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唐朝》听讲笔记3
 第三讲咏史明志    莫砺锋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咏史诗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刚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和动乱,因此唐朝人特别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二十四史中,唐朝人编写的正史就有八部。在“以史为鉴”的社会思潮中,唐朝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咏史诗。那么,唐诗中间有哪些好的咏史诗呢?唐代的诗人对历史怀有什么深沉的感慨?他们深情缅怀的又是哪些历史人物呢?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作品是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这一类诗,我们传统上称它为咏史诗,就是歌咏历史,把历史上的人物、历史上的故事作为诗歌的内容。

  那么,优秀的咏史诗是什么样子的呢?唐诗中间有哪些出色的咏史诗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优秀的咏史诗有一个自身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从晋代左思写的咏史诗开始的。晋朝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叫左思,他写了一组诗,共有八首,都是咏史诗,题目就叫《咏史八首》。我们看看左思的咏史诗是怎么写的。八首中最有名的一首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在山涧里面,在山谷的底部,有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树,它非常高大,但是它长在低矮的山谷里面。在山顶上则有一棵小树苗,它只有一寸这么粗,是很小的一棵树苗,但是它长在山顶上。结果呢,小树苗反而覆盖了大树,太阳光照下来先照到小树苗,它的阴影投到大树上,把大树给遮蔽了。左思为什么这样写?他是说这个社会不公平,有的人才能很好,品德很好,但是他出身低微,就好像长在山谷里的一棵松树一样。相反,有的人因为出身豪门,他家庭高贵,他血统高贵,尽管他无才无德,但照样处在社会的上层,就像一棵小树苗长在山顶上。这样的诗,首先是咏左思心中的不平之感,诉说他心中的某种思绪,对人生的某种感受,最后才点到历史人物,这首诗的最后联想到汉朝的金日、张汤两个贵臣,他们子孙七代都做大官。然后又联想到汉朝有一个叫冯唐的人,左思说:“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唐这个人难道不伟大吗?他很伟大,很了不起,很有见解,很有才华,但是因为他出身低微,所以他一辈子都沉沦下僚,不受重视。这首诗最后咏了汉朝的几个历史人物,这样的诗吟咏了历史人物,写到了历史题材,所以是咏史诗。但它同时又非常强烈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左思开创的咏史诗的传统。后来文学史上优秀的咏史诗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模式来写的。

  现在转到唐代,我们来看看唐代的咏史诗是怎样的。我刚才说了,好的咏史诗首先要抒发诗人内心的某些感受,诸如牢骚、不平,然后才在历史人物中间找一个吟咏的对象。这个历史人物一定是能跟诗人产生共鸣的,诗人才会来咏他,咏他就是咏诗人自己。

  李白、杜甫都写了大量的咏史诗,他们咏过很多历史人物。李白最喜欢咏的是两个人,第一个是鲁仲连,第二个是张良。鲁仲连是战国时代的人,战国时代的齐国人,这个人的特点就是他很有才能,他喜欢见义勇为,帮别人解除危难,当然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当赵国的首都被秦国军队包围以后,鲁仲连就挺身而出,帮助赵国解围。但是他做成这些事情以后,却“功成不受赏”,就是人家要表示感谢,要给他官做,赠给他金钱,他都不接受,他仅仅帮别人做事而不接受报酬。他说我要是接受报酬的话,我就变成一个商人了。但是我不是商人,我是个读书人!李白仰慕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汉代初年的张良,大家对张良并不陌生,他最初曾和一个大力士去行刺秦始皇,结果没有成功。后来他就辅佐刘邦,起兵反秦,然后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汉朝建立以后,张良也是不肯受赏,他不要高官厚禄,反而学神仙去了,学长生去了,等于是出家隐居了。鲁仲连和张良这两个人物的身上反映着李白自己的人生理想,李白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就是希望挺身而出,为国家作出贡献,功成名就以后再退隐。他不贪求功名富贵,仅仅是想做一番大事业。所以李白咏古人的时候选中了一个鲁仲连,一个张良,咏得很多,也咏得很好。

