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时期的汉昌郡

三国时期的汉昌郡治

鲁运江

汉昌郡,三国时期一个神秘的郡治,见其言文,不见其版图。

在东汉末年的郡县中,特别是在荆州刺使部的七郡(后九郡及谭其骧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荆州的版图中,确找不到有汉昌郡。那么孙权为什么要置“汉昌郡”,有何意义?地理范围的分布怎样?吕蒙西取荆州后突亡,孙权为什么又撤掉了“汉昌郡”?其历程有多长?直得探究。

一、汉昌郡的有关史记

汉昌郡治仅只在陈寿《三国志》和《大清一统志》中有载:一是《三国志. 周瑜传》载:“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浏)阳、州陵为奉邑(指最早汉昌郡域),屯据江陵。四县除州陵原在长江以北属南郡外,其余三县位于长江以南属长沙郡。也就是说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孙权以长沙北部的下隽(指今通城,今原蒲圻、嘉鱼属之)、刘(浏)阳、州陵(洪湖)、汉昌(平江)四县为周瑜奉邑,周瑜为南郡(江陵)太守,四邑又理所当然归属南郡。二是《三国志·吴主传(孙权)第二》载:“十五年(东汉建安年,210年),孙权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今嘉鱼县陆口)。”三是《三国志. 鲁肃传》载“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四是《三国志.吕蒙传》载:“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食下隽、刘(浏)阳、汉昌、州陵……”。五是《大清一统志》卷二七九岳州府古迹类载:“汉昌故城:后汉置县,属长沙郡,随省入罗县,唐改置昌江县,五代后唐改曰平江,故城在今湖南平江县东。(见图1)。

二、汉昌郡的前因后果

相传东汉章帝改苦陉县置汉昌县,属于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邢邑。三国时期曹操改为魏昌县。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曹败北归,吴、蜀、魏都不敢称帝,而且都打着拥护汉室的旗帜,吴蜀两国只反曹,忠于汉。孙权为表示对汉室的忠诚,就把北方曹操撤掉的汉昌县在吴地明正言顺地复名,把原长沙郡罗县占据的东部置汉昌县(原名鹤龄,今湖南平江县),以此县为周瑜的奉邑,周瑜屯巴丘(今岳阳)。赤壁之战后,周瑜为南郡太守,屯江陵,属南郡。后刘备又找孙权借荆州,巧好周瑜卒,程普代任南郡太守,鲁肃管理荆州军务。后孙权就将自己占据的南郡(江陵)借给了刘备。程普从南郡太守复任江夏太守,拜鲁肃为奋武校尉、偏将军,肃从江陵下屯陆口。

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取西川后,孙权讨还荊州,刘备怕曹操趁机攻击汉中,只好将荆州的南部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归还东吴。为了巩固联盟,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将零陵郡又重新划归了刘备,刘备就将原刘琦的江夏郡部分地域(长江以北)补偿于东吴,这样孙权就得到原江夏郡大部(北部在曹操手中),双方罢兵和好。

后孙权划湘水以北、平江(汉昌)以西、长江以南扩置了“汉昌郡”;续拜鲁肃为太守、大都督,屯陆口,今嘉鱼县地域时属下隽县范轴,郡治所设在今湖南平江县东南三十里金铺观。同时指定鲁肃全面负责长沙、桂阳、汉昌三郡

军务。实际就是把与蜀国接壤的地盘军务大权交由亲蜀的鲁肃来处理。孙权认为,只有鲁肃的才能可以处理好与蜀国的关系。当时新设的汉昌郡无能在地域和经济上都无法与江夏郡相比,特别是与蜀国接壤处交错复杂,时有磨擦,鲁肃和孔明、刘备是至交,不看僧面看佛面,双方处理事情来也应手。所以,在鲁肃屯陆口期间,江东安稳了七年。也就是说鲁肃任了七年的汉昌太守。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报孙权提拔吕蒙为副都督,屯陆口。为了吴蜀两地边境的安宁,鲁肃带着疾病前往江陵,找关羽协商处理相关事务,后从江陵赶往巴丘的路上病卒,首葬于巴丘(今岳阳),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送其穴,远在西川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闻信后,在蜀国为鲁肃举行了大型的悼念仪式,诸葛亮亦为其发哀三天。

鲁肃卒后,吕蒙取带了汉昌郡太守,大都督,屯陆口。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违背了鲁肃结蜀拒曹的遗愿,劝说孙权敌蜀,与陆逊西取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所杀,违反了孙权只捉不杀关羽的命令。虽然荆州夺回,还获得了零陵郡、武零郡和南郡,但在庆功会上吕蒙突亡,后江东不得安宁。孙权就撤掉了汉昌郡,恢复了周瑜时期的汉昌县置。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改汉昌县吴昌县”。并重新设立了长沙郡,吴昌县属之,程普为太守。

