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视角》6:借助群体,演化自己

我们继续讲戴维·威尔逊的《生命视角》。这一讲的主题是怎样使用演化思维,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改变。

我们前面讲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那本书的时候说过,阿德勒的哲学认为人的幸福感和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是人际关系。我们说阿德勒那一套是“强人的生活哲学” —— 它是哲学。哲学可以说人*应该*如何如何,但是如果不经过科学方法的验证,你就不能说人*是*什么样的。

威尔逊并没有提到阿德勒,但是以我之见,演化思维和书中提到的各项科学实验证据,在人际关系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跟阿德勒的思想殊途同归。

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他们说的这些道理应该是对的。而更好的消息是我们现在有比阿德勒当年更深、也更实用的知识。阿德勒说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一个第一性原理 —— 现在威尔逊说的更激进。

威尔逊的关键洞见是,在个人、群体和社会这三者之间,真正占到基础性地位的不是个人,而是群体。

你的首要身份不是自己,而是你所在的群体的一员。当然你可以是多个群体的成员,包括你的家庭、你工作的团队、你生活的小区等等,而这些关系,对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要想理解个人和社会,首先得理解群体。

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们先从实验说起。

1.摸手的作用

吉姆·科恩(Jim Coan)是一个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医生,经常给人做些心理治疗。大约在 2000年左右,科恩有一个80多岁的患者,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患有创伤应激综合征(PTSD)。科恩很想帮助他,可是这位老兵非常不愿意配合治疗,你让他做什么他一概不听。

有一天,老兵的妻子陪着他来找科恩治疗。一开始老兵还是怎么说都不听,这时候他的妻子突然提出来,说我能不能握着我丈夫的手?科恩说当然可以啊!结果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老兵一握上妻子的手,他就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的人,非常愿意配合医生。

科恩敏感地意识到这里面有大学问。难道说触摸别人的手,就能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那么大的影响吗?科恩立即做了实验。实验中,受试者躺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的设备里,然后实验人员会对受试者的脚进行间歇性的电击。我们可想而知,受试者会感到非常紧张。

但实验发现,如果让受试者抓住一个陌生人的手,他的紧张心情就能有所平复。而如果受试者抓住的是他所爱的人的手,他的心情就能大大平复。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感人的场面:握着亲人的手,别说是实验室里轻微的电击了,哪怕马上就要死去,内心都是平安的。

在我们看来,这个效应难道不是显然的吗?但是科恩的实验对学术界是一个重大冲击。关键在于,主流学术界都是把人当做个体来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廷贝亨说的机制问题和成长问题。而现在科恩证明,所爱的人在身边,能对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影响,那前面那些关于个体的研究,岂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吗?

据此科恩提出一个学说,叫做“社会基线模型(Social Baseline Model)”。

这个理论说,人类在过去数万年间的演化历史中,我们的基因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 —— 而不管自然环境怎么变,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合作性的、紧密联系的群体之中。

所以基因给我们的设定,就已经默认,我们是生活在合作性的、紧密联系的群体之中。对基因来说,跟亲朋好友在一起是正常生活,离群索居是不正常的。所以你怎么能脱离人际关系去研究一个人呢?

这就是为什么孤独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严重的创伤。社会关系甚至会影响你的认知判断。有实验发现,同样是评估一个上坡的坡度,如果你身边有朋友,你会觉得坡度没有那么陡峭你可以上去;如果你是一个人,你就会认为那个坡度更陡峭。

这个社会基线模型正好跟阿德勒的哲学对上了。有了这个知识,我们怎么样才能生活愉快呢?那当然就是回归正常状态,让你的身边有一群和你合作、关系紧密的人。比如我们看女排比赛,每打一个球都要互相击掌,她们完全知道肢体接触能加强群体关系。

那如果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有些问题,想要改善,应该怎么办呢?演化思维有很好的操作方法,咱们先说怎样改造别人,再说怎样改造自己。

2.积极教育

咱们想象一个常见的场景。你在逛超市的时候看见有个孩子在大哭大闹,他妈妈不但不好好管教他,还给各种哄。孩子得寸进尺,提出各种非分要求;妈妈步步退让,最后什么条件都给满足。

演化思维完全能理解这样的关系:孩子这么做是在给自己争取资源,他要得到妈妈全部的注意力和所有的爱。但这个关系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它是个恶性循环,将来要么妈妈受不了了必须反击,要么孩子被彻底惯坏不能在社会立足。这个孩子个人的演化,和包括他的妈妈在内的、他所在群体的演化,是矛盾的。

但这个矛盾并不是无解的!最好的办法是用演化对付演化。

以前我们多次说过一个学者叫斯金纳( Skinner),是行为学的祖师爷。斯金纳非常善于训练小动物,他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改变任何人的行为。斯金纳的方法,叫做“用后果选择(selection by consequence)”。说白了,就是做对了给奖励,做错了给惩罚。

