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农妇对林伯渠说:我失散10年的丈夫是共产党!然后被急送延安

1938年8月的一天,一30岁上下的湖南农妇从长沙来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自称是共产党许光达的妻子。

在这工作的林伯渠看着面前满身尘土,其貌不扬的农妇,很难与时任延安抗大教育长许光达联系在一起。

农妇说她叫邹靖华,1928年10月她和许光达结婚,因叛徒告密,婚后10天,丈夫不得不离家出走,这一别10年,两人一直未相见。

然后林伯渠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许光达发了一封急电,以确认是否属实。

许光达

远在延安的许光达收到电报后,再也抑不住心中的兴奋和激动之情,“10年了,10年了,终于有了桃妹子的音信了。”

许光达立即给林伯渠回电,并请他派人将邹靖华尽快送到延安。

数日后,邹靖华被安全地送到了延安。当晚,被安排住进了“延安大旅社”一间窑洞里。此时的邹靖华,心情忐忑而又激动高兴,脑海中满是丈夫那英俊挺拔的身影,她想知道这10年他是怎么过来的,她想知道他过的还好吗?她想知道他的一切。

“桃妹子……桃妹子……是你吗?”正在这时,窑洞外传来一男人的声音。

邹靖华身躯一震,这一声桃妹子是如此的熟悉,急忙外窑洞外奔去。

“桃妹子!真是你呀!”许光达大步走了进来,满含热泪地看着妻子。

“是我,是我!”看到分别10年,令她朝思暮想的丈夫,邹靖华如在梦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想起多年来的辛酸和委屈,她扑在丈夫怀里,哭了起来。

这到底是一段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为何新婚10天后一别,10年后夫妻才得以团聚?

这要从许光达和邹靖华的人生经历说起。

1908年11月,许光达出生在湖南长沙一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2岁时就考入到了长沙师范学校,轰动一时。而且在校期间,更是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表现出了和其他学生不一般的气质,因此受到了该校老师邹希鲁的关注。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邹希鲁认定许光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少年,对他大为赞赏,便有意地撮合其女儿桃妹子(邹靖华)和许光达,成就一段姻缘。

邹希鲁家庭也很是贫寒,女儿邹靖华自9岁就辍学到花棚子学绣花,赚取一些零用钱,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邹靖华勤快懂事,手巧伶俐,深得许光达父亲的中意。

1922年,14岁的许光达与11岁的邹靖华,在父辈的操持下,订下了这门亲事。

在长沙师范学校求学期间,许光达不但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对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作为人生中的理想和信仰。

邹靖华也曾不断参加农民运动,而且在父亲的教导下,文化水平逐步提高。

1925年9月,17岁的许光达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1926年,在共产党湖南省委大力推荐下,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到黄埔军校第五期,后被编入炮兵科学习。

黄埔军校

可没想到,还没从军校毕业,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黄埔军校自然也在“清党”之列。

对此,许光达大为震怒和愤慨,毅然决然地在学员政治面貌登记表上写下了“死不退出共产党”!所幸在党组织的保护下,许光达才幸免于难。

然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1927年8月2日,许光达到国民党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担任见习排长,并奉命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可是8月6日这一天到达南昌时,革命起义部队已经撤离。

同时,许光达已经得知了南昌起义失败的消息,但他不为所动,踏上了追赶起义军的南下之路,昼夜兼程,奋力追赶。

这一路上,许光达遇到很多散兵游勇,悲观气氛弥漫,他却义无反顾,坚决要追上起义部队,跟随党组织。

在路上,有认识的黄埔同学,对许光达说:“起义已经失败了,你为何还要拼命追赶起义之师呢?”

许光达坚定说:“虽败犹荣!”

“你这不是去送死吗?”

“虽死犹生!”

