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剧“新姿势”里,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3-26 13:27

  作者:李勤余

  完完整整、安安稳稳地欣赏一部影视剧对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来说,似乎越来越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媒体技术的升级改变了人们看剧的方式,人们追剧的“新姿势”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尽管有些姿势看上去有点“怪异”:比方说倍速看剧,观众任凭屏幕里的人物变成“摩登时代”的卓别林,即使再滑稽,他们也能悠然自得地把剧看完;还有微博追剧、抖音追剧,这样虽然既节省时间又能了解剧情走向,但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看了些什么。

  上述观剧方式好歹还能保证把剧追到底,但当下的更多年轻观众,可能在打开视频没多久后就毅然选择了“弃剧”。

  如今的影视剧,为何就这么不招人待见?

  一个比较直接的答案是,现在的剧真的不好看。早在2017年,艺恩发布的《年轻用户网络视频“看点”数据报告》就显示,狗血剧情和“感人”演技是用户的第一弃剧理由。

  诚然,眼下的“烂片”“雷剧”确实不少,其中原因也很复杂:比如剧集动不动被拉扯成鸿篇巨制,实际剧情却“注水”严重——拖沓的故事让观众不得不选择倍速观剧,甚至是中途弃剧。

  然而把观剧“新姿势”和剧集的粗制滥造强行联系在一起,未免也有些简单粗暴。如果观众对剧集毫无兴趣,又何苦要用各种“新姿势”花式观剧?何不在一开始就放弃?

  因此,不妨把“新姿势”的诞生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下进行观察。换言之,观剧“新姿势”的出现,或许并非偶然。

  2008年,优酷推出了首部网剧《嘻哈四重奏》,成为中国第一个观看量破亿的网络剧。这或许与播出方式有关——当年“网剧”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在今天,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年轻一代对台播剧的概念已经有些陌生,从台播剧到网剧,改变的不仅是播放介质和形式。

  台播剧可以被视作一种“宏大叙事”:全家人挤在一张沙发上收看同一剧集。此时此刻,他们看到的故事是统一的,接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统一的。不管人们是否表示同意,那时的信息传播在社会范围内几乎是同步的。而网剧、直播、短视频的爆发式繁荣,对曾经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下的网络热词“饭圈”,恰恰可以形象地概括这一现象。

  影视剧不再是“大众”的,也不再承载着传播大众文化的任务。一个个“圈”,代表着观众或粉丝的“分众化”与“分层化”。属于不同“圈”内的观众,不再像从前一样进行通畅的交流。比方说,《陈情令》《镇魂》等主打“兄弟情”的影视剧往往会拥有特定的受众,而他们的所思所想,外人未必了解,也未必能理解。

  换言之,影视剧的内容和主题,正在逐渐碎片化。以往作品对宏大主题的追求,正在朝“粉丝向”不断靠拢。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微博追剧、倍速观剧并不会影响到时下观众的观剧感受——因为观众不需要完整地理解全部叙事、作品的意义,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满足内心的需求,如此而已。

  而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也在无意间加速了这一趋势。正如前文所述,全家人已经不会聚集在一起煞有其事地观看同一部影视剧,并认认真真地讨论剧情,观剧的“仪式感”“崇高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抽空”看看剧,对于当代身处快节奏、高强度社会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品”。既然观剧的意义已经改变,那么观剧的形式就不可能不变。

  因此,当我们为剧集的今不如昔而唏嘘不已时,可能并未意识到,观剧“新姿势”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行文至此,不能不提及推动一切转变的一大重要原因:商业化运作。无论是分众化的营销策略,还是碎片化的播放模式,都出自“商业”之手。

  一方面,这是当代社会不能逃避的选择。观众常常怀念经典老剧,比如《红楼梦》《西游记》。但必须认识到,那个更关注作品艺术价值、轻视商业价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艺术至上的逻辑在当代商业社会中也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商业”的逻辑必然会推动观剧模式的变革。微博观剧、倍速观剧甚至是中途弃剧,这些对“商业”而言都不重要,观众是不是完整欣赏剧集并从中品味出剧集内涵更不重要。口碑、人气、热度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构成的商业回报,才是最关键的。

  这种“重营销轻内容”的运作方式并不是长久之道,“商业化运作”也不该为不愉快的观剧体验“背锅”。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从《权力的游戏》《新闻编辑室》《兄弟连》《大西洋帝国》到如今正在热播的《西部世界》,这些经典影视剧都是实打实的“商业”剧。其独特的制作模式为“商业”与艺术找到了平衡点:收视率飘红就续拍、收视率惨淡就被“砍”的残酷生存模式逼迫制作方只能千方百计、使尽浑身解数留住观众,用悬念迭起的剧情和回味无穷的哲思吸引注意力。

  美剧的制作模式虽然不能完全被照搬,但其中的启示意义不该被忽视——无论任何时代都不该忽视作品本身的质量。帮助一部剧“出圈”的除了固定粉丝,还有社交媒体上的“自来水”群体,他们的评价完全可以左右一部剧的媒介口碑。从《陈情令》热播就可以看出来,观众已经彻底改变了电视剧盈利模式,质量还是王道。

  2019年,上海电视节宣布网络剧可参与“白玉兰”奖评选,这是主流对网络剧的认可,也说明了网络剧不能只靠营销手段出圈。与其纠结观剧的“姿势”,不如把目光投向问题的本质——影视剧的质量,还能否得到提升?

  去年的《长安十二时辰》收获了高人气、高口碑,相信选择倍速观看此剧的观众,也不会太多。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想要把观众留住,让他们保持正确的观剧“姿势”,广大影视从业者还得在作品本身上下功夫。社会文化不论怎样变迁、追剧“姿势”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该忽视影视剧作品的质量。(李勤余)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焦点】IP不再为收视唯一利器 “内容为王”理念主导商业模式
“花式广告”能否挽救尴尬癌晚期的广告植入?
互动剧,风口还是泡沫?
光明日报:爱情剧不能甜腻过头
不输《开端》,又一爆款好剧!《大妈的世界》不该被埋没
2019年不完全烂剧吐槽:电视剧自动抛弃了穷人又屏蔽了丑人之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