斯金纳这个做法符合演化思维。演化思维的学习方法,恰恰就是——

学习 = 突变(variation)+ 选择(selection)

突变就是你要在各个方向上多尝试新的做法。选择就是如果尝试的结果是正面的,你下次就加强这个做法,如果尝试结果是负面的,你下次就不这么做。我们上一讲说的免疫系统的学习模式其实也是这样:人体内各种抗体都有,这就是突变;一旦发现入侵者就大量制造同一种抗体,这就是选择。

如果斯金纳连小动物都能训练好,我们怎么就不能把孩子管好呢?具体到教育孩子,演化思维给出了一个“黄金法则”,总共三句话:

对好行为要给丰厚的奖励;对坏行为要给温和的惩罚;实在不行,再让惩罚升级。

孩子今天有个突出的好表现,我们应该慷慨地表扬他。而如果发生在公开场合哭闹这种事儿,首先你绝对不能哄,哄就等于鼓励这种行为。最简单的办法是先警告,警告不好使就孤立他一会儿,如果这还不行,那就取消一次看电视时间。这就是一个逐步升级的惩罚方式。而你作为路人,如果看见别人家小孩有这种行为,你也可以用鄙视的眼神给他一个小小的负面反馈。

有个推广这套教育方法的项目叫“积极家长教育项目(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 )” [1],威尔逊列举了相关的随机实验研究,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那如果是自己想教育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3.接受与投入疗法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可能因为家庭环境或者各方面的原因,性格有点孤僻,不太能融入社会。长大之后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不太好,想要自我改变,应该怎么办。

威尔逊推崇的一个项目叫做“接受与投入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2]。我看了一下,这是一个应用很广,而且也被很多研究证明有效的方法。

ACT 大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入,其实就是要用演化的方法改变自己,也就是突变 + 选择。

你要多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接触不同的人。如果你感到自己在从事哪个活动、或者跟哪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情绪特别正面,那你就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多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如果你觉得哪个想法能让你感觉更好,你就多往那个方向想一想。而有研究表明,哪怕是单纯坐下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正面活动和负面活动,都能让自己感觉更积极了。

ACT 的另一个方面是接受,这是观念上的自我改造。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只是跳不出来。酗酒者知道酗酒的习惯不好,但是戒不了;性情孤僻的人并不喜欢孤僻的状态,但是他迈不出跟人打交道的第一步。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身处一个周围都是山的环境,有些山很高,有些则是低矮的小土丘,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站在高点。行为有问题的人,就相当于是站在了一个小土丘上 —— 他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他知道更高的山肯定更好,但要想去,他必须从他的小土丘上下来才行。可是小土丘是对他来说是个局部的高点:喝酒的感觉确实挺好,不和人打交道确实安全 —— 从上面下来他会感到很难受!

而 ACT 要求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不要把那个小土丘当局部高点,你应该把它当做爬山路上不得不跨越的一个小障碍。

而为此,你首先得有一个大局观。你得知道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得对整个的路线图有个大概的了解。

有个研究是这样的。斯坦福大学有一些黑人学生,可能因为是黑人,是大学降低标准录取来的,他们来了以后会有一种自己并不属于这里的自卑感。而研究者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能帮助他们。

研究者给刚入学的黑人新生看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说每一个斯坦福新生都有同样的困惑和不安。然后研究者让这些学生面对镜头谈谈自己的困惑和不安,作为给未来新生的记录。同时,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这些学生还要每天记录和印证自己的这个情绪。

这就相当于给这些学生看到了一份路线图。原来前人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原来我并不特殊,我跟别人一样。就这样,参加实验的黑人学生找到了对斯坦福的归属感,而研究表明,他们到高年级的时候,成绩和健康水平都超过了对照组。还有另一项研究说,哪怕让人仅仅是时不时写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人的心理状况都能显著改善。

这一讲我们说了一个理论 —— 社会基线模型。提出了两个改善行为的方法,一个是基于演化的“学习 = 突变 + 选择”,并据此提出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一个是建立大局观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威尔逊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不是个人也不是大社会,而是小群体 —— 你看这个说法是不是跟我们前面讲的《九个工作谎言》一书说的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在小团队之中,是一致的?

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表扬要慷慨,惩罚要温和,是不是跟《九个工作谎言》中怎样给下属提反馈,有相通之处?

强调对群体的归属感,这是不是印证了阿德勒的招牌学说?

读书的一大乐趣是发现这些联系,以期达到融会贯通。新知识不见得非得让人感到颠覆才是好的,从别的角度印证以前的说法,更能让我们放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所不知道的自己
态度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因素
如何战胜他人的偏见?
第20讲:100年前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是如何运作的?
为什么俄罗斯人不抑郁
盛夏中的初秋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