问的真切,答的干脆!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十天后,许光达终于在江西宁都追上上了南昌起义的部队,并被委以重任。

在接下来的数次战斗中,许光达不负重托,作战机智勇敢,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指战员。然而不幸的是,1927年10月,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革命队伍只得将他留在当地农民家中养伤。

伤势稍有好转,初心如铁的许光达便再次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路途。所经之地有潮汕、上海、寿县、南京、武汉、长沙、清河、北平等10多个地方。这一路之艰辛可想而知,非常人难以忍受,但他始终初心未变。最艰苦的时候,为了生存活命,还到开滦下煤窑当矿工。

其中,到达安徽寿县时,终于与党组织接上了头,被任命为当地学兵团的教育副官,并策划组织武装起义。

1928年9月,按照党组织的指示,许光达离开寿县执行一项秘密任务,要路经已阔别3年的家乡长沙,因思念家人和未婚妻邹靖华,便向上级组织请假回到了家中,探望一番。

双方家长考虑到两人已到了婚配年龄,又是兵荒马乱的岁月,早日把婚事办了也安心。

1928年10月3日,湖南长沙,20岁的许光达和17岁的邹靖华在亲朋好友的祝贺下,简单地举办了婚礼。深深地爱着丈夫的新婚妻子邹靖华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笑容,她在想着为丈夫生子,一家人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和丈夫琴瑟和鸣,白头到老。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望却在10天后被无情打破,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猝不及防。

新婚夫妻(情景模拟)

新婚10天,本应该是他和她最甜蜜的日子,可是没想到因叛徒告密,许光达被长沙警备司令部通缉逮捕。此时恰巧许家一亲戚得知了此事,给许光达传送了要逮捕他的消息。

当天晚上,丈夫许光达突然对妻子说:“桃妹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你怕不怕?”

对于丈夫是共产党,邹靖华好像并不感到意外,而是说:“我不怕,你可知道,我也曾参加过农民运动,我理解你,我懂得革命的道理,我更知道共产主义是为了解放全天下的劳苦大众。”

许光达说:“因为叛徒告密,我的身份已经暴露,为了安全,也为了不连累我们的家人,我必须马上离开这里。”

邹靖华只是微微一笑说:“走吧,就算天崩地裂,我也要等你回来!”

深夜,秋风悲凉,浏阳河畔依依惜别,虽然不舍,但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暂时分离。可是他们谁也不曾想到,新婚10天后这一别,竟是近10年。

因叛徒告密事件,策划寿县武装起义一事也只能作罢。

百折不挠的许光达从不言弃,历尽艰辛后,终于在安徽芜湖寻到了党组织,后前往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六军的组建工作,随后被任命为参谋长。

自此,许光达跟随贺龙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上百次战斗,屡建奇功。经过战火的洗礼,许光达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红军时期许光达(中)

在洪湖两年的戎马生涯中,也有同志给许光达介绍对象,有的还劝他另组家庭,但都被他一一谢绝,“我妻子在家等着我。”

许光达怎能忘记那个从一而终等待着他归来的年轻妻子呢?

1931年底,在一次战斗中,许光达身受重伤,被送往上海治疗。住院期间,因思念家人和妻子,便以别人名义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当得知父亲和妻子平安后,他将疗伤费和生活费只留下一点,其余大半寄回家中。他给妻子写信除了想念的话语外,还嘱咐妻子:多读些书,将来才有生存之道。

这是邹靖华第一次收到丈夫的书信,此时两人分开已经三年多了。自从丈夫走后,她经受了种种磨难。因为丈夫是红军,邹靖华经常被乡公所训斥,要她说出许光达的下落。她誓死不开口,为此还遭受毒打。

戴着“共匪婆”帽子的邹靖华没人敢理,度日维艰。为生计,她不得不到长沙一家织袜厂打工,因过度劳累,得了肺结核,严重时咳嗽到吐血。

1930年的一天,邹靖华在报纸上无意看到被杀害的“共党分子名单”中,有她丈夫的名字,当即瘫坐在地上痛苦不已。

自此,邹靖华的日子是黑暗的,只觉得天都塌了,若不是家中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她想随丈夫而去。

一年后,当邹靖华收到丈夫以他人名义写给她的书信时,她看着丈夫那熟悉的字迹,恍如在梦中,瞬间泪流满面。

后来一晃几年过去,虽然又没了丈夫的消息,但邹靖华的日子是光明的,充满信心的。她坚信丈夫还活着,只是忙于革命事业,一定还会相见的。期间她利用丈夫第一次写信时给她寄来的钱去读书,一直到中学毕业。

