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32)——说日篇第三十二(1-3)

一、

“日朝见,出阴中;暮不见,入阴中。阴气晦冥,故没不见。”儒者此言,源于古代的盖天说,即认为天似斜放的车盖,中心在北,太阳附于天上,随天绕北极由东向西运转。阴阳学说认为北方属阴,南方属阳。综合两种学说,便出现了儒者日朝见暮不见皆与阴气相关的说法。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地圆说的主张,楚辞的《天问篇》便是实证。但那时的地圆说并不为世人认可,人们相信的只是“天圆地平,中国居中”。

二、

现代人对天体运行有了科学的认知,自然知道“冬日短,夏日长”的道理。古时儒者以阴阳之气解释冬夏白昼短长,是由于受到天文知识的局限。而王充以日在东井或牵牛导致“日道”长短来做解释,还是有些接近现代天文道理的。同时,因白昼的至长、至短,而产生的夏至、冬至两个节气,此说无误。东井,二十八宿之一,有八颗星,如今称为“双子座”;牵牛,亦是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如今称为“摩羯座”。虽然古代中国大多时期都以“盖天说”为主,但先人们对日月星辰的研究还是颇有建树的,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果。尤其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节气,堪称是举世无双的杰作,展现出古人的绝顶聪明与智慧。

三、

日月运行之道,东汉时有九道之说,当时认为日行中道,即黄道。立春、春分,月出黄道东青道;立夏、夏至,月出黄道南赤道;立秋、秋分,月出黄道西白道;立冬、冬至,月出黄道北黑道。十六道之说,源于《淮南子·天文训》。而王充对日月运行也是很有研究的,他提出了十六分之说,即把一天分为十六等分,规定二月春分,太阳昼夜各运行八分,以后每月昼行递增一分,夜间运行递减一分。到五月夏至,太阳白昼运行十一分,夜行五分,以后每月白昼运行减一分,夜间运行增一分。到了八月秋分,太阳昼夜各运行八分。

九道之说,十六分之说,均说明古人在对日月运行的研究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于今人而言,他们的说法是否有道理已经不重要了,天文科技已经清晰说明了日月之行的道理。偶读古人留下的这些天地自然学说,唯有心生敬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衡》说日篇
说日篇第三二
四柱八字与星球天体天文时空
二十八星宿是日月及五星的“宅舍”
日月及五星行道(一)——日道
冬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