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议农业稳定性对乡土社会的影响

小议农业稳定性对乡土社会的影响

摘要: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农业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土地无法流动而且庄稼离不开固定土地,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很长时间,这需要安稳,因此形成了世代定居的生活,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长此以往,在同一个社会圈子里生活的人们有着熟悉感和亲密感。这种熟悉感和亲密感对乡土社会的生活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影响,本文将阐述熟悉感对乡土社会中的社会交往即社会关系类型和统治类型的影响,社会关系也影响到统治类型。

关键词:差序格局   礼治   长老统治

正文:

中国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农业社会的阶段,因此土地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要依靠农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物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老认为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靠土地谋生,土地是他们的命根。众所周知,跟游牧和工业不同,对于农业来说,土地是最直接的资源,土地是不可移动的,同样的,长在土地里的庄稼也是动不得的,因此发展农业最要紧的要素是“安稳”,“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在乡土社会中,人口大幅度迁移是很少发生的,即使迁移,老根也不常动。“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农业社会中,并不需要多少的社会分工,但是人们还是会选择聚居在一起,因为聚居会给他们带来便利和安全,所以就形成了很多的村落。村和村之间是孤立的,社区之间交往较少,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自己所属的村落,很少跟外界人频繁交往,也就是费老所说的乡土社会活动的地域性。“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样的社会属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长期一起生活使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互相熟悉,不存在陌生人。费老利用《论语》解释了这种熟悉的感觉,“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冶,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总结来说,农业的不流动性造成了“熟悉”的社会。

这种稳定性影响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统治类型。我觉得这可以体现出人们在一种固定的环境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而这个思维又影响到了人们的行为。

首先说说社会关系。在上面提到乡土社会活动的地域性问题时其实已经说到了村落和村落的社会关系,下面要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社会关系。费老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创新概念,费老把西洋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格局称为团体格局,相应的,中国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的格局就是差序格局。简单来讲,西洋社会团体格局是指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团体的界限清晰,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却不清不楚,比如说“家”,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而中国的家的范围却是可伸可缩。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是不同的,中国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就像石头投入水中荡起的一圈圈波纹,也就是费老所说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那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不管是亲属关系还是地缘关系,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都会想到这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圈子里处于哪一圈以及在特殊情况下这个人位置的变化,是把他拉近还是把他推远。中国乡土社会的这种社会圈子,最大的特点便是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因此可以说,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那么,想要维持这个社会的稳定,使这个社会正常健康的发展,就需要个人的良好的道德感和传统习俗的控制了。

农业的不流动性造成了“熟悉”的社会,在这个“熟悉”的社会里,人们互知底细,互相信任,不需要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乡土社会自有它的“规矩”,规矩并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相对于西洋的“法治”社会而言,中国乡土社会是“人治”的社会,其实法治也需要依靠人来实行,在解释法律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的因素在其中,而人治也不是说完全凭个人喜好来决定事务,所以更准确的说,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为什么礼治能够实行呢?这就要看礼治实行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从这一点上来讲,礼和法律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法律的实行依靠国家的权力,礼的维持是依靠传统,这是二者的基本的不同点。“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先辈们在社会生活中摸索出许多的生活经验,人又是有学习能力的,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便代代相传,顺着经验做便没有问题,逆着经验就会出问题,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经验也就是传统产生敬畏之感。因此费老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比道德更甚一筹,违反了道德仅仅是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良心发现的人最多再遭受自己内心的折磨,但是违背了礼,就不仅是遭受谴责了,因为礼不代表着文明,礼里面也包括了很多在现代社会看来比较残酷的内容。“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这又从另一个方面点明了为何乡土社会会是礼治社会,乡土社会中农业的不流动性,活动的地域性,都导致了乡土社会的发展比较缓慢,环境改变也很缓慢,那么人们就会很少遇到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情况他们都能用传统的方法解决,这也有效的保持了人们对于传统的畏惧和信任心理。

费老在本书中还总结了乡土社会中的四种权力类型,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的典型代表是皇权这是一种基于追求利益强制性权力,而乡土社会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不能产生很多剩余的经济利益,因此在乡土社会中的发展受到限制时势权力是在社会变迁较快,传统难以适应社会变迁时产生的一种类型,乡土社会变迁十分缓慢,时势权力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并不是那么显眼基层的传统乡土社会中,尤其是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权力类型主要体现为同意权力,这是基于分工合作而产生的,是民主式,但是,这是由社会分工产生的权力,也就是说,分工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分工并不发达,所以这种权力也不能在农业为基础的乡土社会中发展壮大。长老统治是基层乡土社会统治类型的体现。长老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或是说爸爸式的”,长老统治力的关键词是“规律”和“教化”,作为传统的象征,长老权力的一个很大的作用是教化作用,教化人们遵守传统。长老往往由年龄长的人来担任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年轻人是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询问年长的人,还有一点,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即环境的稳定性也给使得经验灵验成为常态,使人们信任年长人的经验。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在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平时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纠纷,一般也是由长老作为权威的评判者

总结来说,农业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农业的稳定性、不可流动性使得人们的社会活动具有地域性,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社会;这种稳定性也使乡土社会形成了差序格局,也正是这种稳定性,长老统治才是四种统治类型中最适应乡土社会的统治类型,总之,农业的特性是形成乡土社会种种的最基础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内容整理
费孝通《乡土中国》
20191110教学手记——《乡土中国》问答题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费孝通:万言弄通中国乡土,一心写出乡村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