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而又不能自我调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低触情绪,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各个年级都发现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l.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逆反心理与认同心理(或更高层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有的学生在探求知识时,总喜欢寻求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信奉:一定意义上逆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又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现中的信度逆反,即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虚假内容所产生的怀疑,就体现出主体对相反人格或内容的认同。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宫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人种的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种的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1996年初同时刊载两篇在以色列和美国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两组研究各自独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同样找出影响一个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基因。这种称为D4DR的基因,能控制脑部感受体的形成。这两项研究分别对124名以色列人和315名美国人进行,发现脑部的D4DR基因较长的人,在追求新鲜事物方面得分较高,比较容易兴奋、善变、性格急躁、冲动、喜欢探险也比较奢侈。而D4DR基因较短的人,得分较低,比较喜欢思考、个性拘谨、温和、忠实、恬淡寡欲和节俭。我认为,正是这种性格遗传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异然。

3.社会成因

遗传因素是心理现象形成的一种自然条件,它仅仅提供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遗传所提供的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包括教育的作用)以及主体的主观努力,也就是取决于后天的实践与学习。就决定人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环境而言,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环境,即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对人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教育(包括广义的社会教育含家庭教育及狭义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环境、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则起着特殊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主要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上述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由此可见,逆反心理是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4.主观因素

环境(突出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环境可以机械地或任意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人的心理现象依赖于主体与周围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最终要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观需要、情感、认识不相符合时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主体对客观的强烈抵触情绪。例如,某学生因在上学路途中助人为乐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如果教育者不问缘由,只去谴责其迟到的违纪行为,就会形成主体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

在主体需要、情感、认识与客观环境要求的矛盾统一体中,就逆反心理的形成而言,主体需要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等相吻合时,主体会表现出对客观环境要求的认同心理现象;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等不相符合时,主体就会表现出对客观环境要求的逆反心理现象。上述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相违背时所出现的心理现象。

四、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与对策

1、正确对待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对逆反心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

2、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或减少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①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以正确对待和处理可能出现逆反心理的有关问题。

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力求做到为人师表,提高教学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改进教育方法,尽量减少言行及教学、教育方法方面的失误,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教师原因而导致的学生逆反心理。

3、对已出现的逆反心理,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因教师失误而引起的不满、抵触),教师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同时教师应做适当的自我批评,修正错误,使学生在谅解的基础上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其次,对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学生对正确的、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和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使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再次,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学生连同教育者的人格不端与正确的信息,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师本身并教育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肯定正确的因素,否定错误的因素,分清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偏盖全,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和他人(社会)、从而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及疏导方法

在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以消极、冷漠乃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即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学习,他们过多地把眼光投向社会的阴暗面、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产十抵触、对抗的心理。

这种心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特点。

一、自负型逆反心理

城镇学生中具有此种心理的比例较大,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的心胸狭窄的忭格。特别是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的学生,这种心理倾向更加突山。他们进中学后,更显得独断专横、固执己见,听不得劝告和批评。

二、自卑型逆反心理

农村学生家庭比较贫寒。他们到城里上学后,看到周围的同学经济比自己宽裕,见识比自己多,知识面比自己广,自己的成绩又不理想,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老是怕同学和老师瞧不起自己;于是,为了保持自尊就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不跟别人接触,把自己陷于怀疑、痛苦之中。对老师也如此,如果被老师批评了,就觉得老师也瞧不起自己,故意为难自己,因而产生抵触情绪,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有的表面虽然服从,但回去后依然我行我素,怀恨在心;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则当面顶撞老师等等。

三、失落型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的性格内向,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议论,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和赞美。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的心理,于是自我消沉,或故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四、受挫型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一般曾遭受生活、学习中的失败,又得不到鼓励、疏导;有的甚至受到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批评,从而对生活学习悲观失望,失去兴趣。进而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用违反纪律、不安心学习来报复家长和老师。

逆反心理作为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人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学习被动、生活消极,进而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变。如果不能反时对其加以疏导和矫治,必将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将影响班集体的建设.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批判态度、不合作态度。找到厂这类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对策,找到疏导与矫治的方法。针对这类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及时帮助他们增强白信心,正确看待人事和自己,消除自我中心理念。现提供几点疏通矫治的参考建议。

1、教师要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加自己的信任度,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

2、热情关心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

3、多给学生表现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改变原来过低的自我评价。

4、在班级内形成一种互助、互爱、团结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而消除自卑,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失败。