汉昌县(郡)治从建安十三年(208年)到吴黄龙元年(229年)改制为“吴昌县”,前后只经历了短暂的21年,其中郡治为9(鲁肃7年,吕蒙2年)。所以,在其它历史地理的版图中很难找到“汉昌郡”这-记载,这就是“汉昌郡”的前因后果。

“汉昌”因三国东吴置汉昌郡(县)而得名,并载记到陈寿《三国志》和《大清一统志》。为了留住乡愁,1995年湖南平江县城关更名为“吴昌镇”。

汉昌郡中的州陵县,古县名,据说秦朝为州陵郡,在《三国志》和《岳麓书简》中有此名称。后刘邦设立南郡时置为州陵县,成为南郡的十八县之一。地理位置为北至云杜(京山),西到华容(潜江龙湾),东邻沙羡(江夏区),南临大江。州陵县治所有二说:一说是在洪湖、沔阳县与武昌之间;二说是在洪湖市东北15公里的乌林镇黄蓬山,也就是江南赤壁的对岸。典籍《辞海》载:“州,古国名,偃姓,在今湖北洪湖东北。”《湖北通志》载:“州国古城在今黄蓬山。”西汉刘邦在州国故都设州陵县,县治在黄蓬山。

三、汉昌郡的有关时期及地理位置的质疑

关于汉昌郡的设置时期和地理位置还存在质疑?《三国志·吴主传(孙权)第二》载:“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该说新置汉昌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但又云:“十九年五月……刘备定蜀……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零以西属备。”实际刘备原归还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后孙权又将零陵郡还给了刘备。这与《三国志·吕蒙传》载:“割湘水、已零陵还之……。”既有“已零陵还之”的相同点,也有“割湘水”为界的不同点。割湘水为界与《三国志.鲁肃传》“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相吻合。但湘水流向是从北向南在长沙郡的中部通过,“割湘水为界”就是说长沙郡只归还了湘水以东,湘水以西没有归还,长沙郡存在一分为二的状态,这符合“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但不符合“南郡、零陵、武零以西属备。”应为湘水以西属备,不然两地接不上壤。另孙权划湘江以北(含原罗县、益阳)为界,新置汉昌郡,拜鲁肃为太守。但又与三国志.鲁肃传》“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和《三国志.吕蒙传》“割湘水、已零陵还之……”相反,二人传都是以湘水为界,益阳不在湘水,地理位置不相符。

刘备归还长沙是建安十九年(215年)孙权划湘水以北置汉昌郡,时间又与《三国志.孙权传》“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相距五年。《三国志·吴主传》又曰:“刘备以湘江为界归还东吴。”那就是说湘江以东归还东吴,湘水以西的长沙郡部分地域没有归还。孙权划湘水以北置汉昌郡,湘水本来是自北往南的流向,北的界线整样划分,而且益阳不在湘水以东,而在湘水以西的资水(江),但汉昌郡辖区又包含了益阳,“汉昌郡”是否含益阳?《三国志·吕蒙传》载:“割湘水、已零陵还之……。”零陵在长沙以南,那整个长沙郡应该揽入孙吴怀抱,不能说刘备以湘水为界归还东吴。汉昌郡包括益阳。说明刘备归还了长沙郡的全部,不是以湘水为界,而后孙权又返还了零陵给刘备,孙权再划湘江以北置汉昌郡,否则益阳隶属汉昌郡就站不住脚。长沙郡归还东吴后,孙权以湘水为界,将长沙郡分为两部,湘水东部归鲁肃,另设了湘水西部都尉,程普兼任西部都尉。这就与益阳隶属汉昌郡相吻。总之,疑点重重,其辖区范围值得质疑!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汉献帝亡,曹丕称帝。东汉王室无存。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又析沙羡县(古名涂口,今湖北金口)西,长江以南,在古蒲圻湖(今嘉鱼县西凉湖)竞江口新置蒲圻县,隶属长沙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沙阳县(嘉鱼县的前身),沙阳县(麒麟山)、蒲圻县(竞江口)统属武昌郡。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在武昌(今鄂州)称帝,立国号为吴。有史料把“汉昌郡”考为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称帝时废掉的,是为误考。

2019/6/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他才能堪比庞统,刘备重用之,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三国志·孙权传》原文及翻译
刘备为什么会被冤枉借“荆州”而不还?
都说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实际上真的冤枉他,刘备早就还清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是如何抢地盘、抢人口、抢夺胜利果实的?
刘备真的借荆州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