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思维起点——《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人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健康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审视,《内经》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集大成者。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研习者,必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内经》强调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徒存躯壳而已。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内经》偏重于综合整体、取类比象的方法,着重系统功能的研究,主要表现为:

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内经》在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过程中,并不是把人体分割成各个部分孤立地加以分析研究,而是从人体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的。

人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内经》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赖于自然条件而生存,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处在天地之中,人的生命现象也属于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因此,自然变化的某些法则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原理是一致的,必须顺应自然,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辩证地对待生命活动。《内经》十分注意用辩证的目光对待生命活动,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内经》借助阴阳学说的观点阐释人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的结构再复杂,均可以阴阳来划分,阴阳中又可分为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等。从人的生命活动过程而言,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形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成形),阴阳之间化气、成形,生生化化,从而维持着正常的生命过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内经》曰: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象;“道”则是法则和规律)。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云云……(此处省略8万字)……《内经》的内涵和外延,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广大了。

用一句话归纳:《内经》是中国“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思想的基本理论与传统精粹“中医”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注:草民自编自乐的归纳而已,不喜勿喷】


以下我们就《内经》关于人的“精、气、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初略窥之。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之在我者德也”:不同的天德(不同的天体运行轨道),会影响我们的生命。天道的能量对人的影响大多是隐性的,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不为人所感知。

地之在我者气也”:不同的地气(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生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气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比如到了某个新地方,有人会水土不服,这就是地气不同造成的。另外,有的人到了某个地方后疾病会加重,有的换个地方病情会减轻,甚至多年的顽疾都会消失。总之,天德可以说是生命之性,地气可谓是生命之根。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由于天之德下行与地之气上升、天德地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得以化生。

:“生之来谓之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承父母,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后天之精是生命运化过程中,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交换,再通过内脏加工、累积和贮存。

“精”有“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而且都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肾精”。

:气的含义很广,简言之,气为万物之联系,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

葛洪《抱朴子》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气”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气的正常运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人之气可分为两类,一是与生俱来的,如精气,神气;一类是后天的,通过饮食生成。

气还受人情绪影响,《内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忧则气泻,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两精相搏谓之神”。

男女交媾,阴阳两精上下交感而产生的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叫做神。

人有三宝:精、气、神。正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的关键就在神,人在养生保健时,最重要的也是养神、调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

魂藏于肝,肝应于春,而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萌发向上的季节。所以“魂”是人的下意识、不自主的而又积极萌发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是在神的控制之下才能清晰、条理又理智地活动。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魄藏于肺,肺应于秋,秋是万物收获的季节,以能够及时、充分、尽量地供应人体的各种需求。魄能够稳定人形、神的活动,帮助人达到形神合一,以更好地应对每天面临的各种情况,这就是魄,它“并精而出入”。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充分调和而发生作用就会产生魄。人的体魄强壮,遇到突发的恶劣环境,也有非常强的抗御能力。另,说某某人讲话有魄力,就是说他说话办事心口合一、形神合一,对突发事件能从容应对。魄和胆联系在一起叫胆魄,反之,如果做事没有魄,就是精气不够。

魂魄比较特殊,和意、虑、思不一样,虽然是通过后天发动,但是先天就已具备。“以后为基,以父为抵……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魂魄必具。”魂魄二者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共同保持人后天的正常身心运动。

:“任物者谓之心”。

所谓“任物”,任者,担任、接受;物,外界事物。

:“心有所忆谓之意”。

心一动,有了一时的意念或回忆,这就形成了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意多了、想法多了,把它们沉淀,存起来,也就是牢牢记住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想法、志向。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有了想法、志向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这就叫“思”, 正所谓“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在思考过程中,做出由此及被由近及远的推理,选择并决定行动,与 “思”相比,已更深入,成为了“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因虑而处物,是在深思远虑的基础上,由推理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事物进行正确安排处理的过程。《荀子·正名篇》曰:“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总括】精、气、神、魂、魄表述的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意、志、思、虑、智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意识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根溯源——发掘华夏文明中的中医智慧
什么是“天人合一”?(中医基本观)
中医有种境界:奇妙的“天人合一”!(一看就懂)
“《黄帝内经》 ‘精气神’学说与养生观”讲稿(2)
《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的“精”、“神”分别指的是什么?
人与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