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年风云变幻,颉利可汗一辈子的噩梦

颉利可汗这辈子走的最长的路,居然是李世民的套路。

长安城固然繁华似锦,但颉利更愿意回到北方那片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上。

去长安的路他太熟悉了,四年前,他意气风发的带着数十万大军,杀到长安城下,短短的几年后,自己的东突厥,就倒在了唐军屠刀和铁骑之下。颉利可汗想不明白。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后世的史官也有些意外。汉朝隐忍了六十多年,历时七十多年,恩威并施,这才在汉宣帝时期,让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归附北匈奴实力大减,汉朝获得了胜利。汉朝臣服匈奴,用了一百二十多年,而唐朝,只用了三年,就达到了相似的效果,就连史料中,也不得不承认:

虏见利而动,又与贼连和,杀掠吏民,于是扫国入寇,薄渭桥,骑壒蒙京师。太宗身勒兵,显责而阴间之,戎始内阻。不三年,缚颉利献北阙下,霆扫风除,其国遂墟。自《诗》、《书》以来,伐暴取乱,蔑如帝神且速也,秦汉比之,陋矣。

——《新唐书·突厥传》

那么,从渭桥之耻到大破突厥,这三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大唐反攻突厥

谈判的技巧,一个伏笔已经埋下

有人说,唐朝灭突厥如此迅速,是因为沾了隋朝的光。是长孙晟用计让突厥分裂,唐朝才有了可乘之机。

但事实证明,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的东突厥,是巅峰状态下的东突厥。早在十几年前,东突厥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他们可以动员十几万大军,围困隋炀帝,可以让高昌,吐谷浑,契丹全部臣服。甚至在隋朝混乱之时,李渊,刘武周,刘黑闼,李轨,梁师都,薛举都曾经向突厥称臣。从古到今,从来没有那个北方游牧民族如此强大。

面对如此强敌,新建立的唐朝,即使统一中原,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战胜,甚至在武德七年的时候,面对突厥骑兵的长驱直入,唐高祖李渊想要迁都。

那么,东突厥真的就这么无敌吗?李世民是怀疑的,面对父亲迁都的想法,李世民吹了一个牛皮,“如果听我的建议,和颉利打一仗,一两年就可以活捉颉利,要是不行,您要迁都我不反对。”

在当时,李世民虽然贵为秦王,但说出这番话,也会被人们认为是昏话。东突厥的实力,怎么可能是一两年就能打败的呢?可事实证明,李世民可以做到。

因为,李世民已经发现了突厥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东突厥一个国家,居然有两个可汗。这就相当于中原出了两个皇帝,这样不乱才怪呢?

既然可能乱,我就加把火。

我想,李世民当时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突厥全盛时期图

渭水之变,就是李世民加的第一把火

武德九年,玄武门的鲜血已经干涸。

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权力巅峰,一切如此美好。

当所有事情都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之时,边关狼烟四起,比边关狼烟更快出现的,是突厥骑兵卷起的滚滚黄尘。

虽然尉迟恭在泾阳取得胜利,但小小的胜利无法抵挡突厥的步伐。

一时间,长安危急,天下危急。

久经沙场的李世民非常清楚,突厥人勇猛彪悍,没啥文化,对付这样的大老粗,只有两种方法,

第一,喂到饱。

第二,打到服。

而李世民选择了,先喂到饱,再打到服。

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扣留突厥使者,第二件事,出城谈判。

不是有两个可汗吗,好,我挨个和你们谈判,而且在谈判过程中,故意让另一个可汗听到一些关键词。

这个离间计相当蹩脚,但非常有效。颉利可汗产生怀疑,李世民为什么敢扣留使者,为什么敢只带六个人就出城,他为什么要和突利可汗相谈甚欢,会不会有什么阴谋,如果有阴谋,我该如何处理?颉利可汗心中一万个问号,再也没有刚开始这般的豪横。

对于这场谈判,被唐朝一方称为渭水之耻,毕竟,无论哪个朝代,城下之盟都是耻辱中的耻辱。但一切转机也在此出现。

唐太宗像

天灾人祸,对突厥和唐朝毫无怜悯

三年到底能干多少事?其实真干不了多少,就算是生孩子,从贞观元年算起到贞观三年,也不足以形成劳动力和兵员,种田,织布,这些工作也是靠天吃饭。

老天爷并没有给唐太宗李世民太多颜面,贞观元年到贞观二年,可以说自然灾害不断。

贞观元年夏,山东诸州大旱

贞观元年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

贞观元年,关中饥,至有鬻男女者

贞观二年五月,大雨雹

这一系列自然灾害,集中在贞观元年,至贞观二年这短短两年间,本来就满目疮痍的中原,无异雪上加霜,而贞观元年的关中饥荒,更可以看出,就连京隰之地都闹了饥荒,开始卖儿卖女,何况其他地方。

