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耕读传家:张氏家族的整体崛起

    曾国藩曾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曾国藩:《道光二十九年致诸弟信》,《曾国藩家书》。)他认为,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的话不完全可信,其实官宦之家,未必一代就萧条。官宦之家有较广的人脉,同时往往也重视教育,大多通过联姻等方式,为自己的子孙谋取更多科举与政治资本,从而奠定了家族喷薄兴起的基础。

考察张氏家族,从六世祖张淳、张渐开始,其子女的教育与婚姻情况就超越了寒门素族,他们一方面重视读书,通过考试等手段获得了科举名衔,另一方面又通过与读书仕宦之族的联姻,实现了阶层的攀升。下面是张淳、张渐儿女功名与婚姻情况的简明统计。 

从这张统计表可以看出,张淳、张渐的儿子或有功名,或有官职,而其夫人多出自官宦名流之家,张淳、张渐的女儿也多嫁给有功名的仕宦之家。显而易见,五世祖张木一门已经实现了由富裕之家向书香门第的转变,自一世祖永贵公迁桐以来,这是第二次跃升。

张淳、张渐的儿女大抵出生在万历年间,而在天启、崇祯年间去世。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1572年到1620年,达48年。万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朝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六月(1582年),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开始亲政,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其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张居正之类的人可以督导,加上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的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在晚明日落西山的残照中,张氏家族却以其勤勉和严谨,谨守着耕读传家的祖训,敦厚朴实,积善行德,夯实一个家族再次跃升的根基。

宦游四方的张淳曾给居家的长子张士维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闻汝兄弟居家敦朴,且勤读书,甚慰。此可以养德,亦可养福。语云:‘盛极衰至,福过灾生。’造物之定理,前哲之明训,近世儒者若司马君实、邵康节,尤惓惓言此,思深而虑远矣。”

司马君实指司马光,邵康节指邵雍,邵康节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司马光像对待哥哥一样对待他。盛极衰至,福过灾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思想。

考查张淳、张渐的几个儿子,几乎没有做官,即使做官官职也不大,时间也不久,止两三年;一辈子大抵居于县城和乡村里,以秀才身份,耕读传家,孝友治家,恪守慈爱俭朴、乐善好施的美德。

耕读传家,耕主要交给佃户和仆人,读书其实成了他们的主业。据《张氏宗谱》记载:

张士维键户诵读,萧然如寒素;张士缙少警敏,长益嗜学,为邑诸生,文淹通伟丽,洒洒千言不倦;张士绣“谨率趋庭之训,肆力于学,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旁搜博探,有声诸生间,寻入太学……惟兢兢择师友以训;张士絅博综群书,为文才思飚发;张士绳嗜读书”,张士纪“为邑诸生,再困棘闱”,张士绅“读书了大意,落笔成文,一语不寄人篱下;张士绾少读书,过目辄记忆,淹贯百家,下笔常数千言”。

张淳、张渐的八个儿子,四个考取了秀才,两个在国子监和县学取得生员的身份。他们的生活,以读书、吟诗、著文为主,关门惟闻读书声,声色犬马全不入。根据《桐城续修县志》记载,张士维工书画,筑半亩园于獭桥湖畔,自绘《龙眠山庄图》于壁,著有《半亩园诗集》。这无疑引领了子孙辈的读书之风。

孝悌是治家之本,特别是在旧式大家庭中,人口众多,关系复杂,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才能确保家庭内部的稳定和睦。这一方面,张士维作为长房长子,做出了榜样。母亲尹宜人在徐州去世,他千里扶柩,悲哀过度,为自己不能奉养母亲而伤心;又因为母亲年轻时生活贫寒,操持家务,亲自舂米担水,穿着粗布衣裳,待父亲做官后家境稍好,却又匆匆去世,他感到十分痛惜,发誓终生不穿丝绸绫缎。其后果然“终岁一布袍”,而且每遇节日和初一十五,一定要在母亲灵前哭号,几十年都没有中断。父亲张淳辞官归乡,他正当壮年,每天按时问安,和孩童时没有两样。他几个弟弟都还小,是他选择贤师耳提面命。分家时,父亲把田地房屋分为三份,他选取最低劣的一份,他解释道:“我已成家立业,你们兄弟还很小,需要钱财。”在他的带领下,几个兄弟都做到孝友为本,如张士絅“事母程太君笃孝,处诸兄弟间称友爱,绝不知有异母之嫌”。

同时,他们又承担起乡贤的角色,赈灾济民,乐善好施,而自己保持正直俭朴的本色,为家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得政府的看重。《家谱》记载,张士绣“周人急,济人困,皇皇如恐不及”,张士维“性简淡渊静,无他嗜好,惟多积隐德,不欲令人知。周恤姻党,赈济贫乏,佐人婚姻,虽屡请无倦容,尤恂恂善下人”。特别是张士维,十三岁就成为公子哥儿,五十四岁又因儿子张秉文考取进士获得皇帝赠封,但他并无骄纵富贵之色,每次食物没有两样,衣服没有任何刺绣,闭门谢客,不谒权要。他曾经说:“吾六十年来未尝走尺牍以干有司。”这种正直高洁的品格受到乡人的崇敬。作为乡饮大宾,每次乡射行礼的时候,想一睹其面的排列成一堵墙。而在父亲张淳入乡贤祠十六年后,张士维再入乡贤祠,县令亲作祝词孝友天植,文行世传,作述重光,后先济美”,予以褒奖。

张淳的儿子们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大的功名(只是秀才),而且遵循着张淳的教训,连衙役都不做,遑论县令以上的官职了。但耕读传家、孝友治家,加上桐川会馆奠定的桐城好学之风,其孙子们在科举上一路凯歌,官职也越做越大,真正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下面这张表可以看得分明:

从此表看,张淳的八个孙子(俗称张氏“老八房”),个个都有功名,其中考中进士2人,考中举人1人,加上朝廷的照顾,有些孙子没有通过考试也获得了贡生、监生的资格。从官职上看,做到二品以上的官员有2人,而与之联姻的,也多是达宦名流。张秉彝再次入祀乡贤祠,连续三代。因此,整体上看,张氏家族已经崛起,成为当地的望族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家族才可以代代延续
简简单单四个字,道出了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
曾国藩:大多数家庭“传不过五代人”,儿孙延续取决这两点
莱芜这些家族曾出过进士!快来看看有你的家族吗?
诗礼传家兆德馨
米脂寻根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