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生气也别对孩子发脾气”这句话骗了多少家长,害了多少孩子

但凡接触过一些育儿知识的父母,应该都听过“父母最好要保持情绪的平和、稳定,不要随意对孩子发脾气”的告诫。

观点肯定是没错。

但是,我在育儿中发现一种倾向,即不少父母因此被吓得够呛,生怕自己某几次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了很糟糕的影响,于是走了极端,将“再生气也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定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够难的。

我一个朋友曾经有阵子在朋友圈打卡。

打卡内容是,承诺“21天不生气、不对孩子发脾气”。

过了21天,我问她:打卡成果如何?

她不好意思地笑。

再一看,朋友圈的打卡内容悉数被她删掉了。

这种“绝对不能向孩子发脾气”的执念,有时候不仅没用,反倒还可能有害。

为什么?

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一位妈妈脾气有点急。为此她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学会克制。

上午发的誓,下午就翻车了。

她在陪孩子玩的时候,不小心把孩子的一个小玩具给弄坏了。

孩子在那里哼哼唧唧半天,妈妈的内心开始上火。她觉得儿子有点故意闹事,但还是忍住没发火,甚至耐住性子跟儿子道了歉。

不道歉倒也罢。

妈妈说:“按照以前,我对他凶一点,估计他早就消停了。我道完歉,他却哭起来了,对着我又是喊又是叫的。我气极了,最后还是狠狠地吼了他,胖揍了他一顿。”

这是个好笑又好气的例子。

为什么妈妈道了歉,孩子还在哭?因为情绪即使被接纳了,也不会立刻马上就消失不见。它有可能会慢慢消退,也有可能会有新的情绪被激发。

如果妈妈能够真的蹲下来,去真正允许孩子有情绪的释放,那么孩子慢慢就会安静下来。

但是,这个妈妈为何做不到呢?因为她一开始就错了。

她一开始的努力目标,就是“忍受”。

因为做妈妈的已然憋着火、忍着脾气了,却不被孩子“领情”,于是产生了一种微妙的难堪跟耻辱感:我已经如此克制,对你妥协了,你竟然还不接受,还要继续发脾气。

努力背后,暗藏着对情绪的否认、打压,以及对孩子屈尊降贵的施舍感。

于是,最初那个“不得已的忍让”,最后仿佛就是为下一次的爆发做准备。

亲子间那个情绪的碰撞,反倒更加惨烈。孩子和家长也都因此倍感折磨和挫败。

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

前两天在小区遛娃,看到一个妈妈不小心碰倒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妈妈赶紧跟孩子说了对不起。

谁知孩子仍然哭。

妈妈就没有耐心了,忍不住说,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么样?

那个小孩才3岁多,当然没法回答妈妈的问题。

她只是望着妈妈怨愤的模样,眼神里含满了惊惧,越哭越痛……

这些情景,其实都是家长错误地将“不能向孩子发脾气”等同于回避情绪、打压情绪导致的。

因为做父母的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接纳,就别提接纳孩子的情绪了。

因为父母认定自己的情绪是糟糕的、需要被消除掉的,于是认定那个随时可能哭闹的孩子,也不过是个不可理喻的、未开化的小东西。

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可言,这样的克制和忍耐,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才怪。

做父母的,真的就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失控?未必。

有时候,恰是父母发脾气的举动,会让孩子感受到界限。

而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而且感觉不被爱。

下面是个在心理圈流传很广的案例。

说是国外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很疼爱自己的女儿。

而且,因熟稔育儿心理知识,他太懂得如何养孩子了,从来都不曾对女儿发过火、红过脸,更别提打骂、批评、指责什么的了。

有一天,他回到家,一打开门看到惊险一幕——他家是复式楼,女儿正坐在家里的楼梯扶手上,快速地从上往下滑着冲刺。

那一瞬间,这位心理学家感觉有一股无名火从脚底涌上脑门。

他没想到自己深爱的女儿会做出这种可能伤害自己的举动,暴怒之下他冲到女儿面前,给了她一巴掌。

打完女儿,心理学家自己也愣住了。

那一刻,他的内心复杂。

他自己那么爱女儿,从未在女儿面前失控过,这一次,是怎么了?他觉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就在这时,女儿先反应过来。