5、教师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正确指导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

师爱,师生心灵的通道

一、师爱的作用

人们都有爱的需求和爱人的愿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尤为需要师爱的抚育。

师爱能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培养他们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有助于陶冶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养成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乐观性格;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师爱是把金钥匙,能开启后进生因习惯不良、成绩不佳、受歧视、和集体背道而驰而久闭的心灵。教师的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动之以情,深于父母;导之以行,言传身教;持之以恒,百年树人的三十二字秘诀,就是开启这紧锁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它能使后进生正视弱点,努力改进,从而迎头赶上。

诚挚的师爱,投射到学生心灵上,会使学生产生心灵感应,从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因而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的问题,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从而努力学习这门功课,提高学习成绩.这是亲其师,信其教的动力所在,是师爱的魅力所在。

师爱,可使教师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师爱,可使教师的表率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师爱,可使教师优良品质在学生品行中反映出来。

二、师爱的内容

1、关心学生,以情感人

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这是爱生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像园丁那样,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品德上、行为规范上全面关心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教师真情的收获,是教师以情感人的结果。我在担任98班班主任时,曾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天资聪慧,学习基础好,但活泼好动,无心问学,课堂违纪现象多,经多次批评教育,效果不佳。我只好家访,从其母口中了解到:该生父母感情不和,父亲长年不回家,抛下兄妹三人,大哥待业,二哥吸毒,一家四口仅靠母亲在火柴厂的微薄工资度日,生活很艰难:她母亲也如负释重,曾多次在她面前暗示无力供她读高一级学校,因而她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从此不好好学习。谜解开了,我于是多次找她谈心,努力做她的思想工作,鼓励她正视家庭的困难,努力克服生活困难,力争改变自己的处境,勤奋学习,争取成才。并在生活上悉心照顾她。真情终于使她感动了,自此以后,她变得勤学好问,积极进取了,并一跃成为我班的优秀学生。同时,我又做她爸爸的工作,让她爸爸在学业上给予她适当的支持,帮助她读高中、读大学,她爸爸答应了。在父母的支持下,1993年该生以高分考进下关一中,1996年该生又以高分考进云南大学法律系,2000年毕业参加公务员试,考入人理州检察院。

2、理解学生,以理服人

深入了解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起点,也是理解学生的前提。只有了解进而理解人,才能以理服人。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在内部都蕴藏着许多有待启发和培养的优良潜质,有待于教师用教育工作者的敏感性仔细观察,全面分析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兴趣爱好和智力、能力的表现,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牛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表现自己,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优者扬,劣者教,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批评教育学生时,才能以理服人。134班是我1996年所带的班级,学生段晋原在下关一中读书,因各方面表现太差,在学校读不下去了,初二转入我班读书。初来乍到,他玩性不改.随时违纪,惹事生非……后经多方了解,加之平时细心观察了解该生:自尊心太强,玩性大,重朋友义气,爱运动,聪明但上进心不强……为此,我采取了扬气优点、提醒缺点、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教育该生,促使他各方面进步较大,成绩一跃进入班级前十名,还在初三上学期光荣加入厂团组织,并顺利地考入下关一中。

3、尊重学生,以诚待人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师生之间虽有长幼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允许学生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学会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挚友,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诚挚的、恰如其分的赞扬,这赞扬会使学生坚定前进的信念,甚至会使学生的某些缺点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教师千万不要对学生命令、苛求太多.不能无视他们的人格,否则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师生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我有了这样的体会:后进生尤为需要教师的尊重,鼓励的话多一点,训斥的语调少一点,对后进生的帮助很大。116班学生胡永良,智力差,分到我班是全校最低分,同学的白眼,使他产生了自卑感,从此他放弃学习,而且各方面的缺点越来越多。这时,我及时伸手拉了他一把,多方面肯定他的优点,比如为人朴实,尊敬师长,劳动积极等。多次耐心教育学生不要歧视,冷落他,并动员班委主动关心、帮助他的学习,从此他努力学习了,这是教师的关心,同学的真诚相助,激发了他的上进心,致使他各方面进步较大,他终于好学起来了。

