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旧物,值得永远怀想

读后

——读《瓦檐下的旧器物》

周慧文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渌口的一个贫穷小乡村,姊妹多,家底薄,阴暗逼仄老房陈列着旧床、食品柜、挑箱、女人桶……到现在我80多岁的老母亲依然在用着这些旧物。尽管我已是家中较小的孩子,但拾狗屎、放牛、喂猪、砍柴、双抢、栽菜、摘茶叶子、摘茶籽……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因此,很多曾经常用的器物虽然物已不再,苦涩的记忆还在。

即使现在回娘家,看到里里外外黑乎乎油腻腻的旧碗柜,摆在屋檐下长满绿苔、盛满废纸板的大水缸,挂在杂屋里灰尘满面的算盘时,都会忆起勤快朴实的父母,为喂养5个孩子、供读书、培养学手艺的辛苦。2016年我就以《老屋的旧物件》为标题写过米筒、五斗柜、算盘;去年,当看到黄孝纪老师的《瓦檐下的旧物器》一书时,我一惊:原来我想退休后慢慢写的内容,黄老师已经写出来了。

在《瓦檐下的旧器物》里,黄孝纪分别从卧房、灶屋、厅屋、巷子、禾场、田野6辑写出了中国南方上世纪每一个农村家庭所有的生活设备。如“温暖的卧房”中“长凳、笼罩”,“灶屋的烟火”中“火筒、筲箕”,“厅屋的时光”中“脸盆架、千年屋”,“幽深的巷子”中“扁担、水桶”,“金黄的禾场”中“谷箩、风车”,“田野的剪影”中“犁、水车”。全书写了近100种旧器物。同样生活在南方农村,其中很多种旧器物是我老妈八十年来抚摸过无数遍的家什,也陪伴了我将近二十年。看着有些旧器物如今厚厚的灰尘、破破烂烂地摆放在杂屋里,我的内心总有隐隐的痛,为不久的将来终将丢弃的器物,为已离去14年的老父,为已老态龙钟的老妈,也为自己逝去的童年和青少年。

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阅读第一篇“长凳”时,就能感同身受了。书中写的“长凳是八仙桌的标配。一张八仙桌,四方各配一条大小完全一样的长凳。”好像就带领我回到老家堂屋里,长期占据一偶如今已摇摇晃晃的旧八仙桌。“村人围着八仙桌吃饭喝酒,多是在红白喜事办宴席的场合。”是的,乡村每家每户都有八仙桌及四条长凳子的标配,可是平素过日子,是很少会使用的,即使是红白喜事办宴席时,我们小孩子也是不能随便坐上去的,因此,坐上八仙桌旁的长凳子是件

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我老妈一生搭屋、建屋有7次之多,之所以说“搭屋”,是因为我家曾经在几次在奶奶家的阶梯上,猪圈旁用几根小杉木搭过一间屋。屋内自然是一无所有,“两条长凳,靠墙摆放,一端一条,搁上木板,铺上稻草和席子,就是床了。”黄老师描写的就再现了我们当时大多数农家的生活状态。“乡人的一辈子,坐着长凳,躺着长凳,用着长凳。及至生命终止,盖棺定论,仍然离不开两条长凳。许多年后,父母的棺材先后搁置在厅屋中央的长凳上,亡亲平躺于里面,在我们家的厅屋里睡上最后的几个日夜。出殡的那一天,当棺材稳稳地被众人抬上了肩,长凳被推倒在地,父母从此永别了家,永别了村庄和人间。”看到这段文字,想起那个大雪天,老父躺在家里用两条长凳子搭起的棺材里,我平着身子就可以抚摸他的脸,他的手。最后出殡时,我们做子女的面棺材列跪于坪中,抬棺材在上肩的那一瞬间,八人同时一声“嗨”,也会把两条长凳用力踢倒于地。往事如烟,可读到书中的这段描写,依然会泪流满面。

洗涤劳累与辛酸的脚盆、点燃乡间晨与昏的火柴、蒸出疏松好吃的甑蒸饭的木甑、留着遥远青春模样的相片柜、搂满一筐树叶的竹筢……每一件旧器物都真实却又遥远。以物为经,以情为纬,家乡的旧物、老人都娓娓道来,亲切深入骨髓的乡愁自然跃于字里行间。有了这本书,我们就不会忘记那物质贫乏、生活穷困的时代。

这本书让我喜欢的另一个理由是,每一个旧器物都配有简单却形象的插画。这近100种旧器物,像我妈那代人根本不必看插画每一种都认得出,我这个70年代初出生的人也熟悉绝大部分,但“接手板、婴儿轿、砻、连枷、铺磙”等少数器物想不出是什么,那比我年龄小,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他们是再也看不到这些器物了,但如果看了插画,是能知道的。无论如何,那些将消逝在岁月深处的乡村旧物,值得被下一辈人永远怀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它们这么有用! 旧物大利用
《瓦檐下的旧器物》插图特辑——每一幅都是手绘的乡土记忆
长 凳
农村木匠打造八仙桌长凳,天衣无缝、不用一颗铁钉,这手艺真牛!
黄孝纪:消逝在岁月深处的乡村旧物
茶席上的旧物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