那么,杜甫又如何呢?杜甫的咏史诗中咏得最多的是诸葛亮,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歌颂诸葛亮,在他的心目中,古人中最伟大的人物,最值得仿效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杜甫到了成都以后,立即就去寻访诸葛亮的祠堂,就是武侯祠,现在还在成都。他写了一首诗叫《蜀相》,咏蜀汉的丞相,就是诸葛亮,他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个写法是很特别的,他不是说我路过这里的武侯祠,顺便进去看一看。他说我早就想寻找诸葛亮的祠堂,因为我敬仰他,我热爱他,所以我一到成都就去寻访,诸葛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啊?我能到什么地方去凭吊诸葛亮啊?一打听,人家告诉我,在成都的南郊有一个武侯祠,那里长着荫天蔽日的柏树,杜甫就到那里去了。这样的诗当然是咏古人的,咏的是诸葛亮,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思,杜甫希望他自己也能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家服务,为国家作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在这首诗的末尾,杜甫写了两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他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的远大理想,他要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就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了。所以,杜甫说,真可惜啊,他的雄心壮志没有能够实现,生命就结束了,后代的英雄想到这里都要流眼泪,都会同情他。杜甫同情诸葛亮,后人再来读这首杜诗的时候,就会产生双重的同情,既同情诸葛亮,也同情杜甫。北宋的爱国将领宗泽,因为无法实现渡过黄河去杀敌的愿望,忧愤成疾,在临终前再三长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上面说到,李白和杜甫都是在古人中找到一个最契合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物,然后写咏史诗来歌颂他们。那么,在整个唐代的咏史诗中,诗人们最喜欢吟咏的历史人物又是谁呢?

  既然唐代的诗人大多是怀着自身的人生感受来写咏史诗的,所以他们选择的历史人物一定要与诗人们的情怀有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最重要的集体性的人生感慨是什么?是怀才不遇的感觉。诗人都是自命不凡的,诗人又大多是命运欠佳的,于是怀才不遇便成为诗坛上整体性的牢骚。唐代诗人既要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受,当他们来咏史的时候,就从古代历史中寻找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他们会找谁呢?第一,他们找到了西汉初年的贾谊。贾谊,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汉初最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要问历史上谁最怀才不遇?名列榜首的就是贾谊了。贾谊由于才能杰出,他才二十岁出头,朝廷就注意到他了,汉文帝就把他召去,让他做博士。这个“博士”不是现代学位制度下的博士,而是古代的一个官名,一年之内又升为太中大夫,然后汉文帝还想让他做公卿,公卿就是当时最高级的干部,地位非常高。但是因为贾谊只有二十岁出头,所以当汉文帝要想任命他做公卿的时候,贾谊就受到了朝廷里很多人的妒忌,尤其是朝中那些年纪比较大、地位比较高的臣子,那些大臣,周勃啊,灌婴啊,那些人资格很老,年纪也比较大,他们看到汉文帝居然要把这么一个才二十岁出头的贾谊提拔到这么高的地位上,委以重任,他们就不乐意了。他们就纷纷地进谗言,诽谤贾谊,说这个人太年轻了,又没有经验,实际上也没啥学问,不能这么重用他!他们不停地说,说啊说啊,后来汉文帝被他们说动了,就把贾谊贬出长安。贾谊二十三岁时被贬到长沙,当时汉朝在洞庭湖南边封有一个长沙王,就让贾谊去做长沙王的太傅。长沙一带现在很繁荣了,但是在古代,汉代的时候,那是一个非常偏僻、相当荒凉的地方,朝廷把贾谊贬到那里去,就是不重视他。过了四年,到贾谊二十七岁的时候,汉文帝又想起这个人才,结果又把他召回长安去。召回长安以后,贾谊当然继续向朝廷提出他的意见,说国家有什么隐患,说有什么地方朝廷要更加注意。贾谊给朝廷写了一篇最著名的奏疏,叫《治安策》,这篇奏疏里说,现在大汉帝国表面上看好像很强大,国家统一了,也强盛了,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内忧、外患,在很多地方,我们的措施、我们的方针不是那么好,所以他感到很遗憾。贾谊说,有一件事情太令人遗憾了,我要为它痛哭,还有两件事情我要为它们流泪,还有六件事情我要长长地叹气。他要痛哭的是什么事呢?就是当时的汉王朝在全国各地封了很多诸侯王,这里封一个王,那里封一个王,当然都是刘邦的后代,汉代是不封异姓为王的。贾谊说这些诸侯王,地方上的王国,吴国啊,楚国啊,这些王太强大了,地方政权太强大,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就很难控制他们。这样久而久之,国家就会分裂,一个统一的大汉帝国就要分裂了,他说这是心腹大患,我感到最为遗憾,所以要痛哭。他要流眼泪的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外患,主要指匈奴。当时匈奴对汉王朝形成很大的威胁,所以贾谊说这是严重的外患,我要为之流泪的。此外还有其他情况,都是目前还做得不够好的,都是国家的忧患。然后他就提出具体的措施,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才能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的情况,才能最后解除匈奴的威胁,从而达到大汉帝国的长治久安,他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对策。