面对天灾,自古以来没有更好的法子。于是,李世民开始从皇帝皇后开始,亲耕、亲桑、缓刑慎刑,出宫女,开辟荒地,重金赎回流落外国的中国人,令各州县救灾济民。

一系列的组合拳打了下去,很快稳定局势,至少在天灾之后,并没有出现人祸。局势稳定之后,政府开始出钱,赎回因为饥荒被卖掉的孩子,再次稳定了民心。

那么,与此同时,北方的突厥,又发生了什么呢?

在新唐书突厥传中,贞观元年,薛延陀,回纥等部背叛突厥,小可汗突利平叛不力,被颉利可汗囚禁。

而在这一年,突厥境内也出现天灾,大雪让牲畜大量死亡,突厥百姓也遭受灾害。

面对叛乱,颉利可汗毫无办法,面对天灾,依然毫无办法。颉利可汗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害怕唐军趁火打劫。但唐太宗李世民表示:

突厥不讲信用,我大唐还能不讲信用?你只要不扰乱我们边境,我就不打你。

多么深明大义的话呀,但颉利可汗如果知道,这时候,唐朝面临的自然灾害,不比突厥更轻。他就不会这么想了。

李世民一个漂亮的顺水人情,不但稳住了突厥,也安定了边疆,更主要的是,李世民看到了突厥内部已经发生动荡,只等待一个好机会。

一个好的领导人,并不是他在顺境中如何作为,而是看他在逆境中如何反败为胜。

贞观元年到二年,唐有罗艺之乱,梁师都之乱,突厥有回纥,薛延陀之乱。唐有大旱霜雪灾害,突厥有大雪灾害。但李世民冷静应对,而颉利毫无建树。强弱在这个时候,已经见了分晓。

初唐疆域图

扭转乾坤的贞观三年

经历了两年的天灾人祸,却让唐和突厥两个大国走向不同道路。

对于唐来说,灭了罗艺和梁师都,让唐王朝内部更加稳定。而一系列应变措施,让所有官员和百姓,都认可了这个新皇帝。

到了贞观三年,最困难的事情过去了,温柔的曙光抚慰着唐朝的土地。

这一年,真的是风调雨顺,没有什么自然灾害,也没有什么叛乱。

但为什么叫做扭转乾坤的贞观三年呢?只因为史料中的一句话。

是岁,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

果然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李世民正愁怎么能在不影响休养生息的前提下,组织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然后,军队就来了。

一百二十万男女,这在古代简直就是无价之宝,这么多人,我们减去六十万女子,再减去十万老弱男子,还剩下五十万精壮。这五十万人,即使挑出五万人参军,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更让唐朝开心的是,这些人之中,有 不少突厥人,他们适应突厥气候,熟悉突厥地理风俗。用这些人打突厥,性价比实在太高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利好也出现了。

贞观三年八月,薛延陀遣使朝贡。

贞观三年冬十一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贡。

贞观三年十二月,突利可汗来奔。

当年东突厥的盟友,全部倒戈投降。这时候的颉利可汗,已经要人没人,要盟友没盟友,彻底成为孤家寡人。这时候不打,待到何时?

于是,在贞观三年十一月,大唐亮出了最强大,最恐怖的一面,十数万大军,在战神李靖的带领下,边境集结。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大唐将士,集结!复仇!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如果三年能解决问题,何须十年?

这三年,唐朝到底做了什么?也许,唐朝真的没做什么?却又好像把什么都做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大唐想做泰山,突厥就是尘埃,大唐想做江海,突厥就是细流。

如此,三年足矣。

参考文献:

《新唐书·突厥传》

《新唐书·太宗本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世民弑兄登基后天灾频现,世人皆以为是报应,他却看到了机会
唐帝国趁宗主国东突厥内乱跃升为北亚霸主
这个国家本来想威胁中国,结果,却因一场天灾全军覆没灭国了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大唐通过这一战,打出了“天可汗”的声威!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