4.信任学生,以行育人

教育就是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有成为好学生的理想,都有一颗向往美好未来的心,都有为社会出份力的愿望。教师要相信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因为教师在态度上表现出来的信任感,是激发青少年上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他们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就能克服缺点,切实进行自我管理。尤其是对常犯错误的后进生,信任对他们尤为重要,他们可以从信任中得到做人的勇气和力量,促使他们产生根本性的转变。116班学生汪海成,小学时很闹,知名度很高,初到我班时常违纪,不断惹事,但该生很聪明。为了改变他的脾气,我着实花了一些功夫,多次找他谈心,请家长配合,但收效不大,后经观察他在同学中的威信较高,因而我委以他重任,担任班级纪律委员,专管班级纪律,他从中感受到我对他的信任,从此要求上进,努力学习了,行为规范厂许多,中考时以高分考入下关一中。可见,信任感是后进生转化的勇气和力量,是后进生心灵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5.塑造学生,以严育人

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表现和检验的尺度之一。师爱,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培养四有新人着眼,师爱不等于迁就、放任、溺爱学生。师爱是要坚定不移地严格要求学生,具体帮助学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许他们学好,不允许他们学坏,这是以严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相济就是以严育人,但严要有格、有度、有方、有恒。马卡连柯就说过:要及时剪去枯枝,铲除杂草,杀死害虫。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学生沿着教育方针规定的方向发展,这样严师才能出高徒

总之,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最纯真的情感,是一种意识化了的无私的合乎理智的情感,是一种具有伟大社会意义的情感体验,是师生心灵的通道。它不仅高于父母之爱,而且还蕴涵着更深广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责任感。我推崇师爱,并永远做师爱的执行者,向学生奉献自己的爱。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笔者近日就初中生逆反心理问题对初二年级186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20%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要求的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强制检讨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2、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教育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盲目猜测,偏听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4、初中生因缺乏知识经验导致对教育者的误解。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因受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时常会出现不理解或产生误解,由此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确,甚至认为是教师有意刁难,因而不愿意接受和执行。

5、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各种行为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并导致他们不去接受和执行。

二、教育对策。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从而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调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

4、教师的教育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并善于运用暗示效应。所谓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被暗示者大多愿意接受那些具有较高威望和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的人的暗示。因此,作为暗示的实施者和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同时,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并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尤其应注意巧妙运用暗示效应,尽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

5、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为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过严、过急,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提高他们对执行教师要求的意义的认识。

如何矫正学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正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半成熟期,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如何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融化其心灵的坚冰呢?我在任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采取先顺后逆的方法,还是颇为奏效的。先顺就是首先就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表示肯定性的理解:后逆就是在的基础上再指出学生对某一事物、问题的认识上的片面或错误之处。从先顺后逆,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是师生感情接近、产生共鸣共识的过程。先顺讲究的是策略方式,后逆是目的,是矫正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落实。

在处理一起自习课打闹事件中,由于我采取了先顺后逆的方法和策略,取得了较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件事是这样的:

同学吴某,脑子灵、反应快,据反映从初一开始,逆反心理就很重,到初三时,逆反心理发展得十分严重。一天下午自习课上,有位学生用手拍打了吴某一下,他立即就跟这位学生打闹起来,搅得教室乱纷纷的。恰巧这一幕让值周老师看到了,吴某等被带到教导处后受到严厉批评。吴某为此很不服气,坚持认为自己有理。家长到校,当我同其家长谈话时,他在一旁态度生硬地对我陈述着他的理由。基于对他个性的了解,此时的批评训斥,无疑是火上浇油。于是,我心平气和、迂回曲折地同他谈论这件事。首先认可他有理,他马上表示出少有的对老师的尊敬,态度变好。这样,我俩的谈话得以正常、顺利进行。从那位同学先打他不对,到他对之采取回打的方式可以理解,从他俩的打闹对班级的影响,到教导处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一点一滴地分析他的想法和所作所为,其合理合情之处在哪,错误之处在哪,摆事实,讲道理,在理解他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的片面和错误的想法及做法,使他非常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今后改正,积极上进。

这件事后,吴某的逆反心里明显减弱了,能响应学校号召,参与班集体活动,与老师见面时也能笑笑主动打招呼。于是,我及时地采取以鼓励为主的多种教育方法促其上进。

与这名同学一样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一开始都很难接受说教,更不用说批评训斥了。像吴某打闹一事,他的心理是他先打我,我后打他,错在对方;到于对课堂其他学生的不利影响,他认为都是由对方引起的,应由对方负责。他认准了这一点,不论谁对他进行批评,他都认为不对。我采取先顺后逆法,首先,暂时承认他说的有些道理,拆除其心理上的障碍,缩短感情距离,然后慢慢灌输正确的认识,等水到渠成时,再进行下面教育。