贾谊的奏疏呈上去以后,汉文帝非常重视,觉得贾谊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所以汉文帝就委任贾谊来辅佐他的小儿子。汉文帝有一个最年幼的儿子,被封为梁怀王,汉文帝最喜欢这个儿子,就叫贾谊做他的太傅,来教他怎么读书、怎么做人。可惜的是贾谊命运不好,贾谊做了梁怀王太傅以后,没过几年,梁怀王这个十几岁的小孩,骑马时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摔死了。梁怀王死了,贾谊就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皇上叫我做太傅来管这个梁怀王,现在他骑马摔死了。贾谊觉得很伤心,就经常哭泣,三十三岁就死了。也就是说贾谊既没有得到很高的官职,他提出的具体的方针政策还没来得及实施,他的主张也没来得及被朝廷所采纳,他就死了。所以后人都认为贾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

  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历史人物,唐代诗人当然要来咏他,杜甫就咏过贾谊。杜甫说:“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就是自从贾谊上疏痛哭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像他那样关心国家的命运了。贾谊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国家而在那里痛哭流涕,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大概在贾谊贬到长沙的九百五十年以后,中唐诗人刘长卿路过长沙,他去凭吊了贾谊的故居。贾谊曾经住在长沙,他的故居就在那里。刘长卿就写了一首非常好的诗,来悼念贾谊:“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这首诗是七言律诗,他说现在贾谊的故宅已经很荒凉了,里面长满荒草,诗人在夕阳斜照的时候走进了贾谊故宅,觉得这个地方很荒凉,很凄寂。他很同情贾谊,追问说:你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千里迢迢地被贬谪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啊?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是五、六两句,我就把这两句给大家讲一下,就是“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两句。我们先看下一句。湘水就是湘江,刘长卿说湘江是无情的,大自然的东西当然没有感情,它千古不变地浩浩荡荡地流着,你贾谊在湘江边投文祭吊,它又怎么会知道呢?刘长卿说的是什么事情呢?这是说当年贾谊被贬到长沙,他路过湘江的时候写了一篇赋,就是《吊屈原赋》,因为屈原是在汨罗江投江自杀的,汨罗江是湘江的支流,所以贾谊路过湘江时想起了古代的屈原。屈原忠于楚国,忠于楚怀王,但是被怀疑,被放逐,贾谊觉得自己跟他一样,我也是忠于朝廷,我也向朝廷提了很多好的意见,但是反而受到迫害,受到贬谪,所以贾谊格外同情那位行吟泽畔的屈原,就写了一篇赋,投进湘江里,来吊祭屈原。刘长卿就说,贾谊你虽然往湘江里投了一篇《吊屈原赋》,但是有谁知道呢?湘江是无情的啊!言下之意就是世上有谁会同情你呢?当然这也就是说,我是同情你的,但是同情你的人太少了。我们再来看上一句:“汉文有道恩犹薄”,“有道”就是有道之君,刘长卿的意思是说汉文帝这个皇帝不算是一个昏君,更不是暴君,他还算是一个有道之君,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据史书记载,汉文帝这个皇帝曾做过不少较好的事情,他废除了很多秦朝遗留下来的残酷的法律,他还是一个很节俭的皇帝,为了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就让百姓少交一点租税,减轻他们的负担。天下苍生已被秦朝的暴政和秦汉之际的战争折腾得奄奄一息了,只有实行轻徭薄赋才能让整个国家恢复元气,所以汉文帝下令免收全国田赋十二年,并亲自带头实行节俭。有一次,汉文帝想在宫中建一个露台,一合计需要花费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他就下令不让修了。只有在汉文帝的时代,皇宫里才会有很多帐幔是用旧的布口袋拆掉以后缝在一起做成的,哪个皇宫里会这样寒碜啊?而且那可是大汉皇朝啊!但是刘长卿的诗里说,虽然你贾谊遇到了汉文帝这样一个比较有道的皇帝,他给你的恩惠也不够厚,他的恩惠太薄了。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是一位宽厚、节俭的仁义之君。贾谊虽然早年被贬,但是汉文帝四年之后就把他召回长安,并让贾谊辅佐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可见汉文帝还是很欣赏贾谊的才华的。那么,中唐诗人刘长卿为什么会认为汉文帝待贾谊恩薄呢?

