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口苦当重视中焦脾胃功能

“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口内症状,能反应脏气的偏盛偏衰,口中味觉异常,是重要的辨证依据和参考。早在《内经》就有对口苦的论述,历代医家亦有发挥,口苦病机纷繁复杂,一家之辞难以概全。

现代医学认为口苦是由含有化学物质的液体刺激而形成的一种味觉,对口味的认识主要是从神经传递方面。人类的味觉感受器叫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面,不同位置的味蕾由不同的神经支配,由味觉受体介导通过不同的通路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感受到酸、苦、甘、辛、咸等味。影响味觉的因素主要有:种族、舌体解剖、性别、年龄、疾病(中耳疾病或手术、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吸烟饮酒等个人行为因素。研究表明锌、维生素A的摄取对维持正常口味非常重要,但目前对口味异常的治疗仍具有局限性。

《内经》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等记载,并命其病名为“胆瘅”。后世遵《内经》多从肝胆从火热论述口苦。后世及现代医家对口苦病机病位及论治的认识多有发挥,对口苦病机认识更为全面,重视“口苦非独主热”的观点,日益重视虚寒性口苦的论治。依《内经》胆液外泄则口苦,因此,除肝胆实火、湿热外,脏腑阴火、气虚、虚寒等原因亦可引起胆液外泄而致口苦,口苦不尽归于热。现代医家对口苦病位的认识亦有所增益,提出口苦继发病位为胆,原发病位可在五脏六腑,口苦非独取决于胆,故欲详口苦病机根本,当从五脏六腑求之。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从脾胃论治口苦观点各医家早有论述。《灵枢·四时论》“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李东垣:“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的论述也指出脾胃虚而出现口苦舌干。至明清时期马莳指出:“胆邪逆于胃,故胆液泄,则口苦而呕,故曰呕胆”,从胆气犯胃的角度分析了口苦的病机。张介宾提出“肝胆俱劳,劳则必虚,虚则气不固,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古今医统大全·口病门》指出:“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故令人口苦生疮,白热而口苦,或口舌生疮、黄连泻心汤、牛黄清心丸、凉隔散之类主之。”张景岳:“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调畅中焦气机,肝胆气机的通达条畅与脾胃功能的正常关系极为密切。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主疏泄,其气升发,助脾运化;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滋肝用。由此,升降相因则气机运行有章,升降失常则气挟胆汁上泛而苦显于口。另,“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而成胆汁,胆主贮藏胆汁,而肝主疏泄调畅胆汁排泄入肠促进水谷的消化吸收,肝胆功能的正常发挥,亦有赖于后天之本的充养。若脾胃虚损,肝胆失养,则肝胆功能失常,胆之精汁排泄失度,加之气机紊乱,口苦亦生。脾胃伏火又称“阴火”、“虚火”、“食火”。伏火产生的根本原因为脾胃虚弱,本虚标实,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互为因果,脾胃伏火亦可导致口苦。

综合以上论述,对口苦病位的认识从肝胆论治发展为从五脏六腑整体论治,并且日益重视中焦脾胃功能;对口苦病性的认识从多属热证发展为虚实寒热全面辨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五脏六腑才有其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脾升胃降,斡旋气机,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水火才能运营周身而不滞。口味为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见微知著,整体观念渗透其中,辨治口苦,当重视中焦脾胃功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秘方】口干、口苦、肝胆湿热?1个中医秘方,清利肝胆湿热!治口干口苦不复发
王国斌教授辨治口苦医案拾萃
【口苦:治验一则,从脾论治】
2015年的微信讲课
口里有异味?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早发现早治疗
口苦之非热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