先顺后逆能使学生同老师心理距离大大缩短,感情亲近,继而接受老师的疏导,甚至批评。其次,能促使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这种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个很好的削弱和淡化,起到了以柔克刚积极矫正的作用。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脱离正常思维轨迹的内心活动。把它理解为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它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和心态。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对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持抵触情绪,甚至将抵触情绪发展为抵触行为。无论因何原因产生和形成的逆反心理,都会严重地影响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教育过程的实施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对其个人身心的发育成长更会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老师采取合适的方法,消除逆反心理,进行及时的恰当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做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逆反心理及其一般心理机制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的认知信息相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而产生的对立情绪。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其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识相悖,就产生抵制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2.1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1.1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思维方式已远远超出童年时期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正是由于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2.1.2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进一步在心理上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

2.1.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识是很不坚定,极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的片面性往往较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激、固执,乃至极端。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督促、教诲看成是,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2客观原因。

2.2.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环境,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对子女要求过严,期望过高等等。这一切都有形或无形地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蓄积,便会使学生在情感上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教师指导思想上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地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为完成施教任务的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得呆板乏味,不能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

2)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当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对教育的逆反。

3)一些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过分注重分数,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产生情感上的对立。

2.2.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群体。这是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相互感染。如果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那么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就会较为正常、合理。相反,如果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念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相违背,那么就会对其中的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就会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2.4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在给青少年提供新的学习和交流机会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往往只注重大众化,追求新奇,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甚至低俗的成分,或本来用来警示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不加辨别地吸收了。例如:一些大众传媒为追求新奇性,有意介绍一些国外时尚流行的文化现象。像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这些也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3.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3.1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校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和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不分问题的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指责批评。)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2情境逆反;指外部环境对主体的要求与主体的需求不相符时,产生的逆反心理。如:下课铃声已经响过,而老师却仍讲得兴致勃勃;已经到了周末,班主任却仍在唠叨不停。以上这些做法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

3.3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人格或所传递内容真实性的怀疑。

3.4禁果逆反;中学生好奇心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吸烟、喝酒、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等。这一些都属于禁果逆反。

3.5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虽然动机良好,却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对学生不关心,不理解、不管教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

此外,还有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稍有不顺心,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待他人。

4.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4.1促进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存在,而实质上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而这与被教育者的愿望又是一致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思想理论,又要通过被教育者来得到实践的检验。正确认识这一关系以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式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绪。

4.2加强感情投入;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感情因素的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体会,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c教育者在感情上能与被教育者多一些相容,多一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就会少一些厌恶、叛逆的情绪。

4.3加强同辈群体的导向;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了解了。我们对同辈群体的认知应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压力上进行。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消极的不良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是一种动摇。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做到有效控制,更是十分必要的。

4.4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实质.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把它们至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追随。

4.5引导、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是他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激励,胜过雨后那一道绚丽的彩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植入信心和力量,播下奋进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充满活力。同时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让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会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粗暴的批评,更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为此,对青少年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训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特殊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一、界定

特殊家庭的孩子会因为家庭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有一部分孩子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它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抗拒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

在上面例子中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属于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多维视野对逆反心理的成因做全面分析。

二、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班主任的工作职能,挖掘班主任工作的潜能,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问题;

2、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评价等,从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问题;

3、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的问题;

4、通过研究,寻找如何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诱导及班级学生间的心理互动等有效途径,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溺爱而使儿童怕艰苦,少韧性,胜利时骄傲,失败时气馁的意志薄弱现象,对学习被动应付,甚至厌学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逆境中坚强的品格。

有些特殊家庭的子女在经历了家庭解体或破损或家庭成员悲欢离合前后的风风雨雨后,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焦虑、抑郁、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消极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造成性格孤僻古怪,不和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脾气大,自尊心过强,智力发展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变得恐惧,悲伤、冷漠、自卑,固执,易受挫折,撒谎,偷窃,欺骗,斗殴,骂人。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等时有发生。