让我们再看看另外一首唐诗,就能明白汉文帝的“恩犹薄”到底薄在什么地方了。晚唐李商隐有一首诗也是咏贾谊的,诗的题目就叫做《贾生》,古人称贾谊都不称名,都称“贾生”,贾生就是贾先生的意思,因为大家都很尊敬他。李商隐的这首《贾生》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意很清楚,我稍微讲一讲。宣室是汉代皇宫里的正殿,汉代有一座宫叫未央宫,未央宫的正殿就是宣室,汉文帝把贾谊从长沙召回来以后,就在宣室接见他。他们在宣室里谈话,汉文帝向贾谊请教一些问题,两个人面对面地坐在地上,谈啊谈的,一直谈到半夜。文帝听得太入迷了,觉得贾谊讲得太好了。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文帝坐在席子上,听得入迷,就不知不觉地朝前移动,这叫做“前席”。因为朝前移动,靠贾谊近一点,就能听得清楚一些。汉文帝一直听到半夜还不疲倦,还在“前席”,可见他对贾谊多么钦佩,多么重视!所以李商隐的诗里一开头就说了:“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的才华是无与伦比的!汉文帝把贾谊这个“逐臣”召回长安是做对了!但是李商隐又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他说可惜啊,汉文帝尽管听到夜半,还朝前挪动,要仔细地向贾谊请教,可惜这一切都是徒然的啊!所谓的“虚前席”,就是说白白地朝前挪动了,白白地仔细听讲了,为什么呢?第四句点明答案:“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最好的本领,最大的才能,当然是安邦定国,你汉文帝要向他请教的话,应该请教怎么治理国家,怎么把国家治理得更富强,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应该要关心苍生百姓,可惜汉文帝没有问这些内容!汉文帝接见贾生,一直谈到半夜,他向贾谊请教什么?请教的是鬼神的事情,请贾谊解释鬼神是怎么回事。鬼神的事贾谊当然也懂,所以就给汉文帝讲解,一直讲到半夜,但是这没有发挥贾谊的长处,鬼神的事不是他最重要的学问。汉文帝作为一个君主,应该向贾谊请教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是他询问有关苍生百姓的事情就好了!所以李商隐觉得非常可惜,这就是“汉文有道恩犹薄”的最关键的地方。尽管汉文帝可算是一个有道之君,他也没有能够真正重用贾谊,也没有让贾谊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所以他对贾谊的恩惠还是薄的。换句话说,贾谊仍然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

  由于贾谊的英年早逝和怀才不遇,他成为唐代诗人最喜欢吟咏的一个历史人物。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在唐朝的咏史诗中也绽放异彩。她虽然只是一个弱女子,却也使得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她咏叹不已。那么,她究竟是谁呢?

