家‖【抽烟那些事儿】◆许芮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