此外,部分特殊家庭的家长对孩子有负罪的心理,为弥补子女心理创伤,在物质上给予补偿,放弃正确的教育原则,百般娇宠。还有部分特殊家庭家长对孩子缺少体贴关怀,把自己感情的不满灌输给孩子,培养了孩子的仇恨敌对心理,严重扭曲了孩子的心灵。许多特殊家庭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有的是教态不统一,各施各教,互相矛盾。有的是家长就不懂教育,教育方法就不正确,有的因家庭的变故或家人不能生活在一起而发生变化。对子女或溺爱娇惯有加,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致使孩子性格被扭曲。不讲文明、礼貌、卫生,进取心、上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由于家庭没有称职,孩子的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监护人不全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更有甚者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特别要关心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便预防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对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灵创伤,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理论依据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个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他认为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说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即是人们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认为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却能通过对患者的关怀、移情理想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这一观点应用于教育,强调心理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这种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促使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力量,发挥自身主体的能动作用。一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决不会从外部输入的,也不是靠外力塑造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自主发展起来的。罗杰斯还提出人具有趋向完美、谋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动机,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和环境,个体必将致力于自我发展,使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得以表现出来。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制订实验计划,主要内容为理论学习。讨论、修订、完善实验计划。调查情况,建立分析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资料,做好前测工作。

2、研究实验阶段学习有关理论、经验。实施实验研究。

3、实验反馈阶段做好实验中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反馈信息、制订对策,形成、完善实验理论和目标。

4、物化成果阶段总法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讨论成果汇报的内容、形式。

研究方法

1、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前学生的的心理素质情况及我校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了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确定研究措施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

2、行动研究法:心理教育的内容构建和途径的探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在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调整和完善。

3、案例研究法:对心理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探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出逆反心理:

1.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2.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下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掏、蔑视对抗等等……

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恼庑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正反两方面说

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对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太平盛世,对历经艰辛换来的改革开放的成果熟视无睹,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却不断增长,总觉得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对现实不满的逆反心理。

面对21世纪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从国际上看,反社会主义势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分化和西化的图谋一天也没有放弃,而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越来越体现在青少年一代的整体素质上;而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层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来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文化生活中的黄赌毒泛滥等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心灵深处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直接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无好坏之分,而作为一种社会想象,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1、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或脱离主体需要时,就会使主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有些青少年对学校、老师、家长进行的思想教育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只是些大而空的话,远离现实生活,与我们的需要毫不相干的形式而已。

2、对社会、学校、家长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方向思考,以偏概全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阴暗面,片面夸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某些不完善的地方和资本主义制度某些可取之处,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3、在他们眼中,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是爱逞能、爱冒险的傻帽,为了百姓谋利益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却被看作是在收买人心,学术上硕果累累的学者是不会享受生活的学习机器,对于身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则讽刺为故意和老师、同学拉关系伪君子等。他们无端的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成绩都持否定的态度。

4、有些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敢做出一些过分的行为,但对那些与老师公开对抗,在同学中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却颇为认同,对那些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的同学则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无人赞,正不压邪的局面,在同学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也破坏集体组织的团结。

(二)积极影响

1、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独立意识增强。此时的青少年已经不再是处处需要家长和老师照顾的孩子,他们不仅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绝大多数能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不断认识发展自己,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轻易服从他人的指挥,改变自己的想法,思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可望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学习、生活当中。

2、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精神体现。这些青少年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关于事物的解释,他们富有创新精神,总想进一步追求更精确,更新奇的事务,喜欢提出疑问和不同的看法,对染他们还不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反对常规,也许这就是创新的先兆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反而会扼杀他们旺盛的创造力。

3、反映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使命感。青少年个性反映的首要因素就是巨大的社会积极性,他们渴望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用自己的独特视角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他们对正面宣传的否定,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其实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因此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才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而这并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理解,这正是他们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体现。

4、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进行反思。青少年之所以会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原因,而更多主要还是我们学校、社会、家庭所给予孩子的不适当教育,如:过分追求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内心感受,家庭缺少民主平等的氛围,社会不良现象的反面影响等等,这一切都在让我们反思,到底该如何教育青少年,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阻碍着青少年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意识也被西方腐朽的思想所毒害,使其行为走向歧途。而另一方面又能成为积极的力量,启发青少年去思考、去创造,使自己的个性意识得到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调试方案,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及班主任艺术

