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1)

2019年7月25日,星期四,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廿三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1)

【刺孟篇导论】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在《公孙丑上》写道:“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一书的基本思想是倡导“以仁为本”,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王充针对《孟子》中的矛盾言论以及其言行不一的实例,予以揭露和批驳,一个“刺”字,已经明确表达出本篇的力度。

【原文之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易》曰:“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元亨利贞。”《尚书》曰:“黎民亦尚有利哉。”皆安吉之利也。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孟子不且语问惠王何谓利吾国,惠王言货财之利,乃可答。若设令惠王之问,未知何趣,孟子径答以货财之利。如惠王实问货财,孟子无以验效也;如问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货财之利,失对上之指,违道理之实也。

【字词】

1、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君主,因魏国都由安邑迁至大梁,故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拙解】

孟子拜见魏惠王,魏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呀?”孟子说:“只有仁义而已,何必要说利。”

利有二种,有货物钱财之利,有平安吉祥之利。魏惠王说“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如何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之利,而孟子却轻率地认为魏惠王是想得到货物钱财之利并直接否定他呢?《周易》中说:“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元亨利贞。”《尚书》中说:“黎民亦尚有利哉。”这些都是指平安吉祥之利。施行仁义,可得平安吉祥之利。孟子若定要回答魏惠王所问的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而魏惠王所言确指货物钱财之利,方可以“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作答。如今对于魏惠王所问,尚不知何意,孟子直接针对货物钱财之利回答。如果魏惠王确实是问货物钱财之利,孟子所答并无实证;如果是问平安吉祥之利,而孟子却以货物钱财之利回答,既与君王所问之意不符,也有违道理实情。

【小议】

孟子,战国时的大儒,列国君王对其尊敬有加,魏惠王亦是如此,待之为上宾。既然是大儒,当有大智,故而魏惠王欲向孟子求治国之道,便问出那句“将何以利吾国乎?”以魏惠王和孟子的的身份,问话中的“利”字,当是有关治国的大政方略,既非“货财之利”,亦非“安吉之利”。孟子呢?儒学之大家,尤以倡导“以仁为本”为其立学之根本,哪里有什么治国方略?所以,只以“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作答。这个回答,巧妙地绕开了魏惠王询问欲索的答案,使孟子非但不会因其并无治国实策而陷入尴尬,又在魏惠王面前推销了他的“以仁为本”儒学。从某种角度来看,孟子的这种回答方式是不是有些“玄妙”呢?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很男人,孔子很长者
孟子很男人孔子很长者
孟子:有关我的江湖地位,我本人是不服的!
什么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由孟子问已卒的子思又得《孔丛子》系魏王肃伪造一证
浅析孔孟之义利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