  除了贾谊,唐朝的咏史诗里还有另外一个历史人物,也是诗人们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的对象,此人也是西汉人,不过是一个女性,她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古代著名的美女,民间传说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为什么也是怀才不遇的类型呢?我们先把王昭君的故事简单地讲一下。古代的帝王要选美,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期的人,她因为长得美,就被选进宫里去了。但是选进宫里以后,王昭君在汉宫里过了几年,都没见着皇帝的面。当时的皇帝是汉元帝,王昭君一次都没见过汉元帝,就此默默无闻地待在宫里。几年以后,有一个机会来了。有一次,南匈奴的首领,叫呼韩邪单于,那时候南匈奴跟汉朝比较友好,双方没有打仗,呼韩邪单于就到长安来朝见汉朝的皇帝。汉元帝为了笼络匈奴,表示友好,就下令从宫廷里选五个美女送给他,嫁给他。这一选就选到王昭君了,也不是被动地选上的,王昭君是主动报名的,她在宫里也见不到皇帝,一连几年无声无息,她心里有怨气:我这么美貌,皇帝为什么不召见我?所以她听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了,皇帝决定要送五个宫女给他,王昭君就主动报名,说我愿意去。结果王昭君就被嫁给匈奴的单于了。临走的时候,按照当时的外交礼节,皇帝要赐宴,汉元帝就设宴会招待呼韩邪一行,当众把选中的五个宫女叫出来,交给他带回去。王昭君一出场,不得了了,大家读白居易的《长恨歌》,还记得描写杨贵妃的一句话吧,叫做“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一个特别美貌的人一出现,宫中其他的美女顿时都没有光彩了。王昭君一出现,整个汉宫都失去了光彩,因为她是宫中最美的人。汉元帝一看就呆住了,这样出色的美人怎么能送给匈奴,这个人是宫里最美的一个啊!汉元帝很想反悔,这个美女是我自己要的啊,留在宫里我可以立她为皇后啊,但是现在要送给匈奴了,名单已经公布了,人也已经出来了,没法再追悔了。为了外交,汉元帝就让王昭君走了。王昭君就这样嫁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死在匈奴了。

《汉书》也好,《后汉书》也好,都记载了王昭君远嫁匈奴的事情,其他的书像《西京杂记》,还记载了一些细节。为什么王昭君进宫几年都没有见到过皇帝呢?原来这个汉元帝是一个官僚主义的家伙,他做皇帝,他要选美,宫里有那么多美女,他不是一个个地找来看,他只看画像。汉元帝叫画工给宫中的每个美女画一幅像,他只管看画像,看画像上这个人美不美,那个人美不美。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都知道光看照片来判断对方的容貌是不可靠的,一定要见到本人,看照片谁知道到底长得怎么样,画像就更加不可靠了,画像不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它是画家画的,画家画的像也许会失真,画得不很像真人。而且《西京杂记》里记得很清楚,因为汉元帝是看画像来选美,所以那些画工趁机捞钱:哪个宫女给我送钱,我就把她画得美一点,你不给我送钱,我就把你画得丑一点,这样你就选不上。王昭君自认为是宫里最美的,她天生丽质,觉得我不需要花这个冤枉钱,当然也许她家里穷,没有钱,所以她没有给画工送钱,结果画工就把她画得不太美,所以汉元帝看美人像时没有注意过她,也就压根没见过她本人。这样,一个汉宫里美貌第一的女性就远嫁到匈奴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死在匈奴,葬在匈奴。