【摘要】逆反心理是主体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与常态相反的心理,面对高节奏、高效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何消除和转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事,本人认为除清楚了解做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之外,还要把握好教育的着力点,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明明自己犯有过失,你苦口婆心教育,他置若罔闻,你斥责惩罚,他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你气没一处出。例如,今年接到一个优生毕业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五一长假,担心学生忘记回校后第二天的全镇预考,再三叮嘱学生在家要复好习,休息不忘学习,结果放完假回来参加全镇预考期间,班里竟然几个同学利用午休下课时间玩扑克,其中好几名是班干部,事后查探到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五一期间,并非按要求在家里一边休息一边复习,而是三五成群到一女同学家烧烤,玩得兴起,整晚没有回家。我得知这一消息后简直气炸了肺--作为优班出现这种情况还得了?一时火起,就是一番猛烈批评责骂,令家长到校协助教育。但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这几个学生不但充耳不闻,还在同学们面前扬言下次不但只在教室玩扑克,还要玩麻将……,在平衡班遇到这情况一点也不奇怪,在优班出现这样反叛的学生,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还是头一回碰到。如何对待类似上例的学生逆反心理,做好逆反学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成为时代新人呢?下面就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及班主任艺术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努力寻找逆反心理的诱发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包括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主要是学生年龄特征所致,因为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个性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自主意识萌发,他们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自己做,讨厌别人过多的干涉,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甚至把教育工作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工作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外因来自家庭环境影响和学校不当的教育。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学习与生活作详尽的规划,这样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生活在父母和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空间十分小,时间一长,他们对加在身上的过多限制甚为反感,时机一到,就不惜犯,以挽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又一直接因素。

上面的个案,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是教师急于求成、简单而粗暴的责骂。

二、把握教育的着力点

既然病因已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要引导和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我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好学生的思想脉搏。为此,我要求全班同学以是非任我说为题,人人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心底话,畅所欲言,字数不限。等到把书面意见书收集上来一看,大吃一惊:有位参与此活动的学生对老师的处理意见大为不满,认为老师小题大做,玩扑克虽然是不对,影响班风,但老师不应该当众责骂,这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应该动不动就通知家长到校,这样会令他们无脸;至于烧烤一事,没有什么大不了,学习压力大,可以借此舒缓压力,促进同学友谊,而且花的都是自己的零用钱,老师不应该什么都管,这是干涉他们自由……,面对这群有棱有角、极为个性的学生,再是一味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于是,我决定用尊重和理解这两把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先在班级为自己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言语的过火表示公开道歉,肯定了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很辛苦,学习压力大,大家都想轻松一下,老师很理解,烧烤也不是坏事,的确能促进同学间的友谊,但都要看什么时候,升学在即,人人都拼命复习,我们却放轻,最担心的是一时放纵,令自己的心志散漫,难以收拾心情,历史上事业有成的人都能甘于忍受寂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希望同学们能学习他们那份顽强意志。然后,我说到现在社会治安很不稳定,从杏坛麦村少女失踪一事告诉他们,不许他们夜间活动,都是担心他们的安全,老师的管束都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对学生的关心,至于通知家长到校,原因是家长是你们的监护人,有哪一个家长愿意自己辛苦赚钱供养子女时,而对子女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都期望子女成材,他们是有权知道子女在校的表现,学生犯错,老师包庇隐瞒,这不是爱,是害……,这深入浅出的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学生的表情及事后的反映来看,是收到了如期的效果。

看来,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要革除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无论知识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是在师生的交往中实现的。所以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从根本抓起,变操纵--依附式的关系为良师益友的关系。同时改变居高临下习惯性姿态,变单向训导、垂直传递为双向互动、相互沟通。

2、立足于爱,寓情于理,以理导行,缩小和拉近与有逆反心理学生的距离。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感人者,莫先乎情,从教育实践来看,克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用情理教育来代替斥责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讲究教育的时机。在自己没有把握怎样教育、批评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效果时,宁可让事件先冷却一段时间,事后应特别留意该学生平日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等时机成熟了再找其聊天,帮助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那份真诚、关心和重视。

三、挖掘学生言行的闪光点

任何物质的燃烧,其温度都要达到着火点,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是同样道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曾竭力倡导教师应用肯定的评定策略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就会渐渐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慢慢地学生的态度、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支配下的行为方式趋近,这就是所谓的归因效应。我个人觉得这点对于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特别希望能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肯定。所以应克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其振作起来,作为班主任就要努力发掘学生言行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的种种善意的期待中和爱中唤醒良知、增强自信和走向成功。如上面的例子,抓住学生不想家长到校,是不想父母担心自己、怕父母难过、怕见到父母失望的眼光的心理,肯定学生是一个孝顺父母、能体谅父母感受的人,然后引导教育学生:要不想父母失望更应该努力学习,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最后学生的逆反心理随着闪光点的点燃而烟消云散,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原因,找出思想的根源,把握教育的着力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就一定能将其消除和转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对策分析
如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小学生逆反心理初探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逆反心理
如何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