她开口道:“爸爸,我今天终于知道,你是爱我的了。”

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很震惊。

这时候他才开始明白,界限原本也是爱的一部分。

平日里,他已经为女儿提供了一个很有爱的成长环境,而他打向女儿的那一巴掌,就是界限。是在对孩子说:我爱你,可是你需要保护好你自己,这也是我爱你的一部分,我会紧张你可能伤害到你的那些举动。

最关键的是,在他失控的那一刻,他表现的更像一个鲜活的、有温度的、触手可及的人。

我们是人,所以再努力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而且,越是爱和在乎,越可能在某个时候爱到失去理智;以至于说出一些过激的话,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无形之中给孩子带去了一些伤害。

但是这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它是正常的,可理解的。

这里,我并非要鼓动父母去打骂孩子,我们绝对反对育儿中打骂孩子和情绪失控的行为;我们更建议父母们尽量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去和孩子做沟通。

可是。

如果你曾没忍住对孩子发了火,甚至打了孩子,原谅自己那些爱过了头的“错误”吧,它或许没有你们幻想层面的那么大影响。

只要你在平日里确保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整体上有爱的成长环境,那么你某次打骂孩子造成的个小创口,会被更多的爱和滋养填补和修复。

说起来,我们的孩子可是天生自带测谎仪来到这个世上的。他们总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你到底说了真话还是假话。

如果孩子们会表达,他们一定会对那些“憋着不发脾气”的父母说一句:你们好假哦。

没错,情绪并不是需要被彻底摒弃的垃圾。我们也不必深恶痛绝地完全回避掉它们。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反倒会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

记得在一个餐馆吃饭时,碰到过一对母女俩。

妈妈吃饭的中途,接到了一个电话。讲了蛮久。5岁左右的女儿在旁边就显得无聊,于是忍不住去拉扯妈妈的衣服袖子,伸手去够妈妈的手机。

换了信奉“憋着不发脾气”的家长的套路,很可能是先忍着。忍无可忍了,再冲孩子大吼:别拽了,你怎么这么讨厌啊!我眼前几乎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但是这位妈妈没有。

她第一时间暂停了电话,回头严肃告诉女儿,你现在这样子让我不太舒服。我不喜欢别人拽我的衣服。如果你有什么需要,5分钟后跟我好好说说,好吗?

小女孩脸上满是欣喜,乖乖地点点头,接下来的时间,果然安安静静地待在一旁了。

这个妈妈真的很厉害。

她第一时间接纳并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客观描述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于是避免了情绪积攒到失控、最终将孩子变成了自己的情绪发泄对象。

而且,这个妈妈跟女儿的互动也清晰告诉我们:只要父母在表达不满或愤怒的时候,没有对孩子进行攻击,孩子其实很愿意跟我们合作。

总之,若说情绪管理这件事有什么窍门的话,那个窍门就是学会发自内心地接纳和容许情绪的发生。

具体的育儿技巧都在其次。

你甚至可以一种方法都不懂。

更不必追求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毫无细菌的真空般的成长环境。

当我们不再去跟情绪为敌,也不再去跟孩子在情绪上计较,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有真正的接纳和允许,这个时候,教育才会真正地发生。

所以,与其强迫自己为了孩子而各种“憋着”“忍着”,不如多多关注一下自己。

当你好了,情绪顺畅了,你的孩子自然就有了学习的榜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全面梳理了幼儿家长困惑的长文
致家长:不做控制孩子的父母
高情商的家庭,都在用这3个方法引导情绪失控的孩子
家长学会“示弱”,孩子越来越优秀,分清“示弱”并非软弱
中年夫妻最心酸的,不是感情变淡,也不是出轨离婚,而是...…
《哪吒》:不完美小孩,凭什么不能活成自己的英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