  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引起后人无穷无尽的同情和感叹,李白为她写过诗,杜甫也为她写过诗。李白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王昭君》,他说:“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这是什么意思呢?李白说,王昭君西嫁了,我们汉王朝的月亮一路跟随着她,因为月亮是跟着人走的,月亮一直伴随着王昭君到匈奴去了。王昭君走到玉门关以后,就到了天涯,玉门关外就不是汉朝的疆域了,是匈奴的地方了,一到那里就再也不能回来了。“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月亮伴随着王昭君西行,这个月亮到了明天又会回到东方,它还会从我们的东海升起来,又出现在汉国的上空。但是王昭君西嫁,却是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昭君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到祖国来。再下面两句是:“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匈奴那边有一座山叫燕支山,传说燕支山上出产一种草叫燕支草,匈奴的妇女拿来化妆、美容的。所以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军队把燕支山攻下来以后,匈奴就有一首民歌说:“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燕支山丢掉了,我们的妇女没有化妆品了,脸上就没有光彩了。李白的意思是说,燕支山啊,这座匈奴的山,一年四季都很寒冷,从来不会开花的。燕支山上有什么花呢?只有雪花,天上飘下的雪花就是燕支山里的花。王昭君嫁到那里去了,她尽管美貌,但是不久就憔悴、衰老,最后死在那里,死在黄沙满天的异国他乡,再也没有回来。最后两句特别值得注意,李白说:“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昭君你生前没有黄金送给画工,所以画工把你画得丑一点,你就没有机会受到皇帝的重视。你死后只留下一座青冢,使后人到这里凭吊你,为你叹息!青冢就是王昭君的墓,在现在内蒙的呼和浩特市的南边,传说当地的草都是白颜色的,只有青冢上的草是青绿色的,所以叫做“青冢”,就是一座青色的坟墓。这是李白咏王昭君的诗。

  杜甫也写了一首诗来凭吊王昭君。杜甫晚年来到夔州,在长江的三峡旁边,那个地方有很多古迹,有很多历史人物在那里活动过,他就一连写了五首诗来缅怀五个古人,我们看看他缅怀了哪几个古人。第一个是庾信,这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大文学家,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文学家。第二个是宋玉,是跟屈原同时代的,写作楚辞的一个大作家。第四个是刘备,第五个是诸葛亮,这是古代的一对明君良相,堪称英雄豪杰。五个古人中前面两个是男性的大文学家,后面两个是男性的英雄豪杰,唯独第三个是王昭君,是一个女性,是一个不幸的弱女子。但是在杜甫心目中,他们五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所以杜甫写《咏怀古迹》五首,第三首专咏王昭君。那么,杜甫的诗是怎么写的呢?杜甫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就是在三峡那一带,两岸都是崇山峻岭,从瞿塘峡到巫峡,再到西陵峡,两岸的山从高到低,一路东奔,一直奔到西陵峡,奔到最后一座荆门山,荆门山再往东就到了江汉平原,就没有高山了,所以杜甫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王昭君。王昭君本来就叫王昭君,后来到了晋代,因为晋文帝名叫司马昭,古代皇帝的名字其他人是不能用的,一定要避讳,司马昭叫昭,王昭君就不能再叫昭,晋朝人就把她改称为“王明君”,“昭”字跟“明”字的意义差不多,都是光明的意思。改成王明君以后,就有人管她叫“明妃”,实际上都不是她原来的名字。她原来名叫王嫱,字昭君。杜甫说在崇山峻岭东奔的途中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这个村庄就是生长王昭君的地方。王昭君生在此,长在此,后来它的地名就叫做“昭君村”。昭君村现在在湖北的秭归县,那里有一条很美丽的河叫香溪,香溪从神农架发源,一直流进长江,昭君村就在香溪边上,在整个三峡的中段,它的西边有瞿塘峡与巫峡,它的东边有西陵峡,这样一个山势雄伟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庄,就是昭君村。杜甫的这两句诗很有意思,引起后人很多的讨论。