经过数年学习和新思想洗礼的邹靖华,同时在丈夫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革命圣地延安心向往之。1938年的一天,27岁的邹靖华决定去延安,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她日思夜想的丈夫。

之所以邹靖华第一次收到丈夫的书信后,再也没了丈夫的音信,是因为那时许光达伤势严重,在上海不能治愈,不得不前往苏联进行治疗。

因通信不畅,加之许光达重伤在身,便又与家中亲人和妻子断了联系。

身体康复后,许光达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送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训练班学习。远在苏联的许光达,因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了边境,更是与无法与妻子取得联系。

驻在苏联的许光达

直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许光达接到党组织的命令回国,到延安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延安卫戍司令员等职。

而此时,他已经与妻子邹靖华多年没有联系,寄回家乡的书信也都没有回音。他也经常查询抗大的花名册,遇到从湖南来的学员就打听妻子邹靖华的消息,但没有一个人知道。

要知许光达有着黄埔军校的学历,又是留学苏联归来的将军,在延安自然是年轻姑娘们心仪的对象。而且抗日军政大学中有才华横溢的女记者女作家,有能歌善舞的女演员,有风度翩翩的女军官,也有端庄贤淑的大家闺秀……有很多优秀未婚的女同志。

当然有姑娘追求他,也有人劝说他另娶,还有些人纷纷议论他:“假清高,不近人情……”

对于这些,许光达心知肚明,但始终不为所动。

因为他从内心深处已经认定:妻子是死是活,他必须得到确切消息。

随着大家对许光达的深入了解,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并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深藏在心中的对妻子的那份弥足珍贵的爱情,在“假装清高”。

他和妻子结婚10天,分别后再无相见,却心系对方的爱情故事,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许光达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妻子正在前往延安的路途上,已经到了西安,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分别10年后第一次重逢。

邹靖华一路风尘仆仆,从长沙到武汉,再到西安,其时1938年8月。在西安,邹靖华意外地偶遇了女同学林明伟。而这位林明伟正是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的林伯渠的孙女。

林伯渠

经过交谈,林明伟得知了邹靖华前往延安的目的,为安全起见,便将她带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

于是便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夫妻二人分别10年后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团聚之喜,更胜新婚。

同年10月3日,邹景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而这一天,正好是他们结婚十周年的日子,许光达回想起来这10年来,与爱妻的分别思念之情,充满激情地写下了一首诗:

我俩的结婚整整已经有了十年,

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月零二十一天,

不知流过多少的伤心泪,也曾受尽了艰苦与辛酸,

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

小结

他们幸福吗?今天的我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真的爱情,应该是一种信任。即便不能相守,也会期盼着云中谁寄锦书来;即便不能朝朝暮暮,也依然两情久长。

今天的我们也无从知晓他们战火纷飞时的爱情。但真的爱情,是一种信念。即便远隔千山万水,相信你依然在那里;即便经过惊涛骇浪,相信你依然对我不离不弃。

许光达和邹景华团圆之后,又经历了很多磨难。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他们不到2岁的女儿患病来不及救治,在许光达的怀抱中“沉睡”去。他将女儿的照片小心翼翼地贴身保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在特殊时期那段日子里,邹靖华将丈夫1938年10月3日写下的那首诗一直随身珍藏,这是他们的爱情象征,更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动力。

他们幸福吗?读了他们的爱情,我认为真的爱情,应该是一种彼此成就。

幸福,多么平凡的字眼,但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却各有不同。在许光达和邹景华的爱情幸福里,有奉献,有牺牲,有美好,有高尚,有大写的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17岁嫁许光达,结婚10天失散10年,聚后再不离,夫去再守30年
1938年,许光达看抗大学员资料时激动地说:这不是我失散的妻子吗
湖南农妇巧遇林伯渠,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说出名字被急送延安
许光达夫人邹靖华,结婚10天离散10年,决不改嫁,去世后合葬
革命家们的婚恋—许光达与邹靖华
2004年,邹靖华逝世,临终前叮嘱孩子:不许搞遗体告别仪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