明朝有一个人叫胡震亨,他说这首诗的头起得不好,就是杜甫的这两句诗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呢?胡震亨说,杜诗写了崇山峻岭一路飞奔,向东而去,气势非常雄伟。这样雄伟的气势,应该说这里诞生了某一个英雄人物才对,可是现在却诞生了一个王昭君,一个弱女子,这两者不相称(胡震亨《杜诗通》:“‘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但是一个叫吴瞻泰的清朝人不同意胡震亨的意见,吴瞻泰说,不,杜诗的这个头起得非常好,杜甫就是说山川的气势非常雄伟,昭君出塞图(清?倪田绘)然后钟灵毓秀,也就是山川的精华都凝聚在一个地点。这么雄伟的山岭一路东奔,在中途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这个村庄产生了王昭君这么一个人物。他说杜甫这两句诗可用八个字来评价:“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吴瞻泰《杜诗提要》)这个小村庄里产生了一个很柔弱的女性,一个美丽的女子,但是她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吴瞻泰的解读是符合杜甫的原意的,因为在杜甫心目中,王昭君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当然,从客观效果来说,王昭君远嫁匈奴,促成了南匈奴和汉朝之间更加和平、更加友好。王昭君嫁去以后,接连四十年间双方没有发生战争,这是件好事。但是从主观上来说,对于王昭君个人来说,这毕竟是她的人生悲剧。她的绝代美貌在汉宫里一点都没有受到重视,她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后来远嫁匈奴,从此生活在那里,死在他乡,葬在异国,终身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没能回到祖国,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大悲剧。所以杜甫对王昭君表示了深厚的同情,他最后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曲里有一支曲叫《昭君怨》,就是表达了昭君心中的怨恨心情,所以杜甫对她表示深深的同情。

  杜甫的这首诗,清代的金圣叹评论说,这是写的什么?这就是为千古的怀才不遇的人抒发浓重的牢骚!那么,王昭君并不是一个才子,她不是一个男性,她只是一个美女,她并没有表现出有过人的才华,为什么她的遭遇跟怀才不遇是同样的主题呢?原来在封建社会里,男性以才能而见重于社会,女性却只能以容貌见重于社会,因为古代的女性不参加社会活动,没有做事业的可能性,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女性有美貌而不被重视,跟男性的怀才不遇,两者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在唐代的咏史诗中,怀才不遇这个主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把咏贾谊的那些诗看做这个主题的男性版本,而咏王昭君的那些诗就是这个主题的女性版本。一个咏男性,一个咏女性,一个咏怀才不遇,一个咏怀貌不遇,但是两者的悲剧性质,以及它们引起后人的感慨,都是一样的。封建社会里有一句话叫“郎才女貌”,就是说男的要看才,女的要看貌。贾谊有天下第一的才华却不被重视,王昭君有天下第一的美貌却不被重视,两者的悲剧性质是一样的。当唐代诗人来咏史的时候,当唐代的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从而同情古人的怀才不遇,当他们带着这种价值观来选择历史人物当做吟咏对象的时候,那么男性的贾谊和女性的王昭君,就成为他们的首选人物,所以在唐代的咏史诗中咏得最多、咏得最好的,就是贾谊和王昭君这两个历史人物。

  怀才不遇并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问题,它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悲剧。有才能的人物不能人尽其才,当然是国家和社会的巨大损失。同样,由于他们不能人尽其才,国家与社会就不能建设得更好,这当然也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巨大损失。正因为如此,唐诗中吟咏贾谊和王昭君的诗,不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且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普遍的同情和共鸣。直到今天,我们再来读这些诗的时候,仍然觉得诗里包含的价值判断跟我们是一致的,我们读了以后也会同情他们。当然,我们更希望这些唐诗成为我们的历史借鉴,让我们的社会里不再发生贾谊和王昭君式的悲剧,因为社会的公正毕竟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唐朝3怀才不遇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莫砺锋话唐诗第三讲:咏史明志(3)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学习网
《咏怀古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